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元过关检测(六) (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6郑州高三质检)根据张履祥补农书中所载资料,明朝末期江南地区农村家庭的投资结构如图所示:这反映出此时江南的农业()A经营更趋市场化B减少犁耕依赖C生产日趋专业化D注重精耕细作解析:选D。材料说明家庭农业包括播种、灌溉、施肥、犁耕等多个环节,高投入追求高产出,是精耕细作的特点,故D项正确。2(2016江西赣州模拟)读下列两图,唐代筒车发明和推广后,翻车却仍长期而广泛地存在于我国南方一些地区,最主要原因是()A封建政府对农业生产技术并不重视B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发展较迟缓C我国南方地区
2、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D翻车不仅可以灌溉,而且也能排涝解析:选D。通过以上两幅图片的比较,结合南方的地理环境,可以得出主要原因为翻车不仅可以灌溉,而且也能排涝,故D项正确。中国是农业大国,封建政府对农业生产技术相当重视,故A项错误;“唐代筒车发明和推广后,翻车却仍长期而广泛地存在于我国南方一些地区”并不能说明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发展较迟缓,故B项错误;翻车的运用和南方的劳动力资源没有关系,故C项错误。3(2016南昌高三模拟)马克思指出:“数百万(小农)家庭的生活方式、利益和教育程度就这一点而言,他们是一个阶级。而各个小农彼此间只存在地域的联系,他们利益的同一性并不使他们彼此间形成共同关系,形成全
3、国性的联系,形成自己的政治组织,就这一点而言,他们又不是一个阶级。”马克思在这里想要说明的是()A小农经济的分散性特点 B小农不能划分到阶级中C小农国家意识比较淡薄D小农应当建立政治组织解析:选C。由小农“利益的同一性并不使他们彼此间形成共同关系”可知,小农的缺点使得他们无法形成整体的观念,因此国家意识比较淡薄,故C项正确。4(2016武汉部分学校新高三起点调研)(明代)农民越来越深地卷入市场网络之中。种植较广的经济作物,首推棉花和桑树,江南和华北都形成了大面积植棉区,蚕桑业则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福建、广东等地则利用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大力发展甘蔗、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的种植。材料说明()A
4、明朝农产品商业化程度提高B明朝农业经营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C明朝农业以专门化生产为主D明朝农作物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解析:选A。题干中提到“种植较广的经济作物”,这说明了明代农产品的商业化程度提高,故A项正确;“明朝农业经营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题干中“江南和华北都形成了大面积植棉区作物的种植”这句话只能说明明代出现了专门化生产的方式,但不能说明明代的专门化生产已经成为主要农业生产方式,故C项错误;“明朝农作物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5(2016湖南十三校高三联考)官窑即我国古代朝廷设立的烧造陶瓷器物的窑口,其目的主要为最高统治者及贵族日常使用和祭祀之用,
5、以及赏赉外国使节贵宾和用于外销。官窑是由国家政府出资设立和生产,并派专人管理经营的窑口。因为这样做主要是可以()A生产足够精美的产品 B显示朝廷的威严C保证朝廷有丰厚的财政收入D保证新技术的传承与创新解析:选A。根据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可知官窑生产的目的,不是追求财政收入,而是为了供贵族享用,所以是为了保证生产质量,故A项正确。6(2016河南三市高三调研)清景德镇陶录载:“景德业制陶器四方远近,挟其技能以食力者,莫不趋之若鹜。景德镇属浮梁之兴西乡以致陶之业、陶之人,及陶中所有之事,几皆半于浮。”材料表明当时景德镇()A出现靠出卖劳动力谋生的群体B制瓷业开始兴起C为了谋生,全员参与瓷器生产D民营手
6、工业产品已占领整个市场解析:选A。由材料“挟其技能以食力者,莫不趋之若鹜”“以致陶之业、陶之人,及陶中所有之事,几皆半于浮”可知,景德镇出现了许多靠出卖劳动力谋生的人,制瓷业及其劳动者,陶瓷产品几乎占据浮梁的一半,故A项正确。7(2016晋冀豫三省高三调研)宋初,内地人民用铜钱向边民购马,但边民却将铜钱铸造成铜兵器,到处侵扰。为此,宋实行茶马互市,禁止以铜钱买马,改用以布帛、茶叶、药材等换马的物物交换方式。这可用来说明()A边疆地区有较强的军事实力B北宋时期经济模式大大倒退C经济政策在于维护封建统治D守内虚外导致北宋积贫积弱解析:选C。材料中“到处侵扰,宋实行茶马互市,禁止以铜钱买马”的信息说
7、明通过经济政策的改变来维护封建统治,故C项正确。8(2016辽宁锦州高三质检)南宋文人耐得翁在其游记都城纪胜中记录南宋临安城:“市肆谓之行者,因官府科索而得此名,不以其物小大,但合充用者,皆置为行。虽医卜亦有职内亦有不当行而借名之者,如酒行、食饭行是也。”由此记载可知()A南宋城市经济仍受政府管理B城市行会组织最早出现在南宋C医疗行业比餐饮业地位显著D临安城内已经形成地域性商帮解析:选A。材料中“但合充用者,皆置为行。虽医卜亦有职”,表明城市中各种行业都有官府的管理,故A项正确。9(2016湖北部分重点中学高三联考)明清时期,北京出现了大量的地域性会馆,集客馆、试馆与商馆于一身。其中广东会馆的
8、数量约有45所,绝大部分是由广州府和潮州府等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县所建立。明清时期推动会馆文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北京是商业中心 B繁忙的海外商运C交通运输的便捷D区域商帮的出现解析:选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会馆是同一地域的商人停宿、储运、交际的重要场所,会馆的出现,与按地域结成的商帮有关,因此明清时期推动会馆文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区域商帮的出现,故D项正确。10(2016黑龙江省哈三中高三模拟)明人宋应星说:“(缙绅)稍有羡金,必牢藏,为终身与子孙之计。其在今日有钱闲著者,唯恐子息不生,耽耽访问故宦之家,子孙产存而金尽者,与行商坐贾有能而可信者,终朝俵放,以冀子钱。”从中可以
9、看出()A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B缙绅借款无资格限制C通货膨胀使货币贬值D商业资本渐趋于活跃解析:选D。材料中说明的是(缙绅)通过官宦之家进行货币放贷,体现出商业资本的活跃,故D项正确。11(2016陕西渭南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西汉贾谊主张“今驱人而归之农,皆着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伎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言皆趋农作,则蓄积足而人乐其所矣”。该主张的主要目的是()A保护小农经济 B禁止民间工商业的发展C减少人口流动D打击了富商大贾解析:选A。贾谊主张“重农抑商”,使人们都从事农业生产。“重农抑商”的主要目的是增加农业劳动力,保护小农经济,故A项正确。12(2016湖南岳阳高三教学质量检测)某材料显
10、示:清前期,景德镇民窑接受欧洲人的定制,并经由荷兰人运往欧洲,器型种类包括西式餐具或人物饰像等。对于该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A清朝因闭关锁国故不可能出现材料中的现象B这可说明民间手工业取代了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C这可说明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D这些定制的瓷器应该多数从广州出口解析:选D。清朝时期保留了具有官方背景的广州十三行作为对外贸易的窗口,故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27分,共52分)132016湖北七市(州)教科研协作体高三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北魏到隋唐,均田制绵延了 300 多年,保留了大量的国有小农,但这一制度到唐中叶已经
11、崩溃。宋代不立田制,国家不再干涉土地财产关系的变化,结果是租佃关系盛行,成为主导的土地经营形式。宋代佃户人身自由,法律上也和主人有基本的平等地位地租形式主要是分成租和定额租。分成租随整个产量的多少而波动,所以地主还对土地的经营加以干预。而定额租则佃农可完全自主经营有人估计,宋代的亩产量比唐代要提高1.5 倍。马克垚世界文明史材料二鱼鳞册始行于洪武二十年。量度田亩方圆,次以字号、悉书主名,及田之丈尺,编类为册,状如鱼鳞,号曰“鱼鳞图册”。先是,诏天下编黄册,以户为主,详具旧管、新收、开除、实在之数为四柱式。而鱼鳞图册以土田为主,诸原坂、坟衍、下湿、沃瘠、沙卤之别毕具。鱼鳞册为经,土田之讼质焉。黄
12、册为纬,赋役之法定焉。钱穆国史大纲材料三 据史载:“(明末清初)吾邑地产木棉,行于浙西诸郡,纺绩成布,衣被天下,而民间赋税,公私之费,亦赖以济。”“里媪晨抱纱入市,易木棉以归,明旦复抱纱以出,无顷刻闲,织者日率成一匹,有通宵不寐者。田家收获,输官偿息外,未卒岁,室庐已空矣,其衣食全赖此。”故一旦商贩阻塞,棉花和棉布滞销,农民经济的运转就会出现危机。郑学檬简明中国经济通史(1)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到宋朝农民身份的变化及其主要原因,分析明代黄册、鱼鳞图册的历史作用和明清时期农业经济的主要特征。(16分)(2)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自宋至明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关系的变化趋势及影
13、响。(9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一信息从农民地位的变化角度概括;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信息从土地政策变化、商业发展、农业经济结构等角度说明;第三小问历史作用,根据材料二信息从政府收入、土地所有权、农民利益等角度归纳;第四小问特征,根据材料三信息从农业生产区域化、专业化等角度归纳。第(2)问,第一小问变化趋势,根据材料信息从国家与农民、经济种类及经济结构等角度归纳。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信息从经济发展与农民利益等角度分析。答案:(1)变化:由国有小农转变为自由佃农。主要原因:生产规模化,生产资料迅速集中;商品经济发展,土地买卖频繁;国家政策变化,均田制崩溃,宋不抑兼并等。历
14、史作用:一定程度上明确土地所有权,保护农民利益,抑制土地兼并;赋役征收具备确实根据,保证政府的税收。主要特征:生产区域化和专业化,产品商品化。(2)趋势: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手工业与商品经济结合,农村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影响:农民生产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逐渐增强,推动了经济继续发展;市场与农民的联系日益紧密。14(2016江苏南京、盐城高三模拟)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与政府的经济政策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无论商王或周王室,都有大批商贾为之采购珍奇物品。如商王室设有“多贾”管理王室商业。多贾还供献香酒,参与商王祭祀祖先的仪式。“丁已小雨,佑多贾以鬯chn,祭祀用的香酒”
15、可见多贾在王室的地位是相当高的。冷鹏飞中国古代社会商品经济形态研究材料二末作奇巧(指商业、手工业)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今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意为工商业一日之利,可供五日之需)。农夫终岁之作,不足以自食也。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春秋)管仲管子治国材料三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而非求以相病,则良法美意,何尝一日不行于天下哉官民农商,各安其所而乐其生,夫是以为至治之极。(宋)陈亮四弊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商周时期的商业状况。由此看出当时政府的商业政策是什么?(6分)(2)据材
16、料二,指出春秋时期管仲提出了怎样的经济政策。依据材料二分析管仲提出这种经济政策的理由。(9分)(3)材料三反映的主要经济观点是什么?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作者提出此观点的原因。(9分)(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业发展与经济政策的关系。(3分)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信息“商王室设有多贾管理王室商业”可知,商周时期商业受政府监管,并为王室服务;第二小问,由此可得出当时政府的商业政策是保护和扶持商业发展。(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信息“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可知,管仲的经济政策是重农抑商;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信息“末作奇巧(指商业、手工业)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
17、游食则必农”可知,理由之一是制约游民、发展农业的需要;根据材料二信息“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可知,理由之二是国富兵强,拓展疆域;根据材料二信息“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可知,理由之三是弃农经商易导致土地荒芜和国家贫弱。(3)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信息“求以相辅”“官民农商,各安其所而乐其生”可知其经济观点是农商并重,相辅相成;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三信息“以为至治之极”可知原因是农商并重可以达到国家治理的最好状态,结合所学,还可从经济、思想等方面分析。第(4)问通过对以上材料的分析很容易得出商业发展与经济政策相互影响的关系。答案:(1)状况:商业受政府监管,并为王室服务。政策:保护和扶持商业发展。(2)政策:重农抑商。理由:发展农业,制约游民;富国强兵(拓展疆域);弃农经商导致土地荒芜和国家贫弱。(3)观点:农商并重,相辅相成。原因: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传统经济观念受到一定冲击;农商并重,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农商并重可以达到国家治理的最好状态。(4)关系:相互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