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讲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一、城市化1概念:又叫城镇化,是指人口和_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_的过程。2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_,劳动力从_向_逐渐转移,城市用地规模_。城市化过程与特点产业活动城市地区持续上升第一产业第二、三产业不断扩大3城市化的意义(1)有利于城市与乡村的交流,缩小_。(2)带动农村发展,有利于改善地区_。(3)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的_。(4)提高区域的整体_。(5)城市文化向乡村广泛地扩散和渗透,影响着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并提高乡村的_程度。城乡发展差距产业结构效率发展水平对外开放二、城市化特点1发达国家(1)城市化已推进到_的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
2、高。(2)一些大城市中心区表现出_的迹象。(3)城市外围地带发展较快,建设比较多的_和_。(4)出现高水平的_连绵带。2发展中国家(1)城市化总体水平还比较_,但推进速度快。(2)城市化水平很不平衡,水平较低的国家大多分布在_,水平较高的分布在_。相对成熟衰落卫星城工业区大都市低亚洲和非洲南美洲(3)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具有“_”的特点,即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了本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工业化水平,城市总体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4)另 一 部 分 发 展 中 国 家 则 表 现 为“_”,即城市化进程显著落后于相应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进程。3中国的城市化(1)城市化进程快。(2)城市_急剧增加,
3、城市化水平不断_。虚假城市化滞后城市化数量提高1对城市化过程的理解城市化是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农业人口转变成城市人口,农业用地转变成城市用地,第一产业活动转变成第二、三产业活动的过程。2区别城市化水平和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水平是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衡量的;城市化进程是指城市水平在时间段上的变化速度。3城市化的时间差异从世界各国的城市化过程来看,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如下图所示:4不同国家和地区城市化差异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起步时间早晚早(英国最早,从 18世纪中叶开始)晚(20 世纪中叶以来)原因工业化早国家独立较晚,
4、工业化晚 目前速度快慢趋缓(甚至停滞)快 原因城市化已推进到相对成熟阶段民族经济发展,人口增长迅速 4不同国家和地区城市化差异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城市人口比重大小大(70%以上)小(不到 40%)原因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起步晚,城市化水平低 城市化表现及原因表现逆城市化现象城市发展不合理 原因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郊区基础设施完善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快,农村劳动力过剩例题(2013安徽)下图表示安徽省 19852010 年就业结构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读图回答(1)(2)题。(1)2005 年以来,安徽省城市化处于()A初期阶段B中期阶段C后期阶段D逆城市化阶段B(2)产业结构调整促进
5、安徽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表现在()A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均持续快速提高B城镇新增就业人口第二产业超过第三产业C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城市迁移数量增加D劳动力主要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D【解析】(1)根据图中城镇人口比重变化曲线可以看出,在 20052010 年的 5 年间,安徽省城镇化水平从 35%上升到 42%左右,表明安徽省城镇化水平快速增长,属于城市化发展的中期阶段,B 正确;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缓慢,A 错误;后期和逆城市化阶段城市化水平高,城市人口比重增长缓慢,C、D 错误。(2)根据图中就业比重的数据可以看出,1995 年至2000 年的 5 年间,第二产业就业比重都基本
6、保持在 20%左右,A 错误;自 1990 年以来,第三产业就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B 错误;题目问的是安徽省的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的表现,材料中没有反映农村人口向东部迁移的情况,C 错误;随着农村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区域产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促进城市化水平的提高,D 正确。1城市化与我们的生活(1)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地貌改变原有地表形态 河流破坏了原有的_气候改变下垫面性质,产生_生态干扰和破坏了所在地区的_ 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河网系统热岛效应环境生态(2)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土地利用农业用地逐步演化为_,形成了_ 就业方式向_大规模转移 聚落景观乡村景观逐步被_的城市景观所取代
7、 人类活动人口和产业活动由_ 文化改变着地方化,强化_与外界的文化_ 建设用地城市功能分区第二、三产业建筑物密集分散到集聚当地交流与融合2.城市环境问题(1)产生原因:人类产业活动密集,高强度的工业生产使城市及附近地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2)表现:人口密集,_,环境趋于恶化,地价房租昂贵,就业比较困难,社会不太安定等。(3)逆城市化:居民向生态环境较好、房租地价便宜的_迁移。交通拥挤郊区或卫星城3我国城市发展趋势(1)_逐步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2)大型中心城市加速发展,辐射带动功能显著增强(3)有更多的农业人口进入城市或当地的小城镇(4)强调以人为本,注重构建_人居环境(5)控制_和生
8、态破坏,治理各种“城市病”(6)运用_手段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城市经济和谐的环境污染信息化1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2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3.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1)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建立与城市经济相适应的城市发展机制;向郊区分散人口和工业,建设卫星城。(2)进行合理规划,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对城市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妥善安排各种用地的相对位置;对工业企业合理布局,适当分散污染源;改善交通和住房条件。例1(2017江苏)“绿色出行”新理念已为我国许多城市市民所接受。下图为“19862015 年某城市市民主要出行方式变化图”。读图回答(1)(2)题。(
9、1)新理念对市民出行方式产生明显影响的年份开始于()A2000 年B2005 年C2007 年D2011 年(2)市民出行方式变化对该城市产生的主要影响是()A优化城市空间结构B改善城市交通状况C改变城市服务功能D扩大城市地域范围DB【解析】(1)“绿色出行”是指提倡骑自行车或乘公共交通出行,以减少化石能源使用、减少碳排放。读图可知,骑自行车出行方式 19862011 年逐步下降、2011 后开始回升,公共交通也是在 2011 年后明显上升,小汽车出行比例则在 2011 年后快速下降,因此,新理念对市民出行方式产生明显影响的年份开始于 2011 年。(2)市民出行方式变化,骑自行车、乘公共交通
10、出行比重上升,小汽车出行比重下降,有利于改善城市交通拥堵状况、提高城市空气质量,但不会扩大城市地域范围,也没有改变城市服务功能,对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没有产生影响。例2(2015山东)近年来,北京市出现了一些大型城郊居住区,而大量就业岗位仍分布在城市中心地区,产生了“钟摆”交通现象。据此完成(1)(2)题。(1)上图为某工作日北京市部分路段路面交通实时路况示意图,图示时刻最有可能是()A8:00 B12:00 C14:00 D18:00(2)为缓解北京市的“钟摆”交通现象,可以()A迁出城市中心地区的部分人口B发展城市中心地区的第三产业C优化城市中心地区的企业投资环境D迁出城市中心地区的部分企事业
11、单位AD【解析】(1)根据图中拥挤的路段可以看出,在市区的拥挤最为严重,且出现双向拥挤,在郊区部分地区出现了单向拥挤,可以推断是上下班时间,故 B、C 错误。根据“靠右行驶”的交通法规可以判断郊区道路中单向拥堵的是进城方向车流,因此判断为上班时间,故选 A。(2)要缓解“钟摆”交通现象,即需要减少郊区居民进入市区,“移业就民”是比较可行的办法,D 对;迁出中心地区的部分人口,不迁走就业岗位,仍然会存在“钟摆”交通现象,A 错;发展城市中心地区的第三产业,优化城市中心地区的企业投资环境会增加城市中心的产业密度,加大“钟摆”交通现象,B、C 错。1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城市化郊区城
12、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时间19 世纪20 世纪20 世纪5070年代20 世纪7080年代20 世纪80 年代以后 表现人口由乡村迁往城市,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城市数量增多,城市规模扩大人口、工业、商业等由城市中心迁往郊区,城市中心区人口规模开始下降人口由城市迁往农村和小城镇城市人口回流,城市中心区再现活力 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成因生产力发展,产业革命促使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中,农业科技水平提高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城市与郊区之间生活条件的差别逐步缩小大城市环境恶化,就业困难,小城镇和乡村基础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私人小汽车的普及和交通、通信的现代化城市中心的开发,产
13、业结构的调整,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城市环境的改善 图解2.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区别(1)从城市化进程来看,郊区城市化是发生在城市发展的加速阶段,而逆城市化则出现在城市发展的成熟阶段。(2)从空间上看,郊区城市化是居民和企业迁往郊区,逆城市化是居民及工商业迁往离城市更远的农村或小城镇。(3)从城市自身发展上看,郊区城市化使城市面积扩大,人口增多,逆城市化使整个大城市人口减少。(4)从分布国家看,郊区城市化目前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而逆城市化发生在发达国家。一、选择题半城化地区是一种介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过渡性的地域类型,半城市化地区聚落空间格局的演化不仅受城市化等外部力量的驱动,也受村民就
14、业方式等变化的影响。康杜村位于西安市南郊长安区大学城内,是大学城建设中保留下来的村落,为多所高等院校所包围的一处典型半城市化地区,下图表示康杜村半城市化形成过程中村民就业构成变化情况。读图完成 13 题。1康杜村由阶段一到阶段三的可用资源总体上呈现出的转化趋势为()A劳动力房产耕地B劳动力耕地房产C耕地房产劳动力D耕地劳动力房产D【解析】读图结合材料,甲曲线在阶段一和阶段二呈明显减少趋势,应为耕地变化,是随着大学城的建设,耕地面积变少;由于大学城建设,需要大量劳动力,所以出现劳动力先增加;随着大学城的建成,该地需要的农民工数量减少,所以在阶段二的资源为劳动力,到了大学城建成以后,进入平稳阶段,
15、房产成为主要资源,故选 D。2能正确表示康杜村居民就业方式的是()A甲农民 乙工人 丙房东 丁店主B甲农民 乙店主 丙房东 丁工人C甲工人 乙农民 丙店主 丁房东D甲工人 乙房东 丙农民 丁店主A【解析】读图可知,在阶段一,甲占比最大,随着大学城建设,占比减少,所以甲应为农民;乙曲线随着大学城建设先增加后减少,应为工人数量的变化;丙主要出现在阶段二和阶段三,主要为以房东为主的就业状况;在三个阶段,丁基本呈总体上升趋势,应为商业服务人员,故选 A。32001 年后,康杜村半城市化的发展过程总体处在()A城市化发展的初期阶段B城市化发展的加速阶段C城市化发展的后期阶段D逆城市化阶段B【解析】读图结
16、合材料,该村在 2001 年后主要就业方式从农民转向工人及房东和个体商户经营者,主要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故选 B。(18雅礼4)读某区域城市化战略设想图,回答 45题。4下列关于该区域城乡人口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20202030 年乡村人口都转移到了郊区B2050 年乡村人口约占 30%C中心城区人口 2050 年与 2000 年基本相同D2040 年郊区人口多于乡村人口D【解析】由图可知,乡村人口比例持续稳定下降,但并非都转移到了郊区,A 错。2050 年乡村人口约占 20%,B 错;2050 年中心城区人口比例与 2000 年基本相同,但人口数量不一
17、定相同,C 错。2040 年总人口确定,郊区人口比例高于乡村人口比例,则郊区人口多于乡村人口,D对。5下列关于该区域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2000 年以来城市化水平先提高再下降B2010 年城市化水平约为 50%C2030 年以后郊区人口比重增速降低D2040 年以后城市化水平基本不变B【解析】从图中可看出,2000 年以后乡村人口比重持续下降,则城市人口比重持续上升,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A 错;2010 年城市人口比重约为 50%,城市化水平约为 50%,B 对;2030 年以后郊区人口比重增速提高,C错;2040 年以后城市化水平继续上升,D 错。面对城市无限制低密度向外扩张的问题,
18、美国规划协会(APA)提出城市“精明增长”的理论,推行高效、集约、紧凑的城市发展模式。美国“精明增长”的先锋城市波特兰,通过确定城市边界来严格控制城市向外蔓延,同时在城市增长边界内增高建筑密度,并采取增加绿色环境和公共空间、大力推行公交和慢行系统等措施来缓解高密度带来的负面影响。经过数十年的努力,波特兰成为一个宜居、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城市。据此回答 68题。6“精明增长”理论的核心是限制()A人口密度B城市等级C城市面积D服务范围C【解析】根据“推行高效、集约、紧凑的城市发展模式”“美国精明增长的先锋城市波特兰,通过确定城市增长边界来严格控制城市向外蔓延”可以确定,“精明增长”理论的核心
19、是城市土地使用的高效、集约,限制城市面积的盲目扩张,C 对。城市“精明增长”理论提倡在城市增长边界内提高建筑密度,因而城市可以容纳更多的人口,人口密度增加,A 错;城市等级高低取决于城市的功能和服务范围,控制城市向外蔓延并没有控制城市的服务范围,所以城市“精明增长”理论并没有限制城市等级或服务范围,B、D 错。7波特兰通过“精明增长”的规划方案,可以()A保护城市边缘农田B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C提高城市化水平D优化城市产业结构A【解析】城市“精明增长”理论控制城市向外蔓延,阻止了城市化对城市边缘农田的侵占,A 对;同时,由于农业用地转变为城市用地的面积减少,影响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C 错;波特
20、兰规划方案中大力推行公交和慢行系统可缓解交通拥堵问题,但不能解决,B 错;“精明增长”理论只是对城市用地面积的限制,对城市产业结构不会产生明显的影响,D 错。8波特兰城市规划建设对我国建设宜居城市最具有借鉴意义的是()A进一步提高城市建筑密度B积极开发老城区、棚户区C大力推动郊区城市化D兴建卫星城,疏解城市职能B【解析】我国人口多,城市建筑密度大,若城市规划建设进一步提高城市建筑密度,会影响宜居城市建设,A 错;波特兰通过确定城市增长边界来严格控制城市向外蔓延,同时在城市增长边界内集约利用土地,借鉴其经验我国应积极开发老城区、棚户区,充分利用城市现有土地,B 对;大力推动郊区城市化和兴建卫星城
21、,属于城市向外蔓延,不符合“精明增长”理论,C、D 错。“亲嘴楼”是一个形象的比喻,形容两栋楼房间隔距离过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亲嘴楼”逐渐增多。这些城中村的楼房一幢贴着一幢,且疯狂向上生长,楼与楼之间的距离极小。下图示意南宁市某区的“亲嘴楼”。据此完成 911 题。9南宁市的“亲嘴楼”现象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是城市()A人口增加B土地紧张C环境恶化D交通拥堵B【解析】根据材料“亲嘴楼”形容两栋楼房间隔距离过小,且楼层越来越高,说明城市用地紧张,导致住房拥挤;人口过度增加才会导致用地紧张,故 A 错误;“亲嘴楼”的大量出现会导致环境恶化、加剧交通拥挤,所以环境恶化、交通拥挤是“亲嘴楼”的影
22、响不是原因,故 C、D 错误。10“亲嘴楼”集中区域可能存在的问题有()建筑质量差,容易倒塌 建筑通风、采光条件极差车辆(如消防车)通行不便,存在安全隐患 位于市中心区,影响市容ABCDD【解析】住房拥挤导致无规划乱建造房屋,致使住房更加拥挤,房屋过于密集,通风、采光条件差,正确;房屋密集,道路狭窄,车辆(如消防车)通行不便,存在安全隐患,正确;建筑质量和住房拥挤无关,错误;根据材料,主要分布在城中村地区,不是市中心,错误;故选 D。11解决此现象的根本措施是()A控制人口规模,合理规划城市B修建城市立交,改善交通条件C增加社会投资,扩大居民就业D发展城市新村,扩大居住面积A【解析】城市住房拥
23、挤产生的根源在于城市人口过多,乱建房屋的原因是管理力度不够,所以控制人口规模、合理规划城市是解决此现象的根本措施,A 正确;修建城市立交,改善交通条件,主要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不是解决此现象的根本措施,B 错误;增加社会投资,扩大居民就业,能够缓解就业紧张状况,但不是解决此现象的根本措施,C 错误;发展城市新村,扩大居住面积,能够暂时缓解城市住房拥挤状况,但不是根本措施,D 错误。二、非选择题1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苏州古城以水为特色,至明末水系达到鼎盛时期,清代以来人烟辐辏,水系进入衰落阶段,现今苏州古城依然保持着“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以及“小桥、流水、人家”
24、的古雅风貌。材料二 古城滨河区街道、建筑与河道的布局有一定的规律性,即南北向河道的东岸是街道,西岸是建筑;而东西向的河道北岸是街道,南岸是建筑。南北向河道并不是正南北向,而是南偏东 7014。据中科院调研表明苏州古城滨河区气温比远离河道的街区低 12,尤其是夏季温差更大。材料三 经过平江路的丁香巷,都会想起戴望舒那首著名的诗雨巷“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1)分析古城水巷形成“小桥、流水、人家”的原因。(2)从河水减温效应分析古城滨河区街道、建筑与河道布局的合理性。地势低平,降水丰富,河流众多;河上建桥,利于通行;临河居住便于用水
25、、排水、利用河运。利用建筑的阴影来减少太阳光对河水的照射;河道的走向与夏季东南季风平行,加快水上风速;利于河水降温,利于夏季降低气温。(3)说明雨巷中的降水成因及路面材料。(4)请在下列两个问题中,选择其中一个问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问题计分。问题:简述清代古城河道减少的原因。问题:简述苏州市保护古城河道的措施。夏初受(江淮)准静止锋控制形成梅雨;因路面潮湿泥泞,铺成石板路。城市人口不断增长,侵占河道建房;泥沙淤积,河道阻塞;生活垃圾随意丢弃(水质恶化,蚊蝇滋生等)填埋河道;政府疏于管理等。引进活水,加快水循环速度,提高水体自净能力,改善水质;铺设污水和雨水管道,实现雨污分流(拦截
26、污水,建污水处理厂);疏浚河道等。1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城市生物多样性分布格局由自然生态环境和城市化过程所决定。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存在本地物种多样性降低、外来物种多样性增加等一系列问题。一般认为,城市中不同功能区之间用地类型、性质、面积等存在差异,造成城市生态景观呈现破碎化,而植物和动物的生态活动范围也存在差异,从而出现了城市植物多样性远大于动物多样性的特征。研究发现,在城市土地利用转变较为剧烈的近郊区,其生物多样性不仅高于城市中心区域,而且显著大于当地的自然生态系统。下图为我国东部某城市物种种类数量统计图。(1)分析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内部本地物种多样性降低的原因。人类活动强度
27、的增加,局地气候(光照、气温、湿度、空气质量等)、土壤等环境改变,本地物种无法适应生存;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追求美学观赏性(统一标准绿化等),造成本地物种减少;城市建设以及引进外来物种,侵占本地物种生存空间。(2)解释城市中植物多样性远大于动物多样性的原因。(3)推测城市近郊区生物多样性较高的原因。城市生态景观呈现破碎化;植物的生态活动范围较窄,在破碎的生态环境中生存能力强;动物的生态活动范围大,破碎化的生态景观阻隔其活动,其生存需求难以满足;城市建设过程中,人为引进外来物种以植物为主。近郊区受城市和自然环境双重影响,近郊区的城市土地利用类型更加多样,为生物提供了多样的生存环境,外来物种和本地物种并存现象明显(外来物种与本地物种种类均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