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长葛市第三实验高中20122013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高二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和考试科目用钢笔分别填在答题卷密封线内。3第卷和第卷的答案务必答在答题卷中,否则不得分;答题卷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答在上面每题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4考试结束后,只把答题卷交回(试题卷自己保留好,以备评讲)。第卷 (选择题,共33分)本卷共11小题,每小题3分,共3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
2、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相称/称心枉费/妄想血统/血汗B.木讷/吸纳狙击/沮丧佣金/雇佣C.锃亮/憎恶肄业/防疫吹毛求疵/睚眦必报D.军饷/晌午信笺/掮客绿林好汉/戮力同心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收集/搜集体型/体形披荆斩棘/劈波斩浪B.拷问/考问肤浅/浮浅山清水秀/青山绿水C.中止/终止抱怨/报怨艰苦卓绝/坚苦卓绝D.安祥/安享融合/熔合同舟共济/和衷共济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美军此次大规模清剿,不仅扫荡了阿富汗赫尔曼德河谷地区的恐怖分子,还能牵制巴基斯坦境内的部分塔利班武装,可谓一箭双雕。B.而在实务操作中,由于税务稽查领域的政府权限处于强
3、势,政策执行中又存在着宽泛的模糊地带,这就给部分官员上下其手提供了空间。C.2010年11月14日,铜陵日报发表署名龚声的文章醒来,铜陵!,呼吁改革。此文犹如平地惊雷传遍了神州大地,而汪洋就是这件事的始作俑者。D.胡锦涛主席2011新年贺词中用了“两个始终不渝”,第一个始终不渝是从发展道路的层面讲的,强调了中国的发展不会威胁世界,西方社会的所谓“中国威胁论”纯属杞人忧天。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语意明确的一项是 ()A.“网络问政”制度的设立,不仅有利于政府随时接受舆论监督,提高行政效率,而且有助于民众更加便捷地参政议政,维护自身的权利。 B.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沈浩和干部群众经过六年探索与实
4、践,推动小岗人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赢得了群众真诚的支持和拥护,被誉为小岗村的“顶梁柱”、小岗人的“主心骨”。C.海地当地时间12日下午发生地震,震级为7.0,震中位于海地首都太子港西部约15公里处。美国地震勘探局的科学家估计,此次地震造成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数量将相当惨重。D.2009年12月27日,河南省文物局在京发布重大考古发现在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发掘到一座东汉大墓,魏武王曹操高陵。这一消息成为今年最具轰动效应的考古发现,但随后就有各界人士纷纷提出质疑。5.下列各项中对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其著作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
5、想的先河。B.庄子现存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一般认为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C.孟子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提出了性善论观点,认为民贵君轻,是春秋以来重民思想的继续和发展。D.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是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现代诗的“有”与“无”贞一斋诗说概括诗歌技巧时说:“诗求文理能通者,为初学言之也;诗贵修饰能工者,为未成家言之也。其实诗到高妙处,何止于通?到神化处,何尝求工?”清人的这个观点还是有科学性的,新
6、诗的情况其实也相去不远。纵向来看,贞一斋诗说说的三种情形,其实也是不少诗人走过的艺术之路的三个阶段。用散文方式写诗注意表现技巧,从这个视角,一切优秀现代诗的技巧都可以用“有”和“无”二字加以解说。一是有诗意,无语言。诗美体验的产生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诗人在外在世界里不经意地积累着感情储备和形象储备。长期积累使诗人在某些方面形成了特别敏锐的诗美触角。一个偶然的契机,诗人就“感物而动”,诗人的主观心灵与客观世界邂逅了,灵感爆发。于是诗人“有”了心上的诗。要表现这个“有”,诗人又面临困窘。诗美的本质就是沉默,所谓“口闭则诗在,口开则诗亡”。至言无言,诗美一经点破,就会失去生命。有限的言,不
7、可能完美地表达无限的言外之意。诗的无言的特性带给诗人无限的难题和无限的机会。以言表现无言,诗人只能从“有”到“无”。司空图说:“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刘禹锡说:“情到深处,每说不出。”白居易说:“此时无声胜有声。”从获得诗美体验的“有”到传达诗美体验的“无”,是诗歌创作的一般过程。“无”才是真“有”诗篇之未言,恰是诗人之欲言。有如禅家所说:“有是无有,无有是有。”“书形于无象,造响于无声”的精髓是将读者引向诗的世界,从言外、意外、笔外、象外去寻找那无言的诗美。从“有”到“无”,诗人的智慧是以“不说出”代替“说不出”,以象尽意。从“有”到“无”,诗人总是避开体验的名称。直接说出体验的名称,正是诗
8、人在艺术表现上的无能。诗人注重“隐”。文心雕龙写道:“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从“有”到“无”,诗人注重“中声所止”。这样,诗才富有暗示性。二是有功夫,无痕迹。陶渊明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美体验是“忘言”的。既然是诗人,就得从“忘言”走向“寻言”。而“寻言”由于诗没有现成的艺术媒介变得十分艰难。从这个角度,可以说,诗人就是饱受语言折磨的人。从古至今,没有一位真正的诗人不慨叹“寻言”之苦:“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句句深夜得,心自天外归”“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现代诗人中的苦吟者也很多。他们对诗总是反复推敲,非搞得形销骨立而后已。臧克家的难民中“黄昏还没有溶尽归鸦的翅膀”中的
9、“溶尽”一词就是苦苦锤炼出来的“唯一的词”。诗人的这番苦功夫,却又以隐形化为上。皎然说:“至苦而无迹。”诗人“至苦”,诗篇里却“无迹”,这才是优秀的诗篇。诗人难写,读者易读。读者的“易”并不是诗人的“浅”,而是诗人技巧能力的显示。老子说:“大巧若拙。”诗虽有用巧而见工者,但总而言之,用巧不如用拙。所谓“拙”,是巧后之拙。花开草长,鸟语虫声,云因行而生变,水因动而生纹,言近旨远,言浅意深,词平意寄,词微意显,这种“拙”实在不是随意“玩”得出来的。成熟诗人的作品,都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这里的“平淡”不是平庸加淡薄,而是险后之平,浓后之淡。平淡而到天然境界。到了高妙处神化处的诗,运用的是从“有
10、”到“无”的技巧。对诗来说,最高的技巧是无语言、无痕迹的无技巧。(选自2009年8月28日人民日报)6.下列选项中关于“有诗意,无语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至言无言,有限的言,不可能完美地表达无限的言外之意。B.从获得诗美体验的“有”到传达诗美体验的“无”,是诗歌创作的一般过程。C.“无”才是真“有”诗篇之未言,恰是诗人之欲言,“此时无声胜有声”。D.诗人的智慧是以象尽意,用“说不出”来代替“不说出”,也就是“有诗意,无语言”。7.下列选项中关于“有功夫,无痕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皎然说:“至苦而无迹。”诗人“至苦”,诗篇里却“无迹”,这才是优秀的诗篇。B.诗人难写,读者
11、易读。读者的“易”并不是诗人的“浅”,而是诗人技巧能力的显示。C.诗人对诗反复推敲的艰难过程就是“寻言”的过程,只要善于“寻言”就能写出好诗。D.老子说:“大巧若拙。”诗虽有用巧而见工者,但总而言之,用巧不如用拙。8.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贞一斋诗说认为写诗的最高境界是文理能通、修饰能工,这个观点有一定科学性。B.诗美的本质是沉默,所谓“口闭则诗在,口开则诗亡”,这里说出了诗人面临的困窘。C.陶渊明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是对诗美体验的精辟概述。D.成熟诗人的作品能够达到“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这里的“平淡”其实是一种极高的技巧。三、(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
12、,完成911题。“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 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9.选出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河内凶
13、,则移其民于河东(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B.弃甲曳兵而走(跑)C.养生丧死无憾(保养生命) D.然而不王者(这样却)10.选出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A.谷不可胜食也/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B.勿夺其时/夺项王天下者C.涂有饿莩而不知发/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D.非我也,兵也/行军用兵之道11.下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认为,合理地发展生产,如“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使老百姓“养生丧死无憾”,是施行仁政的基础。B.孟子提出了发展生产的具体措施,如“五亩之宅,树之以桑”“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百亩之田,勿夺其时”等,有利于老百姓安居乐业。C.孟子指出,
14、用儒学教养百姓,如“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即办教育,讲君臣之义,父子之道,这并不能促进经济发展,不能“使民加多”。D.文章用“狗彘食人食”“涂有饿莩”的社会现象对比,揭示当时社会的不平等;用 “涂有饿莩”却归罪于年成不好,如同杀人却归罪于武器的比喻,揭示统治者的暴政。第卷(非选择题,共117分)四、(21分)12.把第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访隐者(宋)郭祥正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寒云抱泉石。山翁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注:坞:山坳。山翁:此处指隐者。(1)在诗句中,与诗题相呼应的最关键
15、的一个字是。(1分)(2)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3分)(3)下列诗句与这首诗所寄寓的情怀最相近的一项是(2分)( )A.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B.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C.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D.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1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5分)(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2),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3)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俯足以畜妻子。(孟子梁惠王上)(4)祸兮, ;福兮,。(老子)(5)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老子)五、(20 分)阅读下文,完成第15
16、20题。(20分)天目山去天目山,是心里积存已久的一个念想,不是为观光,是为了那些大树。几十年里,只要说到树,天目山就从父亲的眼神里巍然升起,他一遍遍说,假如你没去过天目山,根本不明白什么叫树。其实不全是为了树,我知道,是为了一个人。几十年来,若是提起他的名字,母亲的眼神就会倏然暗淡下去,她的双眼仿佛是海潮淹没的沙滩。她喃喃说,我要和你一起去。去天目山,于是变成一种夙愿和仪式,无论是为了树,还是为了人。只是,我没有想到,登天目山那一日,会遇上那样一场弥天大雾。像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呼啸而过,远山近树忽而不见了。山中古老的禅源寺,隐匿在苍白的雾气里。下车寻路,林间的青石板小径如雨泼过似的,湿漉漉
17、地腻滑,只几步便消失在浓烟样的水雾中。母亲默默地走在前面。白色的纱幕被她的脚步豁开一个缺口,影子穿过去,纱帘瞬间又闭合了。山路通往林深处,在那深不可测的绿巷中,我隐约看见了一排排树,昂然立于路旁。它们竟是那样的高大,浓密的云雾遮去了树梢,树尖伸到望不见尽头的天上去了;最令人惊叹的是树干之直,刀削般笔挺,像一根根气度轩昂的罗马石柱,支撑着绿屋的穹顶。褐色的树皮一片片如鳄鱼的鳞甲,已被千年的风霜锤磨成坚韧的岩石。他究竟倒在哪一棵树下了呢? 鲜血从他年轻的胸膛里流淌下来的时候,他或许就靠在了那棵大树的树干上。他依托了大树,所以牺牲的那一刻仍像树一样站立。龙爪般的树根至今还留着他的血迹,只是被蒙蒙的雾
18、气暂时稀释了。那个无风无雨的春日,那些被父亲无数次赞颂和崇仰的天目山大树,就这样从漫山飘忽的浓雾中,和那个叫萧洪明的故人一起,若隐若现地走来。我看不清他的面孔,只听见他脚上沉重的铁链,一声声从森林尽头传来。我不知道他在匆匆离去前,是否还有心情观赏这些天目山的稀世大树。57年前的树叶早已零落成泥,但我清晰地看见他灼热的目光仍在枝条上缠绕。半个世纪过去了,如今我所见的,是被他熟读过的那些树。陡峭的石阶两旁,柳杉武士样雄伟,顺坡排列,阵势逼人。再抬眼,金钱松破雾而出,穿云摩天,傲气十足。若不是弥天大雾遮挡了视线,就可望见悬崖峭壁的林莽中那几百棵千年银杏。等到秋天,山谷里定是黄叶灿烂,一片金光四射。几
19、十里山路,不是在走,是在仰望,瞻仰那些永远的树。当那一排枪声在冰冷的山谷里响起来的时候,惟有这些树,是沉默的目击者。后来那些离乱梦魇的岁月,仍是这些树,在荒野莽丛中陪伴他。他年轻的生命终止在27岁那个年纪,大树却已千年。母亲依然走在前面。从上山那一刻起,她的双目就被山峦雾气染得湿润。树林深处鸟鸣啁啾,声声如歌,让人想起遥远的青春季节:一群女生欢笑着从禅源寺的临时课堂上跑出来,手拉手围着寺前的老银杏树,雄壮的抗日军歌惊飞了树上的小鸟待她几年后重回天目山,却是被押解着,一步步踩着前头他沉稳的脚印。直到今日,她一抬眼仍能看见他坦然的目光,如阳光下流淌的山涧小溪,从石缝里透出乌亮的光泽。母亲站住了,站
20、在一棵柳杉树下。树身奇粗,三人合抱仅围大半圈,瘢痕累累,深藏的皱褶中写满沧桑。枝条上没有一片绿叶,惟有躯干依然屹立,像一尊古老的石像。在我的惊叹中,母亲说,这就是真正的大树王,现在它死了。五十多年前,我曾见过它活着的样子,树冠就像一把巨大的伞,整个开山老殿都被它遮住了。一阵山风袭来,雾气旋转着,雪花般从它粗糙的枯枝中穿过。刹那间,油绿的树叶似一树繁花,缀满了它坚韧的枝干,青枝摇曳,生机盎然,满山坡都是杉叶林涛的哗响。大树王在我的想象中复活,抑或说它从未死去。雾越发浓了,洇湿了母亲的头发。父亲说,他们已是第三次到天目山了,但没有人知道那个57年前被枪杀的革命者,究竟葬在哪里。我说,你找不到他,因
21、为他已经变成了一棵树。世事变迁,惟有天目山的树,是永远的。为着他们那一代人的理想,半个世纪之后我们依旧对他们深怀敬意。然而,在缥缈的雾中我们似乎模糊了他们理想的内容。山民说,天目山东西两峰之巅,各有一池,池水清冽,冬夏不涸,颇似双目仰望苍穹,故得名“天目山”。我想象那清澈的池水,像是他在诘问苍穹。山林寂静,水气迷茫。雾中影影绰绰的大树无言,没有回声。15.第段中画线句运用比喻的表达效果是_。(2分)16.第段这句话的含义是_。 (2分)17.从表现手法上,选择一个角度对第段作赏析。 (3分)18.根据文中的内容,介绍萧洪明其人。(不超过60字)(3分)19.对文中写“树”分析正确的两项是(6分
22、) ( )A.描写雾气越来越浓厚,烘托了天目山大树悠久的历史沧桑感。B.第段写树形神兼备,赋予了树轩昂、雄健、不屈的气质。C.描写“大树王”死而复生的情景,突出了它顽强的生命活力。D.浓墨描写大树,层层铺叙,为篇末揭示赞美先烈的主旨服务。E.本文以登山行踪为顺序,始终贯穿对大树的描述,脉络清晰。F.天目山的树在父母眼里是一种植物,在作者眼里是人的象征。20.第段中写天目山得名的原因,其意图是_。 (4分)六、(16分) 21.雅致中学将举行以“和谐之美”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请你为主持人写一段开场白。要求:开头有称呼语,说明主办此次演讲比赛的目的或原因,语言有文采。(6分)22.新闻点评就是用简约
23、的文字对新闻事件进行评论,请用一句话点评下面这则新闻。不超过20字。(5分)2010年10月16日21时40分许,李启铭酒后驾驶朋友的黑色轿车到河北大学送朋友,在河北大学新校区的生活区,将穿着轮滑鞋的两名女生陈某、张某撞飞,致一死一重伤。在被拦下后,他口出狂言:“有本事你告去!你知道我爸是谁吗?我爸是李刚!”据悉,李启铭所说的父亲“李刚”是保定市公安局北市区分局主管刑侦的副局长。“我爸是李刚”正成为网络流行语,网民用调侃来表达义愤。23.请从“竹”“旦”“月”三个字中任选两个,参照下面文字中画线句子的形式进行仿写。(5分)中国汉字有着无穷的魅力。其独特的形美和义美,随时都能勾起人们无限的联想和
24、想象。例如:一个“马(馬)”字,让你仿佛看到了鬃毛飘扬昂首长啸的骏马,孤独踯躅在寂寞的沙场。一个“雨”字,让你仿佛看到了漫天的小雨淅淅沥沥地洒落,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七、作文(60分)24.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丹麦人去钓鱼会随身带一把尺子,钓到鱼,常常用尺子量一量,将不够尺寸的小鱼放回河里。他们说:“让小鱼长大不更好吗?”两千多年前,我国孟子曾说过:“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意思是,不要用细密的渔网在池塘里捕捞小鱼,这样才会有更多的鱼。实际上,其中的道理也贯穿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许多方面。二、(9分,每小题3分)6、解析:诗人
25、的智慧是以“不说出”代替“说不出”。答案:D7、解析:“只要善于寻言就能写出好诗”不妥,“寻言”应该是“能够写出好诗”的必要条件,可改为“只有善于寻言才能写出好诗”。答案:C8、解析:“文理能通、修饰能工”不是写诗的最高境界。答案:A三、(9分,每小题3分)9、解析:“养生”指供养活着的人。答案:C10、解析:A项,尽,完;B项,耽误/夺取;C项,打开粮仓/发作;D项,兵器/武力。答案:A11、解析:孟子提出教养百姓,使民心归顺的仁政主张,也是“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答案:C四、非选题12、(10分,每句5分)参考答案:(1)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这就是王道的开端了。(2)这种说法与拿刀
26、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13、(1)答案:踏(1分)(2)参考答案: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洒扫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3分)(3)答案:A(2分)14、(5分,每句1分)答案:(1)择其善者而从之 (2)民为贵(3)仰足以事父母 (4)福之所倚祸之所伏 (5)始于足下五、(20分)15、参考答案:形象地写出了母亲眼眶里饱含着泪水,表达了母亲的悲伤之情。(2分)16、参考答案:去天目山,不仅是为了看树,更是为了缅怀先烈,这是积久的愿望和庄重的活动。(2分)17、参考答案:虚实结合,将现实场景与历史回忆交织起来(由林中景色联想到战争岁月;欢快的场景与悲壮的场面形成对比),突出了萧洪明坚毅不屈的形象,表达了母亲对青春岁月的追念。(3分)18、参考答案:革命志士,母亲的战友;57年前被枪杀于天目山的大树下;牺牲时年仅27岁。(3分)19、答案:BE(6分)20、参考答案:表达对遗忘先烈、淡忘历史的现象的责问与担忧,以及对理想、信念的坚守。(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