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7《优化方案》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练习:专题1 中国古代文明的勃兴和初步发展——先秦、秦汉时期 第1讲课后达标检测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16687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5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优化方案》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练习:专题1 中国古代文明的勃兴和初步发展——先秦、秦汉时期 第1讲课后达标检测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7《优化方案》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练习:专题1 中国古代文明的勃兴和初步发展——先秦、秦汉时期 第1讲课后达标检测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7《优化方案》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练习:专题1 中国古代文明的勃兴和初步发展——先秦、秦汉时期 第1讲课后达标检测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7《优化方案》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练习:专题1 中国古代文明的勃兴和初步发展——先秦、秦汉时期 第1讲课后达标检测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7《优化方案》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练习:专题1 中国古代文明的勃兴和初步发展——先秦、秦汉时期 第1讲课后达标检测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2017《优化方案》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练习:专题1 中国古代文明的勃兴和初步发展——先秦、秦汉时期 第1讲课后达标检测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16湖南岳阳模拟)清代学者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下臣诸侯之制。”材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是()A通过血缘姻亲关系与地缘结合以强化王权B通过主要分封同姓诸侯以加强对地方的统治C通过世袭制和嫡长子继承制以巩固奴隶主专政D通过服饰规范等礼乐制度以维护贵族等级特权解析:选A。根据材料“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等信息可知西周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是血缘姻亲关系与地缘关系相结合,故A项正确;B项只涉

2、及分封制,C项仅涉及宗法制;D项只涉及礼乐制度,故B、C、D三项错误。2(2016浙江嘉兴高三基础测试)据史书记载,从公元前722前479年,诸侯朝齐晋楚者33次,朝周王者3次。这实质上反映出()A中原地区经济发达B分封制已开始解体C三国霸主地位确立 D吴越文化的先进性解析:选B。齐晋楚不属于中原地区,无法体现中原地区经济发达,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诸侯朝齐晋楚者33次,朝周王者3次”可知诸侯的地位实际上已高于周王的地位,说明分封制已开始解体,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三国霸主地位问题,故C项错误;据材料“诸侯朝齐晋楚者33次”可知与吴越文化范围不符,故D项错误。3(2016北京海淀区模拟)在中国

3、古代早期国家形成和发展中,氏族、血缘关系对社会的影响没有很快消失,相反,这种关系在一定时期内经过加工、改造,成为维系国家统治的重要支柱。能够体现这一历史特征的制度是()A宗法制 B井田制C郡县制 D三公九卿制解析:选A。提取关键信息“氏族、血缘关系”“成为维系国家统治的重要支柱”,结合所学,可知为宗法制,故A项正确;井田制属于土地制度,与血缘关系无关,故B项错误;郡县制属于地方行政制度,也与血缘无关,故C项错误;三公九卿制是秦汉中央行政体制,也与血缘无关,故D项错误。4(2016太原模拟)“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明朝时期,山西洪洞县人口大量迁徙山东、

4、河北、河南等地。当代,我国北方居民仍然有拜祭洪洞县大槐树的习惯,使山西洪洞县大槐树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从政治制度的角度分析,这一习惯的形成主要是因为()A北方人口与山西洪洞县存在血缘关系B北方普遍推行郡县制C宗法制重视宗族血缘关系的传统D分封制扩大了周人活动的范围解析:选C。材料体现的是寻根祭祖的传统,这一传统是古代宗法制的影响,宗法制重视宗族血缘关系。故选C。5(2016广东华附、广雅、省实、深中高三联考)学者研究发现:春秋以上是大家族最盛的时期,战国时代渐渐衰微,汉代重新恢复,此后一直维持了两千年。导致大家族衰微,小家庭增多的原因不包括()A小农经济发展 B宗法观念结束C诸侯争霸影响 D各

5、国变法推动解析:选B。提取材料信息“大家族衰微,小家庭增多”,结合所学可知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小家庭的增多,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宗法观念在中国留存至今,影响深远,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诸侯争霸导致王室衰微,分封宗法制衰落,有助于大家族衰微,小家庭增多,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各国变法改变了原有的贵族等级序列,新兴地主阶级壮大,促进大家族解体,小家庭增多,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6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著述各异。墨子主张国家应“节用”,不要浪费。孟子强调让农民有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商鞅主张“废井田,开阡陌”。对于以上三位学者的主张,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三者立

6、论相同,都站在维护统治者利益的立场上B三者立论相同,都维护了农民阶级的利益C三者立论互异,但都是以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为考虑点D三者立论互异,且不是以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为考虑点解析:选C。本题考查的是战国时期各派思想家的主张和代表的阶级利益。墨子“节用”的观点代表了中下层人民的利益,孟子“民本”思想和商鞅“废井田,开阡陌”的思想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故A、B两项表述错误,三者的观点都涉及建立或保护小农经济,故排除D项,选C。7(2016长沙一中高三月考)“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益数盆,一岁而再获之。”(荀子富国)根据材料可以得出当时农业生产具有的特点是()A小农经济 B精耕细作C铁犁

7、牛耕 D自给自足解析:选B。题干材料中提到农业生产中“人善治之”,则每亩收成增加、一年两次收获,故强调依靠人力的投入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精耕细作是在限定的田地里增加人力投入,对庄稼作物精心耕植,使得作物的产量增加,故B项正确。8若要说明“直到春秋末期,我国已经开始用牛耕地”,下列论据中说服力最小的是()A考古发现的春秋时期反映牛耕的文物B春秋时期的典籍中出现的“牛”与“耕”结合在一起的人的名字C战国初期的典籍中关于春秋时期“宗庙之牺(祭祀用的牛)为畎亩之勤”的记载D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山海经中关于“稷之孙曰叔均(传说中的人物),是始作牛耕”的记载解析:选D。根据史料的存在形式,史料一般可分为实物史

8、料和文献史料两大类。其中,实物史料是人类历史在发展过程中被保存或遗留下来的有形物品,可信度最高;文献史料包括文字资料和口传资料两大部分,它是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或诠释,仍有一定的可信度;而文学作品和神话传说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其可信度最低。故答案为D。9国语齐语载:“美金(青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铁)以铸鉏(锄)、夷、斤,试诸壤土。”这段史料说明春秋时期()A青铜农具广泛使用 B铁器在农业中使用C畜牧业发达 D农业耕作技术提高解析:选B。本题考查材料解读和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材料可知在春秋时期“恶金”铸造的工具用于农耕,结合所学知识推断,反映的是铁制农具的使用,故选B项。10(20

9、16天津十二区县重点中学高三毕业班联考)有学者说,春秋战国时期,尤其是战国时期,既是血腥、残酷的时代,也是宽容的时代,“宽容”主要指()A诸子“百家争鸣” B商人地位提高C士的兴起 D“学在民间”解析:选A。材料中“血腥”指的是诸侯争霸,而“宽容”主要指诸子“百家争鸣”,即文化方面宽容的政策,故A项正确;战国时期已经开始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的地位开始下降,故B项错误;士的兴起属于诸子“百家争鸣”出现的条件,故C项错误;“学在民间”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也是诸子“百家争鸣”出现的条件,故D项错误。11文学艺术是一定时代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习俗的反映。下列文学作品全方位、多角度地再现西周时期社会环

10、境、事态人情的是()解析:选B。离骚是战国时期作品,故A项错误;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内容,故B项正确;庄子是战国时期作品,故C项错误;周易属于西周时期作品,内容不符合“事态人情”信息,故D项错误。12(2016成都高三摸底)荀子说:“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这表明其治国思想是()A恢复周礼 B严刑峻法C儒法并用 D君臣有别解析:选C。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从题干中的“重法爱民而霸”可知不属于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故A项错误;从“隆礼尊贤而王”可知其治国思想有重视礼的内容,故B项错误;从题干可知其思想既重礼又重法,故C项正确;D项材料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二

11、、非选择题13(2016重庆一中模拟)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按照周礼的规定,男性贵族可以娶妾多人,但正妻只能有一个。如果原配妻子亡故,理论上男子不能再娶妻,再婚的配偶只能称作继室,而必须保留亡故妻子的原配正妻地位。材料二“纣之同母三人,其长曰微子启,其次曰仲衍,再其次曰受德。受德乃纣也,其少矣。纣母之生微子启与仲衍也,尚为妾,已而为妻而生纣。纣之父、纣之母欲置微子启以为太子,太史据法而争之曰:有妻之子,而不可置妾之子。”吕氏春秋当务材料三三年,(周)幽王嬖爱褒姒。褒姒生子伯服,幽王欲废太子。太子母申侯女,而为后。后幽王得褒姒,爱之,欲废申后,并去太子宜臼,以褒姒为后,以伯服为太子。周太史伯阳读史

12、记(当时各国记载的历史皆称史记)曰:“周亡矣。”史记周本纪请回答:(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周礼对原配妻子的规定源于什么制度。其主要目的又是什么?(2)据材料二,太史据法而争的理由是什么?(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析,为什么“周太史”发出“周亡矣”的感叹?解析:本题是对宗法制的考查。第(1)问,周朝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确立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而要保证嫡长子的权益,必须保证原配妻子的地位。所以周礼对原配妻子的规定源于宗法制度。而宗法制的出现就是为了巩固分封制所形成的统治秩序,所以宗法制是为了维护分封制度;第(2)问,从太史“有妻之子,而不可置妾之子”的话语中不难推

13、测,坚持嫡长子继承制,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要注意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作为答题的突破口;第(3)问,要根据所给的材料,从现象到本质,分层叙述,由表到里。答案:(1)宗法制度;维护分封制度。(2)坚持嫡长子继承制。(3)(按以下三个层次作答。第一层:说出西周的基本政治制度。第二层:简要说明宗法制和分封制的作用。第三层:说出周幽王行为的危害,得出结论。)西周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宗法制和分封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与分封制的结合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周幽王的行为破坏了嫡长子继承制,进而影响分封制,动摇

14、西周统治,因此,周太史发出“周亡矣”的感叹。14(2016江苏泰州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孟子材料二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仪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

15、度,以矫饰人之性情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荀子材料三如果人是天使,那就不需要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任何外来的或内在的限制了人总是要追求其个人私利的。要改变人性,就像要阻挡狂流一样困难。聪明的立法者应该巧妙地通过改变河道而对其加以引导,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将其导向公共利益方面。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1)比较材料一、材料二,指出孟子和荀子观点的不同之处。(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指出麦迪逊和荀子观点的共同之处。(3)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人性的看法及人性在治理国家和规范社会方面的见解。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得出人们都有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反映了孟子人性善的伦理观,政治上主张仁政;人们生而好利、疾恶、好声色的主张反映了荀子人性恶的伦理观,政治上主张礼法并重。第(2)问,从人性论与政治主张两方面概括即可。第(3)问,依据第(1)(2)问综合回答。答案:(1)不同:孟子认为人性本善,统治者应该推行仁政;荀子认为人性本恶,统治者应该礼法并重。(2)同:都认为人性有追求个人私利的一面;都主张通过法律对人性加以约束、引导。(3)认识:人性既有善良的一面,也有追求私利(自私)的一面。见解:通过教化弘扬善良、人道,使人向善;通过法制去恶从善,保护公众利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