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单元综合测评4 王安石变法(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22304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单元综合测评4 王安石变法(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单元综合测评4 王安石变法(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单元综合测评4 王安石变法(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单元综合测评4 王安石变法(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单元综合测评(四)王安石变法(时间:60分钟分值:90分)1(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自祖宗承五代之乱而又田制不立,畎亩转易、丁口隐漏、兼并伪冒者未尝考按,故赋入之利视古为薄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方量毕,以地及色,参定肥瘠,而分五等,以定税则。马端临文献通考田赋考材料二应将王安石变法置入唐宋变革的历史契机中考察。北宋处在中古田制瓦解,契约租佃经济确立的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观念和文化理念等都有所改变改革的成败得失,绝非改革者的执拗性格使然,也不能单从集团斗争上去寻找原因,必须深入到表面冲突下的时代潜流中去探究。摘编自李华瑞王安石变法

2、研究史(1)材料一反映了王安石变法的哪项法令?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法实施的目的。(6分)(2)材料二中的“社会转型”在经济上有何表现?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安石改革成败得失必须“深入到表面冲突下的时代潜流中去探究”。(9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信息判断可知,其所评论的是王安石变法中的方田均税法。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方田均税法推行的目的是增加财政收入,抑制土地兼并。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信息可概括出北宋正处于租佃经济兴起的时期。第二小问注意在“唐宋变革的历史契机”中观察,王安石变法的根本目的是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政治局面,巩固封建统治,是符合时代要求的,其效果也十分显著。王安石变

3、法的失败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最根本因素是王安石改革没有也不可能触及封建制度本身,也就无法解决社会矛盾。答案(1)法令:方田均税法。目的:均摊赋税;增加财政收入;抑制土地兼并。(2)表现:中古田制瓦解,租佃经济确立。简析:长期以来遗留的弊端延续到北宋中期,各种社会矛盾交织;王安石试图扭转积贫积弱的局面,契合时代要求;应将王安石变法成败得失置于唐宋变革的历史契机中考察。2(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今介甫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司马光家传集材料二光曰:“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 宋史宋太傅荆国王文公安石,适应于时代之。其良法美意往往

4、传诸今日莫之能废梁启超王安石评传(1)王安石针对“士、兵、农、商”的改革措施有哪些(每项各举一条)?(7分)(2)结合王安石变法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中“非大坏不更造也”和“适应于时代”的理解。(8分)解析第(1)问,结合所学王安石变法的具体措施回答即可。第(2)问的回答要结合司马光和梁启超的阶级立场进行分析,前者站在地主阶级保守派的立场,反对变法;而后者作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借用王安石变法来阐述自己的变法思想。答案(1)士:改革科举制度;农:青苗法,免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兵: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商:市易法,均输法。(2)“非大坏不更造也”指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维护旧制

5、;“适应于时代”指梁启超肯定王安石变法,主张变革。3(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唯商鞅变法不顾人言,骤至富强,亦以召怨天下。虽得天下,旋踵灭亡。苏轼给宋神宗的上书材料二王安石变法的出发点都是好的,他自己也清正廉洁,一身正气。但问题是,他的一系列政策,在传达到下面之后,在下级官吏执行时却完全走了样。比如王安石认为最为重要,也是他最为得意的“青苗法”,这是一种充分考虑农民利益的低息贷款。可当时农村里的广大农民,几乎都不识字,如果去申请政府贷款,过程大致如此:首先,为了填写申请表,就要花钱请书吏;然后再拿到衙门去申请,碰到贪官污吏,还要打点。据载,变法利息为二分,但经过中间盘剥,最后返还

6、的利息,竟达到原先设定的三十五倍,比高利贷还多。于是许多农民宁肯去借高利贷,也不向政府贷款。 许志林从王安石变法失败看当今的农民问题(1)结合史实说明苏轼的观点错在哪里?并分析其作出这种评价的出发点。(8分)(2)材料二在哪些方面肯定了王安石?并指出其失败的原因有哪些?(7分)解析第(1)问,根据史实可知,苏轼归纳秦灭亡的原因不对,从时代背景和阶级立场思考其作出这种评价的原因。第(2)问,从改革的目的和改革措施上肯定,从措施及改革的推行角度总结败因。答案(1)苏轼把秦灭亡的原因归于商鞅变法,没有认识到秦国暴政而亡。出发点:苏轼站在大地主、大官僚的立场上,反对王安石变法,借口商鞅变法导致秦朝速亡

7、,劝说宋神宗放弃变法。(2)肯定:改革的出发点;一定程度上关注民生。失败原因:未切合实际;用人不当。4(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修辞者不求大才,明经者不问大旨。师道既废,文风益浇。诏令虽繁,何以戒劝?士无廉让,职此之由。其源未澄,欲波之清,臣未之信也。傥国家不思改作,因循其弊,官乱于上,风坏于下,恐非国家之福也。”范仲淹奏上时务书材料二煕宁二年(公元1069年)二月,宋神宗以王安石为参知政事,议行新法。煕宁四年二月,罢诗赋及明经诸科,以经义、策论试进士。煕宁六年三月,置经义局,修诗书周礼“三经义”。煕宁八年六月,颁诗书周礼“三经义”于学官。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1)材料一中范仲淹

8、认为“官乱风坏”的源头是什么?他提出的解决途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其具体解决措施。(8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王安石和范仲淹取士主张的相同之处,并谈谈你对材料二中王安石取士措施的看法。(7分)解析第(1)问中第一小问,从“明经者不问大旨”“师道既废”“士无廉让,职此之由”可以概括得出士人没有继承儒家的“师道”“大旨”;第二小问,从“官乱于上”可推断出官场的腐败,由此可知要采取的措施是整顿吏治和改革取士制度;第三小问,联系所学知识从整顿吏治和取士两个角度组织答案。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罢诗赋及明经诸科,以经义、策论试进士”的信息并结合材料一可以归纳出答案;第二小问,看法从培养

9、人才、为改革服务等角度组织答案。答案(1)源头:士人没有继承儒家的“师道”大旨。途径:清明吏治;改革取士制度。具体措施:吏治:改革文官升迁方法;严格“思荫”制度。(任答其中一点即可)取士:改革贡举制(改革科举制)。(2)相同:都主张取士不以词赋、明经为主(重策论)。看法:有利于培养人才和改革的中坚力量;有利于推动改革进程;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任答其中两点即可)5(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梁任公(启超)先生说,王安石是大改革家,中国千古一人,在他以前,有过改革家,如在齐的管仲,在秦的商鞅。然而,论到有见识,彻底了解宋朝的政治缺点、人民疾苦,有办法解决他的问题,有毅力贯彻他的计划,

10、在宋朝以前或其以后,中国只有王安石。黎东方我对历史的看法材料二王安石以新法害天下,引用奸邪,更张法令,驯至靖康之难,人皆咎安石为祸首。廿二史劄记(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王安石变法前“政治缺点”与“人民疾苦”的主要表现。(9分)(2)材料一、材料二对王安石的评价有何不同,为何不同? (6分)解析本题考查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第(1)问,要结合北宋初年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经济措施进行思考,即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第(2)问,分析两则材料对王安石的不同评价,这些不同评价是基于不同的立场和态度;梁启超是近代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借助王安石宣传变法革新思想;后者则是从史官记述的角度,抨击王安石变

11、法祸乱国家,实际是为统治者的失误作掩饰。答案:(1)“政治缺点”:宋初强化中央集权导致“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出现,“不抑兼并”。“人民疾苦”:土地兼并盛行,赋税盘剥沉重,农民不堪重负。(2)材料一高度赞扬王安石,因为王安石勇于变法的精神与维新派宣扬的变法思想相符;材料二批判王安石祸国殃民,因为王安石变法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6(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太祖、太宗平一海内,尽收天下劲兵,内外相维,上下相制,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本朝鉴五代藩镇之敝,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材料二一人立标

12、,万人射之,强者嫌其近,弱者恶其远。岂标有远近哉,亦射者之力不同耳。安石敢为异议而不顾,其才力气勇,必有大过人者,特急于见功,知有己而不知有人,知有利而不知有害,故其为法也,即无不善,以刚狠暴戾之心行之,宁有不为害者乎,况乎其未能尽善也。清张彦士读史辩疑(1)根据材料一,概述对宋初改革的两种不同评价。你认为影响对同一历史事件产生不同评价的因素有哪些?(8分)(2)史料二肯定了变法中的王安石有哪些长处?在作者看来,哪些因素制约了王安石变法的实际效果?(7分)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的是对宋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评价。主要从正面评价;主要是反面评价。因素可以从评价者个人的角度和素质等方面分析。第(2)问,长处提取“敢为异议而不顾,其才力气勇,必有大过人者”等信息概括回答;制约因素提取“特急于见功知有利而不知有害”“刚狠暴戾之心行之”“未能尽善”等信息概括回答。答案(1)概述:认为宋初的改革使社会安定,战祸平息。认为它造成地方兵弱财困,终于导致“靖康之役”溃败,北宋灭亡。因素:评价者的立场不同、史学素养不同、占有的史料不同等。(任答其中两点即可)(2)长处:力排异议,变法意志坚定;才华和勇气超人。因素:急于求成,不听取他人意见;变法手段简单粗暴;未看到变法措施不利和不完善的一面。(任答其中两点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