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5 ,大小:65.50KB ,
资源ID:824425      下载积分: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824425-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3课 宋明理学课后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3课 宋明理学课后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doc

1、第3课 宋明理学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宋代理学家指出,孔子周游列国,颠沛流离,困厄万端;颜渊一箪食、一瓢饮,穷居陋巷,但他们化解了身处逆境引起的外感之忧,便自得其乐。这反映出宋代理学家(A)A重视人的内在完美 B反对人对物欲的追求C强调对物理的探究 D忽视道德教化的作用解析:“孔子周游列国,颠沛流离,困厄万端;颜渊一箪食、一瓢饮,穷居陋巷,但他们化解了身处逆境引起的外感之忧,便自得其乐”表明宋代理学家忽视物欲的追求而重视人的内在完美,故A项正确;B、C、D三项材料未体现,排除。2理学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唐代反佛思潮及宋初儒学家的思想影响,正如钱穆先生所说:“治宋必始

2、于唐。”这说明(D)A宋代学者崇儒风尚盛行 B理学未能传承佛教思想C唐宋社会形成多元思想 D理学思想融合久经磨砺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面临危机;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三教合一的主张,吸收了佛、道精神,得到新的发展;宋代,逐渐确立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新儒学系统,即理学。“理学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唐代反佛思潮及宋初儒学家的思想影响”,这表明理学思想融合久经磨砺,故D项正确;A、B、C三项材料未体现,排除。3思想家王守仁说:“夫良知者,即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待学而有,不待虑而得者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其主张

3、(D)重建儒学信仰 人人都有良知无私则无心 道德自我完善A B C D解析:材料没有反映出王阳明“致良知”主张的目的,故错误;材料“夫良知者,即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人人都有良知,故正确;“无私则无心”属于明朝李贽的思想主张,故错误;“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通过“致良知”达到道德自我完善,故正确;故D项符合题意。4王阳明被贬贵州龙场后,日夜反省,一天夜里,他忽然顿悟,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据此可知,王阳明(D)A否定了“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B取代了程朱理学的封建正统地位C率先提出“心即理”的哲学命题D抛弃了程朱“格物致知”的治学

4、方法解析:王阳明是陆王心学的集大成者,赞成“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故A项错误;程朱理学是宋明理学的重要部分,没有被陆王心学取代,两者的分歧在于方法论,故B项错误;“心即理”是陆九渊提出的,故C项错误;“龙场悟道”是内心反省,抛弃了程朱理学“格物致知”的方法论,故D项正确。5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对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全新的创造”是指(B)A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凸显人性的尊严B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发展为新的理论体系C融合阴阳家、道家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新儒学D强化封建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解析

5、:宋明理学吸收了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发展为新的理论体系,这是儒学的全新发展,故B项正确。6“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A)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解析:由题干材料来看,其反映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的相互交流,结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三教合一”,可知选A。71368年,明太祖发布诏令:“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制,五十以后不改节者,旌表门闾,除免本家差役。”这表明当时(A)A主流价值观渗入政府政策 B农民差役负担沉重C妇女社会地位得到了

6、提升 D政府注重扶贫济困解析:宋明理学在南宋以后逐渐成为社会的官方哲学,这样一定会影响到政府政策的制定,故A项正确;题干主要述及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制,五十以后不改节者,旌表门闾,除免本家差役”,不是农民,故B项错误;题干主要表明如果寡妇能够恪守从一而终,可以免除差役,这不能扩大为妇女社会地位的提升,故C项错误;题干主要表明政府对寡妇从一而终的精神鼓励,不是扶贫济困,故D项错误。8北宋理学家程颐认为唐代“君不君,臣不臣,故藩镇不宾,权臣跋扈,陵夷有五代之乱。”作者意在强调(A)A伦理纲常有利于政权的稳定B传统宗法制度受到极大破坏C藩镇割据严重削弱中央集权D佛道兴盛冲击儒家伦理道德解析:根据材料

7、“君不君,臣不臣,故藩镇不宾,权臣跋扈,陵夷有五代之乱”,强调了君臣伦理的错乱,最终导致藩镇割据、国家混乱,故A项正确;唐代君臣关系与宗法制度无必然的关联,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君不君,臣不臣”伦理关系不顺,才最终导致藩镇割据,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藩镇割据、国家动荡,源于君臣伦理的悖逆,与佛道思想冲击无关,故D项错误。9董仲舒认为“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张载认为“天人合一”,程颢认为“天人不二”。据此可知宋代理学(C)A主要探讨人与社会的关系 B认为“理”是万物的本原C继承并发展汉代儒学思想 D以“格物致知”为认识论解析:材料强调的是天人关系而非人与社会的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天人关系而非

8、理学内容,故B项错误;由材料“董仲舒认为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张载认为天人合一,程颢认为天人不二”可知宋明理学在天人观念上对汉代儒学的继承和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格物致知的认识论,故D项错误。10下面是宋明理学家对之前儒学家关于儒家思想的评价一览表。由此可知宋明理学具有(B)孟子荀子与杨雄董仲舒不够充分混乱不清或错误粗浅,已误入歧途A.传承性 B批判性C佛学化 D超前性解析:从表格的信息中可以看出宋明理学家对之前的儒学家都进行了批评,体现不出传承性、佛学化和超前性,故A、C、D三项错误,B项正确。11隆兴元年,朱熹对宋孝宗进言:“陛下虽有生知之性,高世之行,而未尝随事以观理,即理以应事

9、。是以举措之间动涉疑贰,听纳之际未免蔽欺,平治之效所以未著。”下列观点与这一言论思想一致的是(A)A“大学之道在乎格物以致其知”B“存天理,灭人欲”C“自修则人不得以非理相加”D“学者须先立志”解析:A项“大学之道在乎格物以致其知”大意是:大学之道在于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B项“存天理,灭人欲”大意是:维护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克制个人欲望。C项“自修则人不得以非理相加”是指:自己以君子的言行约束自己,行君子之为,则其他人就没有机会诋毁你。D项指学者必须先立志。再分析材料,材料大意和A项一致。12公元1175年,朱熹、陆九渊、陆九龄讲学论辩于鹅湖书院,史称“鹅湖之会”,也称“千古一辩”。在

10、千古一辩归途中,朱熹写了一首五言绝句过分水岭有感:“地势无南北,水流有西东。欲识分时异,应知合处同。”朱熹以水流分合的情景,表达“求同存异”的哲理。这里的“同”是(C)A万物的本原 B探究天理的途径C儒家的纲常伦纪 D发明本心解析:在世界本原上,程朱理学强调“理”是世界的本原,陆王心学主张“心即理也”,认为本心即天理。在求理方法上,程朱理学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体验“天理”的存在,最终贯通明“理”;陆王心学认为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故A、B、D三项属于程朱理学的不同点。宋明理学的理是指儒家的纲常伦纪,这是其共同之处,故C项正确。二、非选择题(本

11、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6分,共52分)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材料二夫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三万物皆有此理,理皆同出一源。如为君须仁,为臣须敬,为子须孝,为父须慈,物物各具此理,而物物各异其用,然莫非一理之流行也。朱子语类卷18材料四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

12、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王阳明王文成公全书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关于道德规范的核心思想。(4分)(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提出道德准则的出发点及其根本目的。(4分)(3)材料三中,朱熹对道德规范提出了什么新的见解?分析其产生的历史影响。(8分)(4)据材料四概括“良知”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阳明提出的“致良知”的方法。(6分)(5)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认识。(4分)答案:(1)仁,克己复礼。(2)出发点:规劝统治者实行仁政。根本目的:维护封建统治。(3)见解: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是三纲五常;道德规范是天理,即万物的本原。历

13、史影响: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有利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4)内涵:要有是非之心,关心民众疾苦。方法:努力加强道德修养,恢复良知本性。(5)传统伦理道德存在为政治服务的一面;传统伦理道德不断传承发展;要善于吸收传统文化中的有益成分,剔除糟粕。14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儒家思想是传统文化的主体。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中国文化发生过三次历史性融合。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随着佛教文化的渗入,

14、特别是唐代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佛教经典,开辟了传统秦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融合时代。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佛教、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学,并对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以深刻影响。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二次融合。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这是中国文化第三次融合的开始。摘编自李良玉新文化的起源材料二佛教的禅宗一支,是儒学演进到宋明理学真正的阶梯。宋明理学的出现,说明中国学术思想发展到空前成熟的时期。它极大地深化了传统的儒学,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儒、释(佛教)、道的界分变得不那样重要了。它们都以自己的方式在理学的新天地中得到了升华,并进入

15、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进入了社会生活王阳明的学说虽然没有像朱熹那样得到官方的认可,但在士林的影响却是很大的,特别在晚明几成笼罩之势。摘编自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总序等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从文化区域的角度,指出中国文化三次融合的对象有何不同。(10分)(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宋明理学为例,就中国文化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写一篇小论文。(16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答案:(1)不同:第一次:本土文化内部的融合;第二次:东方文化内部的融合(与东方局部地区文化的融合);第三次: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与西方文化的融合)。(2)略。解析:第(1)问

16、,依据材料一中的“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可以得出,从文化区域的角度看,中国文化的第一次整合是本土文化内部的融合,第二次融合是东方文化内部的融合,第三次融合是东西方文化的融合。第(2)问,属于开放性设问,解答本题,首先,认真阅读材料一、二可知,材料信息主要涉及了佛教对理学产生的影响和宋明理学“进入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进入了社会生活”,由此得出观点为:理学的产生和发展;然后,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理学的产生(包容力)和发展(生命力)两个角度进行论证即可,要求以小论文形式呈现,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