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必备知识自主学习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1.背景:(1)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分布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逐渐形成多元一体格局。(2)在旧中国,许多少数民族几乎完全被排除在国家政治生活之外,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3)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民族问题,逐步明确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2.建立:1941年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
2、,“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1945年中共中央提出:“对内蒙的基本方针,在目前是实行区域自治。”1947年经中共中央批准,在刚刚解放的内蒙古地区成立内蒙古自治区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1954年(1)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确立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先后成立。此外,还成立了一批自治州、自治县(旗)【易错点拨】民族区域自治不是“民族自治”,而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结合。自治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各民族共同行使自治权利,而
3、不是某一少数民族的自治。【图文探究】(教材二次开发)阅读教材插图“2015年8月9日,56个民族火炬手共同点燃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主火炬”,思考:这幅插图主要说明了什么?提示:说明了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1.表现:(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全面恢复和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以健康发展。(2)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颁布实施,以基本法律的形式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固定下来,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此被纳入法制轨道。(3)1990年:中共中央提出“三个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
4、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深刻阐述了中国各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4)1997年:中共十五大明确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势在于 。(请填写正确序号)维护国家的集中统一,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图文探究】(教材二次开发)阅读教材学思之窗,结合材料,阐述国家大力支持和帮扶民族自治地方的原因和相关举措。提示:原因:民族自治地方的特点和需要;加快西部地区和民族自治地方的发展的需要。
5、举措: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有的自治州还享受国家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三、中共十八大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1.中共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要求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2.中共十九大报告:(1)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2)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写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赋予民族工作新的内涵和重大历史使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
6、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民族工作领域的具体体现。(3)党和国家努力创造各族人民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让各族人民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伟大目标。【情境思考】中共十五大明确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是什么?(历史解释)提示:(1)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不是单纯的民族自治或地方自治,而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结合,是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的结合。【易错点拨】文化作为民族共同体的精神承载体,它在承载民
7、族传统文化的同时,还赋予民族文化以时代精神。“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团结之魂”。可以说,没有中华文化共同体的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建构也就没有了安身立命的根基。关键能力素养探究主题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一、认识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1.从历史情况来看:中国长期以来就是统一多民族国家。这是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基础。2.从民族组成来看:中国多民族杂居,汉族人口多,少数民族人口少,聚居区域宽广,只有在统一国家内团结互助,通力合作,才能得到共同的发展。3.从民族分布来看:中国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只有实行具有很大灵活性的民族区域自治,才能适应中国民族分布的特点和最大限
8、度地满足少数民族人民的自治要求。4.从民族关系来看: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之间形成了经济、文化、政治上的密切联系。中国民族关系的特点,决定了只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才能适应并促进民族关系的协调发展。二、我国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1.有助于把国家统一和少数民族自治结合起来,既维护了国家主权统一,又保障了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地区事务的权利。2.有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特点结合起来,做到因民族制宜,因地区制宜。3.有助于把国家富强和民族繁荣结合起来。4.有助于把各民族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本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新教材命题】(教材二次开发)结合教材中历史纵横,1953年,一位美国
9、记者记述:在(中国)东北的工业区,少数民族的人民在各种工业部门里工作,他们担任着经理、管理员以及技术人员或者一般的职务。在大规模的训练班里,少数民族工人被培养成熟练的技工,劳动模范之中有许多人来自少数民族。这表明()A.民族平等政策得到较好贯彻B.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取得成效C.东北老工业基地得到复兴D.少数民族地区向工业化迈进【解析】选A。由本题信息可知,少数民族的人民在新中国的经济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这是民族平等政策得以贯彻落实的结果,故A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民族区域自治,故B错误;C、D与材料不符,排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它的实施,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保
10、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1.获取信息: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情境】 为庆祝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中共中央代表团代表中央人民政府在拉萨向西藏自治区赠送“民族团结宝鼎”。宝鼎周围的浮雕分别为“签订十七条协议”“腾飞的西藏”“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历史性画面。中国青年报发现问题:根据史料及所学知识,指出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 (学业质量水平1)提示:这一制度满足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对实现民族平等,保证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调动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产生了深远影响。2.论证观点:1954年宪法中的民族政策【情境】 1949
11、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民族自治机关。”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章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发现问题:根据史料和所学知识,说明与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相比,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关于民族区域自治规定的变化及其意义。(学业质量水平2)提示:变化:强调了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意义:使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式确立,少数民族的民主政治制度逐
12、步建立起来。课堂检测素养达标1.“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是()A.计划生育 B.“一国两制”C.西部大开发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解析】选D。“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说明我国实行民族平等原则,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故D正确。2.费孝通说:“它(中华民族)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往、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材料从什么方面说明了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要
13、性()A.国家长期统一的政治传统B.汉族的经济发展优势C.长期形成的居住和生活特点D.共同抵御外来侵略的经历【解析】选C。依据材料“形成一个你来我往、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可知,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充分结合少数民族地区长期形成的居住和生活特点而做出的决策,故C正确。3.陕甘宁边区分别在1941年和1944年建立了蒙、回民族自治区,开始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践。这表明我国()A.抗战时期已经建立省级民族自治机构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有经验可循C.内蒙古自治区建立的依据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D.民族区域自治已是当时的基本政治制度【解析】选B。材料表明抗日
14、战争时期就已实践民族区域自治,由此可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有经验可循,故B正确。陕甘宁边区在抗战时期的地位类似于地方省级机构,其建立的自治区应该是其下级机构,故A错误。内蒙古自治区建立时间为1947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制定的时间是1949年,故C错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基本政治制度是在1954年宪法中确立的,故D错误。4.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于1951年发布了关于处理带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性质的称谓、地名、碑碣、匾联的指示,废除了带有侮辱性的称谓、地名等。这一做法()A.充分体现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是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需要C.是巩固新中国统一的主要手段D.主要是为
15、了消除各民族之间的差异【解析】选B。新中国成立后,对具有侮辱性的少数民族地名等进行修改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各民族的一律平等和民族团结,故选B。5.(2021北京高二检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民族问题上实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的民族区域自治,而没有采取联邦制或其他形式,是由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材料中的“基本国情”指的是()A.国内各民族平等地位的实现B.各民族聚居情况及文化的特点C.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D.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实现【解析】选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特色,这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推行的国情,B正确;A、C、D不属于我国民族问题的基
16、本国情,排除。6.(2021烟台高二检测)新中国成立后,许多身居海外的知识分子满怀爱国热情,毅然舍弃国外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冲破重重阻挠回到祖国。仅从新中国成立到1957年春,归国人数就达到3 000人,约占新中国成立前夕在外留学生和学者总数的一半。这说明新中国()A.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B.文化工作报酬优渥C.淡化科学领域意识形态D.建设人才资源充足【解析】选A。新中国成立后,许多身居海外的知识分子满怀爱国热情,毅然舍弃国外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冲破重重阻挠回到祖国。依据相关知识可知,这体现了新中国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故A正确;文化工作报酬优渥、建设人才资源充足不符合史实,故B、D错误;
17、此时没有淡化科学领域意识形态,故C错误。7.1965年,中央人民政府正式设立西藏自治区。这一举措对形成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的意义在于()A.实现了自治区人民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B.开创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先例C.促进了自治区社会经济的发展D.实现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解析】选A。本题考查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要侧重的是“民主”意义。B错在“先例”;C是经济意义;D错在“实现了祖国统一”。A实现了自治区人民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体现的是民主意义。【补偿训练】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以来,全区生产总值由1958年的3.29亿元提高到2012年的2 327亿元;地方财政收入从1958年的0.37亿元提高到2012年的2
18、6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 83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 180元,分别是1958年的90倍和60倍。这反映出()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持续贯彻B.国家给予自治区经济发展大力支援C.自治区人民享有高度自治的权利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了经济发展【解析】选D。本题考查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知识点。材料主旨体现的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以来经济的大幅度发展,这主要得益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践行,D符合题意,正确;A与题干的描述不符,排除;题干信息没有提及国家的支援问题,排除B;C提及的是自治区人民的民主权利,属于无关项,排除。8.197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删去了“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
19、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总原则,一些自治地方被取消。这说明()A.当时没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必要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遭到了破坏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彻底破坏D.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遭到破坏【解析】选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满足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的统一,A错误;“文化大革命”时期,很多行之有效的政策和规章制度遭到破坏,但不能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彻底破坏,C错误,B正确;D与题干无关,排除。9.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为我们推动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战胜国内外各种困难和风险挑战、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这表明()A.我国已经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
20、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B.民族团结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C.我国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D.我国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等发展不平衡状况已经消除【解析】选B。根据材料可知,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取得巨大成就,为我们推动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战胜国内外各种困难和风险挑战、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说明民族团结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B正确;我国的民族关系尚待完善,排除A;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则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C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D中的“消除”表述过于绝对,排除。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新中国成立初
21、期,邓小平主持西南军政两年多,他认为“单就国防问题考虑,应该把少数民族工作摆在很高的位置”。搞好民族团结的前提即尊重少数民族,为此,邓小平提出“民族区域自治与民族地区自身发展程度有机结合”。经济问题“关键就是首先要使他们在贸易中获得利益,然后帮助他们逐步地从农、工、牧、商等方面发展”。邓小平强调民主改革“要掌握一个原则,就是要同少数民族商量”“用开代表会议的方式解决问题”。针对边疆民族地区长期以来的民族隔阂和文化贫瘠现象,邓小平提出:首先要以卫生工作为中心:其二,办训练班着重宣传民族政策:其三,创办民族学院,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在他以后领导的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更强调民族地区的“政策是要着眼于把
22、这些地方发展起来”。摘编自雷志敏、张家燕新中国成立初期邓小平民族团结思想及其启示(1)根据材料,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邓小平民族团结思想的主要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邓小平民族团结思想的意义。【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应该把少数民族工作摆在很高的位置”得出从国家安全的角度重视少数民族工作;根据材料“民族区域自治与民族地区自身发展程度有机结合”得出民族区域自治与民族地区自身发展程度有机结合;根据材料“帮助他们逐步地从农、工、牧、商等方面发展”得出帮助少数民族地区逐步发展经济;根据材料“用开代表会议的方式解决问题”得出在平等基础上进行民主改革;根据材料“办训练班着重宣传民族政策培养少
23、数民族干部”得出注重卫生工作、政策宣传和干部培养以消除民族隔阂和发展民族文化。第(2)题民族团结是我国民族政策的基本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其意义有以下几点,其一,有利于人民民主政权的巩固和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其二,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其三,为改革开放新时期民族地区的持续发展积累经验。答案:(1)内容:从国家安全的角度重视少数民族工作;民族区域自治与民族地区自身发展程度有机结合;帮助少数民族地区逐步发展经济;在平等基础上进行民主改革;注重卫生工作、政策宣传和干部培养以消除民族隔阂和发展民族文化。(2)意义:有利于人民民主政权的巩固和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改革开放新时期民族地区的持续发展积累经验。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