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平罗中学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分)1. 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至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中国周代封建)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这说明分封制( )A. 确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意识B.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C. 强化了王室对土地人口的控制D. 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2. 黄河古称”河”“河水”。待经中曾描述其水“清且涟猗”,战国时河水已经浑浊。“黄河”一词出现于汉代,但是直到唐宋时期才被广泛使用。黄河名称的变化()A. 折射出农耕经济的发展B. 体
2、现环保意识的增强C. 反映出经济重心的南移D. 表明水利观念的更新3. 战国时期,儒家学说和墨家学说在民间广为流行,形成了“非儒即墨”的局面。但是,主要诸侯国的统治者却纷纷采用法家学说,兴起了变法运动。官方采取与民间不同的态度,是基于()A. 巩固统治阶级统治的需要B. 实现统一全国目标的需要C. 应对政治军事形势的需要D. 建立和谐社会目标的需要4. 秦律诉讼有“公室告”和“非公室告”之分。“贼杀伤、盗它人为公室告”,而“主擅杀、刑、髡其子、臣妾,是谓非公室告”。属于公室告的案件,官府应予受理,非公室告案件则不予受理。秦律诉讼程序存在明显差异,是因为()A. 秦朝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国家B
3、. 维护君权与国家利益的现实需要C. 儒家伦理贯穿法治思想的必然产物D. 巩固家庭与社会稳定的理性选择5. 董仲舒称:“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这反映出董仲舒()A. 为封建专制提供了理论依据B. 把道家、法家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C. 继承发展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D. 将“无为”思想提升到了天意的高度6. 隋唐时期,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后来唐朝进一步改革并明确了中书、门下二省为决策机构。尚书省为中央行政核心,尚书省尚书不能参加决策会议。被排除出决策系统。这一变化有助于()A. 扩大行政权B. 削弱三省权限C. 决策的
4、科学化、专业化D. 加强皇权7. 宋代规定地方官不得在本籍任职,其到任需提交自身材料,然后由本州知州、通判进行审查,合格后再连同所回避之人,分别向转运司递交担保。若有诈伪,则要处以杖一百的惩罚。这说明宋代()A. 注重维护统治机器正常运行B. 建立了完备的官员审查制度C. 在地方实行了权力制衡体制D. 削弱了地方政府的管理权力8. 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表明元朝()A. 地方拥有适度权力B. 地方缺乏实际权力C. 行省权力集中专断D. 君主专制得
5、以加强9. 北宋时期,市镇的发展主要在黄河流域,而同时代的江南地区相对较少,如苏州只有4市镇。南宋时代,江南地区的市镇异军突起,临安府增至28市镇,嘉兴府达15市镇,苏州达19市镇。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A. 黄河流域经济的萧条和衰败B. 政治中心决定商业贸易的发展C. 南方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D. 海外贸易促进人口数量的增长10. 宋人也开始将镇和市习惯性地结合在一起,有了镇市之称谓。在宋代存世方志中,多有“市镇”一条,可见宋代“镇市”或“市镇”已成为专用名词,然宋代官方文献中多称镇市而非市镇。从“市镇”到“镇市”的转变反映了北宋时期()A. 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B. 政府对市场管控减弱C.
6、城市的经济职能增强D. 沿海港口城市较繁荣11. 有学者指出,宋诗平易而富有理趣,宋文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宋词婉约而阴柔,书法行楷流行而尚意,绘画由外向内一路演变,宋瓷气韵与意境简洁而素雅。宋代审美风尚体现了()A. 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B. 个体意识的初步觉醒C. 程朱理学的理性之美D. 崇尚节俭的社会风尚12. 顺治实录中记载:(十年十月)在“太和门内择一便室,令大学士、学士等分班入直,本章或亲批,或于上前面批,若有更改之事,即面奏更改。”“尔等(大学士)职司票拟,一应章奏有成规者,尔等不过照例拟旨,凡有改正者,皆朕亲裁。”据此可知,顺治时期()A. 专制体制日益完善B. 诏令正确性得到提高
7、C. 内阁决策效率增强D. 内阁职权进一步虚化13. 清朝中期以前对颁授历法书时有非常严格的规定,颁朔典礼是国家级典礼,王公贵族以及文武百官都要参加,各省则逐级颁发,原来被忽略的边疆区域的节气也被要求标注在时宪书中,清朝对颁授历法的重视。这主要是为了()A. 凸显大一统帝国的权力象征B. 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有效控制C. 加大开发边疆进行前期准备D. 表现政府对农业的特殊重视14. 有学者认为,明清山西商人利润的封建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捐输助饷;购置土地;转化为高利贷资本;窖藏;作为宗族活动和封建慈善事业开支;奢侈消费。这导致( )A. 商业资本大量转化为产业资本B. 晋商成为当时实力最雄
8、厚商帮C. 近代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列强D. 新型生产关系发展缓慢而滞后15. 李贽的祖、父两辈都是商人,因而他自幼受传统思想的束缚较少;黄宗羲的父亲黄尊素是东林党人,被阉党迫害致死,这使黄宗羲受到很深的刺激。这说明此时期的儒学新思想()A. 根植于久远的历史传统B. 深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C. 反映了市民阶层的诉求D. 是对祖辈政治思想的继承16. 16、17世纪西方自然科学兴起的时候,中国人的哲学观、自然观还停留在简单的“天人合一”,甚至金、木、水、火、土“阴阳五行”的阶段。由此可见造成中国科技落后的因素是( )A. 重人伦、轻自然的文化传统B. 科举制度发展到八股取士C.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9、空前强化D. 政府推行的文化专制政策17. 除了“天父天子”的口号外,太平天国所宣传的思想内涵,与中国历史上传统民间宗教的思想并没有很大的差别。“平均主义”的部分,也只见于文字号召,并未付诸实施。材料表明()A. 洪秀全融合了西方宗教和中国本土宗教B. 基督教的平均主义在中国缺乏实施条件C. 太平天国革命实践与革命理想出现背离D. 太平天国的思想很难发动群众进行斗争18. 鸦片战争前后对西方国名的翻译,基本是带“口”旁的音译名,如英咭咧、咪唎、咈囒哂,提到西方各国时译名通常加上:“夷”“逆”或“酋”,如“米夷”“咈囒哂夷”“法夷”;近代后期,对各国国名的翻译多用褒义词,如“美”“英”“德”“法
10、”。这种变化反映了近代中国()A. 摆脱了天朝上国观念B. 对西方认识的不断深入C. 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D. 实现了外交的近代化19. 著名学者辜鸿铭说:“咸同年间,粤匪扰乱。清廷如一丛病之躯,几难著手。得一时髦郎中湘乡曾姓者,拟方名曰洋务清火汤,服若干剂未见转机”“未见转机”主要是因为此“药方”()A. 未得到政府的扶植与支持B. 没有改变原有的生产方式C. 对西方制度文明认识不足D. 对国内改革力量估计过高20. 清末爱国人士黄遵宪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新约规定,天旋地转”,“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之”,“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信中的“新约”()A. 结
11、束了清廷的闭关锁国政策B. 开始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C. 拓展了列强经济侵略的方式D. 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21. 太平天国运动资政新篇提出:“兴车马之利,倘有能造如外邦火轮车,一日夜能行七八千里者,准自专其利,限满准他人仿做。义和团时期揭帖称:“兵法易,助学拳,要摈鬼子不费难。挑铁道,把线砍,旋即毁坏大轮船。”导致两者对待西方文明态度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 两者社会主要矛盾存在差异B. 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程度不同C. 农民阶级的落后性与保守性D. 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改变22. 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6月26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驻上
12、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这表明()A. 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B. 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C. 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D. 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23. 早婚是古代社会的一种风尚,城乡皆然。清末民初,上海等大都市出现了婚龄推迟的现象。20世纪20年代末以后,农村传统的早婚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抑制。这反映了()A. 自然经济解体速度和程度的不均衡B. 妇女地位提高C. 清政府推动社会习俗变革D.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促进思想解放24. 皮锡瑞在师伏堂未刊日记(1897-1898)中写到:“中国重
13、君权,尊国制。猝言变革,人(必)骇怪,故必先言孔子改制,以为大圣人(有)此微言大义,然后能持其说。”该想法()A. 导致了尊孔复古的逆流B. 着眼于维护君主专制统治C. 有利于维新思想的传播D. 动摇了封建思想统治地位25. 民国时期,有学者认为,“在发展过程中,为着帝国主义间,彼此有矛盾,所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某限度的蓬勃,但总不能蓬勃到可以脱离半殖民地的地位”。在他看来( )A. 民族资本主义在当时的中国没有发展空间B.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依赖于帝国主义间矛盾C. 民族独立以民族资本主义蓬勃发展为前提D. 民族资本主义蓬勃发展以民族独立为前提26. 鲁迅在阿Q正传中写道:“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
14、,不过改称了什么县长这些名目,未庄人都说不明白。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这说明辛亥革命()A. 前后没有任何变化B. 从城市向农村全面扩展C. 潜伏着失败的危机D. 使地主和旧官僚走向资产阶级化27. 1919年,李大钊在青年与农村一文中说:“我们青年应该到农村里去,我们中国是一个农国,大多数的劳工阶级就是那些农民。他们若是不解放,就是我们国民全体不解放;他们的苦痛,就是我们国民全体的苦痛。”李大钊在此强调的是( )A. 农民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B. 借鉴苏俄社会主义革命成功的经验C. 团结工农大众以组建革命统一战线D. 倡导知识分子对民众进行思想启蒙28. 1922年7月,中国共产
15、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立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这纲领()A. 是对实现共产主义宏伟目标的科学阐释B. 直接推动了国共合作的国民大革命C. 迈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一步D. 为反帝反封建的社会主义革命指明方向29. 中国共产党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后,获得土地的农民“没有人敬神,菩萨都烧了,许多农民家里以前供奉的天地君亲师,现在都换以马克思及诸革命先烈精神”。这反映了土地革命()A. 导致农村传统文化发生根本变革B. 促进了农民阶级与先进思想的结合C. 推动了革命根据地农业生产发展D
16、. 动摇了农村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度30. “过去我们就是由先生把着手学写字,从1921年党成立到1934年,我们就是吃了先生的亏特别是1934年,使我们遭到了很大的损失。从那之后,我们就懂得要自己想问题。”毛泽东这段话意在强调()A. 共产国际应该对红军被迫战略转移负主要责任B. 遵义会议是党探索符合国情的革命道路的起点C.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革命取得胜利的必由之路D. 中国的革命与建设应排除所有外来因素的影响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31.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地区得到新的开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8分)材料一 江南至于元嘉(424年453年)末,三十有九载,兵车勿用,民
17、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百姓)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扄(门上环钮),盖东西之极盛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 宋书(南朝)材料二 江南地区经过长期的开发,到明代进入经济高度成长时期,最先显示出传统社会正在发生的变革,社会转型初露端倪。农家经营的商品化程度日益提高,以农民家庭手工业为基础的乡村工业化(即学者们所说的早期工业化),在丝织业、棉织业领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工艺精湛的生丝、丝绸、棉布不仅畅销于全国各地,而且远销海外各国,海外的白银货币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从这个意义上讲,江南市镇已经领先一步进入了“外向型”经济的新阶段。 摘自樊树志江南市镇:传统的变革材料三 晚清到民国时期,中国进入农商社会
18、后期。此时国际形势发生巨变,经过工业革命的英法等国用武力叩开中国国门,外国资本主义挟其机器生产之威力从沿海逐步渗入内地,江南区域经济被迫发生调整并出现分化。少数都市(如上海、宁波、天津、武汉、广州等地)及其周围地区因机缘巧合走上工业化道路,迈进工商社会门槛;也有部分市镇或原地踏步或趋向衰落;而广大内地农村则停滞不前。摘自葛金芳中国近世农村经济制度史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4分)(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江南地区“社会转型”在经济领域的表现。(9分)(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江南区域经济转型的特征,并说明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5分)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下列图示描述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变迁(见下图)。结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冲击”、“反应”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说明:可以就材料中的阶段划分进行阐述,也可以对材料观点进行否定、修改或补充,要求论题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12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