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元检测大通关演练(三)一、选择题(每小题5,共40分)1据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这表明孝文帝()A摒弃了鲜卑族的传统习俗B注重对汉文化的研习C改革了鲜卑族传统教育方式D重视推广先进的文化2公元439年,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在统一之初,北魏的社会矛盾不断激化。这些矛盾的产生大多是由于()鲜卑族贵族对统治区域内的各民族推行歧视政策鲜卑族贵族采取各种手段对百姓巧取豪夺北魏藩镇割据不断发展,黄河流域战火连绵南方政权不断北伐,威胁着北魏的统治ABC D3北魏太武帝曾下诏说:“蠲除烦苛,更定科制,务从轻约,除故革新,以正一统
2、。”这表明北魏统治者()A全面学习和吸收了汉族文化的精髓B实现了从游牧生活向定居农业的转变C注重减轻农民负担以巩固统一局面D对鲜卑族落后的习俗进行了全面改革4北魏孝文帝在改革中实行了三长制,它的实行()取代了宗主督护制调整了鲜卑族统治阶层内部的矛盾巩固了中央集权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A BC D5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A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B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C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D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6孝文帝在迁都洛阳后,对黄河流域流行的门阀制度采取的态度是()
3、A继承并弘扬B汉族实行门阀制,鲜卑族不实行C彻底地废除D鲜卑人实行门阀制,汉族人不实行7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这实质上是()A封建化过程 B农业化过程C工业化过程 D汉化过程8从今天的历史角度来看,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措施值得肯定,主要是由于()A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B顺应了时代潮流C加快了民族融合D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0,共60分)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公元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四分五裂的局面,为各民族间交流和融合创造了条件。为巩
4、固统治,北魏参照汉族封建政权的一些统治方式,实行按人口分配土地,推行鼓励发展农业的经济政策。这样拓跋部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重用崔浩等汉族儒生,完备国家机构,还兴办太学,越来越多地吸收汉族先进文化。材料二根据文献记载,拓跋贵族“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对于其他被统治民族也是如此。对于拓跋贵族残酷的经济掠夺,时人谢灵运曾这样介绍说:“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所求不获,辄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拓跋贵族的残暴统治,激起各族人民不断爆发起义。(1)结合上述材料,分析北魏这次改革的背景是什么?(12分)(2)你若生活在那一时代,处
5、在孝文帝的位置,怎样做才能保证改革的成功?(8分)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北魏建国后明显保留了鲜卑的历史传统,继续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则。永兴五年(413年),“徙二万余家于大宁,计口受田”。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材料二太和九年(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魏书卷一百一十(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方式有何相同之处?(4分)(2)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制度经北魏孝文帝推行后,一直被沿用到唐代中期。除此之外,北魏孝文帝还推行了哪些改革措施?(8分)(3)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对后世的影响。(8分)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集小乡邑聚为
6、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州郡,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魏书高祖孝文帝纪材料三旧无三长,惟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于是创三长之制而上之。魏书(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指出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解决土地问题的不同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行该措施的原因。(12分)(2)根据材料一、材料三,指出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加强中央集权的具体措施及其不同之处。(8分)单元检测大通关演练(三)1解析:本题提供的材料只是反映了孝文帝对汉文化的研究和学习,没
7、有涉及教育和文化的推广,也没有涉及他对传统习俗的改革。答案:B2解析: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之初,鲜卑贵族采取各种手段对百姓巧取豪夺,导致阶级矛盾尖锐;北魏统治者对统治区域内的各民族推行歧视政策,致使民族矛盾激化。不符合史实,故选A项。答案:A3解析:题干材料的意思是废除苛捐杂税,与民休息,以达到巩固统一的目的。因此,C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答案:C4解析:三长制是北魏统治者实行的新的基层管理制度,不是调整鲜卑族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措施,将带的选项排除,故选C项。答案:C5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拓跋澄强调洛阳“均天下所据”,迁都洛阳可以“制御华夏”。答案:D6解析:孝文帝在改革中将鲜卑人原有的姓
8、氏全部改为汉姓,并确定了鲜卑贵族的门第高下。因此,A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答案:A7解析:民族融合是历史上的一个进步现象,它指各民族在经济文化交流过程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所以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少数民族学会了汉族先进的农耕生产方式,开始了定居生活。答案:B8解析:评价孝文帝改革应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推动历史前进,是否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为标准。最主要的是要站在今天中华民族的高度上来思考这一问题。D项概括最全面,符合题意。答案:D9解析:第(1)问,从北魏统治危机的出现入手,多方面分析,说明改革的必然性。第(2)问,要以“孝文帝”的身份,结合当时形势,有针对性地提出解
9、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案。答案:(1)背景:北魏崛起并统一了黄河流域,社会环境较为安定,社会生产得到发展;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开始了封建化进程,为孝文帝改革奠定了社会基础;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由于各种制度的欠缺和实行民族压迫、民族歧视政策,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锐,并使北魏出现严重的统治危机。(12分)(2)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借鉴和采用汉族先进的统治经验和政策,改革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8分)10解析:第(1)问,可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中信息“村社土地分配原则”“计口受田”“均给天下民田”分析、比较得出相同之处。第(2)问,列举出孝文帝其他改革措施即可。第(3)问,注意从政治、经济和民族关
10、系的角度加以论述。答案:(1)都是按人口分配土地。(4分)(2)易汉服;改汉姓;说汉语;与汉人通婚;学习汉族典章制度;迁都洛阳。(8分)(3)均田制影响了中国土地制度数百年;其他措施加速了鲜卑汉化,促进了民族融合。(8分)11解析:第(1)问,“措施”根据材料概括归纳即可得出,“原因”需要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分析,商鞅“废井田,开阡陌”的根源是生产力发展,而孝文帝改革则是出于缓和国内矛盾、恢复经济发展的考虑。第(2)问考查对商鞅变法与孝文帝政治改革措施的认识。前者推行县制以加强集权,后者主要是通过加强对人民的控制以加强集权,同时改善宗主督护制造成的阶级矛盾激化的状况。答案:(1)不同措施:商鞅: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土地私有制;孝文帝:推行均田制。(6分)原因: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推动了生产力发展,土地私有制兴起;北方长期战乱,经济凋敝,土地兼并现象严重。(6分)(2)商鞅:推行县制,通过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孝文帝:推行三长制,通过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加强中央集权。(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