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课后作业(含解析)岳麓版必修3.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18379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1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课后作业(含解析)岳麓版必修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课后作业(含解析)岳麓版必修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课后作业(含解析)岳麓版必修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课后作业(含解析)岳麓版必修3.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课后作业(含解析)岳麓版必修3.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史记儒林列传记载,汉初窦太后好读老子书,辕固说:“此是家人言耳。”窦太后说,这怎么能比得上你们管制犯人似的儒家诗书呢!随后惩罚辕固“入圈刺豕(猪)”。汉景帝派人往猪圈里递进一把刀让辕固得以杀猪自存。“太后默然,无以复罪,罢之”。这反映了汉景帝时期(D)A采用儒家思想治国B放弃休养生息政策C维持“无为而治”思想 D存在无为、有为之争解析:材料中的故事表明,汉初立国,由于“匈奴之患”和秦末战乱,社会各阶层“人心思定”,统治者的政府意识形态和施政方针采用的是黄老学说的“无为而治”理论并以其为立国之本。在此时期,法家、儒学和道家思想仍时有争论

2、,只是由于当时的社会政治实际情况,黄老之学,仍占绝对统治地位,故选D项。2史书载:“汉初萧何、曹参为相,镇以无为,民从之欲而不扰乱。”它反映汉初的统治思想是(B)A法家思想 B道家思想C儒家思想 D墨家思想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通过“无为”可知这一思想是黄老之学,这符合道家学说,而法家、儒家与墨家都不主张无为。所以A、C、D不正确。3汉初政策上用黄老思想,与民休息,但在政治法律制度上,“汉承秦制”,“其遗毒余烈,至今未灭”,民间陋俗犹存,卑劣嚣顽,好勇斗狠,欺上惘下,“法出而奸生,令下而诈起”。这表明(A)A时代需要统治思想变革 B儒学的发展已趋于停滞C汉初社会经济日益凋敝 D法

3、家思想居于统治地位解析:材料表明汉初奉行黄老思想,但无法解决民间陋俗犹存的问题。这说明时代需要汉朝统治者变革统治思想,变“无为”为“有为”,故选A项。材料没有涉及儒学和经济状况,排除B、C两项。“法家思想居于统治地位”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4西汉初年,对于汉朝的建立,社会普遍接受群雄“逐鹿”,刘邦捷足先登的解释,强调“人力”竞逐的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东汉初年,“天命兴汉”说完全取代“逐鹿”说成了社会主流观点。对这一现象解释合理的是(C)A“天命”说源于董仲舒儒学 B官方意识形态由唯物主义转向唯心主义C是论证汉朝统治合法性和正当性的需要 D反映西汉政权由盛转衰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东汉和西汉

4、对于汉朝建立背景的一种理解,并不是说“天命”说起源于谁,选项是对材料错误的一种理解,A项错误;不管是“逐鹿”说还是“天命”说,都没有体现唯物和唯心的变化,B项错误;西汉统治者强调人力作用,东汉统治者强调天命,这是为了维护当朝当时汉朝统治的需要,把东汉的统治说成是西汉统治的延续,维护其合法性,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东汉和西汉两个时代的基本史实,选项只反映出西汉,D项错误。5“萧规曹随”反映的根本问题是(B)A西汉政府保持政策的连续性B恢复经济、巩固统治C二人都尊崇黄老之学D曹参的才能有限,只能执行萧何的政策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透过现象抓住实质的能力。“萧规曹随”现象的指导思想是黄老之学,核心是“无为

5、而治”,而黄老之学正适应了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A、C都是表象;故选B。6西汉初年,奉行黄老之道,“无为而治”,后来汉朝“外儒内法,而剂之以道”。这种统治政策变化的路径实际上反映了(B)A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此消彼长的残酷性B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需要C道学理论的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D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解析: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无论是汉初的“无为而治”,还是汉武帝时的“外儒内法”都是为了维护统治,加强皇权。7史记郦生陆贾列传记载:“陆生时时前说称诗书。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生曰: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

6、之乎?高帝不怿而有惭色。”材料表明汉初(A)A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尚未确立B规劝谏诤的政治传统开始出现C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刚刚形成D休养生息的经济政策全面推广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诗书”代指儒家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儒家思想是在汉武帝时才确立其正统地位,故选择A。B、C、D不能从材料中得出结论。8从西汉以后,对孔子的思想就不断有新解释出现,其中强调中央至高无上的权威却是孔子本人未曾提及的。题干反映出(D)A君主专制必须借助儒学 B古代统治者注重礼法治国C孔子原创儒学不合时宜 D儒学成为封建统治的工具解析:汉代儒学的发展为本题主要考查点。据材料“西汉”“孔子本人

7、未曾提及的”反映了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维护了汉武帝的集权统治,为当时社会政治和经济的稳定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奠定儒学统治地位,故D项正确;君主专制也可以运用法家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中没有体现“礼法治国”思想,故B项错误;孔子原创儒学不合时宜表达错误,仅是不适用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故C项错误。9有人认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这是因为董仲舒(D)A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C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D认为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解析:

8、A、B不是董仲舒的思想内容,C属于董仲舒的观点,但没有体现“仁政”的内涵。故正确选项是D。10董仲舒曾说:“春秋之义,国有大丧者,止宗庙之祭,而不止郊祭,不敢以父母之丧,废事天地之礼也。”董仲舒此言论的主要目的是(A)A强调尊天地而贵君权 B说明等级礼仪的重要性C宣传儒学的独尊地位 D阐述君主专制需要神学解析:“汉代儒学地位的确立”为本题主要考查点。材料“国有大丧者,止宗庙之祭,而不止郊祭,不敢以父母之丧,废事天地之礼也”体现了人、君、天三者关系,强调了尊重上天旨意,听从皇帝安排,故A项正确;等级礼仪属于现象,没有反映主旨,故B项错误;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错误;D项应属于“君权神授”的观点,

9、故D项错误。11明史载“丁未,帝(崇祯)崩于万岁山,御书衣襟曰:上干天咎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材料反映了崇祯帝的政治观是(C)A民贵君轻 B爱无差等C天人感应 D君权至上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由“天咎”“无面目见祖宗”等可知,崇祯帝认为自己的作为违背上天意志,受到上天的惩处,体现了天人感应的政治观;A、B、D均与材料不符。故选C。12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汉代,中国思想界逐渐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其所反映的根本性问题是(D)A中国思想文化出现倒退B中国由分裂到统一C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限制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解析: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集中反映。

10、题干中思想界逐渐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体现了思想的大一统,反映在社会政治上是政治上的大一统,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故选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材料二:(李斯上奏,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焚书之命,行偶语之刑”,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

11、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战国时代蓬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三: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1)三则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原因何在?(6分)(2)材料表明,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自战国到西汉先后进行了哪些努力?(8分)(3)如何评价秦汉时期的这种努力?(6分)答案:(1)趋势: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原因:国家由分裂割据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封建专制

12、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加强。(2)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努力用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秦朝的“焚书坑儒”;西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3)秦朝“焚书坑儒”与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是想通过思想上的统一实现政治上的统一。但造成的影响不同:秦朝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西汉虽也有钳制思想的不良影响,但也发展了儒学,使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还推动了教育与儒学的发展。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13、。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二:董永卖身葬父,感动天地,并成就一段美好姻缘的故事,自西汉以来就在我国广为流传,并受到统治者的推崇。材料三:“抛弃传统文化是逆潮流的,应该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传统美德仁、义、礼、智、信。”这是全国政协委员李汉秋教授的主张。李汉秋建议教育部门应将“仁义礼智信”纳入学校教学内容,逐步实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并落实到精神文明建设中去。(1)材料一集中反映了董仲舒哪些思想主张?对于西汉王朝统治有何意义?(6分)(2)材料二中该故事的起源与西汉以来的什么伦理观念有关?该故事为什么能够受到统治者的推崇?(6分)(3)阅读材料三,首先提出

14、“仁、义、礼、智、信”的为人处世道德标准的是谁?政协委员李汉秋建议将“仁、义、礼、智、信”纳入教材,你认为是否合理?说出你的理由。(8分)答案:(1)“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利于巩固国家政治统一,加强中央集权。(2)“孝”道或儒家伦理道德。“孝”容易被统治者引申为“忠”,有利于巩固封建专制统治。(3)董仲舒。有一定的合理性。“仁、义、礼、智、信”是中国古代儒家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具有永恒的意义和普遍价值。在今天,将“仁、义、礼、智、信”纳入教材,吸取其精华内容,一方面可以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又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解析:第(1)问思想主张可联系所学知识从材料一中概括得出,意义从政治角度回答。第(2)问伦理观念很容易联想到“孝”道,原因从统治者维护其统治的角度去思考。第(3)问中第一小问容易回答,第二小问从儒学道德的意义和影响及对我国当前社会建设的积极性去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