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桃花源记第9课人教版 八年级下第三单元答 案 呈 现温馨提示:点击进入讲评习题链接112233D基础题44D556677D答 案 呈 现习题链接综合题88991010A11111212131314141515C161617171818B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叹wn()黄发垂tio()hu()然开朗间()隔此中人语()云诣()太守惋髫豁jinyy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缘溪行_(2)渔人甚异之_(3)欲穷其林_(4)屋舍俨然_(5)具答之_(6)咸来问讯_沿着,顺着 惊异,诧异。这里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尽整齐的样子详细全,都(7)乃不知有汉_(8)余人各复延至其家_(9)便
2、扶向路_(10)及郡下_(11)诣太守_(12)欣然规往_(13)后遂无问津者_竟然,居然 邀请先前的到拜访打算,计划询问渡口。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阡陌交通,鸡犬相闻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C.无论魏晋D.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D 【点拨】本题考查对古今异义词的掌握。D.“衣着”的古今意义相同,都指“身上的穿戴,包括衣服、鞋、袜、帽子等”。A.“交通”的古义是“交错相通”,今义是“运输事业”。B.“妻子”的古义是“妻子儿女”,今义是“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C.“无论”的古义是“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是“表示在任何
3、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故选 D。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武陵人捕鱼为业不足为外人道也B.便舍船屋舍俨然C.寻向所志寻病终D.遂与外人间隔后遂无问津者D【点拨】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用法和意义的理解与辨析。D.两个“遂”都是副词,“于是、就”的意思。A.两个“为”的用法和意义分别为“动词,作为”和“介词,对”。B.两个“舍”的用法和意义分别为“动词,舍弃”和“名词,屋子”。C.两个“寻”的用法和意义分别为“动词,寻找”和“副词,随即,不久”。故选D。5.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武陵人/捕鱼为业B.问/今是何世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后遂无问/津者
4、【点拨】D 项正确的朗读节奏应为“后/遂无问津者”。D6.填空并按要求完成练习。(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_(朝代)著名诗人_,后人把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称为“_”。(2)文中写桃林美景的句子是:_。东晋陶渊明世外桃源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3)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人精神面貌的句子是:_。(4)根据下面的句子,写出相应的成语。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成语:_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无人问津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
5、树、竹子之类。(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再也没有出去过。【点拨】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文言句子翻译的基本原则是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先将句子中的关键词翻译准确,然后连词成句;其次,注意特殊句式,翻译时注意补、删、调、留、替,使译文完整、准确、得体。本题需特别注意“妻子”这个古今异义词。另外,要注意把省略的内容补充完整。阅读桃花源记,完成练习。8.下面对课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通过描绘桃花源美景和民风民俗,表现了他的入世思想,再借渔人“诣太守”寻找桃花源未果,表现了他的出世思想。B.桃花源中人叮嘱即将离去的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暗示了桃花源
6、中人不想被外界的人打扰。AC.全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把整个事件贯穿起来,最后以刘子骥的经历再次烘托桃花源的不可得。D.文章也反映了作者受到了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的影响,但作者所设想的境界,脱离实际,在当时无法实现。【点拨】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桃花源记中,作者通过描绘桃花源美景和民风民俗,表现了他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再借渔人“诣太守”寻找桃花源未果,说明这种理想社会在当时是无法实现的。故选 A。9.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描绘桃林美景有何作用?【点拨】结合后文中出现的桃花源人的和谐美好的生活场景,以及这个地方最后并没有被其他人找到,可分析出这是个幻景。所以,描绘桃林美
7、景,有渲染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的作用。渲染神秘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10.桃花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虽“叹惋”,却为何不愿离开?请说说你的理解。【点拨】结合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社会状况、人际关系等来分析,再联系本文的写作背景,与桃花源外的社会状况等进行对比,然后进行简要作答。示例:因为桃花源人过着和平、宁静的生活,百姓能安居乐业,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而外面的世界战乱频繁,百姓生活痛苦不堪。11.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的理想境界?联系作者的生平简要分析。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时期,战乱频繁,人民流离失所,他对这一黑暗的社会现实极为不满,对受苦受难的劳动人
8、民深切同情,因此他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民风淳朴的美好境界,以此来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点拨】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与生活朝代来分析,作者生活在东晋,战乱频繁,百姓生活痛苦不堪;再根据作者的政治理想希望有个和平、安宁的生活环境来分析。作答时,要做到语言简洁,内容表述完整。1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缘溪行_(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_(3)谁曰不然_请同学们看典中点第46页第12-15题。沿着,顺着 妻子儿女这样【点拨】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
9、人道也。”(2)山麓之下,一郡居民咸聚焉。村里人告诉(渔人)说:“(这里的事)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山脚下,一郡的百姓都居住在这里。【点拨】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句中的重点词语有:语,告诉;不足,不值得,不必。(2)句中的重点词语有:咸,都。14.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甲】文中的“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人物身份,“忽逢桃花林”中的一个“忽”字使节奏变快,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B.【乙】文中的“雪与花争妍,山与水竞奇”通过描写作者所见积雪和山花竞相斗艳、山峦和河水互相争奇的景象,展现出了点苍山的优美风光。C【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
10、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乙】文是由远及近,先远观,再近看,步步深入。C.【乙】文由近及远,先近看,再远观,步步深入。D.【甲】【乙】两文中,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和点苍山都是自然环境优美、社会安定和平、百姓生活和睦的地方,都堪称一方“乐土”,使人心驰神往。15.【甲】【乙】两文都描写了自然风光,但两位作者表达的情感却有所不同,请谈谈你的理解。示例:【甲】文表达了作者渴望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安定和平的社会环境,反映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乙】文表达了作者对自然风光的喜爱与赞美之情。【点拨】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甲】文中对桃林美景的描绘,表达了作者渴望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安定和平的社
11、会环境,反映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乙】文对点苍山的自然风光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风光的喜爱与赞美之情。16.解释文中加点的词。(1)为_ (2)穷_(3)故_请同学们看典中点第46页第16-18题。写尽所以【点拨】(1)根据所在句子的意思“亲自写了一篇记”可知,“为”为“写”的意思。(2)“欲穷其林”(桃花源记)中 的“穷”与 之 义 同 尽。(3)“故 渔 者 歌 曰”(三峡)中的“故”与之义同所以。17.对画线句的翻译,最恰当的一项是()A.于是心胸顿觉畅快而醒来,更想长久地保留而忘了归还。B.于是心胸顿觉洒脱而酒醒,更想长久地停留而忘了返回。C.于是心胸顿觉洒脱而酒醒,更想长
12、久地保留而忘了归还。D.于是心胸顿觉畅快而醒来,更想长久地停留而忘了返回。B【点拨】“则其心洒然而醒”形容周围美好的环境带给自己的那种潇洒自然、无拘无束的感觉,句中的“洒”是“洒脱”的意思;“更欲久而忘归也”形容被眼前的美景所陶醉,想在此停留的时间更长久些。据此可知,B 项理解最准确。故选 B。18.第二段结尾句作者用了两个“善”,前一个“善”是说这个亭子建得好,后一个“善”是说_。这一段写了醒心亭四周优美的环境,借景抒情,突显了_。亭的名字取得好欧阳修及友人在山水间的乐趣【点拨】“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的意思为:这大概可以称得上是善于在山水之间寻找快乐,又用所见到的美景来给它命名吧,这就更有水平了。根据句意可知,前一个“善”是说这个亭子建得好,后一个“善”是说亭的名字取得好。第二段中的“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表现了醒心亭周围环境优美、雅致;“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写出了欧阳修及友人沉醉于山水之景,在山水间陶冶性情,突显了欧阳修及友人在山水间的乐趣。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