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藤野先生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线索,理解内容,把握主旨。2、揣摩文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体会语言的感情色彩对表达主题的作用。3、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主要特征,表现人物高贵品质的写作方法。4、学习藤野先生正直、热情、治学严谨的高尚品质和重视中日友情、毫无民族偏见的精神;学习鲁迅先生尊师好学的高尚品德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重点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理解内容与主旨。教学难点1、揣摩词句,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联系体会,激趣引读。同学们,七年级我们学过鲁迅的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回忆起自己的启蒙老师寿镜吾先生,老先生的“方正、质
2、朴、博学”,令童年鲁迅信服、敬畏。但鲁迅在回忆中说:“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却是另外一位日本人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是什么让鲁迅这样深情感恩呢?鲁迅先生在日本又经历了怎样的屈辱,又怎样走上“弃医从文”的道路的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感受这段难忘的经历、认识这位值得尊敬的学者和良师。(板书课题与作者)作者鲁迅,是大家熟悉的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是笔名,本名周树人,是浙江绍兴人。选自朝花夕拾(即早上的花,在傍晚时拴起来,比喻童年和青少年时代的往事,到中年才写成文章。)介绍写作背景: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
3、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藤野先生写于1926年10月12日。1926年3月18日,北洋段祺瑞执政府的卫队血腥屠杀爱国请愿学生,死47人,伤300多人,女师大学生刘和珍、杨德群就是其中的两个殉难者。鲁迅说“三月十八日,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北洋政府血腥镇压爱国者的当天下午,就下了通缉令,抨击过北洋政府及其首领的鲁迅,自然是被列入这个通缉名单的。后冯玉祥的国民军把段祺瑞赶下台,而奉军又攻进北京,赶走国民军。奉军进北京,骚扰百姓,奸淫掳掠,大肆逮捕和杀害进步人士。北京成了一个充满恐怖和令人窒息的地方。鲁迅遭到北洋军阀反动政府的迫害。这年的七月,鲁迅接到厦门大学的任教聘请,8月离开北京去厦门。
4、本文是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年后写的。二、诵读积累,整体感知。1、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认真体会文章中所蕴涵的情感,感受作者的情怀。并思考: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的去写的?(怀念、赞美)2、在这篇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写了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请你依据文章叙述中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理清课文内容。(可请两名学生,到讲台上板演自己列出的结构图。)明确课文结构:提示:根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将全文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第二部分(第435段):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和离别,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我”
5、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先生的感情,以及先生的崇高精神对我的激励与鼓舞。从结构表中可知全文是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的,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组织材料。开头写在东京的所见所感是作者前往仙台的缘由,接着写到仙台后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这就是当年的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这是全文的一条明线。这篇文章还有另外一条暗线,那么全文的暗线是什么呢?我们先按下暂且不表。三、合作探究,微观体察。1、了解故事背景:作者在东京有哪些所见所感?(作者在东京看到的是清国留学生思想腐朽、不学无术,整天不是逛公园、赏樱花,就是学跳舞。正在探求救国救民之道的鲁迅,对他们的这种思想行为十分厌恶
6、,不愿与他们为伍。所以文章一开头就说“东京也无非是这样”,表达了作者对东京的失望情绪,为了寻求救国的真理,又只好离开东京“到别的地方去看看”,这样,自然地引出了仙台之行。)投影出示思考题:(1)请标出这一段里最能表现清国留学生丑态的词语和句子。(2)对于这些清国留学生,“我”是持什么态度?哪些词语表明了“我”的态度?(3)从“我”的态度,可以看出作者的什么思想?讨论明确:在文章的第一部分中,作者着重描写了清国留学生的不男不女、不伦不类丑恶形象。“形成一座富士山”和“宛如小姑娘的发髻”,加上“油光可鉴”,生动形象地描绘与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实在”是“
7、的确”的意思,“标致”是“漂亮”的意思,用“实在”修饰“标致”,说思想腐朽的清国留学生“的确漂亮”,这是反语,同时,还以“上野烂漫的樱花”之美来反衬这群清国留学生之丑。而“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东京“清国留学生”的恶浊生活的憎恶、失望和不满,强有力地讽刺了这些顽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遗少”,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极端憎恶的感情。这一部分内容,从侧面反映了鲁迅不愿与清国留学生同流合污的爱国主义思想,也为下文与藤野先生相识埋下伏笔。总结:这部分作者以辛辣的语言,嘲讽了清国留学生的丑态,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感情,揭示了作者离开东京去仙台的原因,为下文结识藤野先生埋
8、下伏笔。2、把握人物形象(感知作者情感1)问题一:学生浏览610段,找出文中作者关于藤野先生的描写,说说作者初到仙台时,目睹耳闻的藤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明确:生活俭仆。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医学教授。认真负责,治学严谨。热情诚恳,循循善诱。目睹印象治学严谨;耳闻亲见生活俭朴 学者形象过渡:读到此,一个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已展现在我们的目前了,这是作者,也是我们读者对藤野先生的初步了解。让我们继续读下去,看作者在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中着重选取了哪些典型事例来刻画藤野先生?分别表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请用最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问题二:学生阅读1123段,要求学生给每件事情拟一个小标题
9、。讨论明确:添改讲义 工作认真负责和热心帮助纠正解剖图 对学生严格要求,一丝不苟,尊重科学,主动热诚关心解剖实习 热情诚恳、体贴入微、没有偏见了解女人裹脚 求实精神,注重调查这四件事,(1)(2)两件是详写,(3)(4)两件是略写。通过这四个典型事例的记叙,赞颂了藤野先生认真负责、从严治学、热情关怀、正直诚恳、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这些也就是藤野先生为什么要满腔热情地教育鲁迅的原因。问题三: 作者为什么说藤野先生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教师之一?学生讨论后明确:因为藤野先生品格高尚,尤其是他毫无民族偏见他对“我”的热心期望,“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大而言之,是为学术”。这种精神与品格,在“
10、我”的“眼里和心里”怎能不感到伟大呢?怎能不感激他呢?又怎能不从中受到鼓舞、激励呢?一 个“最”字分量极重,真挚地表达了作者的崇敬、感激和怀念之情。四、布置作业。仿照课文第610段写一位新老师到班上上第一堂课时的情景。要求写出老师的外貌、神态、声调、语言、行动以及同学的反应,自己对老师的印象等。第二课时一、老师印象,激趣再读。检查第一课时的学习效果和预习情况,思考下列问题:(1)作者在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中选取了哪四个典型事例?分别表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2)作者是抓住藤的什么特征来进行描写的?二、合作探究,研读品析。1、感知作者情感(爱国)课文除了写作者和藤野先生交往的四件事外,还写了哪些
11、事?这些事情和写藤野先生有什么内在联系?(提示:写了从东京到仙台途经日暮里和水户,写了仙台医专职员对他的“优待”,写了日本“爱国青年”的寻衅和课堂上看电影。)去仙台的途中,作者对“日暮里”和“水户”这两个地点记得很清楚,这是为什么?从东京到仙台六七百里,所见甚多,但文章只提到“日暮里”和“水户”两个地方,因为“日暮”两字触发了作者的忧愤之情,所以印象深刻,几十年后还记得。至于“水户”,则是反抗清朝至死不渝的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作者对这样一位具有民族气节的学者自然会产生仰慕之情,因此对“水户”铭记不忘。写这些事情,反映了鲁迅先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起了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作者到仙台后,受到了哪
12、些优待? 请体会一下:作者对这种种优待有什么感受?明确: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作者感到受到的不是尊重,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表现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两件事情(匿名信事件、看电影)给作者怎样的刺激?学生讨论后明确:这两件事对探索救国救民之道的鲁迅刺激很大。匿名信事件使作者深感弱国弱民倍受歧视的悲哀,激发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为拯救民族、富国强民的斗争精神。“终于这流言消灭了”,鲁迅的正义斗争终于取得了胜利。“看电影事件”更深深地刺激了鲁迅。他极为沉痛而愤慨地写道:“中国是弱国也无怪他们疑惑。”用这样的反语来表达作者的自尊心所受到的挫伤,思想上所受到的极大的震动,以及
13、改变志向,弃医学文的决心。 前面我们阅读了有关直接写藤野先生的一些文字,文中还有一些内容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这些事情与藤野先生有何联系?作者是用什么中心意思来统摄全文的?这也就是全文的一条暗线。(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找找看,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表现了作者的思想变化之感情。学生思考,研讨交流:A.在东京:厌恶之极,不屑与之为伍 B去仙台:触发忧国之情 ;C弃医从文:个人与祖国的尊严受到侵犯,思想受极大震动,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D离开仙台: 热情赞颂 高度评价,怀念学到此,我们会想:在这样一位好老师的真诚帮助下,鲁迅定然能实现自己做医生的梦想,学成回国后去治病救人,救人救国。可鲁迅最终却作出了弃医从
14、文的决定,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两件事情以后,鲁迅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要唤醒人们麻木的思想,当首推文艺。为此,他决定弃医从文。具体解释请参看课文有关注释。教师引导学生明确:作者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中国民众的愚昧、麻木,使他深感医学只能解救病人肉体的苦痛,要真正解救自己的民族,首先要救治人的精神,唤醒民众的觉悟。鲁迅的这种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精神,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2、探究文章主题关于课文主旨的理解,争论颇为热烈,对于下面的说法,你更倾向于哪一种?“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主
15、要表现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课文写作者人生道路上的一段往事,因此既写了藤野先生,又写了自己的思想历程。教师提供参考意见如下:较倾向于第(1)种:“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为这篇回忆散文的主旨和本意。理由:第一,散文叙述的焦点是藤野先生,文章的主题自然和藤野先生有直接关系,恰如结尾处点明的“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而从作品的实际效果看,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藤野先生的容貌和言行,是藤野先生的性格和品德。第二,从全文的结构看,是围绕藤野先生这个中心来组织材料的,虽说也贯穿着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但前者是明线,后者是暗线。也正因作品饱含的爱国主义感情,从而使
16、藤野的形象更为感人,可以说,爱国感情是文章的“底色”和背景。第三,鲁迅一直怀念藤野先生。1935年,日本岩波文库要出鲁迅全集,译者增田涉写信征求选文意见,鲁迅回信说:“请你全权处理好了。在我看来,非放进不可的东西是没有了。不过藤野先生一篇请你译出加入。”1936年鲁迅又向来到上海的增田涉打听藤野的近况,可见其怀念之情。所以说,歌颂藤野先生是文章的主旨。 (简介师生情)三、品读提升,语言揣摩。1935年日本要出鲁迅全集的时候,曾经问鲁迅选些什么文章好,鲁迅先生回答:“一切随意,但希望把藤野先生选录进去。”目的是要借此打听藤野先生的消息,由此可见作者对先生的怀念。集体朗读结尾一句话,研讨其含义。“
17、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讨论明确:(1)“似乎”表明事实并未真的出现,不过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而鼓舞的力量却是巨大的。强烈的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2)“良心发现”是指作者热爱祖国,勇于革命的思想受到触动。(3)“增加勇气”是指作者在长期遭受封建势力、帝国主义势力迫害时,一旦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对中国的希望时,便增加了斗争的勇气。(4)“正人君子”是反语,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5)“深恶痛疾”是“最
18、厌恶最痛恨”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作者决心以笔作刀枪和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光明的中国继续奋斗。这种把与藤野先生的深情厚谊和作者的爱国思想融合在一起,把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斗争融合在一起的结尾,概括了全文中心,深化了主题,加强了文章的战斗性。四、课文总结欣赏一篇优秀的作品,就像品味陈年佳酿,只有用心体悟,才能获得心灵的飞跃和思想的升华。鲁迅的文章尤为如此。走进散文藤野先生,使我们更亲近地触摸了鲁迅奋然前行的心迹,更深透理解了鲁迅感念师恩的丰富内涵。藤野先生,令鲁迅感念,更镌刻在读者的心中,愿我们在关爱的沐浴中,生活的天空更为湛蓝、亮丽。五、作业布置课外选读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或散文诗集野草。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