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承德实验中学高 年级 (填学科)导学案班级: ;小组: ;姓名: ;评价: ;课 题兰亭集序课型新授课课时第二课时主备人何海龙审核人李希亭时间学习目标1. 了解王羲之对人生的看法,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2.通过对王羲之人生态度的分析,让学生珍惜人生,把握生命,提高人生境界3.背诵全文,重点难点1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2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方 法内容部分一、探知部分(学生独立完成) 1、解释实虚词。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茂林修竹 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亦足以畅叙幽情所以游目骋怀 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取诸怀抱夫人之相与 虽趣
2、舍万殊当其欣于所遇 向之所欣或因寄所托 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 感慨系之矣修短随化 喻之于怀终期于尽 未尝不临文嗟悼、指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古义。列坐其次 俯察品类之盛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所以游目骋怀、指出句式并译。死生亦大矣 其致一也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放浪形骸之外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当其欣于所遇不能喻之于怀晤言一室之内4、翻译下列句子。(1).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2).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4).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5).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这娱,信可乐也。(6).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7).
3、故列序时人,录其所述。(8).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二、研究部分(小组合作、展示交流、师生或生生评价)(一)第一段1.这段文字在写法上的特点是 : 文中表现作者心境的一个词是:2朗读第一段,朗读语调提示:“永和九年修禊事也”以中速读。下文有关集会的文句应以清新明快的语调读出,特别重读“乐”,以体现作者快乐的心境。3.第1自然段,叙述.描写了兰亭宴集的盛况,用原文中的词句概括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环境和人物。时间:_地点:_事由:_环境:_人物:_4.总结:汤显祖牡丹亭“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中说人生有四大乐事,在这里都有了体验。(二)第二段1朗读第二自然段,文中表
4、现作者心境的一个词是_2总结:本段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从中提示了人生忧患的来源。首先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其次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第三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即“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最后以“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作结。(三)第三段1朗读第三段。文中表现作者心境的一个词是_。2.总结:作者由兰亭盛会写起,极写盛会之乐。可大凡美景盛事,都极易引发人的愁思和感慨,面对兰亭美景,不由得兴尽悲来,感慨万千,进而展开议论,抒发了人生苦
5、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之情,由己悲人,沟通古今。全文情景交融,文简而意深,不愧为千古名篇。三、应用部分(学生独立或小组合作完成、展示、评价)难点探讨1.兰亭集序与通常的序文有什么不同?2. 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是怎样的?如何理解作者这种情感的变化?3.“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 四、巩固部分(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批阅、点评、追踪训练)课后练习与提高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陈留阮裕有重名,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
6、悦为王氏三少。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记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性好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新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 羲之欣然写毕,
7、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尝至门生家,见篚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羲之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侯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晋书王羲之传)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及长,辩赡 赡:丰富 B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 目:看待 C然闻信至,咸自矜
8、持 信:信使 D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 冠:位居第一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 谢安未仕时亦居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B 意甚悦,固求市之 不敢与较,少年固强之 C 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 低头共耳语:“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D 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 吾尝终日而思矣3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 以骨鲠称 B 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C 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 D 而羲之竟不顾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王羲之“率性而为”性格的一组是 ( )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
9、闻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 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 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 止一吊,遂不重诣 A B C D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王羲之是司徒王导的堂侄子,年幼时并没有显出什么特异之处,成人后擅长隶书,被称为古往今来的佼佼者。后来被太尉郗鉴相中,成为郗家的乘龙快婿。 B王羲之淡泊名利,性喜自然,曾与当时在会稽的文人雅士聚集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写下著名的兰亭序以抒发自己的感受。 C王羲之书法精湛,不但擅长楷书和草书,而且主张学习书法应该全身心地投入,只不过为人狂放傲岸,言谈之间常常把自己与钟繇、张芝相提并论。 D骠骑将军王述在会稽任职时,恰逢母丧
10、,王羲之因为与之感情上有隔阂,只去吊唁了一次,就没有再去,王述对此深为怨恨。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2)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7对“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的含义理解最确切的一项是()A后来者读这次集会的诗文,也会产生感慨。B后来的人读我的文章,也会由此而产生很多感想。C后世的读者读这次集会的诗文,也会与我有同感。D后世的读者读我的文章,也会被我的文章所感动。8判断下列各句对错,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语段节选自晋书王羲之传,是一篇书序。序,古代文体的一种,大多用以题赠,或作为著述的前言。本语段内容突出了
11、书序的特点。B本语段一开头就出现了一个阔大的境界:“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但这并不显得突然:“人之相与”,指人际交往,是个普遍性命题,也包括这次兰亭之会在内;“俯”“仰”二字在这里用的是它们合义,表示时间过得很快。这包含着人怎样在人群中度过一生这一问题,由此而引发作者的感慨,可谓自然之极。C“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这种人人都有的情怀说明了个事实:不管生活方式有怎样的不同,人总是留恋于生活中那些美好的事物,也就是留恋于有生之乐。D“死生亦大矣”,是作者的基本观点,作为书序,以此来概括一篇之意,这正是本文作者见解高远之处。扩展资料名句积累(有关儒、道与魏晋士人的死生观):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2、论语子罕)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王勃滕王阁序)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前赤壁赋)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庄子德充符)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贵贱付皇天。(鲍照拟行路难)教师或学生课堂随笔、后记等。第二课时一、1解释划线
13、的实虚词。群贤毕至 全、都 少长咸集 全、都茂林修竹 高高的 列坐其次 它的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热闹 亦足以畅叙幽情 用来所以游目骋怀 用来 足以极视听之娱 穷尽信可乐也 确实 取诸怀抱 之于夫人之相与 夫为发语词 虽趣舍万殊 同“取”当其欣于所遇 对于 向之所欣 以前或因寄所托 凭借 曾不知老之将至 竟然及其所之既倦 动词,到 感慨系之矣 代词,这修短随化 寿命长 喻之于怀 明白终期于尽 注定 未尝不临文嗟悼 面对、列坐其次 俯察品类之盛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所以游目骋怀、指出句式并口译。死生亦大矣 判断句 其致一也 判断句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省略句 放浪形骸之外 省略句虽无丝竹
14、管弦之盛 倒装句 当其欣于所遇 介宾结构后置不能喻之于怀 介宾结构后置 晤言一室之内 介宾结构后置4、翻译下列句子。(1)我们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会集,为了做禊事(2)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3)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4)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5)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6)等到对得到或喜爱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7)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8)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从造化,最终必然都要
15、消亡!二、(一)1记叙描写 乐 3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修禊事也。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二)1痛(三)1悲夫三、1、一般的书序介绍成书的经过、出版意旨、编次体例或作者情况等,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作为书序,本文介绍了作诗缘由(因修禊而“群贤毕至”)、作诗情形(“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成书经过(“列序时人,录其所述”)、本书意义(“后之览者,亦将有敢于斯文”)。 本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的意义。这便是兰亭集序与一般书序的不同之
16、处。2、第二自然段,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从中揭示了人生忧患的来源。首先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其次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第三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即“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由第一自然段的“乐”到第二自然段转“痛”的原因。最后以“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作结,情调转入低沉。第二自然段,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正因为作者对人生忧患有清醒的认识,才可扬长避短,在有限人生中进行无限的
17、价值创造。由乐转悲,看似突兀,却也顺理成章。作者由眼前的兰亭相聚的欢乐,推想到普天下之友朋相处的情境:世上没有不散的宴席,情随事迁,喜欢的会不再喜欢,拥有的会不再拥有,再圆满的团聚终要离散,再自足的幸福终要破灭,进而想到生命短暂,深切感悟到,再坚强的生命终要死亡。生命短促,一切终究会曲终人散,面对不可逆转的自然规律,由生离到死别,自然乐极而生悲,令人痛心。在这个古今人共同面临的无奈面前,作者不由发出“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这种情感变化是十分正常的。3、这正是他对时光虚度的惶恐,对济民安国的渴望,对建功立业的向往,对“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无奈,对“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的哀伤。“后之视今,亦犹今
18、之视昔”,“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作者自觉地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中,表达了想要通过有所作为来抗拒人生虚幻的愿望。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作为士族阶级的成员,王羲之既有根深蒂固的积极用世的儒家思想,又有消极遁世的老庄思想,还接受了佛家思想的一定影响。他对老庄一死生、齐彭殇的否定,表现出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而王羲之飘如游云,矫若惊龙的潇洒风神和天机流布、挺然秀出的书法艺术在一定意义上又可视为这种努力的结果,因为他知道,抗拒人生虚幻性的真正行之有效的办法只能是在给定的生命限度内进行最大可能的价值创造。四、课后练习与提高1B(“目”应为“认为、品评”)2D(A组中的“焉”均为兼词“于之”;B
19、组中的“固”均为副词“一定”;C组中的“相”均为副词,偏指第二人称;D组中的“而”均为连词,前者表承接,后者表修饰。)3A(A项中的“骨鲠”古今意思相同,都是“耿直”的意思;B项中的“同志”文中指“志趣相投的人”,现在多用于人们惯用的彼此之间的称呼;C项中的“名誉”文中的意思是“声望”、“声誉”,即好的名声,现在的意思是“名声”,泛指社会评价或指“名义上的”;D项中的“不顾”文中的意思是“不去看望”,现在的意思是“不照顾”或“不考虑”。)4C(是王羲之的书法特点,是王羲之的淡泊的性情,是王羲之傲岸的性格。)5D(“王述在会稽任职时,恰适母丧”应为“王述先前曾在会稽任职,因母亲去世,回会稽治丧”。并且不是“王述对此深为怨恨”而且是“王述对此深以为遗憾。”)6、 (1)王羲之平常喜欢服丹食药,涵养性情,不喜欢住在京城,他刚渡过浙江,便产生了终身住在这里念头。(2)如果别人能这样入迷,不一定赶不上他。7C8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