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7 ,大小:985.50KB ,
资源ID:820264      下载积分:1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820264-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浙江省三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浙江省三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1、2022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三校联考历史学科试题卷考生须知:1.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填涂);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 距今约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某大河流域进入良渚文化时期,该文化遗存出土的玉器数量之多,品种之丰富、雕琢之精美,均达到史前玉器的高峰。这个文化遗存大致位于图中的( )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距今

2、约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长江流域进入良渚文化时期,该文化遗存出土的玉器数量之多,品种之丰富、雕琢之精美,均达到史前玉器的高峰。良渚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区在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即图中的位置,D项正确;属于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遗址,排除A项;属于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遗址,排除B项;属于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遗址,排除C项。故选D项。2. 龙山文化是黄河下游地区的古文化之一,它的发掘对研究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起了重 要作用。下列关于龙山文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尚未出现贫富分化现象B. 此时中国进入“万邦”时代C. 彩绘陶器是其典型器物D. 直接承袭仰韶文化发展起来【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

3、可知,“万邦时代”的时间是距今50004000年前,结合所学可知,龙山文化的时间是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距今4000年前),因此龙山文化时期中国进入“万邦”时代,B项正确;龙山文化处于新石器时代,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现象,排除A项;彩绘陶器是仰韶文化的典型器物,龙山文化以黑陶为典型器物,排除C项;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无直接联系,排除D项。故选B项。3. 学者苏秉琦提出“满天星斗说”,认为在距今6000年左右,从辽西到良渚,中华大地的文明火花如满天星斗一样璀璨诸文化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也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密切,逐渐形成了一个“相互作用圏”,又叫做“最初的中国”。由此可见,中国早期文明A.

4、形成部落联盟B. 呈现多元一体C. 生产力发达D. 阶级分化明显【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华大地的文明火花如满天星斗一样璀璨”、“逐渐形成了一个相互作用圏”可知,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 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同时,中华文明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文明间相互交往交流交融而形成的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相互依存的关系,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整体性、共同性和一致性,故体现了中国早期文明呈现多元一体的特点,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部落联盟、生产力、阶级这些内容,故A、C、D项不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4. 周人以九百亩为一“井”,平均分为九块,每块一百亩,中间一块为公田,周边八块为私田;私田由个人耕种,每家

5、一块,收获归己,中间的公田由八家人共同耕种,收获归公。关于这一时期土地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被称作均田制B. 是奴隶主土地国有制C. 始于商鞅变法D. 直接导致了西周灭亡【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以九百亩为一井,平均分为九块,每块一百亩,中间一块为公田,周边八块为私田”可知这一土地制度是井田制,井田制是奴隶主土地国有制,B项正确;北魏到唐前期实行均田制,排除A项;井田制在商鞅变法前就已经存在,排除C项;公元前771年,西北游牧民族犬戎乘西周王室内乱,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D项排除。故选B项。5. 夏朝是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是中华文明兴起的典型代表。以下属于夏文明成

6、就的是( )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夏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中央设行政、军事等机构与职官干支纪日法是夏朝历法的最大成就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夏王是最高统治者。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所以均属于夏文明成就,A项正确;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所以不属于夏文明成就,排除C、D项;干支纪日法是商朝历法的最大成就,所以不属于夏文明成就,排除B项。故选A项。6. 春秋战国时期某学派从下层平民的利益出发,认为应当“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

7、。又选择天下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三公”,下列属于该学派主张的有隆礼重法 道法自然 提倡节俭 兼爱非攻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从下层平民的利益出发”“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又选择天下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三公”结合所学可知,墨家代表小生产和下层民众的利益,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俭,故包含的D项正确;是儒家思想,是道家思想,排除含有或的ABC三项。故选D项。7. 战国时期,韩国派人游说秦王嬴政修建大型水利工程,真实目的是要耗竭秦国实力。该水利工程是A. 都江堰B. 芍陂C. 郑国渠D. 漕渠【答案】C【解析】【详解】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韩国派人游说秦王

8、嬴政修建大型水利工程”是郑国渠,是韩国的水工郑国主持兴建的水渠C正确;都江堰是秦国蜀守李冰父子兴建,A错误;芍陂是由春秋时楚相孙叔敖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 ,B错误;漕渠,意思是人工挖掘或疏浚的主要用于漕运的河道,D与题意无关。8.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其中一项重要举措是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下列各项体现这一举措的是A.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B.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C. “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D.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答案】B【解析】【详解】商鞅变法中实行分户,即“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强制大

9、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B项正确;A项是什伍连坐制度,是基层管理内容,排除A项;C项是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排除C项;D项体现的是重农抑商,排除D项。故选B项。9. 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纷繁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图2展示的措施所起到的作用是( )促进文化交流交融增加财政收入巩固国家统一增强民族凝聚力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图2所展示的措施,可知秦朝把六国的文字统一成秦国的篆体,实行了书同文的措施。这些措施促进了全国各地文化交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也增强了民族凝聚力,C项正确;书同文不能增加国家财政,排除A项;书同文不能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排

10、除B项;书同文不能增加财政收入,排除D项。故选C项。10. 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对这两大“政治”,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 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B. 前者长官是世袭,后者是皇帝任免C. 都以血缘为纽带,加强君主专制D. 前者维护封建统治,后者巩固大一统【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结合所学可知,秦以前的封建政治,指的是分封制,属于贵族政治,长官是世袭的;秦以后之郡县政治属于官僚政治,郡县长官均由皇帝任免。由此可知,B项正

11、确;分封制不利于中央集权,排除A项;分封制以血缘为纽带,但分封制下的诸侯国有相对独立性,不利于君主专制,秦朝的官僚政治加强了君主专制,排除C项;分封制维护的是奴隶主贵族统治,郡县制维护封建统治,并有利于巩固封建大一统局面,排除D项。故选B项。11. 下图是一幅破损的战争地图,该战争“战地之辽阔,规模之巨大,用兵韬略之丰富”前所未有。据残存部分判断,该图所示的战争是( )A. 淝水之战B. 秦灭六国C. 陈胜吴广起义D. 楚汉战争【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图中“咸阳、霸上、鸿门垓下、乌江”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该图所示的战争是楚汉战争。结合所学可知,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展开了长达四年

12、的楚汉战争。楚汉战争“战地之辽阔,规模之巨大,用兵韬略之丰富”前所未有,最终以项羽乌江自尽败亡,刘邦建立西汉王朝而告终,D项正确;淝水之战发生在今天的安徽寿县一带,最终东晋以少胜多打败先秦,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秦灭六国采取的是远交近攻的策略,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相继灭掉东方六国,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是戍卒铤而走险发动的反秦大起义,坚持六个月,终告失败,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12. 据统计,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十月,洞庭郡迁陵县登记在册男女刑徒共226人,可计算出占当年户籍总数152户(约882到912人)的1/4,上述材料反映了秦朝

13、实行郡县制度 徭役繁重 征战频繁 刑罚严苛A. B. C. D. 【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洞庭郡迁陵县”和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在地方推行郡县制,符合题意;根据材料“男女刑徒占当年户籍总数152户(约882到912人)的1/4”可知秦朝刑罚严苛,符合题意;材料与徭役繁重、征战频繁 的说法无关,不符合题意。结合上述分析可知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点睛】13. 中国古代历史上,秦皇汉武两位君主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们统治措施的共同点有( )加强中央集权实行币制改革反击匈奴独尊儒学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秦皇汉武两位君

14、主在统治时期都采取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实行过币制改革,都曾经派大将反击匈奴,符合题意,A项正确;BC两项均不全面,排除BC项;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14. 独具时代特色的历史信息在风云流转的时空中,是社会发展的一个个指示性坐标。下表所列信息,按朝代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嫡长子继承制、何尊、共和行政中朝、盐铁官营、董仲舒三家分晋、圆形方孔钱、李悝变法曲辕犁、“天可汗”、职贡题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嫡长子继承制、何尊、共和行政,属于西周时期。中朝、盐铁官营、董仲舒,属于汉武帝时期。三家分晋、圆形方孔钱、李悝变法,属

15、于战国时期。曲辕犁、“天可汗”、职贡题,属于唐代。按朝代顺序是,D项正确;应排在前,属于唐代,排在最后,排除A项;属于唐代,应排在最后,排除B项;属于战国时期,应排在之后,属于汉武帝时期,应排在之后,排除C项。故选D项。15.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汉高祖为“矫秦县之失策”采取的具体措施是A. 任用酷吏打击地方豪强B. 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制C. 完善三公九卿制强化皇权D. 改革币制中央收回铸币权【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矫秦县之失策”可知,刘邦认为秦朝之所以灭亡,是因为没有分封子弟的缘故,为此刘邦建立汉朝

16、之后,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的郡国并行制,故B项正确;ACD三项均和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项。16. 后汉书蔡伦传记载:“缣(细绢)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据材料可获取的历史信息有( )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东汉时作为书写材料的纸完全取代了竹木简牍社会需要推动了科技进步“蔡侯纸”的出现推动了纸的普及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缣(细绢)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并结合所学可知,竹简太重不便携带,而帛书又太贵不易推广,应该寻找造价低廉而又携带方便的书写载体,这反映出人们对

17、纸的需求推进了造纸术的改进,即社会需要推动了科技进步,所以符合题意;根据材料“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可知,皇帝赞赏蔡伦的才能,封他为侯,从此大家都用蔡伦造的纸,这反映出“蔡侯纸”的出现推动了纸的普及,所以符合题意。由此可知,均符合题意,D项正确;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并非发明了造纸术,所以错误,排除A、B项;魏晋南北朝时期,书写材料的纸完全取代了竹木简牍排除,所以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17. 15世纪中期,朝鲜王朝组织编撰高丽史,该书模仿中国史书的体例,分为“世家”“列传”“志”“年表”等。这一体例最早见于(

18、 )A. 春秋B. 史记C. 汉书D. 资治通鉴【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世家”“列传”“志”“年表”属于纪传体体例,而史记属于我国最早纪传体史书,B项正确;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排除A项;汉书,又称前汉书,是由中国东汉历史学家班固编撰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不符合材料“最早”的限定,排除C项;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排除D项。故选B项。18. 史学家钱穆说:“若将武帝一朝的事业与秦朝相比,其对内的政治,尚未能超出秦制的规模;其对外的开拓,则越出了秦时所开拓的疆域。”下列与该说法相关的史实是( )A. 迁徙大批贵族豪强势力到关中、巴蜀之地严加管控B 张骞

19、出使西域,设立武威、张掖、酒泉、玉门四郡C. 三次用兵匈奴,控制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D. 在乌垒城设置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其对外的开拓,则越出了秦时所开拓的疆域”,并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三次用兵匈奴,控制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这远远超过秦朝疆域,C项正确;“迁徙大批贵族豪强势力到关中、巴蜀之地严加管控”的是秦始皇,排除A项;西汉在河西走廊设立的是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排除B项;公元前60年,汉宣帝时期,西汉在乌垒城设置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排除D项。故选C项。19. 两汉科技成就突

20、出,成书于战国至西汉间的某专著,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该专著为( )A. 黄帝内经B. 神农本草经C. 九章算术D. 伤寒杂病论【答案】A【解析】【详解】据所学成书于战国至西汉间的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A项正确;神农本草经实成书于汉代,是已知最早的中药学著作,排除B项;九章算术为数学专著,排除C项;伤寒杂病论作者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排除D项。故选A项。20.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段分裂割据的时期,多民族国家政权并立,更替频繁。下列选项中对如图朝代填写正确的是A. 东晋前秦梁北周B. 西晋前秦吴北周C. 东晋前秦吴北汉D. 西晋北魏梁北周【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

21、学可知,西晋结束了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北魏是与南朝的宋、齐并立的政权;南朝由宋齐梁陈组成;北周灭了西魏。故是西晋,是北魏,是梁,是北周,故选D;A、B、C不符合史实,排除。【点睛】21. 据宋书记载,刘宋时期“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锦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这表明当时A. 北方人民大量南迁B. 南方商业更加发达C.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D. 经济重心完成南移【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材料“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体现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得到开发,这主要和北民南迁有关,C项正确;北民南迁是原因,非表现,排除A项;南方商业更加发达的

22、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排除D项。故选C项。【点睛】22. “民族根底,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以仰慕中原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材料评述的事件是A. 商鞅变法B. 孝文帝改革C. 庆历新政D. 王安石变法【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以仰慕中原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及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移风易俗,要求人们学习汉话,不得讲鲜卑语,符合材料内容,B项正确;商鞅变法、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的改革内容没有涉及语言的改变,排除ACD项。故选B项。23. 唐玄宗是一位功过都很突

23、出的历史人物,中国历史上诸代君王的人生很少有像他这样跌宕起伏,很少有他前后那么大的反差。下列事件发生在唐玄宗当政时期的是( )A. 联合回纥灭西突厥B. 首创武举和殿试C. 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D. 三次大举征伐高丽【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唐玄宗统治时期,东北的靺鞨族粟末部强大起来。唐玄宗封其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C项正确;联合回纥灭西突厥的是唐高宗,排除A项;首创武举和殿试的是武则天,排除B项;三次大举征伐高丽的是隋炀帝,排除D项。故选C项。24. 唐朝后期,“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这则材料说的是A. 宦官和朋党的矛盾B. 中央

24、与地方的矛盾C. 文臣与武将的矛盾D. 君权与相权的矛盾【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结合所学可知,体现了地方权力过大,威胁中央的现象,即体现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B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而不是宦官和朋党的矛盾,A项错误;材料“贡赋不入于朝廷”体现的是地方势力强大威胁中央的现象,没有体现文臣与武将的矛盾,C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没有体现君权与相权的矛盾,D项错误。25. 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把唐朝称为“最具世界色彩的朝代”。下列史实符合这一观点的是A. 张骞出使西域B. 法显

25、西行C. 玄奘天竺取经D. 唐蕃和亲【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玄奘天竺取经是在唐朝,C项正确;“张骞出使西域”“法显西行”分别是在汉代和东晋,排除A、B两项;“唐蕃和亲”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26. 有学者认为“唐的鼎盛有一种横向比较的优势,即同一时期世界上的其他地方都不如唐”,并指出“这些灿烂光环的背后是唐朝内政的修明”。“唐朝内政的修明”主要体现在( )实行租调制保证赋税收入 设立政事堂提高工作效率增设藩镇加强了中央集权 完善科举制拓宽统治基础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设立政事堂提高工作效率、完善科举制拓宽统治基础,属于唐朝

26、内政的修明,D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制度上的创新,藩镇会削弱中央集权,排除ABC项。故选D项。27. 1970年,陕西西安何家村考古发掘出土了一枚“唐朝怀集庸调银饼”,史学家研究发现这是岭南道广州怀集百姓所纳庸调在上缴朝廷时由地方官折纳的银饼,下列关于唐朝租庸调制说法正确的是A. 扩大收税对象B. 使征税标准从财产转为人丁C. 一年分夏秋两季纳税D. 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输庸代役有利于保障农民的生产时间,D项正确;ABC项与两税法有关,排除。故选D项。【点睛】28. 下表为曹魏到北宋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对此表认识正确的是朝代

27、曹魏西晋东晋隋唐北宋比例26%15%4%172%24.5%46.1%A. 国家统一时期寒门子弟入仕比例最高B. 北方地区的寒门子弟入仕比例比较低C. 九品中正制促使士族子弟入仕比例下降D. 寒门子弟入仕比例上升与科举制度有关【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图表信息可知,从曹魏时期到宋朝,寒门子弟入仕整体上呈现上升的趋势,特别从隋朝开始上升比例明显,这主要是得益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度,此制度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寒门子弟可以凭借本身的才学进入统治集团,D项正确;寒门子弟的入仕比例主要与选官制度有关,并且图表只涉及到几个朝代,所以国家统一时期寒门子弟入仕比例最高表述不准确,排除A项;题

28、意没有涉及北方地区的庶族地主入仕比例,排除B项;九品中正制使士族子弟入仕比例上升,排除C项。故选D项。29. 下图是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的文成公主庙。该庙始建于1300多年前,系当地人民为纪念文成公主入吐蕃路经此地,向当地人民传播中原文化,造福于当地而建。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派文成公主入吐蕃的统治者是唐穆宗文成公主入吐蕃带去了大批工艺品和医药书籍等当时吐蕃的赞普是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吐蕃增强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通过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成公主入吐蕃时,确实带去了大批工艺品和医药书籍等,当时吐蕃的赞普是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吐蕃增

29、强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说法符合史实,D项正确;派文成公主入吐蕃的统治者是唐太宗而非唐穆宗,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与之组合的ABC三项。故选D项。30. 唐代诗人白居易重赋云:“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昨日输残税,因窥官库门。缯帛如山积,丝絮似云屯.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上述材料反映出( )A. 两税法推行过程中出现的弊端B. 租调制大大加重了农民的负担C. 天宝年间土地兼并之风盛行D. 政府对农民人身控制的放松【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

30、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缯帛如山积,丝絮似云屯.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可知,白居易重赋诗中反映了唐政府实行两税法的本意是减轻人民负担,但在施行的过程中却出现了官吏媚上求宠,两税外又额外征税,勒索无度,人民负担不断增加等弊端,A项正确;材料与租调制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土地兼并,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政府对农民人身控制的放松,排除D项。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31. 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环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侯的担任者多为商周围方国的首领,他们一方面臣服于商,接受商王赐予的封号,一方面是土著国家的首领。但是,各诸侯国、

31、方国的官吏,不是由商王任免的。诸侯国要负担纳贡、服役、戍边或随王出征等义务。商王还要派王族的亲信去地方监督当地首领,便于控制并加强其统治。摘引自卜宪群中国通史(一)材料二 汉初制度大多不切实际,要求制度变革的呼声甚高,却无法得以实施。直到武帝时期,才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制度变革,这是一个事功显赫的时代,也是一个垂范立制的时代,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确立新的经济政策等重大领域,汉武帝都进行了制度创新和变革。摘编自孙家洲、王文涛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的造就材料三 唐朝中央中枢机构示意图“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

32、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钱穆国史新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写出商朝“控制并加强地方统治”的制度并阐释其内涵。(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汉武帝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皇权与相权”关系上的重大制度变革。(3)写出材料三中、所示机构的名称。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比较汉朝、唐朝相制所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积极作用。【答案】(1)内外服制;内涵: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 (2)地方与中央:颁布“推恩令”,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设立刺史制度,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巡视监察。

33、皇权与相权:设立直接为皇帝所掌控的中朝;尚书令的作用开始提升 (3)机构名称: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变化:由一相制变为多相制(或首长制到委员制)。作用: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避免决策失误。【解析】【小问1详解】制度:根据材料一“ 各诸侯国、方国的官吏,不是由商王任免的。诸侯国要负担纳贡、服役、戍边或随王出征等义务。商王还要派王族的亲信去地方监督当地首领,便于控制并加强其统治”,并结合所学可知,商朝“控制并加强地方统治”的制度是“内外服制”。内涵:根据材料一“侯的担任者多为商周围方国的首领,他们一方面臣服于商,接受商王赐予的封号,一方面是土著国家的首领。但是,各诸侯国、

34、方国的官吏,不是由商王任免的”,并结合所学可知,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可知,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小问2详解】地方与中央: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在协调“地方与中央”关系方面采取的措施有:颁布“推恩令”,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设立刺史制度,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巡视监察。皇权与相权: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在协调“皇权与相权”关系上采取的措施有:设立直接为皇帝所掌控的中朝;开始提升尚书令的作用。【小问3详解】机构名称:根据材料三“唐朝中央中枢机构示意图”中的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三省。中书省

35、负责起草政令,门下省负责审议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所以处的机构名称是“尚书省”、处的机构名称是“门下省”、处的机构名称是“中书省”。变化:根据材料三“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并结合所学可知,汉朝、唐朝相制所发生的变化表现在:由一相制变为多相制(或首长制到委员制)。作用: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避免决策失误等方面分析唐朝相制变化的积极作用。32. 中国历代王朝都十分重视对地方和边疆的治理与管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华夏民族的形成,是与夏商周复合制国家结构联系在一起的先秦时期,华夏民族的

36、发展经历了由夏商时期的“自在民族”发展为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的“自觉民族”。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用“华夏”“诸夏”“夏”“诸华”“华”等民族称谓来特意强调华夏族与其他族的区别,就属于民族自觉意识的一种表现。华夏民族由其衣冠服饰、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等所表现出的共同心理和文化层面上的一致性和民族自觉意识,展现了华夏礼乐文化是其民族的血脉。王震中从复合制国家结构看华夏民族的形成材料二 秦人统一,此期间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抟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材料三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对我国历史产生过重要影响,推行一系列汉化政策,促进

37、了北方地区的民族大融合,在我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孝文帝的南进统一思想体现在迁都洛阳孝文帝的南进统一思想启迪着后人,为后世政治家所继承和发展。孝文帝去世80年后的隋朝,其南进统一的理想终于实现。王奥克北魏孝文帝的南进统一思想(1)概括材料一反映民族观念。结合所学,概述进入战国之后华夏族和周边民族关系的新发展。(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列举“秦人”为“中国版图之确立”所做的贡献。(3)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分别指出孝文帝和隋朝为“南进统一”而采取的重大行动。从国家统一的角度,概述孝文帝改革的意义。【答案】(1)历史现象:华夏认同的观念。发展:周边民族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

38、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 (2)贡献:灭六国,统一天下;南征南方越族地区;加强对云、贵一带西南夷的控制。击退游牧民族匈奴的进攻; (3)举措:迁都洛阳;隋文帝次子杨广率军灭陈,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局面影响: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解析】【小问1详解】历史现象:根据材料一“华夏民族”“共同的心理和文化层面的一致性和民族自觉意识”,可知是华夏的民族认同观念。发展:结合所学,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在频繁往来中,这些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进入战国以来,戎狄

39、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小问2详解】贡献:结合所学,在公元前230-221年,秦国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灭掉东方六国,建立统一的秦朝。随后北击匈奴,南征越族,加强了对西南夷的控制。【小问3详解】举措:根据材料三“孝文帝的南进统一思想体现在迁都洛阳”,可知北魏孝文帝南进措施是迁都洛阳。结合所学,隋朝南进措施是隋文帝次子杨广率军灭陈,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意义:根据问题“从国家统一的角度”阐述孝文帝改革的意义,结合所学,可以从北魏社会经济的发展、民族融合的历史趋势、民族矛盾的缓解、对后世王朝统一全国的影响等角度加以概括。33.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传统

40、文化的主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是“仁”。“仁”最扼要的表述就是“爱人”,即对人尊重和有同情心。达到“仁”的途径是“克己复礼”,即通过对自己的控制来提高道德水平,从而符合“礼”的要求。孔子将“仁”看做道德的最高准则,他希望重塑统治者“为政以德”,以严格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以身作则,通过道德感化改善政治,而不是一味使用暴力和刑罚。孔子对春秋后期“礼崩乐坏”的变革、动荡形势感到不满,期望恢复西周的礼乐政治。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材料二 至秦患之,乃燔灭文章,以愚黔首。汉兴,改秦之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于是建藏书之策。汉书艺文志(1)依据材料概括“仁”的思想内涵和途径,分

41、析孔子提出“仁”的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儒学在秦朝的境遇及西汉前期为复兴儒学采取的措施,并用一句话概括其影响。【答案】(1)内涵:仁者爱人(关爱他人)、为政以德(统治者顺应民心,爱惜民力);途径:克己复礼;背景:春秋时期社会动荡,礼崩乐坏。 (2)境遇: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学遭受沉重打击。措施:政府鼓励民间献书,制定藏书政策;尊崇儒术(设立五经博士)。影响: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解析】【小问1详解】内涵:根据材料一“仁最扼要的表述就是爱人,即对人尊重和有同情心”,可得出,仁者爱人(关爱他人);根据材料一“孔子将仁看做道德的最高准则,他希望重塑统治者为政以德,以严格

42、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以身作则,通过道德感化改善政治,而不是一味使用暴力和刑罚”,可得出,为政以德(统治者顺应民心,爱惜民力)。途径:根据材料一“达到仁途径是克己复礼,即通过对自己的控制来提高道德水平,从而符合礼的要求”,可知,实现“仁”的途径是“克己复礼”。背景:根据材料一“孔子对春秋后期礼崩乐坏的变革、动荡形势感到不满,期望恢复西周的礼乐政治”,并结合所学得出,春秋时期社会动荡,礼崩乐坏。【小问2详解】境遇:根据材料二“至秦患之,乃燔灭文章,以愚黔首”,并结合所学可得出,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学遭受沉重打击。措施:根据材料二“汉兴,改秦之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于是建藏书之策”,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政府鼓励民间献书,制定藏书政策;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前期为复兴儒学采取的措施还有:尊崇儒术(设立五经博士)。影响: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可知,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