收藏 分享(赏)

《解析》广东省2016届六校高三毕业班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25336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49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广东省2016届六校高三毕业班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解析》广东省2016届六校高三毕业班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解析》广东省2016届六校高三毕业班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解析》广东省2016届六校高三毕业班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解析》广东省2016届六校高三毕业班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解析》广东省2016届六校高三毕业班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解析》广东省2016届六校高三毕业班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解析》广东省2016届六校高三毕业班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解析》广东省2016届六校高三毕业班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解析》广东省2016届六校高三毕业班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解析》广东省2016届六校高三毕业班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解析》广东省2016届六校高三毕业班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解析》广东省2016届六校高三毕业班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解析》广东省2016届六校高三毕业班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解析》广东省2016届六校高三毕业班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解析》广东省2016届六校高三毕业班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解析》广东省2016届六校高三毕业班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解析》广东省2016届六校高三毕业班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解析》广东省2016届六校高三毕业班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解析》广东省2016届六校高三毕业班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解析》广东省2016届六校高三毕业班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7页
《解析》广东省2016届六校高三毕业班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7页
《解析》广东省2016届六校高三毕业班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7页
《解析》广东省2016届六校高三毕业班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7页
《解析》广东省2016届六校高三毕业班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27页
《解析》广东省2016届六校高三毕业班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27页
《解析》广东省2016届六校高三毕业班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广东省2016届六校高三毕业班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六校分别为:广州二中、中山纪中、东莞中学、珠海一中、深圳实验、惠州一中注意事项:1本试题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为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考生号的标号涂黑;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及学校名称填写在答题卷的密封线内。3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及答题卷上。4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

2、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和答题卷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和答题卷交回。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请将答案涂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1吴光玲在闽东传统民居的地理经济选择及文化内涵一文中指出:中国传统民居中,堂屋是住宅的主体,是宗法制家族的象征,是家族的礼制中心、教化中心。据此推断,假如是在汉代,下图中有资格继承住宅堂屋的是()A B C D【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

3、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而是长女,故A项错误;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而是次女,故B项错误;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是嫡长子,故C项正确;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是次子,故D项错误。【答案】C2论衡中记载“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地力盛者,草木畅茂,一亩之收,当中田五亩之分”。这体现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A“重农”的思想 B“靠天吃饭”的观念C“不误农时”的思想 D“精耕细作”的特点3某同学在进行研究性学习中,引用了下组数据。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他可能研究的主题是()年代道、路、省州数郡国数县、邑、道、侯国等户数(万)西汉平帝(15)1310315871223唐贞

4、观十三年(639)10道3581551缺唐开元二十八年(740)15道32815738413宋开宝(968975)末2971086309宋宣和四年(1122)26路2881234A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不断加强 B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不断加强C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变迁 D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进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解析】依据表格中的信息表格中所涉及的不同时间中的“道、路、省”、“州”、“郡国”、“县、邑、道、侯国”均是指地方行政区划,这些数量的增加或者划分层次越多反映的是中央集权的加强,不是专制皇权的加强,故A项错误;依据表格中的信息可以判断是表格中所涉及的不同时间中的“道

5、、路、省”、“州”、“郡国”、“县、邑、道、侯国”均是指地方行政区划,这些数量的增加或者划分层次越多反映的是中央集权的加强,故B项正确;表格中所涉及的不同时间中的“道、路、省”、“州”、“郡国”、“县、邑、道、侯国”均是指地方行政区划,这些数量的变化,不能反映中国古代的地方制度,故C项错误;表格材料中是地方行政区划数量的变化,不能体现监察制度,故D项错误。【答案】B4中国古代有交易必须在“市”里进行和“日中为市”的严格限制,这种限制被打破始于()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宋代打破坊市界限 【解析】汉朝对市的管理比较严格,在设置的时间、地点和管理上都比较严格,“日

6、中为市”的严格限制没有被打破,故A项错误;唐朝以前政府对市的管理比较严格,在设置的时间、地点和管理上都比较严格,“日中为市”的严格限制没有被打破,故B项错误;宋朝商品经济发达,市比较繁荣,政府放松了对市的管理,出现了夜市、晓市、草市等,“日中为市”的严格限制被打破,故C项正确;题干要求是始于什么时候,明朝并不是最早,故D项错误。【答案】C5据考证,从公元994年起,成都的铁钱监铸钱就停止了,一直到公元1005年,成都没有再铸过钱,但成都市场上并没有出现钱荒。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最有可能是()A白银成为主流货币 B铜钱取代铁钱C民间发行交子,对铁钱的依赖降低 D经济萧条,对铁钱的需求减少 【考点】

7、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宋代发行纸币 【解析】依据材料时间“从公元994年起,成都的铁钱监铸钱就停止了,一直到公元1005年,”可知是宋朝以后,白银成为主流货币是在明清之际,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一直到公元1005年,成都没有再铸过钱,但成都市场上并没有出现钱荒。”由此可见不会出现铜钱取代铁钱的现象,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时间“从公元994年起,成都的铁钱监铸钱就停止了,一直到公元1005年,”可知是宋朝以后,而宋朝出现了纸币交子,故C项正确;依据材料时间“从公元994年起,成都的铁钱监铸钱就停止了,一直到公元1005年,”可知是宋朝以后的商品经济的发展,才出现纸币,由此可见经济萧条的说法是错误的,故

8、D项错误。【答案】C6有学者在研究元朝历史时,引用了下面材料:“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之于内地。”该学者引用这些材料主要是为了说明()A元朝推行民族融合政策 B边疆地区经济得到发展C元朝进行政治制度创新 D元朝加强对边疆的管辖7下列图片中的生产方式生产出来的产品,主要目的是满足市场需要的是()【考点】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民营手工业 【解析】官窑主要是满足政府需要不满足市场需要,故A项错误;家庭手工业主要是自给自足,满足家庭需要,故B项错误;明朝机房生产的产品主要投放市场,故C项正确;江南制造总局是洋务企业,主要目的是师夷长技以自强,不投

9、放市场,故D项错误。 【答案】C8据史载,明朝中后期“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镪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贾耳。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藏,其富甚于新安。”材料表明当时() A奢侈品贩运是商人致富的主要手段 B形成地域性特征明显的行业商帮 C富商大贾大多以垄断经营敛财 D资本主义萌芽促进贸易的繁荣【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明代商帮 【解析】依据材料“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镪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贾耳。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藏,其富甚于新安。”,可知他们所从事的并不是奢侈品的贩运,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

10、”可知形成了区域性明显的江北、江南经济发展较快的区域,故B项正确;依据题干材料“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镪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贾耳。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藏,其富甚于新安”,可知这些商人从事各种商品贸易,但并不能体现垄断经营敛财,故C项错误;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是出现雇佣关系,但在材料中只能体现商业的发展,不能体现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故D项错误。【答案】B9居住在雅典的移民有可能拥有某种特权,但是要想拥有公民权通常很难;而罗马帝国的皇帝卡拉卡拉于212年宣布帝国所有的自由民都享有罗马公民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二者都是为了维护统治集团的利益 B古代罗马比古代雅典更民主C罗马帝国公民享

11、有更多的政治权力 D雅典公民的政治素质会更高【考点】雅典民主政治;罗马法 【解析】依据所学可以知道,无论是雅典的公民权难以获得,还是罗马帝国授予所有的自由民公民权,都是站在统治集团的角度,为巩固自己的统治而服务,故A项正确;古代罗马给世界留下的最宝贵的财富是法律,而古雅典留下的是民主,故B项错误;材料中只是说在雅典获得公民权比较难,在罗马获得公民权比较容易,并没有说明哪国公民权利大,故C项错误;雅迪公民的条件是必须是本城邦内的男性成年公民,但政治素质却不能保证会更高,故D项错误。 【答案】A10上海师范大学萧功秦教授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

12、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的意识。”其中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指的是()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B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 D辛亥革命民主共和的思想【考点】“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解析】共商皆本的意识是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物,不是民族危机的产物,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的意识。”可知理性的觉醒在中国表现为救亡图存,而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是为了抵抗外来侵略而提出的,并且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故B项正确;洋务运动虽然是民族危机的产物,洋务派的觉醒是理性,但不属于最初的觉醒

13、,故C项错误;辛亥革命民主共和的思想是理性的觉醒,但不是最初的觉醒,故D项错误。【答案】B11费正清在导论近代中国历史的透视中这样评价辛亥革命:“革命的主要目标一直是推翻中央集权,它的方式本身(指各省纷纷宣布独立)就是反中央集权的。”由此可知,费正清认为辛亥革命()A结束专制统治 B引发军阀割据 C强化中央集权 D实现民族独立12从1885到1892年,清政府财政收入中的田赋由385%下降到352%,而厘金(国内贸易征税)和关税收入则由367%上升到432%,其中关税收入逐年上升了38%。这表明()A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 B清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C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陷入困境 D近代中国

14、经济结构发生变化【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解析】材料主要强调关税收入逐年上升,不能体现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清政府的经济政策,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从1885到1892年”结合所学可知,此段时间是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阶段,故C项错误;依据材料“从1885到1892年,清政府财政收入中的田赋由385%下降到352%,而厘金(国内贸易征税)和关税收入则由367%上升到432%,其中关税收入逐年上升了38%。”,可知清政府的财政收入呈现多样化,而且关税收入逐年上升,体现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故D项正确。【答案】D13罗荣渠先生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

15、:“在此以后,外国渗透中国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据此判断该情景应该出现在()A南京条约签订后 B北京条约签订后C辛丑条约签订后 D马关条约签订后【考点】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 【解析】南京条约签订后主要是以商品输出为主,不符合材料中的“外国渗透中国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故A项错误;北京条约签订后增开了通商口岸的数量,列强侵华依然是以商品输出为主,故B项错误;辛丑条约签订后,列强实现了以华制华

16、,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此条约出现以前,列强已经开始了资本侵略,故C项错误;依据材料“在此以后,外国渗透中国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可知列强侵华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开始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而甲午战后允许列强在华投资设厂,列强侵略由此开始以资本输出为主,故D项正确。【答案】D14下表为近代列强在华投资的相关数据统计(摘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卷十二)其中表中序号所代表的国家依次为()时间(年)184018951895191119111927192719371937194519451949国家英国美国日本数量(万元)802633955696277119692

17、6209647918所占比重(%)825281442373755681A英国、美国、苏联 B美国、日本、苏联C英国、日本、美国 D美国、英国、日本【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列强对华经济侵略 【解析】19111927年侵略中国的主要对象是日本,不是美国,苏联在19451949年侵略中国的主要是美国,故A项错误;18401895年,侵略中国的主要国家是英国,英国当时是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大帝国,被誉为世界工厂,在19451949年侵略中国的主要是美国,故B项错误;18401895年,侵略中国的主要国家是英国,英国当时是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大帝国,被誉为世界工厂,19111927年侵略中国的主要对象是日

18、本,在19451949年侵略中国的主要是美国,故C项正确;18401895年,侵略中国的主要国家是英国,19111927年侵略中国的主要对象是日本,在19451949年侵略中国的主要是美国,故D项错误。【答案】C15下图为中国境内两个历史时期的近代工业资本统计示意图,第二个历史时期商办资本迅速增长得益于()A清政府经济政策调整 B列强放松了经济侵略C洋务企业的不断发展 D中华民国政府的建立【考点】晚清中国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解析】依据材料的第二个时间段“1895至1913”,可知清政府在甲午战后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商办企业得到发展,故A项正确;列强是在一战期间放松经济侵略的,不符合材料中

19、的时间,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中的时间“1895至1913”年,可知甲午战后洋务企业宣告破产,故C项错误;中华民国政府存在时间较短,发挥作用较少,主要得益于清政府经济政策的调整,故D项错误。【答案】A16历史学习中要注意把握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下表中历史概念和解释对应正确的是()概念理解A重农抑商鼓励发展农业生产,禁止商业活动B盐铁官营官府对盐和铁的销售实行垄断C实业救国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挽救中国的危亡D新民主主义革命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性质的革命【考点】“重农抑商”政策;晚清中国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实业救国思潮;新民主主义革命 【解析】重农抑商是鼓励发展农业生产,抑制商业活动,并不禁止,故A

20、项错误;盐铁官营是官府对盐和铁的经营实行垄断,故B项错误;实业救国是以发展实业为手段,以救国为目标,故C项正确;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故D项错误。【答案】C17观察下列图片所反映的历史现象,表述不正确的是()A基层民主选举制度基本确立 B用普选的方式产生人民代表C共同纲领是选举的法律依据 D选举产生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考点】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解析】基层民主选举制度是在改革开放以后逐渐确立起来的,与图片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依据材料的时间是1953年,而此时还没有确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选举方式是普选,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依据材料1953年可知,

21、共同纲领还起着代行宪法的作用,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依据图片材料把自己最满意的人选出来,可知选举人民代表,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答案】A18下列四张纪念邮票均以党代会为主题,其关键词表述最恰当的一组是()A经济建设 国企改革 市场经济 基层民主B建设社会主义中国特色 初级阶段 科学发展C主要矛盾 改革开放 计划经济 一国两制D主要矛盾 走自己的路市场经济 邓小平理论19从18世纪起,欧洲主要国家因为“纺织机器、采矿、炼铁设备及交通工具的改造或发明”,所以“19世纪的人口大量集中到城市,并且产生各种新问题”。这段叙述从“因为所以”之间,至少要增加下面哪项叙述,才能使前因后果关系完整起来()

22、A工人运动的兴起 B传统精密制造业吸引投资C新型工厂制度的逐步建立 D自由放任经济政策指引【考点】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 【解析】工人运动的兴起,和后边的因果关系不成立,故A项错误;传统精密制造业体量大、经济附加值高、涉及产业面广、能耗少、污染度低、环境要求高,并不能产生新的问题,故B项错误;新型工厂制度的逐步建立,吸引了大量工人集中到工厂,集中到城市,故C项正确;自由放任经济政策指引,不能使工人大量涌入城市,故D项错误。【答案】C20法国史学家朗格诺娃和瑟诺波斯所著的史学原论一书指出:史料可分为两种,有时过去的事件留下实迹(碑碣及制造品),有时也是更常见的事件所留下的痕迹,是心理的状态一种文

23、字上的描写和叙谈。这种“心理的状态”对文字史料的作者影响最少的是()A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 B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点C该事件所产生的后果 D对该历史事件的评价 【考点】史学理论史料使用 【解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带有主观性,其变化较大,故A项错误;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点是客观存在,没有变化,故B项正确;事件所产生的后果由人主观记载的,其变化较大,故C项错误;对历史事件的评价带有主观性,容易变化,故D项错误。【答案】B21马克思在评论某一历史人物时说:“他把僧侣变成了世俗人,是因为他把俗人变成了僧侣。他把人从外在的宗教笃诚解放出来,是因为他把宗教笃诚变成了人的内在世界。” 这里的“他”应是()A苏格拉底

24、B但丁C马丁路德 D洛克【考点】宗教改革马丁路德思想主张 【解析】苏格拉底的主张时知识即美德,而且在苏格拉底时代还没有基督教,故A项错误;但丁是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并没有宗教改革,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他把僧侣变成了世俗人,是因为他把俗人变成了僧侣。”可以知道是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故C项正确;洛克是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而题干所要求的是宗教改革的人物,故D项错误。【答案】C22在苏联七十多年历史上,大规模的饥荒有三次,即19221923年、19321933年、19461947年饥荒。其中19321933年大饥荒的程度最为严重,1932年苏联主要农业区乌克兰地区谷物产量仅是1930的368%,据估

25、计饥荒死亡人数的在600800万之间,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决策错误 B农业集体化目的与客观效果相悖C经济建设模式模糊导致社会混乱 D苏联的经济困难呈现周期性特征【考点】“斯大林模式”农业集体化目的 【解析】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决策错误,说法错误,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决策有一定合理性,但是不应该过于牺牲农民的利益,故A项错误;19321933年为斯大林时期,推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政策,其中农业集体化政策以牺牲农民利益发展工业,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农业落后,故B项正确;经济建设模式模糊导致社会混乱说法错误,高度集中的经济建设模式在斯大林时期形成,故C项错误;苏

26、联的经济困难呈现周期性特征,为表象而非原因,故D项错误。 【答案】B232014年9月18日,苏格兰就是否脱离英国而独立举行公投,联合王国面临分裂危机,此前有些英国国会议员建议,女王应该介入。白金汉宫却罕见地发表公开声明说,女王在公投上将保持中立。英国女王之所以在苏格兰公投问题上“保持中立”是因为()A英王只是国家统一的象征,对政治没有任何影响B独立公投是苏格兰内部事务,与英王无关C根据英国法律,女王对政治议题须保持中立立场D即便独立,女王还是苏格兰国家元首2418世纪末19世纪初西方某文学流派“以艺术的方式描摹了这一特定时代人的激荡、亢奋而敏感、纤弱的心灵世界,展现了有着强烈个性扩张欲望的自

27、我”。其创作风格是()A古典主义 B现实主义C浪漫主义 D现代主义 【考点】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的主要成就浪漫主义文学 【解析】古典主义主要是崇尚古风、强调理性而忽略感性,要求克制个人欲望和崇尚自然,故A项错误;现实主义主要关注社会问题,典型地再现社会风貌,深入剖析社会生活的本质,揭露和批判社会的罪恶,故B项错误;依据题干所给材料判断。材料论述了其创作风格主要是:描摹人的激荡、亢奋而敏感、纤弱的心灵世界,展现自我,浪漫主义不再刻意突出人的理性,而是深入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通过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故C项正确;现代主义产生的时间是在20世纪,与题干所提供的时间不符,故D项

28、错误。 【答案】C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其中第25题和第26题为必做题,第2730题为选做题,考生只能从中选择一题,并在作答时注明题号。第25题24分,第26题16分,第27题第30题每题12分,共计52分。)25(24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世纪末的经济发展,再加上海洋运输和铁路上的交通革命,培植出一种真正的世界经济。到1900年时,欧洲人从阿根廷和澳大利亚进口牛肉和羊毛,从巴西进口咖啡,从智利进口硝酸盐,从阿尔及利亚进口铁矿石,从爪哇进口蔗糖。欧洲资本同样投向了海外,以建设铁路、矿山、电厂和银行。当然,国外市场也为欧洲剩余的制成品提供了市场。欧洲

29、通过其资本、工业及军事能力而在19世纪末统治了世界经济。杰克逊斯皮尔伯格西方文明史材料二 20世纪世界现代经济大事年表(部分)1933年罗斯福新政,开创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1936年斯大林模式的形成1944年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1947年关贸总协定签署1949年以苏联为首的经济互助委员会成立1956年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材料三 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都是源于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的改革和拯救,前者是给资本主义戴上一个政府干预的氧气面罩,后者是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动机,从而使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它们都由此解决了旧问题,推动了社会的发展。鲍盛刚

30、中国崛起与中国模式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末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出现这一特点的原因。(4分)(2)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中期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并分析其原因。(10分)(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中美两国是如何解决“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问题的。你对近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模式有何认识?(10分)【考点】(1)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斯大林模式”;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解

31、析】(1)第一小问特点,依据材料一中“到1900年时,欧洲人从阿根廷和澳大利亚进口牛肉和羊毛,从巴西进口咖啡,从智利进口硝酸盐,从阿尔及利亚进口铁矿石,从爪哇进口蔗糖。欧洲资本同样投向了海外,以建设铁路、矿山、电厂和银行。当然,国外市场也为欧洲剩余的制成品提供了市场。欧洲通过其资本、工业及军事能力而在19世纪末统治了世界经济。”可以总结特点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进一步发展;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两次工业革命的成就,及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分析即可,可以总结出答案经济发展;工业革命(交通革命);殖民扩张等。(2)第一小问特征,依据材料二中表格所提供的时间,可以结合所学知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

32、新变化,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以及中国改革开放的相关史实分析,即可总结特征如下: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创立与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形成与发展;世界经济向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经济危机的影响和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的背景和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进行分析即可。 (3)第一小问解决,依据材料三中“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都是源于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的改革和拯救,前者是给资本主义戴上一个政府干预的氧气面罩,后者是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动机,”可以看出,美国借鉴了计划经济的某些特点;而中国则借鉴了市场经济的某些特点,分别开创了不同的新模式。第二小问认识,可结合模式发

33、展特点、国情等角度分析。【答案】(1)特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进一步发展。(2分)原因:经济发展;工业革命(交通革命);殖民扩张。(2分,答两点即可)(2)特征: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创立与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形成与发展;世界经济向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6分,其它表述可酌情给分)原因:经济大危机和世界大战的冲击;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并存和竞争;(4分,其它表述言之有理也可)(3)解决:美国借鉴了计划经济的某些特点,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中国借鉴了市场经济的某些特点,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分)认识:呈现出多元化(多种模式共存)的趋势;各

34、国要根据国情,独立自主选择发展模式;不同发展模式各有优点,可以互相学习借鉴。(6分,其它表述言之有理也可)26(16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世纪)50年代,中国将自己确定为苏联的一个盟友。然后,在中苏分裂后,中国把自己看做反对两个超级大国的第三世界的领袖,结果付出了高昂代价,而获利却甚少。在尼克松政府做出政策调整后,中国开始寻求在两个超级大国的均势游戏中充当第三方,70年代当美国似乎微弱之时,与美国结成了联盟,然后在80年代当美国军事力量增强,而苏联经济上衰弱并陷入阿富汗战争时,它转向与美苏保持相等距离。然而,随着超级大国竞争的结束,“中国牌”变得毫无价值,中国又一次被迫重新确定自己在

35、世界事务中的作用。它确立了两个目标:成为中华文化的倡导者,即吸引其他所有华人社会的文明核心国家以及恢复它在19世纪丧失的作为东亚霸权国家的历史地位。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材料中对中国外交政策的观点。请就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改善的影响做出你的分析。【考点】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中美关系正常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解析】第一小问评价,首先依据材料“(20世纪)50年代,中国将自己确定为苏联的一个盟友;70年代当美国似乎微弱之时,与美国结成了联盟,然后在80年代当美国军事力量增强,而苏联经济上衰弱并陷入阿富汗战争时,它转向与

36、美苏保持相等距离;它确立了两个目标:成为中华文化的倡导者,即吸引其他所有华人社会的文明核心国家以及恢复它在19世纪丧失的作为东亚霸权国家的历史地位。”可以发现中国的外交随着时代和国际形势变化而不断调整策略,可以概括观点为:中国在“冷战”中的外交政策是“随机应变”的,但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政策,恰恰体现中国外交政策逐渐成熟。第二小问分析,需要结合中美建交的影响去分析,要有角度的从世界、中国、美国、苏联等多个角度分析即可。【答案】评价:(1)中国在“冷战”中的外交政策是“随机应变”的,但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政策,恰恰体现中国外交政策逐渐成熟。(2)“冷战”结束后,认为中国为了“恢复

37、它在19世纪丧失的作为东亚霸权国家的历史地位”观点是错误的。中国积极建立以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为主要特征的、具有建设性的新型大国关系,这是推动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也是促进大国关系良性互动的有效手段,有利于世界和平。(8分,其中观点提炼和判断4分,评价4分,要求说理充分)分析:(1)对中国:结束了中美20多年的敌对状态,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推动了中国与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关系的发展,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中国赢得了宽广的国际活动空间,极大地缓解了苏联对我国安全的压力和威胁,为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2)对美国:极大地改善了美国自60年代以来美苏冷战和争霸

38、中的不利局面,推动美国战略重心从亚洲向欧洲的调整,让美国能够从越南战争中得以抽身,缓解了美国人民的反战情绪,有利于国内政治稳定。(3)对苏联:削弱了苏联的国际战略地位,美国战略重心转移到欧洲,增加了苏联的战略压力,制约了苏联扩张的野心。(4)对世界:有利于亚洲的和平稳定和经济发展,打破了长期以来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抗的局面,中美苏战略互动的新格局,有利于国际紧张局势的缓和。(8分,分层给分,一个角度2分,两个角度5分,三个角度8分,其它表述言之有理酌情给分)以下为选做题,考生只能从中选择一题作答,并注明题号,多答无效。27(12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一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

39、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籴(即买米)食不利,而又加重征,而民不得无(不)取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也。材料二熙宁四年(1071年),司农寺拟定的免役法规定: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衙前等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各州县预计每年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原不负担差役的官户、女户、寺观,要按同等户的半数交纳钱,称助役钱。(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在惠农方面的具体做法。(6分)(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次变法结果的异同。(6分)【考点】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解析】(1)结合材料一中“

40、食贵籴(即买米)食不利,而又加重征,而民不得无(不)取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也。”总结商鞅的具体做法是商鞅提高粮食价格以增加农民收入,对工商业征收重税。依据材料二中“司农寺拟定的免役法规定: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衙前等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各州县预计每年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可以看出免疫法保证了劳动时间,因此可以总结王安石的具体做法是王安石减轻农民差役负担,保证农民生产时间。(2)结合所学知识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结果,可以知道二者最后均以失败而告终。但不同的是商鞅变法推动了社会的转系,而王安石变法只是对封建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答案】(1)做法:商鞅提高粮食

41、价格以增加农民收入,对工商业征收重税。王安石减轻农民差役负担,保证农民生产时间。(6分)(2)同:一定程度上都遭到顽固派反对,但都取得成效。(2分)异:最终结果不同。商鞅变法废除了奴隶制度,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性质;王安石变法随着王安石下台而被废除,最终失败。(4分)28(12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材料一凡君主专制、立宪和民主三法,必当一一循序行之,若紊其序,则必大乱,法国其已然者矣是故真有救国之心,爱民之诚,但言民权自由可矣,不必谈革命也。康有为答南北美洲诸华商论中国只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书(1902年)材料二中国与法国民情最相反,路梭(卢梭)诸贤之论,施之于法国,诚为取乱之具,而施之于中

42、国,适为兴治之机。先生日虑及此,弟子窃以为过矣。法国革命影响于全欧者多矣。弟子谓法人自受苦难,以易全欧国民之安荣,法人诚可怜亦可敬也。梁启超致康有为书(1900年)(1)根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的政治观点。结合所学,简析其提出的历史背景。(8分)(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梁启超的观点与康有为的不同之处,并简要评价他的观点。(4分)【考点】(1)康有为的民主思想(2)康有为、梁启超的民主思想【解析】(1)第一小问观点,结合材料一中“凡君主专制、立宪和民主三法,必当一一循序行之,若紊其序,则必大乱,法国其已然者矣是故真有救国之心,爱民之诚,但言民权自由可矣,不必谈革命也。”可以概括康有为的政治观点为

43、反对革命,主张通过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第二小问背景,结合所学知识戊戌变法的社会背景去分析即可,从国际、国内两个大的角度去分析,国内再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角度去分析即可。(2)第一小问不同,依据材料一中“法国其已然者矣是故真有救国之心,爱民之诚,但言民权自由可矣,不必谈革命也。”可知康有为反对采用革命的方式,依据材料二中“中国与法国民情最相反,路梭(卢梭)诸贤之论,施之于法国,诚为取乱之具,而施之于中国,适为兴治之机。”可见梁启超完全肯定了法国大革命。第二小问评价,结合梁启超思想的影响进行评价即可,即梁启超的观点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促进了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答案】(1)观点:认为政治变革要循

44、序渐进,反对激进的革命,主张实行君主立宪。(2分)背景:辛丑条约签订,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推行“新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等人坚持保皇改良立场。(6分)(2)不同:反对全盘否定法国革命;主张用革命手段改造中国。(2分)评价:梁启超的观点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促进了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2分)29(12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 从1948年下半年起,鉴于整个国际形势发生急剧变化,美、苏冷战不断加剧,中国革命的胜利发展,美国重新调整了它的远东战略,以日本代替即将垮台的蒋介石政府,迅速地改变了它的对日占领政策,由限制、削弱,打击改为积极

45、帮助、扶植、支持日本复兴经济,解散财阀半途而废;被捕战犯被大批释放;完全中止战争赔款,转而限制各种进步群众运动,默许右翼政客重返政界;支持日本政府加强警察力量;直接出面禁止工人罢工,等等。刘绪贻主编美国通史(1)根据材料简要说明1948年前后美国对日政策有何不同?(4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1948年前后美国对日政策变化的影响。(8分)【考点】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美国对日政策变化【解析】(1)依据材料中“从1948年下半年起,鉴于整个国际形势发生急剧变化,美、苏冷战不断加剧,中国革命的胜利发展,美国重新调整了它的远东战略,以日本代替即将垮台的蒋介石政府,迅速地改变了它的对日占领政策

46、,由限制、削弱,打击改为积极帮助、扶植、支持日本复兴经济,”可知日本由扶持蒋介石变为扶持日本,来遏制中共和苏联。(2)结合材料中“迅速地改变了它的对日占领政策,由限制、削弱,打击改为积极帮助、扶植、支持日本复兴经济,解散财阀半途而废;被捕战犯被大批释放;完全中止战争赔款,转而限制各种进步群众运动,默许右翼政客重返政界;支持日本政府加强警察力量;直接出面禁止工人罢工,等等”可知对日本产生了重要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战后两极世界格局的形成可以知道美国扶持日本,对两极格局以及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答案】(1)不同:以日本代替蒋介石政府遏制中共和苏联;对日本由制裁转向扶植。(4分)(2)评析

47、:由于美苏冷战加剧,遏制共产主义的需要,美国中止了对日本的制裁和惩罚;保留了日本的天皇制和军国主义残余,导致日本未能真正深刻反省战争责任,二战胜利成果没有得到有效落实,埋下了东亚和平发展的隐患;由于美国对日扶植,推动了日本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大国;美国对日扶植甚至美日结盟,强化了美国在亚太地区的霸主地位,严重威胁亚太的安全,增加了中国的安全压力,不利于亚太的和平稳定(8分,一个角度2分,两个角度5分,三个角度8分。考生言之有理酌情给分)30(12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一 民法典采纳了1789年的社会原则:个人自由、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国家世俗化、信仰自由和选择职业的

48、自由。这就是为什么这部法典在欧洲成为法国革命的象征,不论传入什么地方,它都提供了现代社会的基本法则。法乔治勒费弗尔拿破仑时代材料二拿破仑在其所有征服地区都贯彻法国革命的一些基本原则。他废除封建制度和农奴制,承认所有公民的平等,实施其著名的法典。对拿破仑来说,最致命的是他于1812年侵入俄国时所遇到的俄国各阶层人士的激烈抵抗。这种抵抗正像冰天雪地一样,造成拿破仑大军的灾难性的毁灭。从俄国冰冻的平原上开始,拿破仑的事业便一落千丈,并不可避免地在厄尔巴岛上结束了。因而,法国革命的思想意识对其创始人发生了反作用。拿破仑所“冒犯”的人民先是因“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而觉醒并充满热情,然后又在其导师

49、背叛自己的原则时转而反对其导师。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拿破仑制定民法典所起的作用。(6分)(2)材料二中对拿破仑民法典的评价是否与材料一相矛盾。为什么?(6分)【考点】拿破仑【解析】(1)依据材料一中“这就是为什么这部法典在欧洲成为法国革命的象征,不论传入什么地方,它都提供了现代社会的基本法则。”可知为发展资本主义奠定了法律基础;影响了欧洲的资产阶级革命。结合民法典的内容可知其维护了资产阶级自由平等的原则。(2)第一小问是否矛盾,依据材料二中“拿破仑在其所有征服地区都贯彻法国革命的一些基本原则。他废除封建制度和农奴制,承认所有公民的平等,实施其著名的法典。”

50、可以看出作者肯定了拿破仑的民法典,因此与材料一并不矛盾;第二小问原因,依据材料中“拿破仑所“冒犯”的人民先是因“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而觉醒并充满热情,然后又在其导师背叛自己的原则时转而反对其导师。”可以总结出原因,即民法典通过拿破仑的对外战争,一方面传播了法国大革命的思想(推广了法国的制度),推动了欧洲的进步;另一方面,促进了被侵略国家民族主义的发展,被侵略国家反抗拿破仑的侵略,最终导致拿破仑的失败。【答案】(1)作用:以法律形式确立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原则;维护了大革命的成果;为发展资本主义奠定了法律基础;影响了欧洲的资产阶级革命。(6分,每点2分,三点即可)(2)评价:不矛盾。(2分)

51、原因:民法典通过拿破仑的对外战争,一方面传播了法国大革命的思想(推广了法国的制度),推动了欧洲的进步;另一方面,促进了被侵略国家民族主义的发展,被侵略国家反抗拿破仑的侵略,最终导致拿破仑的失败。(4分)广东省2016届六校高三毕业班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细则一、选择题(24小题,每题2分,共48分)题号123456789101112答案CDBCCDCBABBD题号131415161718192021222324答案DCACADCBCBCC二、非选择题(25题24分,26题16分,2730题12分,共52分)25(24分)(1)特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进一步发展。(2分)原因:经济发展

52、;工业革命(交通革命);殖民扩张。(2分,答两点即可)(2)特征: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创立与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形成与发展;世界经济向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6分,其它表述可酌情给分)原因:经济大危机和世界大战的冲击;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并存和竞争;(4分,其它表述言之有理也可)(3)解决:美国借鉴了计划经济的某些特点,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中国借鉴了市场经济的某些特点,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分)认识:呈现出多元化(多种模式共存)的趋势;各国要根据国情,独立自主选择发展模式;不同发展模式各有优点,可以互相学习借鉴。(6分,其它表述言之

53、有理也可)26(16分)观点评价:(1)中国在“冷战”中的外交政策是“随机应变”的,但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政策,恰恰体现中国外交政策逐渐成熟。(2)“冷战”结束后,认为中国为了“恢复它在19世纪丧失的作为东亚霸权国家的历史地位”观点是错误的。中国积极建立以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为主要特征的、具有建设性的新型大国关系,这是推动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也是促进大国关系良性互动的有效手段,有利于世界和平。(8分,其中观点提炼和判断4分,评价4分,要求说理充分)影响分析:(1)对中国:结束了中美20多年的敌对状态,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推动了中国与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关系的发展,提

54、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中国赢得了宽广的国际活动空间,极大地缓解了苏联对我国安全的压力和威胁,为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2)对美国:极大地改善了美国自60年代以来美苏冷战和争霸中的不利局面,推动美国战略重心从亚洲向欧洲的调整,让美国能够从越南战争中得以抽身,缓解了美国人民的反战情绪,有利于国内政治稳定。(3)对苏联:削弱了苏联的国际战略地位,美国战略重心转移到欧洲,增加了苏联的战略压力,制约了苏联扩张的野心。(4)对世界:有利于亚洲的和平稳定和经济发展,打破了长期以来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抗的局面,中美苏战略互动的新格局,有利于国际紧张局势的缓和。(8分,分层给分,一个

55、角度2分,两个角度5分,三个角度8分,其它表述言之有理酌情给分)27(12分)(1)商鞅:提高粮食价格以增加农民收入,对工商业征收重税。王安石:减轻农民差役负担,保证农民生产时间。(6分)(2)同:一定程度上都遭到顽固派反对,但都取得成效。(2分)异:最终结果不同。商鞅变法废除了奴隶制度,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性质;王安石变法随着王安石下台而被废除,最终失败。(4分)28(12分)(1)观点:认为政治变革要循序渐进,反对激进的革命,主张实行君主立宪。(2分)背景:辛丑条约签订,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推行“新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等人坚持

56、保皇改良立场。(6分)(2)不同:反对全盘否定法国革命;主张用革命手段改造中国。(2分)评价:梁启超的观点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促进了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2分)29(12分)(1)不同:以日本代替蒋介石政府遏制中共和苏联;对日本由制裁转向扶植。(4分)(2)评析:由于美苏冷战加剧,遏制共产主义的需要,美国中止了对日本的制裁和惩罚;保留了日本的天皇制和军国主义残余,导致日本未能真正深刻反省战争责任,二战胜利成果没有得到有效落实,埋下了东亚和平发展的隐患;由于美国对日扶植,推动了日本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大国;美国对日扶植甚至美日结盟,强化了美国在亚太地区的霸主地位,严重威胁亚太的安全,增加了中国的安全压力,不利于亚太的和平稳定(8分,一个角度2分,两个角度5分,三个角度8分。考生言之有理酌情给分)30(12分)(1)作用:以法律形式确立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原则;维护了大革命的成果;为发展资本主义奠定了法律基础;影响了欧洲的资产阶级革命。(6分,每点2分,三点即可)(2)评价:不矛盾。(2分)原因:民法典通过拿破仑的对外战争,一方面传播了法国大革命的思想(推广了法国的制度),推动了欧洲的进步;另一方面,促进了被侵略国家民族主义的发展,被侵略国家反抗拿破仑的侵略,最终导致拿破仑的失败。(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