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项训练(二十)语文基础知识论述类文本阅读一、语文基础知识(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装祯(zhn)供(gng)应鞭辟(p) 怙恶不悛(qun)B剽(pio)窃 掮(jin)客莞(wn)尔而笑 锥(chu)心泣血C信笺(jin) 戏谑(xu)未雨绸缪(mu) 胼手胝(zh)足D笑 (y) 参与(y)如椽(yun)之笔 心广体胖(pn)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竟标蹂躏挖墙脚中流砥柱B迁徙 漫溯 坐谈会 不落窠臼C睇眄 凌厉 瞭望哨 残羹冷炙D诀别 接榫 汗涔涔 按步就班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孔子能够以“君
2、子坦荡荡”的风格,避免“小人长戚戚”的态度去保持他的悠闲。B作为主旋律大片,建国伟业并没有板起面孔说话,相反还加入了许多幽默片段,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适当地得到放松,这种张弛有度也让影片情绪没有一紧到底。C贪官们在贪污之初往往心有余悸,半遮半掩;趟惯了浑水,很快就厚颜无耻了。D有消息称,“达芬”是目前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特效药。日前深圳有关部门购买储备了大量“达芬”,以备不时之需。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网络的神奇魔力迅速改变着世界。人们享受网络的诸种便利的同时,也不时遭遇网络谣言的伤害甚至侵扰。B许多药厂制成的胶囊药物,既是为了掩盖药品的性状,也是为了缓解药品对肠胃的刺激。C
3、上海的公交车里要用沪语报站大可不必,原因很简单:上海推广普通话数十年已见成效,加上对本地地名的熟悉,本地乘客绝不会听懂普通话报站。D历史的积累无疑是“川酒”质量优良的基础,从明清时期开始,四川就已普遍酿造蒸馏酒,使用特制的窖池进行固态发酵,如今传世的还有泸州、宜宾的老窖池。 5.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下列词语,正确的一项是()对于黄河来说,晋陕峡谷好像是铜墙铁壁,滚滚流淌的黄河水,一进入这道_在晋陕之间的天堑,_变得暴躁起来,若一队浩荡奔来的铁骑,在一道道关隘前,越战越勇,越陷越深。在岩石与激流的_中,碰撞出_的气势,又绘制出一幅幅令人心荡神驰的美景。A横亘却对抗惊心动魄B横跨又对立惊天动地C横亘又
4、对抗惊天动地D横跨却对立惊心动魄二、古代诗歌阅读(17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云居寺高顶 南北朝王褒 中峰云已合,绝顶日犹晴。 邑居随望近,风烟对眼生。 【注】 云居寺:在北周都城长安附近的山上,一说此山是终南山。王褒(513576年):先后在南朝的梁和北朝的西魏、北周为官,才名极高。6(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诗虽然只有二十个字,但是大阖大开,气魄雄伟,景象堪称壮丽。B诗人表现高山景观的特征,语言十分简省,却能带给读者强烈的感受。C本诗良好的艺术效果是通过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静态描摹获得的。D这是一首五言绝句,前两句运用对偶的手法,给人工整匀称的美感。(2
5、)前两句诗所写的景象和表达的心情有何变化?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4分)答:_7比较“邑居随望近,风烟对眼生”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在内容和写法上的不同。(不少于200字)(10分)答:_三、论述类文本阅读(1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每个人的生命史就像是他自己的作品。这种作品可以是艺术的,也可以不是艺术的,犹如同是一种顽石,这个人能把它雕成一座伟大的雕像,而另一个人却不能使它“成器”,分别全在秉性与修养。懂得生活的人就是艺术家,他的生活就是艺术作品。过一世生活好比作一篇文章。完美的生命史都有上品文章所应有的美点。一篇好文章一定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其中全体与部分都息息相关,不能稍有移
6、动或增减。一字一句之中都可以见出全篇精神的贯注。比如陶渊明的饮酒诗本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人把“见”字误印为“望”字,原文的自然与物相遇相得的神情便完全丧失。这种艺术的完整性在生活中叫做“人格”。凡是完美的生命史都是人格的表现。大而进退取与,小而声音笑貌,都没有一件和完整的人格相冲突。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是陶渊明的生命史中所应有的一段文章,如果他错过这一个小节,便失其为陶渊明。下狱不肯脱逃,临刑时还叮咛嘱咐还邻人一只鸡的债,是苏格拉底的生命史中所应有的一段文章,否则他便失其为苏格拉底。这种生命史才可以使人把它当做一幅图画去惊赞,它就是一种艺术的杰作。“修辞立其诚”是文章的要
7、诀,一首诗或是一篇美文一定是至性深情的流露,存于中然后形于外,不容有丝毫假借。情趣本来是物我交感共鸣的结果。景物变动不居,情趣亦自生生不息。我有我的个性,物也有物的个性,这种个性又随时地变迁而生长发展。每人在某一时候所见到的景物,和每种景物在某一时候所引起的情趣,都有它的特殊性,断不容与另一人在另一时候所见到的景物,和另一景物在另一时候所引起的情趣完全相同。毫厘之差,微妙所在。在这种生生不息的情趣中我们可以见出生命的造化。把这种生命流露于语言文字,就是好文章;把它流露于言行风采,就是美满的生命史。文章忌俗滥,生命也忌俗滥。俗滥就是自己没有本色而蹈袭别人的成规旧矩。西施患心病,常捧心颦眉,这是自
8、然的流露,所以愈增其美。东施没有心病,强学捧心颦眉的姿态,只能引人嫌恶。在西施是创作,在东施便是滥调。滥调起于生命的干枯,也就是虚伪的表现。“虚伪的表现”就是“丑”,克罗齐已经说过。“风行水上,自然成纹”,文章的妙处如此,生活的妙处也是如此。在什么地位,是怎样的人,感到怎样的情趣,便现出怎样的言行风采,叫人一见就觉其谐和完整,这才是艺术的生活。(取材于朱光潜谈美书简,有改动)8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每个人都在创作一部自己的生命史,一个人能否让自己的人生成为艺术品,完全取决于他个人的秉性与修养。B陶渊明饮酒诗的一字之差、苏格拉底临刑前的一句叮咛,都被用来说明进退取与、声音笑貌
9、是人格的体现。C情趣是物我交感共鸣的结果,“物”“我”的个性会随着时间、地点的变化而变化,情趣也会因之而不同。D“丑”是一种虚伪的表现,它因生命干枯,蹈袭成规旧矩而失去自己的本色,令人感到嫌恶。9作者说,“这种生命史才可以使人把它当做一幅图画去惊赞,它就是一种艺术的杰作”,“这种生命史”指的是怎样的一种“生命史”?(5分)答:_10在朱光潜先生看来,“完美的生活”应该具有“上品文章”的哪些“美点”?请简要概括,并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和感悟。(不少于200字)(10分) 答:_.专项训练(二十)1C解析 A装帧,供(gng);B.掮(qin),椎心泣血。D.椽(chun)
10、。2C解析 A“竟标”应为“竞标”;B.“坐谈会”应为“座谈会”;D.“按步就班”应为“按部就班”。3C解析 C心有余悸:危险的事情虽然过去了,回想起来还感到害怕。A.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语出论语述而。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B.张弛有度:字面上的意思是松紧有度,收放自如。这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比较会生活,潇洒自如。D.不时之需:随时的需要。4D解析 A项词序不当,“伤害”与“侵扰”颠倒顺序;B项动宾不搭配,将“缓解”改为“减少”;C项不合逻辑,“绝不会听”后
11、应该加“不”,构成双重否定,表示肯定。5A解析 横亘:绵延横陈,横卧。却,表示转折关系。对抗:对立起来相持不下。惊心动魄: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后常形容使人十分惊骇紧张到极点。6(1)C解析 不是“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静态描摹”,而是写出了登山过程中的实际感受。(2)答案 前两句所写的景象由攀登到山腰时的云雾四合写到登上顶峰时的云开天晴,心情由塞到开。第二句“中峰云已合”说是攀登到半山腰,已是云雾弥漫,不辨东西,写出了山之高峻,也写出了攀登之艰难。但下一句“绝顶日犹晴”,写历尽艰难,登上山顶,竟是丽日悬天,晴空如洗,光华四布,此时心情也豁然开朗,艰辛的攀登后到达天地间的壮美之境,自有“柳
12、暗花明又一村”的欢愉感。解析 读诗题“云居寺高顶”,有作者主观感受的词就一个“高”字;读诗,云雾缭绕是高,可这只是中锋,“绝顶日犹晴”也是因为高,才知山顶与山腰气象迥然不同。“邑居随望近,风烟对眼生”,登高望远,眼界开阔,心胸畅达,一路的艰辛化为登山后的喜悦,想一路白云相伴原是自己已登仙境,自是妙不可言。虽是要求解答前两句诗,但真要解透,不可忽视后两句,要整体把握,方可明白真意。7答案 示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作者登高楼后的感慨,饱含哲理:人要看得远,必要站得高。而且这个道理源于前两句的景,诗人是触景悟理,且直言其意。“邑居随望近,风烟对眼生”是登临绝顶后看到的美妙景象,也包含着许多
13、难以言说的意味:平时生活的那片天地原来就是如此,平日里飘在头顶的云烟就在眼前升起;登临山之顶,那是换一个新的高度来观察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世界,很容易感觉到自己往常蠢蠢然忙碌不停的那一片天地,竟是渺小得毫不足道,而广大无比的自然,又是如此神奇莫测、变幻无穷。所以,这两句隐然有一种比较,有一种人生的感悟和感慨深蕴其中。这种隐然含情、寄情于景的写法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比,更为自然妥帖,含蓄蕴藉,实是多了一份沉淀,也多了一些韵味。(内容比较,5分;写法比较,3分;语言表达,2分)解析 内容和写法的不同,那就要分别解读两者各表达了什么样的道理和情绪,并分析其写作上各有何特色。重点在解读本诗,因为这
14、首诗比登鹳雀楼更为含蓄,需要细心品味,方可品出其中韵味。诗歌赏析此诗描写了云居寺所在山峰巍峨高峻、气象万千的景象,抒发了作者登山后的诸多感受和喜悦心情。前两句写登至山腰,云雾迷漫不辨东西;诗人继续攀登历尽艰难登上绝顶竟是丽日高悬晴空如洗,光华四布,真是豁然开朗,令人心旷神怡!后两句写山顶放眼所见。俯视来路,群峰俯首,被迷蒙的云雾笼罩。透过云隙,那些山脚下无法看到的遥远村落、城镇、民居尽收眼底,历历可数,仿佛就在眼前;那变幻莫测的烟云,或从远处飘来,或从山谷涌出,一缕一缕,一团一团,忽聚忽散,时起时灭,变化无穷,令人惊喜万分!全诗景象壮丽,气魄雄伟,大开大阖,描摹准确,形象鲜明,极富情趣。 8B
15、解析 B项张冠李戴。陶渊明饮酒诗的一字之差,是用来说明“一篇好文章一定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其中全体与部分都息息相关,不能稍有移动或增减。一字一句之中都可以见出全篇精神的贯注”的。只有陶渊明不肯为五斗米折腰的小节和苏格拉底临刑前还叮嘱还邻人一只鸡的债的细节才是“用来说明进退取与、声音笑貌是人格的体现”。9答案 示例一:生活中即使是每一个生活小节(1分)都体现着独立(有特色)(1分)高尚的人格,(2分)并与整个的人格相协调。(1分)示例二:即便是生活的每一个小节(1分)都体现着高尚、(2分)独立(有特色)的人格,(1分)整个人生完美无瑕。(1分)解析 首先是审题,“这种生命史”在文中具体所指是什么
16、?“这种生命史”是怎样的?为什么被当做“图画”?为什么令人“惊赞”?为什么是“艺术杰作”?然后是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这些问题:“这种生命史”陶渊明、苏格拉底的生命史;怎样的不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在临死前不逃脱叮嘱还鸡(高洁、高尚的人格),全在秉性、修养(高尚人格);“图画”“杰作”不失其为陶渊明、苏格拉底(和谐、完美)。10答案 “完美的生活”应像“上品文章” 一样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即具有完整的人格;应流露至性深情,不容假借,即表现独特情趣;应脱离俗滥,形成自己的本色。令我感受最深的是第三点。我认为人的一生要“本色出演”,活出自己的特色方能赢得大家的尊重。文坛上,有张承志以回族作家身份描
17、绘宁夏生活的质朴,充满力度与个性的文风受人褒奖;网络上,有韩寒褪去虚伪浮色,本色生活,尽显其自由、正直的鲜明性格。这样本色生活的人,纵然无法迎合大众,却也远离了世俗泥潭,以其自在的言行收获尊重和“完美的生活”。解析 延伸题根在文内,这就是题目第一问,只有准确解读了文本内容,正确回答了第一问,才能答好后面的发散延伸部分。选文五个自然段,一二段总起,后三段分说,分说部分即题目第一问要求回答的内容,所以美点有三:生活的小节与崇高的(完美) 人格协调一致,有至性深情,自然本色。这一问不难,只要概括到位不啰唆,少占字数,为后面的论述文字预留出一定空间即可。选择其中感受最深的一点联系现实谈理解感悟,就要善联想,会分析,做到联想现实材料恰当,分析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