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任务四考点突破第1讲句读从未老,解之有技巧断句文言文断句需要综合掌握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常识,同时还要对这些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近几年全国卷对文言文断句的考查一直采用四选一的形式,文言文断句依然是今后考查文言文的热点。一、文言文断句的“六标志”标志一名词与代词文言文中的名词和代词常用来作主语和宾语,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国名、朝代名、器物名、动物名等;也可先找出代词,如吾、予、余(表示“我”)、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其、彼、此、之等。这些名词和代词如果作主语,那么它的前面就可能断句;如果作宾语,那么它的后面也可能断句。请用“/”给
2、文言语句断句。今 入 关 财 物 无 所 取 妇 女 无 所 幸 此 其 志 不 在 小 吾 令 人 望 其 气 皆 为 龙 虎 成 五 采 此 天 子 气 也(鸿门宴)断句技法:句中“关”“财物”“妇女”“此”“吾”“气”“龙虎”“五采”“此”等或是名词或是代词,位于句首或句尾,作一个句子的主语或宾语,其前或后应断开。小试牛刀: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标志二动词和形容词承担一个句子谓语成分的是动词、形容词(或活用为动词、形容词的其他词),断句时,可以先找到语句中的动词、形容词,确定作为谓语的动词、形容词;然后根据谓语前的状语、
3、主语和谓语后的宾语等来断定语句的停顿点。请用“/”给文言语句断句。于 是 太 子 预 求 天 下 之 利 匕 首 得 赵 人 徐 夫 人 之 匕 首 取 之 百 金 使 工 以 药 淬 之(荆轲刺秦王)断句技法:该句涉及的动词、形容词有:求、利、得、取、使、淬。这些词语可能作谓语(“利”很明显不作谓语,作“匕首”的定语),然后根据这些谓语来判断往前和往后语句的停顿点。“求”若作谓语,则其前名词“太子”作主语,“于是”“预”作状语,其后“匕首”(天下之利匕首)作宾语,故“匕首”后应断开;“得”作谓语,其前省略主语“太子”,其后“匕首”(徐夫人之匕首)作宾语,故“匕首”后应断开;“取”作谓语,其前
4、省略主语“太子”,其后“百金”作宾语,故“百金”后应断开。小试牛刀: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标志三对话词在文言文中,可借助“曰”“云”“言”“谓”“道”“问”等动词来判断人物的对话,进行断句。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厘清问者、答者,明辨句读。请用“/”给文言语句断句。宦 者 令 缪 贤 曰 臣 舍 人 蔺 相 如 可 使 王 问 何 以 知 之 对 曰 臣 尝 有 罪 窃 计 欲 亡 走 燕 臣 舍 人 相 如 止 臣 曰 君 何 以 知 燕 王(廉颇蔺相如列传)断句技法:对话词“
5、曰”在文中反复出现,并且“曰”前均有说话者,利用“曰”字可以断开三处,对话词“问”后可以断开,再结合前面所讲的据名词和代词断句,其他也可断开。小试牛刀: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标志四虚词虚词是句读的重要标志,尤其是介词、语气词和一些连词,它们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一些议论性语段,不像记叙性文字那样可借助具体情景去猜测,因而显得棘手、难度大,但是运用虚词就会使断句变得容易,使文段变得一目了然。断句时,应注意以下六类虚词:(1)句首时间词:“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常用于句首,其前一般要断开
6、。(2)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唯、斯、凡、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其前一般要断开。(3)句尾语气词:“也、矣、焉、耳”等常用于陈述句末尾,“耶、与(欤)、邪、乎”等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常用于感叹句末尾,其后一般要断开。(4)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等,其前一般要断开。(5)“以、于、为、则、而”等词往往用于句中,在它们的前后一般不断句。(6)表疑问语气的“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其前一般就可断开。利用虚词标志断句要注意灵
7、活性(1)“乎”用在句中相当于“于”时,不能点断。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2)“也”用在句中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可点断也可不点断。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3)连词“而”有时用于词或短语之间起连接作用,所连接的内容共同作句子的成分,前后联系很紧密,一般不在其前断开,如果“而”连接两个句子,则往往要在其前断开。如:“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4)“夫”有时作指示代词(兼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这种情况则不能点断。如:“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请用“/”给文言语句断句。于 是 余 有 叹 焉 古 人 之 观 于 天 地 山 川 草 木 虫
8、 鱼 鸟 兽 往 往 有 得 以 其 求 思 之 深 而 无 不 在 也 夫 夷 以 近 则 游 者 众 险 以 远 则 至 者 少 而 世 之 奇 伟 瑰 怪 非 常 之 观 常 在 于 险 远 而 人 之 所 罕 至 焉 故 非 有 志 者 不 能 至 也 (游褒禅山记)断句技法:本语段有句末语气词“焉”“也”各两个,一个句首语气词“夫”,五个句首关联词“于是”“以”“则”“而”“故”。本语段可根据虚词来完成断句。小试牛刀: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9、/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标志五句式特点文言文中的固定结构以及判断句、被动句、变式句等都可以作为断句的切入点。固定句式,如“如何”“况乎”“何为”等;判断句,如“者,也”“也”等;反问句,如“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被动句式,如“为所”“受于”“见于”等。但是,文言文中常常会出现省略的情况,阻碍正确断句,因此必须依据语境补出省略的内容,才能作出判断。请用“/”给文言语句断句。吾 师 道 也 夫 庸 知 其 年 之 先 后 生 于 吾 乎 是 故 无 贵 无 贱 无 长 无 少 道 之 所 存 师 之 所 存 也(师说)断句技法:上面文段中“庸乎”“是故”均是固定句式,“师之所
10、存也”是判断句,再结合其他标志可完成断句。小试牛刀: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标志六结构对称古人写文章讲究句式的整齐对称,或者两句之间讲究意思的正反对比,可以根据这一特点进行断句。请用“/”给文言语句断句。吾 尝 终 日 而 思 矣 不 如 须 臾 之 所 学 也 吾 尝 跂 而 望 矣 不 如 登 高 之 博 见 也 登 高 而 招 臂 非 加 长 也 而 见 者 远 顺 风 而 呼 声 非 加 疾 也 而 闻 者 彰(劝学)断句技法:文段中,“吾尝矣,不如也”和“而,非也,而者”是两组很整齐的对称句式,并且形成正反对比的对称结构。小试
11、牛刀: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二、精准断句“二步”定答案文言文断句的客观题考查形式,在高考断句题中属于相对容易的一种题型。该类试题一般是从选文中截取一段文字,去掉标点,设置810处停顿。试题中的四个选项,通常断句位置两两相似,只有一二处不同。解答时,可遵循以下技巧:1解题“二步骤”2断句“三原则”原则一字句意思要讲通史可法,明臣也,其不屈正也。(两般秋雨庵随笔史阁部书)分析:句中的“其不屈正也”令人费解,中间应点断,即“其不屈,正也”。意思是他的英勇不屈是正义的。原则二内容要符合情理太祖在
12、江州,遣诸将陈德华、高费聚等分三路兵往援,皆不利。(明通鉴)分析:按以上标点,“陈德华、高费聚”是两个人,与下文所说“三路兵”相矛盾,且史载无此二人,应该是“陈德、华高、费聚”三人。故此句标点应为:陈德、华高、费聚等分三路兵往援,皆不利。原则三要兼顾古汉语词汇、语法、音韵、修辞以及古文化知识夫唯禽兽无礼。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礼记)分析:“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令人费解,这是把两个相邻的意义不同的单音词当作双音词或词组,致使该断的地方没有断开。应断为“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作”在这里是“兴起、出现”的意思。古今英才贵位,其所生往往出自卑贱非第,无损于其子之贤,
13、而愈形其母之贵。(金埴不下带编卷三)分析:按以上标点把“非第”与“卑贱”并列连读,显然是将其理解为名词,意为“不是高贵的门第”。其实,“非第”是两个副词连用,“非第”是“非但”“不仅”的意思,与下句“而愈”相呼应,因此标点应为:出自卑贱,非第无损于其子之贤,而愈形其母之贵。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霍峻字仲邈,南郡枝江人也。兄笃,于乡里合部曲数百人。笃卒,荆州牧刘表令峻摄其众。表卒,峻率众归先主,先主以峻为中郎将。先主自葭萌南还袭刘璋,留峻守葭萌城。张鲁遣将杨帛诱峻,求共守城,峻曰:“小人头可得,城不可得。”帛乃退去。后璋将扶禁、向存等帅万余人由阆水上,攻围峻,且一年,不能下。峻城中兵
14、才数百人,伺其怠隙,选精锐出击,大破之,即斩存首。先主定蜀,嘉峻之功,乃分广汉为梓潼郡,以峻为梓潼太守、裨将军。在官三年年四十卒还葬成都先主甚悼惜乃诏诸葛亮曰峻既佳士加有功于国欲行酹遂亲率群僚临会吊祭因留宿墓上当时荣之。(节选自三国志霍峻传)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在官三年/年四十卒/还葬成都/先主甚悼惜/乃诏诸葛亮曰/峻既佳士/加有功于国/欲行酹/遂亲率群僚临会吊祭/因留宿墓上/当时荣之/B在官三年/年四十/卒还葬成都/先主甚悼惜/乃诏诸葛亮曰/峻既佳士/加有功于国/欲行酹/遂亲率群僚临会吊祭/因留宿墓上/当时荣之/C在官三年/年四十卒/还葬成都/先主甚悼惜/乃诏诸葛
15、亮曰/峻既佳士/加有功于国/欲行酹/遂亲率/群僚临会吊祭/因留宿墓上/当时荣之/D在官三年/年四十卒/还葬成都/先主甚悼惜/乃诏诸葛亮曰/峻既佳士/加有功/于国欲行酹/遂亲率/群僚临会吊祭/因留宿墓上/当时荣之/A解析:四个选项中,第一处不同的地方是在“卒”前面还是后面断句。根据后文“葬成都”可以推测出“卒”的意思是死亡,句意为做官三年,四十岁去世。所以排除B项。第二处不同的地方是在“于国”前面还是后面断句。根据句子成分,可知主语是“加”,谓语是“有功”,“于国”是修饰“有功”的状语,不可以拆分,所以排除D项。第三处不同是看“率”后面是否断句。根据句子成分,可知“率”是动词“率领”,后面缺少宾
16、语,“率”后面不可断句,所以排除C项。参考译文:霍峻字仲邈,南郡枝江人。哥哥霍笃,在乡里召集数百人的军队。霍笃死后,荆州牧刘表令霍峻代管他的部下。刘表死后,霍峻率领众人投奔先主(刘备),先主让霍峻担任中郎将。先主从葭萌南归攻打刘璋,留下霍峻守卫葭萌城。张鲁派遣将领杨帛诱惑霍峻,要求共同守城,霍峻说:“我的头你可以得到,城池你不可能得到。”杨帛于是退去。后来刘璋的将领扶禁、向存等率领一万多人从阆水进军,围攻霍峻,将近一年,不能攻下。霍峻城中的士兵才几百人,等到他们懈怠的间隙,选精锐的士兵出击,大败了他们,立刻砍下了向存的首级。先主平定了蜀地,嘉奖霍峻的功劳,于是分割广汉为梓潼郡,让霍峻任梓潼太守
17、、裨将军。担任官职三年,四十岁的时候死去,回葬在成都。先主非常悼念痛惜,于是下诏诸葛亮说:“峻本来就是佳士,加上他对国家有大功,想要实行祭奠。”于是亲自率领群僚聚集哀哭凭吊祭祀,然后在他的墓地上留宿,当时的人们认为他很荣耀。(2021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
18、断句,正确的一项是(C)A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B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C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D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解题指津:第一步,四个选项分两组。步骤操作演示第一组A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
19、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D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第二组B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C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第二步,两级排除定答案。步骤操作演示知大意,初判断通读这段文字,可知这一句介绍了戴胄的性格、任职,皇上让假冒资历和门荫的官员自首,否则诛杀,不久有被发现的,皇上想诛杀,戴胄根据法律认为应当流放。然后
20、可根据对句意的理解抓住关键,排除错项。先易后难抓关键阅读题目给出的四个选项,可以发现,四个选项的主要区别在于“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和“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两处断句不同。能够准确判断这两处,就可得出答案。“敕令自首”的原因是“选人多诈冒资荫”,“以”是连词,因为。而且“多诈冒资荫”作“选人”的谓语,中间不应断开,据此可以先排除了第一组A项和D项。“上欲杀之”的“之”指“有诈冒事觉者”;“有者”意为“有的人”,句意完整,应在“者”后断开,据此再排除B项断后通读查连贯反复诵读可以判定,根据第一、二步的分析得出的断句答案是否符合语境,关键处是否断句精准参考译文:戴胄忠诚清廉、公正耿直,(太宗)提
21、升(他)为大理寺少卿。太宗因(发现)许多候选官员都假冒资历和门荫,令他们自首,不自首的人(就要被)处死。不久有假冒者被发觉,太宗要杀掉他。戴胄上奏道:“根据法律(这人)应当(被判)流放。”太宗生气道:“你想遵守法律,却让我失信(于天下)吗?”(戴胄)回答道:“诏令出于(君主)一时的喜怒,法律则是国家用来向天下人昭示大信用的。陛下气愤于被选拔官员的欺诈行为,所以想要杀了他们,但已经知道不能这样处置,再依法裁决,这是忍下了小的愤怒而保全了大信用啊。”1(2021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帝以问寇
22、准,准曰:“不知谁为陛下画此二策?”帝曰:“卿姑断其可否,勿问其人也。”(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契丹盟好)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B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C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D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C解析:根据
23、选项的两处断句先易后难的差异特点可先分成两组,即A、B为一组,C、D为一组。句子后面分别介绍了“王钦若”和“陈尧叟”两个人的籍贯和主张,所以“临江人请幸金陵”“阆州人请幸成都”中间都必须断开,这样就排除了第一组A、B两项。“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入寇”指入侵,“契丹大举入寇”的时间是“九月”,所以后面的“时”为“当时”,强调当时因为敌兵大举入侵而导致中外震惊害怕,所以“时”后面不能断开,应该在其前面断开。这样,又排除了D项。参考译文:九月,契丹大举入侵。当时因为敌军入侵深入中原,朝内外震惊害怕。皇上召问群臣询问御敌方法。王钦若,是临江人,他请求皇帝驾临金陵。陈尧叟,是阆州人,他请求皇帝
24、驾临成都。皇帝把这件事拿来征询寇准,寇准说:“不知道是谁替您谋划这两个计策?”皇帝说:“你暂且判断这件事行不行,不要问谋划的人是谁。”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谢弘微,陈郡阳夏人也。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唯受书数千卷,遗财禄秩,一不关豫。(节选自宋书谢弘微传)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B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
25、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C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D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D解析:根据选项断句差异可先分成两组,即A、D为一组,B、C为一组。B、C两个选项在“叔父”与“混”中间,都断开作了停顿。通读语句会发现,“所继叔父”说的是与“谢弘微”的关系;“混”是“所继叔父”的名,属专有名词。也就是说“所继叔父”是用来修饰“混”的,因此二者之间不该有停顿。据此,可以排除B、C两项,只剩下A、D两项了。A、D两个选项有两处
26、停顿不同,即A项在“方成”后有停顿,D项在“方成”前有停顿,“佳器”后有停顿。比较两个选项后可知,A项的“佳器有子如此”之说无论从语法还是句意上分析,“佳器有子”都讲不通。再者结合上文来看,“有子如此”的主语“你”(即谢思)省略了,所以在“佳器”后“有子”前应该有停顿。由此可以排除A项,答案为D项。参考译文:谢弘微,陈郡阳夏人。谢弘微本名密,因为触犯了继母的名讳,所以就用字代名。谢弘微孩童时期,风采充溢,端庄谨慎,遇上适当的时机才说话,他继父的弟弟谢混有知人之名,见到谢弘微,认为他不同于寻常之人,对谢思说:“这个孩子深沉早慧,将成为才行出众之人,(你)有这样的儿子,可以满足了。”谢弘微自己家里一向贫寒,而继父产业却很丰盈,他却只承继接受了继父的几千卷书而已,遗产俸禄,一概不加过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