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备 课 时 间 2015 年 4 月 9 日 编写人:刘兴建上 课 时 间第 周 周 月 日班级 节次 课题秋水 (一) 庄子 总课时数第 节教学目标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作品风格学习运用寓言故事说理的写作特点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庄子及其作品风格。难点:学习运用寓言估计说理的写作特点。教学参考语文教材,语文教学参考。授课方法学讲法,朗读法教学辅助手段多 媒 体无专用教室无教学过程设计教学二次备课一导入:我们都知道望洋兴叹和贻笑大方这两个成语,那大家知道它们的出处是那篇文章吗?二作者作品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字子休,战国时代宋国蒙(今安徽蒙城)人。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
2、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庄子的思想:1、主张“天道无为”的思想无为的政治主张,虚无的人生哲学。2、持有相对主义的认识论 3、主张无条件的精神自由庄子一书,道家经典之一,共三十三篇, 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周自著,外篇、杂篇是庄周的门徒所著。庄子一书风格独特,它把深奥玄妙的哲理与生动具体的想象熔于一炉,使抽象的逻辑思维与具体的形象结合起来;它想象丰富,构思奇特,词汇丰富,善于对事物进行极细致、极生动的描绘。鲁迅先生曾称赞他的文章说“汪洋辟阖,仪态万方”。三朗读文章:1.
3、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教师作朗读常规指导。2.教师范读,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课前五分钟演讲1.了解作者作品做知识积累。2.自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熟读课文明确字音:3.齐读课文整体感知。4.小组讨论分析课文。5.讨论除此之外,庄子在秋水的说理中,还运用了哪些好的方法?明确:A、运用对比。通过对比说明了人的认识是有限的,通过比较,就能感觉出自己的不足。使文章凸显主旨,揭露矛盾,阐教学过程设计教学二次备课3、学生齐读课文。四课文分析:1.用一句话概述课文内容:明确:河伯从以为天下之美尽在己也到看见大海后望洋兴叹。2. 河伯的感情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化,请用文中的一个字概括。明确:喜、叹、(悟、惭、愧)3.
4、河伯为何而喜,又为何而叹? (请用原文回答)明确: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和。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一个喜,一个叹,河伯的心理发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此一“叹”字,显示的是河伯自觉渺小之后的羞愧心理。4.河伯从这件事情中悟出什么样的哲理?明确:一个人的见识总是有限的,见闻再多,也不能骄傲自满。看到“百川灌河”就“欣然自喜”的河伯是自大的,浅薄的,请同学们记住:任何时候“,自大”的同义语都是“浅薄”。(自大由于无知)。5.庄子通过写河伯启发我们思考,告诉人们道理,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体裁呢?明确:寓言6.庄子为什么要用寓言这种形式来说理,而不是采用直接的议论文呢?寓言说理有什么好处?明确:通
5、过形而下(具体)的故事阐发形而上(抽象)的玄妙哲理, 把深奥绝妙的哲理与生动具体的形象熔于一炉,想象力很强,富于浪漫主义色彩,风格独特,堪称千古奇文。既给人以艺术的享受,又给人以哲理的启迪,这是庄子散文最为人称赏之处。明道理。1、前后两次所见之比。2、前后两次所感之比。3.两次所见后的动作和神态之比。4.两种做法所产生的结果之比。 B、语言精炼。1、望洋兴叹:望洋:仰视的样子。仰望海神而兴叹。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含贬义。2、贻笑大方:贻笑:让人笑话;大方:原指懂得大道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有专长的人。指让内行人笑话。含贬义,用于自谦。课外作业完成秋水学案教 学小 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