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黄河颂第5课人教版 七年级下第 二 单 元答 案 呈 现温馨提示:点击进入讲评习题链接115522D基础题33D4466DBC答 案 呈 现习题链接综合题77998810101111131312121414A1.2023泰安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练习。人们常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它孕育了中华文明,哺育了中华儿女。它以一刻也不肯“安分”的进取的波涛,掀起万丈狂澜,宣着力量和气概。它以辉煌得近似梦幻的粗重线条,画一河虎威,画一河龙,画一河卡车和摩托车的狂放,浩浩荡荡地汹涌而去!站在高山之 ,望黄河浊流滚滚,谁能不被它英雄的体魄所震撼!(1)请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哺育()狂澜()浊流()(2)
2、依次填入语段中横线处的汉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泻 啸 颠 B.泄 啸 巅C.泻 哮 颠 D.泄 哮 巅blnzhuB【点拨】“泻”多指很快地流;“泄”有发泄的意思。“宣泄”指舒散,吐露(心中的积郁)。结合语境,第空填“泄”更恰当。“啸”可指(禽兽)拉长声音叫;“哮”指急促喘气的声音,吼叫。结合语境,第空填“啸”更恰当。“颠”作名词时,指头顶或高而直立的东西的顶,如树颠、塔颠;“巅”指山顶。结合语境,第空填“巅”更恰当。故选 B。2.下列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只听一声开闸泄洪,水流奔涌而下,浩浩荡荡,如千军万马。B.引水渠源头就是著名景点“老龙洞”,洞内深涧幽谷,九曲连环。C
3、.无论真相隐藏得多么深,我们都必须查个山穷水尽。D.伫立在历史的长河边,抬眼望,我看见江流一泻万丈。C【点拨】C 项,“山穷水尽”指山和水都到了尽头,前面无路可走了,比喻陷入绝境,不符合语境。3.2023滨州改编下面文段中有语病的一项是()滨州依河傍海,古有“渤海雄邦”之称。(A)这里有 126 千米海岸线,94 千米黄河穿城而过,渤海与黄河不仅造就了滨州开放包容的城市气质,也传承着滨州人重情重义的血脉基因。(B)滨州是一座底蕴丰厚的文化之城,是黄河文化、孙子文化、孝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梁邹范公传“忧乐”精神,惠民孙武著兵学圣典,博兴董永立仁孝典范。D(C)滨州是一座风姿绰约的魅力之城,这里既有
4、浪漫水乡的灵动和雅致,又有人间福地的秀美和神韵。沿黄生态风光绮丽,湿地公园秀美怡人。(D)黄河文化、孙子文化、孝文化,已经滨州发展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强大动力。A.A B.B C.C D.D【点拨】本题考查病句辨析。D.成分残缺,应在“已经”后加上“成为”。4.从上下文连贯的要求看,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五千多年的华夏文明史,与黄河有着血肉相连的关系。黄河流千古,流出了_,流出了_,流出了_。A.生生不息的华夏儿女灿若明珠的黄河古文化漫无边际的黄土地DB.灿若明珠的黄河古文化漫无边际的黄土地生生不息的华夏儿女C.漫无边际的黄土地灿若明珠的黄河古文化
5、生生不息的华夏儿女D.漫无边际的黄土地生生不息的华夏儿女灿若明珠的黄河古文化【点拨】按照事物形成的先后顺序来作答此题。自然环境(“黄土地”)是先有的,人类(“华夏儿女”)是后出现的,文化(“黄河古文化”)是最后形成的。5.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B.我/站在/高山之巅C.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D.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点拨】D 项,正确的朗读节奏划分应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D6.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黄河颂是一首颂歌,着眼于“歌颂”。B.“望黄河滚滚”的“望”字,一直统领到“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既有
6、写实的成分,也有雄奇瑰丽的想象。C.该诗注重营造歌词的画面美,“黄河滚滚”“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等句,在读者面前展开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图画。D.这首诗写得明快雄健、节奏鲜明、音节洪亮,以短句为主,兼有长句。B【点拨】“望”字一直统领到“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7.在这首诗的“歌词”部分中,诗人为什么多用第二人称“你”称呼黄河,而不是直接称“黄河”或“它”?多用第二人称“你”,拉近了诗人与作品形象之间的距离,让人感觉诗人是直接与黄河对话,这样,感情抒发更为直接、真切、浓烈,对黄河的赞颂更有说服力。而用“黄河”或“它”都无此效果。8.歌颂黄河的部分能分为几个层次?分别是从那些方面对黄河进行
7、赞颂的?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从黄河的历史贡献、地理优势、自然特点三个方面进行赞颂的: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像一道天然屏障保卫着中华民族;黄河流域宽广,泽被众生,激励着中华民族。9.你认为诗人心目中的黄河象征什么精神?这首诗有什么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诗人心目中的黄河象征伟大坚强的民族精神。这首诗曾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对抗日战争的胜利起到了推动作用;在今天,这首诗仍激发着中华儿女建设祖国的豪情。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黄河的颜色(节选)中画线句主要运用了描写这一表达方式。B.黄河之水天上来(节选)中“在这茫茫大地上有一条蜿蜒盘旋的长带”一句中的“长带”指的是黄河。
8、请同学们看典中点第23页第10-12题。AC.黄河之水天上来(节选)从高空俯视,侧重于描写黄河的概貌;黄河的颜色(节选)则近观,在黄河的颜色和水流气势上落笔。D.两篇选文都运用了情景交融的写法,笔法生动细腻,读来如临其境。【点拨】黄河的颜色(节选)中画线句主要运用了议论这一表达方式。11.黄河之水天上来(节选)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你从黄河的颜色(节选)中找出一个运用相同修辞的句子,并分析其表达效果。示例:“到了壶口镇,满河流水如凝结在一起的黄金黏液,闪射着耀眼金光,在秦晋大峡谷深处舒缓南下”,该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黄河流水比作“黄金黏液”,生动形象地写出黄河流水金黄的特点
9、,突出了黄河的壮观。【点拨】黄河之水天上来(节选)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黄河的细流比作“璎珞”,将巨流比作“利剑”,表现出黄河因地势而时分时合的特点,突出了黄河的磅礴气势。结合上述分析,从黄河的颜色(节选)中找出一个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的句子,分析其表达效果即可。12.两文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点拨】两文从不同角度写了黄河的雄伟气势,表达了作者对黄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作者的自豪之情,以及对中华民族的热爱和赞美之情等。都表达了作者对黄河的热爱与赞美之情,进而表达了作者作为华夏子孙的自豪之情,以及对伟大的中华民族的热爱和赞美之情。13.学完黄河颂后,班级组织了“行
10、走黄河,重唱红歌”语文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任务。活动一:聆听新涛声仿佛一支奔突的马队刚刚离去,而另一支马队的一万只铁蹄又奔突而来。轰哗,轰哗,一浪推卷着另一浪的余音,没有间歇地急骤地擂在我们屏气凝神的胸膛上。一声浪涛里挟卷着漫天的飞雨碎沫,凉凉地溅了我们一头一脸。在轰鸣的刹那,岸在战栗,脚下的大地也猛地一抖,仿佛要沉陷,然后那轰鸣又从大地深腹沉闷地反弹了过来。浪涛的轰鸣,和大地恢宏的回声,震耳欲聋地把我们夹击在中间,震击得我们摇摇晃晃。(有改动)(1)关于上面的语段,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画线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黄河水声势的浩大。B.“轰哗”中的破折号表示声音的延长。C.
11、语段中加点的两个词语中,“一支”为数量词,“恢宏”是副词。D.在现代汉语中,“间”“擂”“弹”都是多音字。【点拨】C 项,“恢宏”是形容词。C活动二:重唱老红歌没有吃,没有穿,自有那敌人送上前;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游击队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我和我的祖国)也许我倒下,将不再起来,你是否还要永久地期待?如果是这样,你不要悲哀,共和国的旗帜上有我们血染的风采。(血染的风采)我守在婴儿的摇篮边,你巡逻在祖国的边防线;我在家乡耕耘着农田,你在边疆站岗值班。(十五的月亮
12、)(2)红歌体现出我们的革命传统、中国精神。上面是几首经典歌曲的部分歌词,请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哪些中国精神。(至少说出三种)【点拨】这五首歌曲的歌词从不同角度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概括回答时,要突出歌词的重点。示例:热爱和平、热爱祖国、保家卫国、牺牲奉献、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等。14.请你写一段文字,用上直抒胸臆的手法。(100 字以上)例文:树大都老了,像老人一样一点儿一点儿掉“头发”,光秃秃的,老态龙钟,一切沉沉欲睡。我突然有种想哭的感觉,鼻子酸酸的,为什么一到秋天,就会有悲伤忧郁的情绪缠绕心头呢?秋景太凄凉了,但也是一种美凄美。谁说只有那些“华丽”的美才算是真美呢?我认为凄美有资本去藐视那些世俗的美。凄美是一种不平凡的美,是美的升华,是秋的本色。啊!美丽又富有个性的秋天,你是何等迷人!朋友,当你走进秋天,感受到秋天特有的气息时,你就会发现,秋天有着无穷魅力!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