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8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课 后 作 业时间:45分钟满分:6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6分)11950年召开的全国工农教育会议的主要内容有()高校实行三类办学体制工农教育首先以识字教育为主工农教育的宗旨是“开展识字教育,逐步减少文盲”扫盲教育应配合国家各项生产建设的开展A B C D答案:B解析:高校实行三类办学体制是1958年“教育大革命”的内容,与题意不符,排除,故选B。21950年7月,毛泽东指示:文字改革首先办“简体字”,不能脱离实际,割断历史。当时简化汉字的出发点可能是()A有利于扫盲,普及文化B有利于对传统文化的全面清算C有利于“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D有利于“双百”方针的
2、贯彻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能力。从“1950年7月”这一时间可看出,当时中国教育处于“奠基”时期,C、D两项超出了当时阶段,联系当时史实A项最符合题意。3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上出现偏差的根本原因是()A“左”倾错误思想的指导B反“右”派斗争扩大化C“文革”的发生D“大跃进”运动的开展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根本原因”的理解。解答此类题需要注意四个选项的关系。题干中B、C、D三项是由A选项所导致的,即由于“左”倾错误发展到了文化教育领域才导致了教育大跃进,随之遭到严重破坏。41977年5月24日,邓小平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讲话中说:“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
3、,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在此讲话的影响下 ()A教育战线全面拨乱反正,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得以恢复B党中央提出让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C提出了文艺、科技工作的指导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D文学艺术和学术领域清算了极“左”路线,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答案:A解析:由材料信息“1977年”“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可知A正确,1977年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得以恢复。B、C均发生在1956年,D说的是文学艺术不是教育问题。5电视连续剧金婚中,女主人公文丽是位小学教师,但是有一段时间学生“停课闹革命”,她只得暂时放下了工作回家。这种
4、情况应当发生在()A“文化大革命”时期 B“大跃进”时期C人民公社化时期 D过渡时期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只有“文革”期间才会出现“停课闹革命”的现象。6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教育公平的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以下教育思想或措施能体现这一精神的是 ()有教无类颁布九年义务教育法“三个面向”思想发展希望工程A B C D答案:C解析:“三个面向”思想主要体现了教育现代化与走向世界,这与题干材料中的“教育公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
5、体”等没有直接关系,故排除,答案为C。7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三个面向”的实质是()A通过教育的发展提高国家和民族的竞争力B教育的发展要适合本国国情C教育发展需要加强国际交流D教育发展需要超前性答案:A解析: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教育发展的“三个面向”,反映了当代教育的客观规律,为我国素质教育指明了基本方向。归根结底,其目的是通过教育的发展,让教育为现代化服务,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为未来的发展服务,最终提高国家和民族在世界上的竞争力。81977年,邓小平同志提出让高中学生参加高考,不再搞群众推荐,从此拉开了恢复高考的序幕。其最重要的现实意义是()
6、A否定了群众推荐制度B实现了“学而优则仕”C提供了平等竞争的权利D为下乡知识青年提供出路答案:C9下图是“文革”期间知识青年在田间工作的状况,这是当时广大学生认真“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一个缩影。这种教育在当时所产生的影响主要是()A民族文化素质得以提高B中国与世界的差距得以缩小C封建文化糟粕得以彻底清除D国家出现“文化断层”的不利局面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A、B、C三项与史实不符,民族文化素质不是提高而是下降;差距不是缩小而是拉大;封建文化的糟粕是否彻底清除与此无关;因为这一时期偏重政治和劳动教育,忽略了科技文化知识的培养,导致了D现象的出现。102007年,在纪念高考制度恢
7、复30周年时有人写道,30年前的12月10日,我有幸参加了那一次史无前例的“中华第一考”。当我从公社党委办公室拿到那张盖着鲜红印章的“准考证”时,我一下子从麻木的惯性中惊醒,我意识到改变自己命运的时刻来到了。这表明高考制度的恢复()A使我国的教育体系更加完备B激发了社会成员的求知热情C使社会素质得到普遍的提高D促进了社会秩序的稳定和谐答案:B解析:依材料看,高考制度恢复后,普通民众可以通过高考进入高校学习知识,从而激发了社会成员的求知热情。11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大学数量不断增加,资源配置、专业结构更加合理。高等教育出现这一繁荣景象的根本原因是()A国家制定了正确的教育
8、方针B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C实行改革开放D经济迅速发展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本题是最佳选择题。教育的繁荣与以上四个选项都有关系,但从“文革”中得到的教训是,只有在安定团结的局面下,我国各项事业才能健康发展。经济迅速发展,改革开放的顺利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辉煌成就,这为教育发展提供了动力和物质保障。政局稳定是前提、根本。12改革开放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成就有()中外大学的交流进一步加强成人高等教育规模越来越大少数民族地区高等院校建设的速度加快民办高等教育得到长足发展A B C D答案:D解析:“文革”期间,我国教育事业受到冲击,民族文化素质下降,中国与世界的差距进
9、一步拉大,封建文化糟粕没有得以彻底清除,国家出现了“文化断层”的不利局面。故答案为D。13“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邓小平这段话的根本依据是()A教育是预防资本主义“和平演变”的战斗阵地B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科技文化水平进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C教育是社会产业结构的组成部分D各国政府都很重视教育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本题是最佳选择题,应该从问题的本质方面考虑,科技在人才,人才在教育,体现教育的重要地位。二、非选择题(每小题17分,共34分)1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从1950年到1952年,中国先后与苏联和东欧各国达成了交换留学生协
10、议并陆续开始执行。据教育部统计,19501963年间总共派出留学生9 594人。分布于苏联(8357人)、东欧西欧(共925人)和亚洲各国(17人)。百年接力留学潮材料二:从1979年到2000年,仅由中国教育部门派出的留学生就达45.77万人,分布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美国20万、日本5.5万、加拿大3.8万、英国3.65万百年接力留学潮材料三:199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3名受奖者中21名是归国学者。百年接力留学潮请回答:(1)20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末以来,我国先后两次大规模组织留学教育,形成了
11、中国近代以来第9代和第10代留学教育的高潮。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上述两个时期留学主要目的地不同的原因。(2)结合材料三和有关史实,评价留学教育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产生的影响。答案:(1)新中国成立之初,主要以苏联、东欧国家为主。原因: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敌视政策;中国和苏联、东欧国家同属社会主义阵营;我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70年代末以来,主要以西方国家为主。原因:西方国家在经济科技方面居世界领先地位;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关系显著改善;中国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政策。(2)留学教育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人才,促进了中外交流,推动了各项事业的发展。1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下列三幅图反映了不同时期
12、我国的教育状况材料二:邓小平在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中指出:“科研是靠教育输送人才的,一定要把教育办好。”又在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问题中说:“我知道科学、教育是难搞的,但是我自告奋勇来抓,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材料三: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上的报告请回答:(1)材料一中“知识青年在北大荒”的图片拍摄于我国的哪一历史时期?此时期
13、我国教育状况如何?(2)恢复高考是在哪一年?党重新重视教育、重视知识分子对我国科技事业产生了哪些影响?(3)根据材料二,概括邓小平是怎样看待教育、科技与现代化三者之间的关系的。(4)简要概括材料二、三的共同之处是什么。(5)从20世纪末以来,国家把基础教育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具体做法主要有哪些?答案:(1)拍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此时期我国的教育事业遭到了严重的破坏。(2)1977年。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迎来了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新的春天。(3)发展教育为科学研究提供人才,科学与教育的发展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4)把发展教育看成实现现代化的关键环节。(5)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发展社会力量办学,启动希望工程。推动农村义务教育,促进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加快课程教材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