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7《优化方案》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练习:专题6 近代中国人民的进一步觉醒与探索——中日甲午战争至五四运动前 专题过关检测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25166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7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优化方案》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练习:专题6 近代中国人民的进一步觉醒与探索——中日甲午战争至五四运动前 专题过关检测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7《优化方案》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练习:专题6 近代中国人民的进一步觉醒与探索——中日甲午战争至五四运动前 专题过关检测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7《优化方案》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练习:专题6 近代中国人民的进一步觉醒与探索——中日甲午战争至五四运动前 专题过关检测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7《优化方案》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练习:专题6 近代中国人民的进一步觉醒与探索——中日甲午战争至五四运动前 专题过关检测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7《优化方案》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练习:专题6 近代中国人民的进一步觉醒与探索——中日甲午战争至五四运动前 专题过关检测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2017《优化方案》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练习:专题6 近代中国人民的进一步觉醒与探索——中日甲午战争至五四运动前 专题过关检测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2017《优化方案》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练习:专题6 近代中国人民的进一步觉醒与探索——中日甲午战争至五四运动前 专题过关检测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2017《优化方案》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练习:专题6 近代中国人民的进一步觉醒与探索——中日甲午战争至五四运动前 专题过关检测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专题过关检测(六)(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16长沙高三模拟)有学者认为甲午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带有近代意义的对外战争,其主要标志最可能是()A海军的出场与角逐B士子群体的关注与震撼C清廷的宣战与媾和 D维新思想与海军角逐解析:选A。本题考查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甲午中日战争。依据材料“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带有近代意义的对外战争”结合所学可知甲午战争中清朝出现了近代意义上的海军以及近代意义上的海军装备,故A项正确;士子群体的关注与震撼并不能代表真正意义上近代化,故B项错误;清廷的宣战与媾和不能体现近代化色彩,只能体现清廷的对外政策,故

2、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战争,而维新思想在战争中并未发挥作用,只是在甲午战后发挥作用,故D项错误。2(2016武汉调研)近代史上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最初清政府总希望找机会更改条约,有时甚至就没打算真心遵守条约;后来清政府却要求“如约者即为应允”“违约者概行驳斥”,即一是自己守约,二是要求对方也守约。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说明()A清政府对列强条约要求曾全面回绝B清政府最终由保卫主权转向卖国立场C清政府的外交逐步与国际社会接轨D清政府始终利用国际外交规则维护主权解析:选C。“曾全面回绝”说法绝对,故A项错误;“清政府由保卫主权转向卖国立场”的说法错误,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中“如约者即为应

3、允”“违约者概行驳斥”“要求对方也守约”等信息说明随着国门被打开,清政府在与外国的交往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外关系上逐渐近代化,故C项正确;“始终利用国际外交规则维护主权”说法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3(2016山东临沂模拟)“到1900年,90个中国港口处于外国势力的实际控制中,基督教传教士在全中国范围内寻找皈依者,外国炮舰巡游在中国水域。”据此,列强得到内河航行权的主要影响是()A促进中西交流 B洋货畅销内陆C威胁中国国防 D教案不断发生解析:选C。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处于外国势力的实际控制中”“外国炮舰”可总结出列强侵略威胁了中国的海防,故C项正确;A、B、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明显的体现,故

4、A、B、D项错误。4(2016山东济宁高三模拟)观察漫画“惩罚”中国,此时中国被“惩罚”主要是因为清政府() A大量销毁外国鸦片B承认义和团且纵容其反帝C帮助朝鲜镇压起义D拒绝列强的“修约”要求解析:选B。本题考查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大量销毁外国鸦片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起因之一,当时只有英国发动了侵华战争,与题干漫画中有八个国家“惩罚”的内容不符,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漫画中有八个国家“惩罚”中国的这一信息,可知其指的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而八国联军侵华的借口就是镇压义和团运动,故B项正确;帮助朝鲜镇压起义与甲午中日战争有一定的关系,不符合题干漫画内容,故C项错误;拒绝列

5、强的“修约”要求与第二次鸦片战争有关,不符合题干漫画内容,故D项错误。5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明确指出:“把权威赋予人等于引狼入室,因为欲望具有兽性,纵然最优秀者,一旦大权在握,总倾向于被欲望的激情所腐蚀。”针对这一现象,先进的中国人于20世纪初设计的解决方案是()A孔子改制考 B革命军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论人民民主专政解析:选C。注意题干信息“20世纪”“权威赋予人等于引狼入室”, 孔子改制考是康有为19世纪末宣传变法的著作,革命军为邹容宣传革命的著作,论人民民主专政是毛泽东在1949年发表的,因此排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于1912年颁布,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以捍卫民主,故选C。6“中国的半

6、殖民地半封建的地位,激发了中国的强烈愿望,激发了几代人为这个目标而进行的艰苦奋斗。一句话,激发了中国的产业革命精神。” 对这种“产业革命精神”最恰当的理解是()A冲破传统的改革精神B不甘落后的竞争精神C追求利润的冒险精神D谋求独立富强的民族精神解析:选D。注意材料信息,“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地位激发了中国的产业革命精神”,表明当时中国人要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地位,通过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实现现代化,挽救民族危亡,谋求独立富强,故D项正确;A、B、C三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故A、B、C三项错误。7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是一部专论清末民初中国经济史的学术专著,该书在论述中国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同

7、时,也阐述了“近代中国的产业革命精神”。这种中国特色的产业革命精神主要在于追求()A实业救国 B发展资本主义C民族富强 D实现民主政治解析:选A。“近代中国的产业革命精神”受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必然把发展经济与民族独立紧紧地结合在一起,而且突出以解救民族危机为首要任务的趋势,故A项正确;发展资本主义这一单纯的经济使命并不适合近代的中国国情,故B项错误;民族富强从根本上来说忽略了近代中国的国情,没有把民族危机考虑进去,故C项错误;实现民主政治从政治近代化的角度思考,同样没有涉及民族独立这一前提任务,故D项错误。8(2016河南商丘模拟)1912年6月1日大公报载:“革命巨子,多

8、由海外归来,草冠革履,呢服羽衣,已成惯常;喜用外货,亦不足异。无如政界中人,互相效法,以为非此不能侧身新人物之列。”这从根本上说明了()A盲目效法成为当时报界的笑话B辛亥革命推动了西装革履的流行C政治运动推动了社会生活的变化D西装革履成为革命与否的重要标志解析:选C。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材料“草冠革履,呢服羽衣,已成惯常;喜用外货”体现了人们衣食住行的变化,反映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即政治运动(辛亥革命)推动了社会生活的变化。故选C。91912年,上海某时尚杂志登载文章:“近日沪上服饰之异,有目不忍见,口不忍言者。衫则仿西制而无领,袖则短,只笼其臂半。裤则紧贴其股与腿。皆以亮

9、纱及轻纨制之,肤雪玉肌,显豁呈露。裙之料,则以最薄之纱,虽着如未着。大家妇女,习而行之,了不知耻。”下列有关结论正确的是()A上海服饰引领全国潮流B上海服装质地优良C当时女性盲目崇洋D作者态度相对保守解析:选D。从材料中“有目不忍见,口不忍言者”“大家妇女,习而行之,了不知耻”可知,作者认为当时上海服饰跟原来的道德观念相违背,甚至不能接受,反映出作者的保守,故D项正确。材料只介绍了上海服饰出现的变化,没有谈到其他地区是否效仿上海,不能体现“上海服饰引领全国潮流”,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谈到服饰质地优良与否,故B项错误;不能仅仅根据“衫则仿西制而无领”就说明女性盲目崇洋,故C项错误。10钱理群认为

10、其母校北京大学是“思想的实验场,社会变革的催化剂,新知识的探索者”,下列史实与北大有关的是 () A洋务运动 B新文化运动C辛亥革命 D二次革命解析:选B。洋务运动的中央领导机构是总理衙门,与北京大学无关,故A错误;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的活动基地,故B正确;结合所学可知C、D两项与北大无关,故排除。11(2016湖北部分重点中学高三联考)1912年2月15日孙中山亲自率领“国务卿士、文武将吏”拜谒明孝陵(见右图)。在祭文中,孙中山强调了辛亥首义、清室退位光复中华大业的成就,并且说:“呜呼休哉!非我太祖在天之灵,何以及此?”这说明() A朱元璋的反元事迹激励了革命派B革命派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观念C

11、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D三民主义的目标已经实现解析:选B。从题干信息可以看出孙中山认为中华民国的建立和驱除满族贵族同明太祖消灭蒙古人建立明朝一样都是在光复中华大业,由此可以看出孙中山认为自己是明太祖兴汉事业的继承者,体现了其狭隘的民族主义观念,故A项错误,B项正确;C项与题干信息无关,故C项错误;三民主义的目标在当时并未实现,故D项错误。12(2016湖北荆门高三调研)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提出要打倒“文以载道”和“代圣贤立言”的旧文学,实现文学的“革故更新”,而不是“朝代更迭”。“国民小学的国文教科书不再使用文言文,改用白话国语。”据此分析,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提出“文学革命”的目的是()A促

12、进文化和教育的普及B彻底变革社会制度,实现民主共和C提高国民的文化素养D推动思想领域的反封建斗争解析:选D。据材料“提出要打倒文以载道和代圣贤立言的旧文学,实现文学的革故更新”和“国民小学的国文教科书不再使用文言文,改用白话国语”可知文学革命推动思想领域的反封建斗争,故D项正确。A、C两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主要涉及“文学革命”,不足以说明彻底变革社会制度,实现民主共和,故B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3(2016山东潍坊模拟)中国近代是社会剧变的时代。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很简单,如果没有辛亥革命,中国可能会通过渐进改良的方式实现社会的转型。在辛亥革命之前,清政府已经在进行改革。比如,那

13、时制订的法律,在今天看也是很超前的。李泽厚告别辛亥革命材料二就今日而言,建设工业,实为要图,即以纺织一业而论,吾国人口四万万,只有纱绽(应为“锭”)二百万枚,较诸欧美各国人口与纱绽之比例,我国现有之纱绽,实不能供国民之需求;惟其如此,是以他国在吾国设厂,以遂其经济侵略之野心,而使我纺织业受重大之打击。纱布为人生必需之品,乃至仰给他人,痛心之事,无逾于此。荣宗敬振兴实业发展经济以惠民生计划材料三东西洋考是1833年在广州由普鲁士传教士创办和主编的在我国本土上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采用中国纪年,引用儒家语录,内容是由宗教、伦理道德和科学文化知识组成它主要是为商业服务设立新闻专栏刊出中外贸易进出

14、口货物的价目表,这两项属中文近代报刊首创。1833年12月该刊第5期向中国读者首次介绍了西方报刊的情况和新闻自由问题。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1)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材料一观点在认识上的局限性。(2)据材料二,指出荣氏兄弟投资实业的基本出发点,这反映了中国当时流行的什么思潮?(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外国在中国创办报刊的中外时代背景及报刊的特点。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迁。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的解读,分析历史结论,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第(1)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虽然实行“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推动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15、,但是主要是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抵制革命。因此作者将革命与改良对立,认为辛亥革命打断了中国社会转型的步伐,是不能准确区分立宪派改良和封建朝廷改良之间的巨大区别。第(2)问材料二中文字“就今日而言,建设工业,实为要图是以他国在吾国设厂,以遂其经济侵略之野心纱布为人生必需之品,乃至仰给他人,痛心之事,无逾于此”说明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投资实业的出发点在于适应民生需求;抵制外国经济侵略,这是“实业救国”思想的典型反映。第(3)问根据时间1833年可知是鸦片战争前,西方工业革命即将完成,工业文明扩展;同时期,国内是清朝闭关锁国的封建统治。特点从“采用中国纪年,引用儒家语录,内容是由宗教”可知无论形

16、式还是内容不同于传统中国报刊。答案:(1)局限性:将革命与改良对立,认为辛亥革命打断了中国社会转型的步伐;不能准确区分立宪派改良和封建朝廷改良之间的巨大区别。(2)出发点:适应民生需求;抵制外国经济侵略,维护民族利益。思潮:实业救国。(3)时代背景:西方工业革命迅速发展,工业文明开始向全球扩张;中国处于清朝统治晚期,仍然停留于封闭的古代社会。特点:借重中国传统文化习俗;以传播经济信息、科学文化为主;形式内容与中国传统报刊相比有较大突破。14(2016福建厦门高三质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晚清关于“中西文化差异”认知的变化时间中国文化西方文化咸(丰)同(治)时代旧式武器与运输机械武器与

17、运输光绪时代家族主义、专制政治、手工业国家主义、立宪政治、机械工业摘编自熊梦飞谈“中国本位文化建设”之闲天材料二关于侵略的方式,欧美一派贪图金钱,主张把中国变成经济的殖民地;东洋一派更贪图土地,所以又主张把中国变成政治的殖民地。至于中国内为帝国主义文化即西洋文化全面宣传的一派,则比前两派还进一步主张把中国变成文化的殖民地。前一派夺我们的市场,中一派夺我们的土地,后一派夺我们的精神。叶青全盘西化?殖民地化?(1)依据材料一,简述晚清对“中西文化差异”的认知是如何发展的。这些认知先后引发了哪些改革运动?这些运动表明中国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与材料一相比)有何变化?(2)材料二反映民国初期中国对待西方

18、文化的态度出现了哪种倾向?材料二作者是如何评价这种倾向的?你如何看待作者的这一观点?请说明理由。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对西方文化的态度。第(1)问关键是从表格中提取信息。表格反映出,咸(丰)同(治)时代,关注器物,光绪时代关注思想观念、政治制度、生产技术。改革运动应注意要求“先后”,结合表格中年号,应包括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最后一小问,需要对应第一小问,得出态度是由轻视到学习。第(2)问依据材料中“为帝国主义文化即西洋文化全面宣传的一派”,说明当时出现了全盘西化的倾向。“夺我们的精神”体现出作者反对的态度。对作者态度的认识及理由,可结合对新文化运动的认识来论述,注意条理清楚,全面思考,从

19、正反两方面阐述。答案:(1)认知:从咸(丰)同(治)时代认为西方器物(或军事与交通)比中国先进,到光绪时代认识到西方思想观念、政治制度、生产技术等方面都领先中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变化:从轻视西方文化到重视并学习西方先进文化。(2)倾向:全盘西化(或全面宣传西方文化)。评价:作者反对这种倾向,认为会导致中国社会殖民地化加剧(或“导致中国沦为西方的文化殖民地”,“导致中国丧失民族精神”等)。看待:作者的观点是片面的。理由:作者认识到这种倾向是对中、西方文化的全盘否定和全面肯定,产生许多消极影响。但是,作者没有认识到这种倾向在民国初期起到了动摇封建文化统治地位,促进民众觉醒等积极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