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6福建漳州质检)在商代,巫总管一切“神事”,所有的“民事”又都要涂上“神事”的色彩。这表明()A政权与神权结合紧密B权力尚未高度集中C民本色彩较为浓厚D宗法制度雏形初具解析:选A。“民事”体现的是政权,“神事”体现的是神权。“所有的民事又都要涂上神事的色彩”表明政权与神权结合紧密,故A项正确;权力尚未高度集中,材料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民本色彩是以民为本,而材料反映的是“民事”与“神事”相结合,故C项错误;宗法制度是以血缘为纽带,材料没有体现宗法制信息,故D项错误。2(2016湖南衡阳模拟)先秦盛行“
2、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这反映了古代中国()A政权借助族权B封建等级森严C中央集权确立 D社会分工明确解析:选A。依据材料“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可知政治与家族血缘相结合,故A项正确;依据材料“先秦盛行”,可知此时并非是封建等级森严,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先秦盛行”,可知此时还未形成中央集权制度,故C项错误;材料中强调了等级森严,但并没有说明具体分工,故D项错误。3(2016黑龙江哈三中模拟)周代分封制下,一些大诸侯不断向周围的夷、戎、狄等少数民族用兵,进而兼并其土地,进行文化渗透;受封的
3、偏远诸侯国也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这表明分封制()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B构建了国家大一统局面C激化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矛盾D推动了中原文明的传播解析:选D。周代分封制下,诸侯王拥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并不能加强周天子的统治,故A项错误;分封制下,周中央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力比较弱,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讲述的是分封制下的诸侯国对周边地区进行文化渗透,故C项错误;依据材料内容可知,西周诸侯王进行武力兼并的同时,对被兼并的地区进行文化渗透,从而传播了以周王朝为代表的中原文明,故D项正确。4(2016江西赣州适应性考试)山东素有“齐鲁之邦”之称,这与西周的分封制有关,但山东的简称是鲁,而不是齐。 关于是鲁
4、不是齐的原因,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A鲁国的历史更为悠久B受宗法制正统观念影响C因孔子受到历代推崇D由分封制等级体系决定解析:选B。鲁国是姬姓王国,齐国是功臣封国,山东简称鲁而不是齐原因是受到宗法制的影响,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鲁国和齐国历史基本相同,故A项错误;孔子受到历代的推崇与此题无关,故C项错误;分封制的等级体系与此题无关,故D项错误。5(2016湖北天门调研)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谈及周代的某制度时说:“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以天,争乃不生。”对这句话理解最准确的是()A该制度是指周的分封制B该制度带有神秘色彩C所谓“天”就是天理D该制度有利于秩序稳定解析:选D。“任天者定
5、,任人者争;定之以天,争乃不生”大意是说这件事情是由天定的,于是都很服气,不易产生纷争;如果说是由人定的,就会起纷争,这说明西周宗法制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故D项正确;材料“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以天,争乃不生”所提及的制度是指宗法制,故A项错误;宗法制带有血缘色彩,不是神秘色彩,故B项错误;“天”是指决定嫡庶身份的天命,不是指天理,故C项错误。6(2016河北唐山模拟)据礼记王制记载:“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太祖之庙而五。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太祖之庙而三。士一庙,庶人祭于寝。”中国早期的昭穆之制()A是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重要内容B是在分封诸侯之后逐渐形
6、成的C有利于形成礼制化的封建新秩序D体现了神权与王权结合的特点解析:选A。昭穆制度是宗庙制度之一,天子立七庙,诸侯立五庙,大夫立三庙,士立一庙,庶人无庙,以此区分贵族内部亲疏贵贱,是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重要内容,故A项正确;昭穆之制是与分封制同时形成的,故B项错误;昭穆制度属于古代宗法制度,与礼乐制度无直接关系,没有体现“礼制化”的特点,故C项错误;昭穆制度与神权无关,故D项错误。7(2016安徽马鞍山模拟)如图是古代木板年画子孙万代童子图,图中孩子个个聪明伶俐,讨人喜爱。该年画体现了古代中国哪一观念()A重男轻女 B多子多福C安土重迁 D返朴归真解析:选B。在图片中,成熟的葫芦里葫芦籽众多,人
7、们联想到“子孙繁衍众多”,葫芦的枝茎称为“蔓”,“蔓”与“万”谐音,“蔓带”与“万代”谐音,葫芦与它的茎叶一起被称为“子孙万代”表示人丁兴旺,故B项正确;图片中不能判断重男轻女,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重视故乡、居住地迁移的内容,故C项错误;“返朴归真”比喻恢复原来的自然状态,与材料主旨不符,故D项错误。8(2016广东汕头模拟)禹鼎记载:噩侯反叛伐周,厉王命禹出征,生获其君。这反映了()A分封制趋向衰落,但尚能维护王权B宗法制度开始瓦解C商业繁荣,小农经济发展D郡县制逐步确立解析:选A。“噩侯反叛伐周”体现了分封制走向衰落,“厉王命禹出征,生获其君”体现了周王还能维护王权,故A项正确;材料没
8、有涉及宗法制、小农经济和郡县制,故B、C、D三项错误。9(2016湖南益阳模拟)据中国史纲春秋时人主的最高尊号是王,天神的最高尊号是帝。战国中期后,诸侯称王,人主的尊号只好为帝,原为光大之义的“皇”字称天神。到秦王嬴政统一全国后,他自称为“始皇帝”。人主尊号的这些变化反映了()A借助于天加强统治B人主权力不断加强C地方势力左右人主尊号D人主尊号的变化与社会转型相适应解析:选A。由材料内容可知,春秋战国乃至秦朝时期的统治者用对神的称呼的词语来作为自己的称号,这是借助于天来加强统治的一种体现,故A项正确;材料仅仅体现了统治者自身称谓的一种变化,没有体现权力不断加强,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地方势力
9、,故C项错误;“人主尊号的变化和社会转型相适应”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10(2016山东潍坊模拟)晚清七十年载:“四千年来我民族之社会政治形态之发展,第一次转型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这次转型()A摧毁了宗法观念B发展了分封制度C确立了专制政体D创立了科举制度解析:选C。秦始皇废除了分封制,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历史上第一次大转型,故C项正确;宗法观念至今还存在,故A项错误;秦始皇实行郡县制,废除了分封制,故B项错误;隋朝创立了科举制度,故D项错误。11傅乐成的中国通史中说:在此以前,无论名义上如何,中国实际是分裂的“诸夏”或“中国”都是个笼统的概念,并没有确切的范
10、围和实际的组织;到此“中国”二字有了具体的表现,它代表着一个庞大帝国和它的土地人民。促使此处“中国”概念变化的是()A分封制 B郡县制C郡国并行制 D行省制解析:选B。郡县制的实行,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使中国有了确切的范围和实际的组织,故B项正确;西周实行分封制,国家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此时中国实际上仍然是分裂的,故A项错误;郡国并行制实行时国家已经有了确切的范围和实际组织,故C项错误;行省制的实行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但此时国家已经有了具体的范围和实际组织,故D项错误。12(2016安徽马鞍山模拟)诗人章碣的焚书坑云:“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对诗意理解准确的是()A
11、暴政是秦朝灭亡的根源B文化专制未达到预期目的C焚书钳制了人们的思想D焚书坑儒引发了农民起义解析:选B。材料表明尽管秦朝实行了文化专制,愚弄人民,但结果仍无法维持其统治,只会加速秦朝灭亡,该诗是对秦朝文化专制统治的辛辣讽刺,故B项正确;暴政是秦朝灭亡的根源、焚书钳制了人们的思想表述正确,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故A、C两项错误;焚书坑儒引发了农民起义只能体现诗中前一句,后一句并未体现,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第13题30分,第14题 22分,共52分)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于是先从在下者(平民)起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
12、之例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赵翼廿二史札记材料二(西欧)在封建主义制度下,没有一个人是至高无上的统治者。国王和百姓、领主和封臣都共守一种契约。每个人都对他人负有某种义务。如一人违约,义务也就中止。如果一个封臣拒绝履行他应尽的义务,国王有权强制执行。如果一个国王侵犯了封臣的权利,封臣们也可以联合起来反对他,封臣们组成国王的议事会,国王应按封臣们的劝告行事。如果封臣们认为国王滥用他的权力,可以对他进行限制。(美)帕尔默现代世界史材料三很多现代中国的作者,称之为“封建社会”,并且以此将它与欧洲的feudal system相比拟,其结果总是
13、尴尬。欧洲之feudal system被称为feudalism起源于法国大革命之后,当日作者以此名词综合叙述中世纪一般政治及社会特征,并未赋予历史上的意义征之中国传统文献,“封建”也与“郡县”相对,所以将汉唐宋明清的大帝国、中央集权、文人执政、土地可以买卖、社会流动性大的郡县制度称为封建,更比拟为欧洲的feudal system,就是把写历史的大前提弄错了。黄仁宇放宽历史的视界(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由西周至秦朝国家政治体制发生的变化及其成因。(10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欧封建制度的特征对近代西欧政治发展的影响。(8分)(3)概括材料三中作者的观点,并对该观点进行
14、简要论证。(12分)(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解析:(1)第一小问变化,依据材料一中“封建诸侯”“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等信息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角度回答;第二小问成因,结合所学从“秦朝统一意义以及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和“政治、经济以及思想”的角度概括作答。(2)第一小问特征,依据材料二中“国王和百姓、领主和封臣都共守一种契约”可知西欧封建制度不存在绝对的中央集权,据材料二“封臣们认为国王滥用他的权力,可以对他进行限制”可看出限制王权的思想。第二小问影响,依据材料二中“国王和百姓、领主和封臣都共守一种契约。每个人都对他人负有某种义务。如一人违约,义务也就中止”“国王侵犯
15、了封臣的权利,封臣们也可以联合起来反对他”等信息可知中世纪西欧封建制度对近代欧洲民主宪政的影响。(3)第一小问观点,依据材料三中“称之为封建社会结果总是尴尬把写历史的大前提弄错了”等信息可以概括出作者对“封建社会划分观点持不同意见”;第二小问论证,结合所学从“西欧封建社会的含义以及西周分封制下中央权力与秦朝中央集权制的比较”的角度进行分析论证,做到论从史出,有理有据。答案:(1)变化: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逐步确立。成因:秦扫灭六国,结束分裂完成统一;吸取前代历史教训;为了维护封建土地私有制的需要;法家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答出三点即可)(2)特征:西欧封建制度不存在绝对的中央
16、集权,有限制王权的思想。影响:不利于中央集权制国家的形成;有助于近代欧洲民主宪政的形成。(3)观点:称秦汉以来的中国社会为“封建社会”是不恰当的。论证:封建社会是对欧洲中世纪社会形态的一种概括。欧洲中世纪的封建社会更类似于实行分封制的西周时期,即没有形成君主专制制度,君主没有绝对的统治权;没有形成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地方政府具有较强的独立性,故“分封制”通常也被表述为“封建制”。秦汉以来,随着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一系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实行,君权日益得到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也逐渐加强。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肇端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郡县制度,秦代趋于成熟,两汉则日臻完备,成为汉帝国地
17、方政治活动的核心与基干,也构建了两千多年中国地方政治制度的框架。摘自周长山汉代地方政治史论:对郡县制度若干问题的考察材料二郡县制打破了传统领主特权,为全国大市场的建立创造了条件,而传统农民在摆脱旧领主的人身控制之后,也发挥出巨大的生产积极性,他们第一次从底层产生了生产革新的冲动他们已经破天荒地成为独立的生产机构,而不再是具有人身依附的农奴。郡县制革命符合一切历史进步性要素,事实上也成为一切现代国家的典范。欧洲从黑暗时代,过渡到现代民族国家,也是在内部实现郡县制革命的过程,现代国家的本质就在于郡县制。摘编自郡县制度与秦汉时期的霸业材料三郡县制实行以来,历经褒贬。在第一期论争中,以唐代为高潮。柳宗
18、元等人持完全肯定的态度;与之相反,朱敬则、孙樵等人则认为郡县制度祸害社会,流弊颇深。明末至清中叶是论争的第二期。顾炎武、黄宗羲等人从天下长治久安的高度,提出了地方官专任等限制皇权的社会权力结构新模式。然而,他们仍未脱离秦代以来或言封建、或言郡县的窠臼。戊戌变法以来,论争进入了第三期,时人引入了宪政、联邦制等新型社会权力架构思想,对郡县制进行了更高层次的阐释,章太炎、梁启超、毛泽东等人提出了改造中国旧有社会行政结构的一些新思想,但因社会环境、思维角度的不断转换,他们的一些重要见解并非一成不变。 摘自万昌华郡县制度评价理论述评(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推行的郡县制度所产生
19、的主要影响。(6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郡县制度的主要历史作用。(不得照抄原文)(6分)(3)根据材料三,分析概括郡县制度“历经褒贬”的主要原因。(10分)解析:(1)材料一表明郡县制成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后世所沿用。(2)注意多角度分析其作用,一个制度的作用应从政治、经济、社会等角度分析归纳。(3)从材料三提取相关信息,结合每期论争的内容、时代背景总结原因。答案:(1)影响:中央对地方实行垂直管理,巩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奠定了两千多年中国地方政治制度的基础(框架)。(2)作用:打破贵族领主世袭特权,为国家统治和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了自然经济的发展;成为中外封建“现代”国家的典范。(3)原因:对郡县制度所起到的历史影响(利弊)看法不一致;地方官专任等限制王权思想的提出;西方宪政、联邦制度等新型社会权力架构思想的传入;改造中国旧社会行政结构的需要;社会环境、思维角度不断转换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