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测评核心素养同步检测卷(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16804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测评核心素养同步检测卷(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测评核心素养同步检测卷(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测评核心素养同步检测卷(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测评核心素养同步检测卷(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测评核心素养同步检测卷(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测评核心素养同步检测卷(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测评核心素养同步检测卷(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测评核心素养同步检测卷(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测评核心素养同步检测卷(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测评核心素养同步检测卷(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测评核心素养同步检测卷(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测评核心素养同步检测卷(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一单元测评(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我来自元谋,你来自周口(北京周口店),牵起你毛茸茸的手,爱让我们直立行走。”这一在网络上广为流传的句子,让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蒙上了一层神秘而浪漫的薄纱。要想获得研究元谋人和北京人的第一手资料,要通过()A.神话传说B.史书记载C.学者推断D.考古发掘【答案】D【解析】元谋人和北京人都距今久远,缺乏史书记载,考古发掘是现在了解他们生产、生活的唯一途径,故D项正确。2.2019年,在河南淮阳发掘出一处距今约4 000年的龙山文化遗址,其中有各种形制的圆形遗存分布于人工垫筑的台基之上,经考古专家初步判

2、断,很可能是当时粮仓的遗迹。如判断无误,这一遗存可实证()A.原始农业的发展B.贫富分化的出现C.社会阶级的产生D.早期国家的形成【答案】A【解析】龙山文化处于原始社会晚期,大型粮仓的发现可以说明当时农业的进步,故A项正确。3.甲骨文记载,商王鼓吹“帝”是王的祖宗神,王是“帝”的嫡系子孙。这说明()A.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B.商王的权力高度集中C.商王的权力大于神权D.宗法制主导政治统治【答案】A【解析】商王鼓吹自己是“祖宗神”的嫡系子孙,以此来说明自己统治的合理性,体现了商朝神权与王权的结合,故A项正确。4(2020潍坊)2019年,在河南淮阳发掘出一处距今约4000年的龙山文化遗址,其中有各

3、种形制的圆形遗存分布于人工垫筑的台基之上,经考古专家初步判断,很可能是当时粮仓的遗迹。如判断无误,这一遗存可实证()A原始农业的发展B贫富分化的出现C社会阶级的产生D早期国家的形成【答案】A【解析】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距今约4000年的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了粮仓的遗迹,据此结合所学分析可知,如判断无误,这一发现可以实证原始农业的发展,A项正确;仅凭一个无法区别是公还是私的粮仓遗迹,得不出B、C、D三项,排除三项。5(2020济宁)商人根据日月星辰的变化制定历法,并将天象的变化视为天意的展现,因此,他们结合天象、历法和占卜,作为行事的依据。由此可见,商代()A历法主要用于指导农业生产B观测天象是为

4、了解自然C占卜是百姓生活的重要内容D生活带有宗教神秘色彩【答案】D【解析】商代以神权巩固王权,材料“天象的变化视为天意的展现”说明商代生活带有宗教神秘色彩,故D项符合题意;由材料“天象、历法和占卜,作为行事的依据”可知历法没有用于指导农业生产,故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天象的变化视为天意的展现”表明观测天象是为了解天意,故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表明占卜是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故C项不符合题意。6(2020济南)1963年发现于陕西宝鸡的“何尊”,底部铭文有“宅兹中或(國)”字,体现了西周时期周王作为天下共主的象征性意义。当时维护周王这一地位的地方管理制度是()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0页A

5、井田制B分封制C宗法制D礼乐制【答案】B 【解析】据材料“体现了西周时期周王作为天下共主的象征性意义”并结合所学可知,分封制下周天子将土地和土地上的人民分封给诸侯,诸侯要对周天子尽义务,要朝贡听命令,周天子是天下共主,B项符合题意;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制度,与“体现了西周时期周王作为天下共主的象征性意义”无直接关系,A项错误;宗法制是按着父亲的血缘关系分配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制度,与材料不符,C项错误;礼乐制度是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工具,与材料无关,D项错误。7. 商鞅变法的措施中,遭到秦国守旧贵族极力反对的一项是()A.土地私有B.建立县制C.鼓励生产D.奖励军功【答案】D【解析】商鞅

6、变法前,贵族拥有世袭爵位的特权,商鞅变法废除了贵族的这一特权,依照军功授爵,损害了贵族的利益,遭到贵族的极力反对,故D项正确。8.以下是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征示意图,图示中“大变革”处的内容应是()A.国家产生B.文明起源C.诸国变法D.政权分立【答案】C【解析】春秋战国时期与国家产生和文明起源无关,故A、B两项错误。推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的直接动力是诸侯国的变法运动,故C项正确。“政权分立”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故D项错误。9(2020聊城)“夷夏之辨”在春秋时期曾经是诸侯争霸的舆论利器,而在战国晚期秦与六国的殊死较量中,已经完全被遗弃了。这主要反映了先秦时期()A华夏文化的认同

7、加强B农耕文明的扩展C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D三公九卿制的施行【答案】A【解析】据所学可知,秦国是边陲小国,在当时被其他诸侯国视为“夷狄之国”。据材料“而在战国晚期秦与六国殊死较量中,已经完全被遗弃了”并结合所学可知,在战国时期诸侯兼并战争中,秦灭六国,统一中国,昔日的“夷狄之国”统一成为中原的霸主,这体现了秦国的封建化,也是华夏文化的认同加强,A项正确;B项不是材料主旨;材料主要是“夷夏”观念的变化,C、D两项与材料无关。10(2020泰安)古人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强调的是祭祀祖先、悼念死者的教化作用。这一主张属于()A儒家思想B道家思想C墨家思想D法家思想【答案】A【解析】儒家提供政

8、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提供传统思想的哲学思想;法家提供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这种观念符合儒家的“三纲五常”伦理道德,其他流派基本不提供这些伦理观念,故选A项。11.春秋时期,周王室势力衰微,被华夏视为戎、狄、蛮、夷的周边诸族群纷纷进入中原,形成了与诸夏交错杂居的现象。这种现象出现的最直接的影响是()A.加速了社会转型B.冲击了贵族政治C.促进了民族交融D.推动了战国变法【答案】C【解析】春秋时期,中原先进的生产方式吸引周边的诸族进入中原,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民族交融趋势形成,华夏认同观念增强,故C项正确。12.孟子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9、。”这表明他()A.肯定道德教化对统治的重要性B.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C.否定了孔子以德治民的主张D.主张以礼法思想来治国【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可知孟子主张仁政,强调道德教化的作用,故A项正确。13.钱穆先生说:“秦代之中央政府,较之西周武王成王时,其统一性,已远为进步。”其“进步”主要表现在()A.实行分封制B.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C.实行郡县制D.德兼三皇,功过五帝,更号曰“皇帝”【答案】C【解析】材料中的“进步”是从“统一”的角度论述的,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因此C项正确。A项是西周的措施,秦朝已经废除,故错误。B、D两项都有利于皇权的加强,但是与“统

10、一性”无关,故排除。14.史记蒙恬列传记载:“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此记载的是秦朝修筑的()A.灵渠B.阿房宫C.骊山陵墓D.万里长城【答案】D【解析】秦始皇命蒙恬修筑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城防,蜿蜒万余里,用来抵御匈奴,这就是闻名中外的万里长城,长城是秦朝劳动人民智慧的象征。故选D项。15(2020济南)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秦为解决这一问题进行的制度设计是()A皇帝制度B三公九卿制度C郡县制度D郡国并行制【答案】C【解析】据材料“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可知,

11、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认为,西周历代的分封制,导致血缘关系疏远,他们相互攻击如同仇人一般,各个诸侯国相互侵略,连天子都不能禁止。秦为解决这一问题进行的制度设计是“郡县制”,C项正确;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都是中央官制,而材料的分封制是地方管理制度, A、B两项与材料不符;郡国并行制是汉初的地方制度,与材料不符,D项错误。16(2020潍坊)秦朝规定各级官僚机构均以文书行政,“毋口请”,并形成了严密的文书行政管理制度,还建立了以邮驿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秦朝的这种做法()A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B实现了思想统一C提高了国家治理能力D导致了暴政统治【答案】C【解析】据材料信息,秦朝形成了严密的文书行政管理

12、制度并建立了文书传送系统,这提高了国家治理能力,C项正确;这一做法是对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不是确立,排除A项;B项实现了表述错误;秦的暴政与此种做法无关,排除D项。17(2020天津河北区)“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材料描述的是()A秦亡教训B汉承秦制C文景之治D贞观之治【答案】C【解析】据材料“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可知,汉初推行“与民休息”的统治思想,统治者勤俭爱民,建汉五六十年国家经济发展,民风纯正,出现了百姓安居乐业的局面,C项符合题意;材

13、料描述的是汉朝初期的治国思想,A项与题意不符;汉承秦制是指汉朝继承了秦朝的制度,而材料强调的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是汉初的新思想,B项不符题意;贞观之治是唐朝出现的稳定繁荣局面,D项与题意不符。18.汉文帝遗诏曰:“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有不死。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奚可甚哀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汉文帝在此强调的是()A.无为而治B.轻徭薄赋C.崇尚节俭D.民贵君轻【答案】C【解析】据题干材料“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可知,汉文帝认为人的生死是自然规律,人死后厚葬会劳民伤财,不可取,其实质是崇尚节俭,故选C项。19汉初,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

14、”的治国方略,汉武帝则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这种变化实际上反映了()A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此消彼长的残酷性B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需要C道家理论的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D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答案】B【解析】由材料可知,河姆渡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稻谷和农具,说明中国的原始农业已经出现,故选B项。A项说法正确,但并非材料的主旨,不如B项,排除。“男耕女织”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C项。D项中“开始”说法错误,排除。20中国古代崇尚“德治”,孝道是政府与民间最推崇的。有史料记载,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减食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郭巨因此

15、而被荐举为孝廉。这一史料反映的是()A分封制 B算缗令C察举制 D告缗令【答案】B【解析】周天子将同姓诸侯国与异姓诸侯国交错分布,有利于封国之间相互制约,从而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故B项正确。21后汉书记载:“(东汉)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窃命,矫枉过直,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光武帝的做法实质上反映了()A丞相权力的加强 B中央集权的削弱C三公已成为虚职 D君主专制的加强【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商、周之前原始农业就已经出现,故A项说法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夏、商、周时期六畜逐渐齐备,其中猪、狗、鸡与定居农业生产方式相关,马、牛、羊与游牧生活方式有关,这体现了农牧文

16、明在交流融合中发展,故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业养殖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故C项错误。D项材料未体现,排除。22.有学者认为:“秦始皇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下面能论证这一观点是()A.焚书坑儒尊崇儒术B.焚书坑儒“推恩令”C.统一文字“推恩令”D.统一文字尊崇儒术【答案】A【解析】秦始皇为了钳制思想,实行了焚书坑儒政策,摧残了文化;汉武帝为了加强思想统一,采取了董仲舒的尊崇儒术的建议,故选A项。23.古代中国无疑处在东亚文明的中心,对中国有重要影响的域外文化主要来自广义的西域地区。华夏文明在欧亚大陆中西部进行经营,主要开始于()A.张骞凿空B.班

17、超投笔从戎C.文成公主进藏D.昭君出塞【答案】A【解析】张骞凿空政策引起了丝绸之路的开通,加强了内地与西域的联系,故A项正确;班超是东汉人,晚于张骞,不符合设问中的“开始”,故B项错误;文成公主进藏是在唐朝,既不符合西域的地理概念,又晚于张骞,故C项错误;昭君出塞是西汉的和亲政策,晚于张骞,且并未推动中国对于欧亚大陆中西部的经营,故D项错误。24. 对下图所反映历史现象的准确理解是()A.诸侯强大威胁中央B.社会局面比较安定C.太后主政皇帝无权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答案】D【解析】图片反映了东汉后期,由于皇帝年幼继位,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成为东汉后期政治腐败黑暗的主要原因,故D项正确。

18、25.“子虚上林都是大赋,是司马相如对辞赋的开拓和独创,表现了一代汉赋的新风貌”。这里“汉赋的新风貌”是指()A.铺陈排比,辞藻华丽B.语言通俗深刻C.现实感强D.形式朴实自然【答案】A【解析】汉赋铺陈排比,辞藻华丽,因此,A项正确。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13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0分,第29题15分,共50分)26. (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群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材料二(李斯上奏,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

19、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焚书之令,行偶语之刑”,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三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据汉书董仲舒

20、传(1)三则材料反映了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原因何在?(6分)(2)材料表明,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自战国到西汉先后进行了哪些努力?(3分)(3)如何评价秦汉时期的这种努力?(4分)【答案】(1)趋势: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原因:国家由分裂割据到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发展。(2)战国时期,诸子努力用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秦朝焚书坑儒;西汉武帝尊崇儒术。(3)秦朝的焚书坑儒与西汉的尊崇儒术都是想通过思想上的统一,实现政治上的统一。但造成的影响不同:秦朝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西汉虽也有钳制思想的负面作用,但扩大了儒学的影响,使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还推动了教

21、育与儒学的发展。【解析】本题考查战国至西汉思想界的发展演变。第(1)问要综合三则材料归纳出其变化规律,然后结合当时政治经济形势变化分析其原因。第(2)问在第(1)问的基础上进一步根据三则材料的内容回答。第(3)问要从“统一”的角度分析思想统一与政治统一的关系及其重要意义。27(12分)(2020济宁)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有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

22、行政制度。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三个主要环节。秦朝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有何积极影响?(6分)材料二汉朝皇帝的高招是,延揽始终坚持封建制度的学派来支持中央集权的国家中央集权国家的理念逐渐与这个文人阶层和儒家信徒紧密结合起来。这个文人阶层原来捍卫的是旧封建制度,但是在此之后,他们一直反对任何分裂活动。菲茨杰拉德中国简明文化史(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武帝为巩固中央集权国家在思想上采取的措施以及这一措施产生的影响。(6分)【答案】(1)环节: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影响:促进

23、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秦朝确立的政治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 (2)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只答独尊儒术亦可)影响: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巩固了中央集权国家;钳制了思想。【解析】(1)关于“环节”,由材料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结合所学,分别指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和郡县制度。关于“积极影响”,由材料“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可得出秦朝确立的政治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结合所学,还可以从民族关系、社会经济发展

24、等角度分析说明。(2)由材料“中央集权国家的理念逐渐与这个文人阶层和儒家信徒紧密结合起来”,结合所学,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关于“影响”,要一分为二,既要指出儒学开始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统治。也要指出“独尊儒术”钳制了思想,不利于思想文化的自由发展。28(10分)(2020潍坊)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下表是汉朝中央政府为经略边疆而设立的不同机构。机构管理范围职能郡县北疆、东北疆、西南地区、南疆管理民政、防务和屯田属国脱离本民族主体而迁徙到内地的边疆民族设属国都尉,其内部事务仍由该内迁民族的酋长负责都护府、校尉、中郎将、将军等不具备设置郡

25、县管理的边疆地区管理民政、军政和屯田材料二汉王朝在广阔的边疆地区以长城为主干,设置完善的由塞、障、亭、燧组成的瞭望、预警和防御为一体的边防体系,可以及时掌握边疆地区的情况,也可以防御来犯之敌。对强大的匈奴先后采取了和亲、武力进攻、纳降、内徙、分化瓦解等政策;对西域诸国则是先后采取了频繁遣使者往来、武力征服、和亲、屯田、册封官爵等措施;对南方诸族则采取了郡县制和羁縻统治并行、“毋赋税”等政策。从边疆稳定、民族关系和睦的角度看,汉王朝的边疆政策是较为成功的。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和边疆治理(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汉朝经略边疆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朝

26、经略边疆的意义。(4分)【答案】(1)措施:因地制宜,设置不同管理机构;设立完善的边疆防御体系;因俗而治,采用不同民族政策;边疆民族有较大自主权;多措并举,采用政治、经济、军事等措施。(6分,任答3点即可)(2)意义: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管理;有利于边疆稳定;促进了边疆开发;推动了民族交融;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4分)【解析】(1)综合材料信息“管理不同地方设置不同机构”可得出“因地制宜,设置不同管理机构”;据“设置完善的由塞、障、亭、燧组成的瞭望、预警和防御为一体的边防体系”可得出设立“完善的边疆防御体系”;据“对强大的匈奴对西域诸国对南方诸族”可得出“因俗而治,采用不同民族政策”;据“

27、其内部事务仍由该内迁民族的酋长负责” 可得出“边疆民族有较大自主权”;据职能一栏可得出“多措并举,采用政治、经济、军事等措施”。(2)意义可结合所学从边疆开发与治理、民族关系、国家对地方的控制、国家的发展等角度概括。29. (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礼记大学材料二汉书循吏传载,西汉元帝时,南阳郡太守召信臣,“其治视民如子”,劝民农桑,去末归本,为政勤勉有计谋,“好为民兴利”,尽力使百姓富起来。他亲自指导农耕,常出入于田间,住宿在民家,很少有安闲的时候。“百姓归之,户口增倍,盗贼狱讼衰止”。“吏民亲爱信臣”,

28、尊他为“召父”。后汉书杜诗传载,杜诗,担任郡功曹(官名)时,爱民如子,事事替百姓作主,由是全郡百姓家家粮丰衣足。百姓拿他与以前的召信臣相比,说“前有召父,后有杜母”。南阳人为纪念这两位太守,修建了一座“二信守祠”,俗称“父母祠”。“父母官”一词由此而来,成为百姓对廉洁奉公、关怀百姓、造福一方的地方官的敬称。据汉书后汉书整理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材料所述历史现象的认识。(要求:准确概括历史现象,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5分)【答案】示例现象:古代对官民关系的定位是官员爱民如子,民视官为“父母官”。认识:受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影响,出于发展农业生产、保证政府财政收入和维护统治的需

29、要,官员往往爱民如子;而从汉代尊崇儒术以来,政治与伦理相结合,人民把廉洁奉公、关怀百姓、造福一方的地方官员称为“父母官”,表达了自己对官员的肯定和爱戴。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有利于缓和官民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保证政府财政收入;但另一方面,这种界定也强化了官民的不平等性,不利于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解析】首先,根据题意,准确概括历史现象。根据材料二“太守召信臣,其治视民如子”“杜诗,担任郡功曹(官名)时,爱民如子”得出古代官员爱民如子;根据材料二“前有召父,后有杜母”“父母官成为百姓对廉洁奉公、关怀百姓、造福一方的地方官的敬称”加以概括,得出百姓视官员为父母。其次,根据题意,史论结合,谈谈对上述现象的认识,可以从政治方面中央集权、维护统治,经济方面小农经济,文化方面儒家民本思想,加以论述。最后,对这一官民间的关系作简要总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