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分层作业(二)(建议用时:35分钟)1古代中国人对牛有着特殊情感:吃猪肉但很少吃牛肉,杨柳青年画等民间风情画很多以牛为题材,民间有“牛郎织女”“太上老君骑牛入函谷关”等传说造成这一现象的关键原因是()A君主专制中央集权B佛教的广泛传播C封建统治者实施愚民政策D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D从材料中可知,中国人的生活中牛占据重要地位,并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这与中国是农业社会,牛在生产中的重要作用有关,故选D项。A、B、C三项与材料没有因果关系,均排除。2“七月流火,过我山陵。女儿耕织,男儿做兵。有功无赏,有田无耕。有荒无救,有年无成。悠悠上天,忘我苍生。”这首秦民歌主要反映了()A小农经济极其稳定的特
2、征B小农经济的脆弱性C小农经济对自然的依赖D小农经济受天灾的危害B根据材料可知,小农经济下的农民遇到灾荒,往往陷于贫困,这反映出小农经济抵御灾荒的能力差,具有脆弱性,故选B项。3下图是中国古代社会家庭关系示意图。形成和维护图中社会家庭关系特征的根本因素是()A皇权专制B等级观念C自然经济D社会习俗C图示信息与皇权专制没有关系,故A项错误;等级观念不是材料中图片所反映问题的根本因素,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男尊女卑”“男耕女织”“夫唱妇随”等信息可知根本因素应该是封建小农经济,故C项正确;社会习俗与图示信息有关,但不是根本因素,故D项错误。4有人认为,潮汕方言当中,男人意为“打捕”,女人意为“煮
3、娘”。这可能反映了古代潮汕地区()A男女分工明确,以家庭为生产单位B属于纯粹的海洋文明,不存在农业生产C女性居于家庭主导地位,男性地位不高D男女平等,排斥男耕女织的生产模式A题干中潮汕方言反映了古代中国以家庭为单位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农业生产现象,故A项正确;B项说法错误,故排除;C项对于男性与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的描述错误,故排除;古代中国社会男女是不平等的,男耕女织是基本生产模式,故D项说法错误。5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这反映出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是()A男耕女织,自给自足B精耕细作C脆弱性D田园生活,美好安逸A材料中“机梭声札札,牛驴
4、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体现出小农经济下男耕女织的特点;“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体现出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6图一和图二是中国古代耕作示意图,从图一到图二反映了()图一图二A铁农具的推广B犁耕技术的改进C畜牧业的发展D小农经济的形成B图一反映的是二牛抬杠的耦犁、图二反映的是曲辕犁,这是犁耕技术改进的重要表现。7中国古代“广种未必多收”已为人所熟诵;农谚云“锄头底下三寸泽”;贾思勰曾告诫:“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这意在强调中国古代农业()A重视精耕细作B粮食产量稳定C生产技术成熟 D生产效率低下A材料中“广种未必多收”“锄头底下三寸泽”“宁可少好,不可多恶”等信
5、息都与精耕细作相关,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说到产量稳定和生产技术成熟,也非强调效率低下,故B、C、D三项均不正确。8某竹枝词云:“脚痛腰酸晓夜忙,田头车戽响浪浪。高田车进低田出,只愿高低不做荒。”这首词描写的灌溉工具是()A耧车B翻车 C筒车D风力水车B耧车属于西汉时期出现的播种工具,故A项错误;“脚痛腰酸高田车进低田出”说明是依靠人力的翻车,故B项正确;筒车是依靠水力,与题干意思不符,故C项错误;风力水车依靠风力,不是人力,故D项错误。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材料二男耕女织(1)材料一、二反映了我国古代的主要经济形式是什么?这种生产方
6、式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该经济形式有何突出特点?(3)假若你穿越时空隧道,回到材料二所示的时期,你所向往的理想生活应该是什么样的?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把握两则材料所反映的中心是小农经济,在充分阅读材料的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运用材料信息和教材中有关小农经济的知识回答。其中,第(3)问要把握人们在小农经济影响下对理想生活的向往。答案(1)小农经济。春秋时期。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2)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精耕细作。(3)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生活安定,儿孙满堂。(言之有理即可)10著名史学家王家范先生曾经精辟地指出:“小
7、农经济一锄、一镰(或者再加上一犁,不是家家都有畜力,那就用人力拉犁)、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对这段话最正确的理解是()A小农经济具有稳定性B小农经济有顽强的生命力C小农经济非常脆弱D小农经济只需要一些简单的劳动工具B根据材料中“小农经济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旦简单的生产工具和劳动力、土地相结合,小农经济就可以开展生产,这体现了小农经济有顽强的生命力,故选B项。11一位外国学者在评论秦汉时期中国的农业时指出,小农是“经济人”,虽然中国的“传统农业可能是贫乏的”,但是小农作为独立的“经济人”,效率是很
8、高的。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中国的传统农业是脱离政府而独立发展的B中国传统农业规模大,生产效率高C在自给自足的条件下,农民有生产的积极性D传统农业的贫乏表现为忽视生产技术和耕作方法C根据材料中“秦汉时期中国的农业”可知小农经济是历代统治者所看重并严格管理的,故A项错误;小农是“经济人”,但每一个生产单位较小,规模不大,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农民的积极性很高,故C项正确;“效率是很高的”无法判断小农忽视生产技术,故D项错误。12我国古代有许多农业谚语,如“小满前后,种瓜种豆”“麦要浇芽,菜要浇花”“小暑不种薯,立伏不种豆”等。这体现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的()A“重农抑商”思想B“
9、精耕细作”特点C“自给自足”形态D“靠天吃饭”观念B材料中农业谚语从节气种植以及灌溉方面说明农业生产要注意的事项,体现出了精耕细作的特点,故选B项;材料中没有说明经济政策和农业的经营模式,故A、C两项错误;“靠天吃饭”观念不符合材料信息,故D项错误。13精耕细作的农业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最深远意义在于()A扩大了耕作面积B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C丰富了农作物品种D积累了生产经验D精耕细作体现了人们在生产中耕作技术的不断进步,对后世来说生产经验是最重要的。A、B、C三项主要体现了对当时社会的意义。故选D项。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0、。材料一中国古代农业有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它以劳动集约为主(通过)提高劳动强度,实行精耕细作,充分挖掘土地增产潜力,努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具体措施是把充分用地和积极养地紧密相结合。即以合理的耕作、轮作、施肥和灌溉(有条件的地方)来改良土壤,提高地力,从而保证连种、复种、间作、套种相结合的高复种指数的用地体系的实现。摘编自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成就材料二增加粮食产量的一个重要办法是扩大耕地。为此,中国古代就开展了“向山争地”“向水夺田”的斗争。战国时期,对丘陵、平地、低洼地三种类型的土地已有所利用。到汉代,种植业比较发达的中原地区,沼泽地已基本上垦辟治理为农田。汉以后,北方人口不断向南方迁移,加上铁制农具的普遍使用,使南方地区农田的垦辟扩大也出现了新形势。摘编自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成就(1)根据材料一,分析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经营的特点。(2)简述材料二反映的现象,并分析此现象出现的原因。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精耕细作”“用地”“养地”等信息回答。第(2)问先根据材料二中“向山争地”“向水夺田”等信息分析现象;再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原因。答案(1)特点:精耕细作,充分挖掘土地增产潜力;用地和养地相结合,形成较完整的用地体系。(2)现象:出现与山、与水争地的现象。原因:中国古代人口的增长,加剧了人地矛盾;生产工具的改进为开垦土地创造了条件;中国古代增加粮食产量的传统方法是扩大耕地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