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6 ,大小:46.07KB ,
资源ID:816058      下载积分:1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816058-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河北省承德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下学期5月考前模拟语文试题(六) WORD版含答案.docx)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河北省承德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下学期5月考前模拟语文试题(六) WORD版含答案.docx

1、承德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考前模拟语文试题(六)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上有迢迢河汉,下有滔滔江水”。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生生不息;我们灿烂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久弥新,一个重要奥秘就是

2、文以载道、以文化人。而典籍,正是中华文化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是永远给中华儿女以精神滋养、提醒我们不断进行精神反刍的范本。“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谁都知道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经上下五千年而文脉不绝,根本在于一代代华夏子孙典籍为媒、薪火相传、接续前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园,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文化典籍往往是优秀文化的集大成者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浩如烟海的中华传统典籍,将中华儿女的民族品格、民族精神高度浓缩在字里行间,凝聚成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绵延不绝的历史长河。观成败

3、、鉴得失、明是非、知兴替。优秀典籍,既是中华民族的共享记忆。也是我们与历史的精神接续。既见证了我们的昨天、观照着我们的今天。也将福泽我们的明天、福泽中华民族后世千年。书里乾坤大。心中日月长。我们坚信,典籍是国之瑰室,不能只是“活”在藏书馆、“活”在学者的论著中,还应该“活”在年轻人心中。(典籍里的中国),就是典籍的传播者、转化人,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探暗索隐、披沙拣金,通过电视独具优势的语境转换,让更多人爱上典籍,自觉传承中华灿烂丈化。慎海雄我们为什么要策划(典籍里的中国)树料二中华优秀文化典籍的电视节目典籍里的中国让我们看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所产生的无穷魅力。典籍里的

4、中国的创新之处就在于,以戏剧化的结构和影视化的表达对典籍进行了可视化、故事化、直观化的艺术转码,“百岁老人”伏生讲述自己一生舍命守护尚书的故事。农应星与袁隆平实现跨越三百多年的握手,司马迁子承父志、著书立说节目的创新演绎,为我们识读古籍经典、触摸中华文化打开了新的可能。典籍里的中国之所以动人,不仅在于其用视觉化的语言呈现典籍的“前世今生”,让我们直观了解一部部典籍的闪光故事、流转传承,它还将那些蕴含在古雅文字中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将那些具有当代价值、时代意义的文化精髓展示出来,实现了知识的传播和中国文化精神传承的融汇。根植在中华文明血脉中的民族精神和家国情怀,内含

5、着穿越时空、直抵人心的文化力量。从展现尚书中华夏九州的家国概念、“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到致敬“古有天工开物,今人继往开来”的科学精神,再到讲述史记所体现的家国情怀和大一统思想正是这些闪耀的思想光芒,让节目在声光电交织的宏大场面之外,更有着强大而有生命力、感染力的精神内核。人民网2021年04月06日07版评论员张凡从典籍中汲取自信力量材料三典籍里的中国“打通”了传统文化与大众接受之间的隔膜,让传统文化的优秀文化资源进一步“活化”成为人们喜闻乐见新的文化的表现。节目第一期尚书一开播,即带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惊喜。尚书可以说是中国典籍中极为重要,但也相对来说比较难懂和当代人接触相对较少的典

6、籍。一方面它是中国文化弥足珍贵的元典,具有重大的价值和意涵。另一方面。由于它和当下相隔久远,是上古流传的文书文献,不容易为一般公众所了解,和当代人有更多的“隔”,难以被电视文艺所呈现。但事实证明,这一期很好地让不可能化为了可能,让尚书活在了21世纪的电视屏幕上,让普通观众一窥这部中国文化元典的内涵和了解这部典籍的传承和流布历程,在得到关于尚书诸多知识的过程中也获得了对于中国传统精神的感悟和理解。可以说,这是以“活”化“隔”的成功探索。节目通过古今对话,也是以“今”入“古”,跨越历史时空,让古代的历史通过现场演绎的片段来得到呈现,知识的介绍和中国文化精神的传播融汇于节目中。节目精心选择了在尚书传

7、承过程中最关键的人物伏生作为节目的最关键人物,让他在汉朝时将今文尚书传承下来的历程作为这期节目的关键点。通过展现节目组的探究和排演的过程,让一个活的伏生在屏幕上得以呈现。国家话剧院演员的精心演绎,让历史场景得以再现。同时让主持人撒贝宁作为一个21世纪的当代人和伏生有了穿越古今的“对话”。观众仿佛被带入到历史情境之中,通过伏生,使中国文化那种“天不能死,地不能埋”的文明延续和传承的力量得以展现。同时,这个节目也做到了将尚书的内容和意义进行生动具体的介绍,以“小”见“大”。一方面通过对于专家学者的访谈。呈现尚书的基本面貌和传承历史。介绍简明而不单调,让人们对于尚书的理解有了深化。同时,通过对武王伐

8、纣的场景再现,将“天命”就是“民意”,以民为本才有国之强盛的思想内涵作出展现,让我们得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对于尚书一个方面的思想有所领悟,让传承守护经典的意义得到呈现。这也会吸引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去更多地了解尚书的思想和精神内核。这些介绍不求将古籍的所有内容都里现给观众,而是从一个角度和侧面入手,让人获得感悟,这就是“以“小”见“大”的魅力。典籍里的中国突破了电视文艺的传统形态,让中国的历史典籍的巨大精神魅力有了一个在屏幕上展现的空间。这种以“活”化“隔”、以“今”入“古”、以“小”见“大”的努力所取得的成果是难能可贵的,也为电视文艺表现中华文明提供了独到的方式和路径。2021年03月22日光明网张

9、颐武(典籍里的中国)让经典“活”起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上有迢迢河汉,下有滔滔江水”,我们灿烂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久弥新,一个重要奥秘就是文以载道、以文化人。华夏儿女只有将典籍作为媒介代代相传,才能使中华文化传承几千年而文脉不绝。B优秀典籍,既是中华民族的共享记忆,也是我们与历史的精神接续。典籍里的中国通过电视独具优势的语境转换,以期更多人爱上典籍,自觉传承中华灿烂文化。C典籍里的中国将那些具有当化价值、时代意义的文化精髓展示出来,实现了知识的传播和中国文化精神传承的融汇,是其创新性表现所产生的。D典籍里的中国从一个角度和侧面入手,以“小”见“大”,将

10、古籍的内容全面呈现给观众,在很短的时间内对于尚书一个方面的思想有所领悟,让传承守护经典的意义得到呈现。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典籍里的中国用视觉化的语言呈现典籍的“前世今生”的同时还将蕴含在古雅文字中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将文化精髓展示出来,让节目的精神内核更加具有感染力,更为动人。B典籍里的中国中尚书的成功演绎是难能可贵的,掌握尚书的演绎模式后,任何一本文化典籍根据模板都能在节目中展现典籍的价值和意涵。C“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典籍里的中国等文化类节目满足了社会对于传统文化精神价值的追求,体现了人们追求更高文化品位的要求。D从典籍里观成败、鉴得

11、失、明是非、知兴替,让年轻人爱上典籍,让五千年灿烂文化薪火相传,给中华民族以绵延不绝的滋养,是策划典籍里的中国等文化类节目的初衷。3“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下列与典籍里的中国呈现形式不同的一项是(3分)A国家宝藏用故事化演绎的手法讲述国家文物背后的传奇。B上新了!故宫用故宫的历史脉络与文化元素带领观众去寻觅。C唐宫夜宴用秀逸韵致的舞姿演绎大唐盛世的文化现象。D开讲啦让名师专家讲述自己的故事,分享他们对于生活和生命的感悟。4材料三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请简要分析。(4分)5近来,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节目逐渐丰富,为了防止此类节目流于形式,根据以上材料,你认为这一类节目的制作过程中最需要注重什

12、么?(6分)【答案】1D2B3D4总分总的结构模式,中间分论部分采用并列式结构。材料三先提出“打通了传统文化与大众接受之间的隔膜,让传统文化的优秀文化资源进一步活化”的观点,接着以尚书为例,从以“活”化“隔”、以“今”入“古”、以“小”见“大”三个方面对典籍里的中国这一节目的演绎模式进行分析,最后收束全文。5要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出发,挖掘其核心价值,汲取自信力量;找到合适的切入点,为观众更好地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途径搭建平台;恰当的呈现方式,如古今结合,以“今”入“古”,以“古”鉴“今”,从传统文化中找到符合当今社会价值和时代发展所需的精华;形式要不断创新发展,避免观众审美疲劳。【分析】1

1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D“将古籍的内容全面呈现给观众”错误。从材料三中“典籍里的中国以小见大的魅力在于,不求将古籍的所有内容都呈现给观众,而是从一个角度和侧面入手,让人获得感悟”可知,是从“一个角度和侧面”,并非“全面”。 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掌握尚书的演绎模式后,任何一本文化典籍根据模板都能在节目中展现典籍的价值和意涵”错,说法过于绝对,不同的典籍有不同的特色,应该以自身特色为基础来进行演绎。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D“开讲啦让名师专家讲述自己的故事,分享他们对于生活和生命的感悟”错

14、。开讲啦和典籍里的中国节目形式不同,它没有以“今”入“古”、以“小”见“大”的创新,而是让讲述人直接现身说法,给予中国青年现实的讨论和心灵的滋养。故选D。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材料三总分总的结构模式,中间分论部分采用并列式结构。第一段,根据“典籍里的中国“打通”了传统文化与大众接受之间的隔膜,让传统文化的优秀文化资源进一步“活化”成为人们喜闻乐见新的文化的表现”可知,本材料的开篇就提出“打通了传统文化与大众接受之间的隔膜,让传统文化的优秀文化资源进一步活化”的观点。这是总说部分。第二段说“节目第一期尚书一开播,即带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惊喜”,这是以尚书为例来分析的。第三段,根据“

15、这是以活化隔的成功探索”分析,该段是从以“活”化“隔”方面分析典籍里的中国这一节目的演绎模式的。第四段,根据“节目通过古今对话,也是以今入古,跨越历史时空,让古代的历史通过现场演绎的片段来得到呈现,知识的介绍和中国文化精神的传播融汇于节目中”分析,该段是从以“今”入“古”方面分析典籍里的中国这一节目的演绎模式的。第五段,根据“同时,这个节目也做到了将尚书的内容和意义进行生动具体的介绍,以小见大”分析,该段是从以“小”见“大”方面分析典籍里的中国这一节目的演绎模式的。以上四段文字是分论部分,采用并列式结构。合并概括为:以尚书为例,从以“活”化“隔”、以“今”入“古”、以“小”见“大”三个方面对典

16、籍里的中国这一节目的演绎模式进行分析。第六段,以“这种以“活”化“隔”、以“今”入“古”、以“小”见“大”的努力所取得的成果是难能可贵的,也为电视文艺表现中华文明提供了独到的方式和路径”收束全文。综上分析,材料三总分总的结构模式,中间分论部分采用并列式结构。材料先提出“打通了传统文化与大众接受之间的隔膜,让传统文化的优秀文化资源进一步活化”的观点,接着以尚书为例,从以“活”化“隔”、以“今”入“古”、以“小”见“大”三个方面对典籍里的中国这一节目的演绎模式进行分析,最后收束全文。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中华优秀文化典籍的电视节目典籍里的中国让我们看到,中华优

17、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所产生的无穷魅力”概括为:这类节目的制作过程中需要注重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出发,挖掘其核心价值,汲取自信力量。“节目第一期尚书一开播,即带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惊喜”“典籍里的中国打通了传统文化与大众接受之间的隔膜,让传统文化的优秀文化资源进一步“活化”成为人们喜闻乐见新的文化的表现”分析,典籍里的中国的成功给我们启示:这类节目的制作过程中需要找到合适的切入点,为观众更好地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途径搭建平台。“让尚书活在了21世纪的电视屏幕上,让普通观众一窥这部中国文化元典的内涵和了解这部典籍的传承和流布历程,在得到关于尚书诸多知识的过程中也获得了对于中国传统精神的感

18、悟和理解。可以说,这是以活化隔的成功探索”概括为:这类节目的制作过程中需要恰当的呈现方式,如古今结合,以“今”入“古”,以“古”鉴“今”,从传统文化中找到符合当今社会价值和时代发展所需的精华。“典籍里的中国的创新之处就在于,以戏剧化的结构和影视化的表达对典籍进行了可视化、故事化、直观化的艺术转码,节目的创新演绎,为我们识读古籍经典、触摸中华文化打开了新的可能”概括为:这类节目的形式要不断创新发展,避免观众审美疲劳。(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桃花源记汪曾祺汽车开进桃花源,车中一眼看见一棵桃树上还开着花,只有一枝,四五朵,通红的,如同胭脂。十一月

19、天气,还开桃花!这四五朵红花似乎想努力地证明:这里确实是桃花源。有一位原来也想和我们一同来看看桃花源的同志,听说这个桃花源是假的,就没有多大兴趣,不来了。这位同志真是太天真了。桃花源怎么可能是真的呢?桃花源记是一篇寓言。中国有几处桃花源,都是后人根据桃花源诗并记附会出来的。先有桃花源记,然后有桃花源。不过如果要在中国选举出一个桃花源,这一个应该有优先权。这个桃花源在湖南桃源县,桃源旧属武陵。而且这里有一条小溪,直通沅江。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不是这样说的么:“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刚放下旅行包,文化局的同志就来招呼去吃擂茶。闻擂茶之名久矣,此来一半为擂茶,没想到下车后第一个节

20、目便是吃擂茶,当然很高兴。茶叶、老姜、芝麻,加盐,放在一个擂钵里,用硬杂木做的擂棒“擂”成细末,用开水冲开,便是擂茶。吃擂茶时还要摆出十几个碟子,里面装的是炒米、炒黄豆、炒绿豆、炒包谷、炒花生、砂炒红薯片、油炸锅巴、泡菜、酸辣高头边喝边吃。擂茶别具风味,连喝几碗,浑身舒服。佐茶的茶食也都很好吃,藠头尤其好。我吃过的藠头多矣,江西的、湖北的、四川的但都不如这里的又酸又甜又辣,桃源藠头滋味之浓,实为天下冠。桃源人都爱喝擂茶。有的农民家,夏天中午不吃饭,就是喝一顿擂茶。问起擂茶的来历,说是:诸葛亮带兵到这里,士兵得了瘟疫,遍请名医,医治无效,有一个老婆婆说:“我会治!”她熬了几大锅擂茶,说:“喝吧!

21、”士兵喝了擂茶,都好了。这种说法当然也只好姑妄听之。我总怀疑,这种喝茶法是宋代传下来的。都城纪胜茶坊载:“冬天兼卖擂茶。”梦梁录茶肆载:“冬月添卖七宝擂茶。”上午在山上桃花观里看了看。进门是一正殿,往后高处是“古隐君子之堂”。两侧各有一座楼,一名“蹑风”,用陶渊明“愿言蹑轻风”诗意;一名“玩月”,用刘禹锡故实。楼皆三面开窗,后为墙壁,颇小巧,不俗气。观里的建筑都不甚高大,疏疏朗朗,虽为道观,却无甚道士气,既没有一气三清的坐像,也没有伸着手掌放掌心雷降妖的张天师。楹联颇多,联语多隐括桃花源记词句,也与道教无关。这些联匾在“文化大革命”中由一看山的老人摘下藏了起来,没有交给“破四旧”的红卫兵,故能

22、完整地重新挂出来,也算万幸了。下午下山,去钻了“秦人洞”。洞口倒是有点像桃花源记所写的那样:“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初极狭,才通人。”洞里有小小流水,深不过人脚面,然而源源不竭,蜿蜒流至山下。走了几十步,豁然开朗了,但并不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后面有一点平地,也有一块稻田,田中插一木牌,写着“千丘田”,实际上只有两间房子那样大,是特意开出来种了稻子应景的。有两个水池子,山上有一个擂茶馆,再后就又是山了。如此而已。因此不少人来看了,都觉得失望,说是“不像”。这些同志也真是天真。他们大概还想遇见几个避乱的秦人,请到家里,设酒杀鸡来招待他一番,这才满意。看

23、了秦人洞,便扶向路下山。山下有方竹亭,亭极古拙,四面有门而无窗,墙甚厚,拱顶,无梁柱,云是明代所筑,似可信。亭后旧有方竹,为国民党的兵砍尽。竹子这个东西,每隔三年,须删砍一次,不则挤死;然亦不能砍尽,砍尽则不复长。现在方竹亭后仍有一丛细竹,导游的说明牌上说:这种竹子看起来是圆的,摸起来是方的。摸了摸,似乎有点棱。但一切竹竿似皆不尽浑圆,这一丛细竹是补种来应景的,和我在成都薛涛井旁所见方竹不同,那是真正“的角四方”的。方竹亭前原来有很多碑,“文化大革命”中都被红卫兵椎碎了,剩下一些石头鸟龟昂着头,空空地趴在那里。据说有一块明朝的碑,字写得很好,不知还能不能找到拓本。旧的碑毁掉了,新的碑正在造出来

24、。就在碎碑残骸不远处,有几个石工正在丁丁地斫治。一个小伙子在一块桃源石的巨碑上浇了水,用一块油石在慢慢地磨着。碑石绿如艾叶,很好看。桃源石很硬,磨起来很不容易。问:“磨这样一块碑得用多少工?”“好多工啊!哪晓得呢?反正磨光了算!”这回答真有点无怀氏(注)之民的风度。晚饭后,管理处的同志摆出了纸墨笔砚,请求写几个字,把上午吃擂茶时想出的四句诗写给了他们:红桃曾照秦时月,黄菊重开陶令花。大乱十年成一梦,与君安坐吃擂茶。作了一日武陵人,临去,看那个小伙子磨的石碑,似乎进展不大。门口的桃花还在开着。(有删改)(注)一作“亡怀氏”,传说中我国远古时期部落名。相传那里的人民安居乐业,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

25、往来。文本二:汪曾祺的散文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他以个人化的细小琐屑的题材,使“日常生活审美化”,纠偏了那种集体的“宏大叙事”;以平实委婉而又有弹性的语言,反拨了笼罩一切的“毛话语”的僵硬;以平淡、含蓄节制的叙述,暴露了滥情的、夸饰的文风之矫情,让人重温曾经消逝的古典主义的名士风散文的魅力,从而折射出中国当代散文的空洞、浮夸、虚假、病态,让真与美、让日常生活、让恬淡与雍容回归散文,让散文走出“千人一面,千部一腔”,功不可没。(摘自张延国古今(桃花源记岳阳楼记之比较兼及汪曾祺散文的意义和限度)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26、A作为同题散文,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虚幻的,而本文所写的桃花源则是现实中真实存在的。B文中写到桃花观里的牌匾和方竹亭前的石碑在“文化大革命”中的遭遇,丰富了文章的内涵。C文末的诗既写出了桃花源的历史文化意蕴,也写出了作者历经“大乱十年”后对今天生活的满足。D文章结尾说“那个小伙子磨的石碑,似乎进展不大”,对年轻人的工作态度提出了委婉的批评。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全文以桃花为线索,但行文又不受这一线索的束缚,而是挥洒自如,纵横驰骋。B作者时而着眼生活的实景,时而倾吐内心的感受,有虚有实,虚实相生,表达灵活多变,内容紧凑自然。C文中写擂茶的配

27、碟时,列举出将近十种食物的名称,不避繁复,表现了作者对擂茶的兴趣之浓。D本文语言雅俗共赏,以平实质朴为主,也不乏典雅之语,如“闻擂茶之名久矣”“砍尽则不复长”等。8文本一用了较多笔墨写吃擂茶,对此你如何理解?(4分)9结合文本二,从选材和叙述两个角度对文本一进行简要分析。(6分)【答案】6D7A8擂茶是当地名饮,作者久闻擂茶之名,对擂茶颇有兴趣,此次来目的之一就是吃擂茶;擂茶做法讲究,别具风味,充分体现出当地的风土人情,有文化内涵。9选材:选取细小琐屑的题材,使日常生活审美化。如“吃擂茶”和“磨石碑”,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写吃擂茶,表现出了浓郁的文化气息和地域色彩;写小伙子磨石碑,表现了武陵

28、人淳朴自由、随意自然、不过分追求功利的生活状态。叙述:平淡、含蓄节制。如文中叙述桃花观里的牌匾和方竹亭前石碑的遭遇,表达了对“文革”这场灾难的揭露和批判,但是以一种平静的语气叙述出来,并非“金刚怒目”式的叙述。【分析】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D.“对年轻人的工作态度提出了委婉的批评”分析错误。根据文意可知,写小伙子磨石碑一事,主要表现了武陵人淳朴自由、随意自然、不过分追求功利的生活状态。故选D。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A.“全文以桃花为线索”分析错误。根据文意可知,本文的线索是作者的游踪(或行踪)。故选A。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本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作者在文中用了较

29、多笔墨来描写“擂茶”,其中既写了擂茶的制作过程、所用主辅料、吃擂茶的体验,如“茶叶、老姜、芝麻,加盐,放在一个擂钵里,用硬杂木做的擂棒擂成细末,用开水冲开,便是擂茶炒米、炒黄豆、炒绿豆、炒包谷、炒花生、砂炒红薯片、油炸锅巴、泡菜、酸辣高头连喝几碗,浑身舒服”;还引经据典,表达了对擂茶历史的观点和看法,如“这种说法当然也只好姑妄听之。我总怀疑,这种喝茶法是宋代传下来的”。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有二:一是擂茶是当地名饮,作者久闻擂茶之名,对擂茶颇有兴趣,此次来目的之一就是吃擂茶;二是擂茶做法讲究,别具风味,充分体现出当地的风土人情,有文化内涵。虽然描写的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但却表现出了浓郁的文化气息和

30、地域色彩,切合游记散文的特点。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评价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艺术特色的能力。从选材的角度看:本文所选均是“吃擂茶”“磨石碑”“竹林”等事情或景物,题材细小而琐屑,因为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都是发生或出现在现实的桃花源里,所以作者这样写,其目的在于借此表现当地的风土人情,使日常生活审美化。比如写吃擂茶,表现出了浓郁的文化气息和地域色彩;写磨石碑,表现了武陵人淳朴自由、随意自然、不过分追求功利的生活状态。细细读来,让人领略到武陵人极富文化内涵的生活情态。从叙述的角度看:文章语言质朴,文风轻逸,平淡、含蓄而富有节制。如文中叙述桃花观里的牌匾和方竹亭前石碑的遭遇,表达了对“文革”这场灾难的揭露和

31、批判,但是以一种平静的语气叙述出来,并非“金刚怒目”式的叙述;再如写小伙子对我“磨这样一块碑得用多少工?”这个问题的回答,又显得舒缓、淡定,表现了武陵人的淳朴自由、随意自适。这些平实委婉而又有弹性的语言,避免了僵硬、滥情和夸饰,让人领略到曾经消逝的古典主义的名士风散文的魅力。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张廷尉释之者,堵阳人也。有兄仲同居。以訾为骑郎,十岁不得调。释之曰:“久宦减仲之产,不遂。”欲自免归。中郎将袁盎知其贤,惜其去,乃请徙释之补谒者。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文帝曰:“卑之,毋甚高论,令今可施行也。”于是言秦

32、汉之间事,文帝称善。释之从行,登虎圈。上问上林尉诸禽兽簿,尉左右视,尽不能对。虎圈啬夫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簿甚悉,欲以观其能,口对响应无穷者。文帝曰:“吏不当若是邪?尉无赖!”乃诏释之拜啬夫为上林令。释之久之前曰:“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靡,争为口辩而无其实。且下之化上疾于景响,举错不可不审也。”文帝乃止。从行至霸陵,居北临厕。使慎夫人鼓瑟,上自倚瑟而歌,意惨凄悲怀,顾谓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为椁,用紵絮斫陈,蕠漆其间,岂可动哉!”释之前进曰:“使其中有可欲者,虽锢南山犹有郄;使其中无可欲者,虽无石椁,又何戚焉!”文帝称善。其后拜为廷尉。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出,乘舆

33、马惊。于是使骑捕,属之廷尉。释之治问,奏当,一人犯跸,当罚金。文帝怒曰:“此人亲惊吾马,吾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良久,上曰:“廷尉当是也。”其后有人盗高庙坐前玉环,捕得,文帝怒,下廷尉治。释之案律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奏当弃市。上大怒曰:“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释之免冠顿首谢曰:“法如是足也。今盗宗庙器而族之,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杯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久之,乃许廷尉当。后

34、文帝崩,景帝立,释之恐,称病。张廷尉事景帝岁馀,为淮南王相,犹尚以前过也。久之,释之卒。节选自史记张释之列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B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C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

35、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D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谒者,给天子传达命令的官员,始置于春秋战国,秦汉沿袭,也泛指传达通报的奴仆。B跸,本意指古代帝王出行时开路清道,禁止他人通行的行为,引申为帝王出行的车驾。C乘舆,旧时指皇帝或诸侯所乘的车驾,也可泛指皇帝用的器物品及一般的车马或战车。D弃市,对犯人执行死刑后,将尸体拉到人众集聚的闹市丢弃,以示为大众所弃的刑罚。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36、)A张释之初仕不利,后来终被赏识。张释之长达十年没有升迁,因不想再耗费兄长财产,甚至准备辞官,后袁盎爱惜其贤,让他做了谒者。B张释之善于察人,不以能言为才。汉文帝视察上林苑,对对答如流的虎圈饲养员很满意,想要提拔他升官,张释之却直接说出其中危害。C张释之不畏皇威,坚持依法量刑。张释之在做廷尉时,不因皇帝的喜怒而有所偏私,文帝当时虽心中不快,但终究认可了判罚。D张释之两朝为官,遭遇不尽相同。在文帝朝时比较被赏识,屡屡重用,而到了景帝朝却一度战战兢兢,甚至靠托病请假避祸。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文帝曰:“卑之,毋甚高论,令今可施行也。(2)今陛

37、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靡,争为口辩而无其实。14汉文帝途径霸陵的担忧是什么?张释之又给出怎样的解决之法?(3分)【答案】10C11D12A13(1)张释之在朝见完毕之后,趁机上前陈述便国宜民的事情。汉文帝说:“把你的话贴近现实一些,不要发太高的议论,让当前能够推行。”(2)现在陛下因为啬夫口舌之能就越级提拔他,我想恐怕天下人都会追逐这种风气而顺随,争相施展口舌之能而不求实际。14担心陵墓不坚固被人盗窃。不放贵重的陪葬品。【分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做“法者”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B;“天下用法”做“为轻重”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

38、BD。故选C。句子翻译:法律是天子和天下人应该共同遵守的。现在法律就这样规定,陛下您却要再加重处罚,这样法律就不能取信于民。而在那时,皇上您让人立刻杀了他也就罢了。现在既然把这个人交给廷尉,廷尉是天下公正执法的带头人,稍一偏失,而天下执法者都会任意或轻或重,老百姓岂不会手足无措?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D.“弃市,对犯人执行死刑后,将尸体拉到人众集聚的闹市丢弃”理解错误。“弃市”是在人众集聚的闹市,对犯人执行死刑,以示为大众所弃的刑罚。故选D。1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A.“后袁盎爱惜其贤,让他做了谒者”错误。由原文“中郎将袁盎知其贤,惜其去,乃请徙释之

39、补谒者”可知,中郎将袁盎知道张释之贤能,不舍得他离开,就奏请朝廷调任他做了谒者。由此可知,袁盎爱惜其贤,奏请朝廷,是朝廷让张释之做了谒者。故选A。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赋分点:(1)因:趁机。便宜:便国宜民。卑:贴近。(2)以:因为。超:越级。迁:提拔。随风靡靡:追逐这种风气而顺随。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由原文“嗟乎!以北山石为椁,用紵絮斫陈,蕠漆其间,岂可动哉!”可知,唉,用北山之石做外槨,把丝紵麻絮切碎充塞在石槨的缝隙,再用漆粘合起来,难道还能启开么!由此可知,担心陵墓不坚固被人盗窃。由原文“释之前进曰:使其中有可欲者,虽锢南山犹有郄;使其中无可欲者,虽

40、无石椁,又何戚焉!”可知,张释之走上前去说道:“假若里面有了引发人们贪欲的东西,即使封铸南山做棺椁,也还会有缝隙;假若里面没有引发人们贪欲的东西,即使没有石椁,又哪里用得着忧虑呢!”由此可知,不放贵重的陪葬品。翻译:廷尉张释之是堵阳县人。有一个哥哥张仲和他一起生活。因家财殷实得选为骑郎,却十年都没能升迁。张释之说:“这样长久做官会减少哥哥的家产,内心会不安的!”想要辞职回家。中郎将袁盎知道张释之贤能,不舍得他离开,就奏请朝廷调任他做了谒者。张释之在朝见完毕之后,趁机上前陈述便国宜民的事情。汉文帝说:把你的话贴近现实一些,不要发太高的议论,让当前能够推行。于是张释之就讲了秦汉之间的历史,文帝称赞

41、。张释之跟随汉文帝出行,登临虎圈,汉文帝询问上林尉书册上登记的各种禽兽的情况,上林尉只能东瞧西看,全都不能回答。看管虎圈的啬夫从旁代上林尉回答了皇帝提出的问题,答得极周全,想借此显示他自己的才能,随口回答像回声似的快,没有穷尽。汉文帝说:“做官吏不该像这样吗?上林尉不可靠。”于是命令张释之让啬夫做上林令。张释之过了一会儿才上前说:现在陛下因为啬夫口舌之能就越级提拔他,我想恐怕天下人都会追逐这种风气而顺随,争相施展口舌之能而不求实际。况且在下位的人被在上的人感化,快得犹如影之随形声之回应一样,陛下做任何事情都不可不审慎啊!”文帝于是取消打算。张释之跟随文帝出行到霸陵,文帝坐在霸陵的北面眺望。文帝

42、让慎夫人弹琴,自己依着琴声歌唱,情意凄凉悲伤,回头对群臣说:“唉,用北山之石做外槨,把丝紵麻絮切碎充塞在石槨的缝隙,再用漆粘合起来,难道还能启开么!”张释之走上前去说道:“假若里面有了引发人们贪欲的东西,即使封铸南山做棺椁,也还会有缝隙;假若里面没有引发人们贪欲的东西,即使没有石椁,又哪里用得着忧虑呢!”文帝认为正确。之后被升为廷尉,皇帝出巡经过中渭桥,有一个人从桥下跑了出来,皇帝车驾的马受了惊。于是命令骑士捉住这个人,交给了廷尉张释之。张释之审讯那个人,然后向皇帝报告那个人应得的处罚,说这个人触犯了清道的禁令,应处以罚金。文帝发怒说:“这个人惊了我的马,我的马幸亏驯良温和,假如是别的马,说不

43、定就摔伤了我,可是廷尉才判处他罚金!”张释之说:“法律是天子和天下人应该共同遵守的。现在法律就这样规定,陛下您却要再加重处罚,这样法律就不能取信于民。而在那时,皇上您让人立刻杀了他也就罢了。现在既然把这个人交给廷尉,廷尉是天下公正执法的带头人,稍一偏失,而天下执法者都会任意或轻或重,老百姓岂不会手足无措?愿陛下明察。”许久,皇帝才说:“廷尉的判处是正确的。”后来,有人偷了高祖庙神座前的玉环,被抓到了,文帝发怒,交给廷尉治罪。张释之按法律所规定偷盗宗庙服饰器具之罪奏报皇帝,判处死刑。皇帝勃然大怒说:“这人胡作非为无法无天,竟偷盗先帝庙中的器物,我交给廷尉审理的目的,想要给他灭族的惩处,而你却一味

44、按照法律条文把惩处意见报告我,这不是我恭敬奉承宗庙的本意啊。”张释之脱帽叩头谢罪说:“依照法律这样处罚已经足够了。现在他偷盗祖庙的器物就要处以灭族之罪,万一有愚蠢的人挖长陵一捧土,陛下用什么刑罚惩处他呢?”过了一些时候,文帝才同意了廷尉的判决。后来文帝去世,景帝即位,张释之害怕之前做的得罪景帝的事,就称病请假。后来张廷尉侍奉景帝一年多后,就去做了淮南王的国相,也还是因为从前的过错。之后,张释之去世。(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南朝诗歌,完成15-16题。拟行路难(其一)鲍照奉君金卮之美酒,玳瑁玉匣之雕琴。七彩芙蓉之羽帐,九华蒲萄之锦衾。红颜零落岁将暮,寒光宛转时欲沉。愿

45、君裁悲且减思,听我扺节行路吟。不见柏梁铜雀上,宁闻古时清吹音。(注)九华蒲萄:以许多蒲萄组成花纹的图案。蒲萄,即葡萄。锦衾:用锦做成的被子。柏梁:台名,公元前115年(汉武帝元鼎二年)建,在长安。铜雀:台名,曹操于公元210年(建安十五年)建,在邺城(今河南省临漳县)西北。柏梁台和铜雀台都是歌咏宴游的场所。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前四句用了铺排的手法,连用四个排比句,华丽的“美酒”、“雕琴”、“羽帐”、“锦衾”,精美绝伦,色彩缤纷。B诗歌的第五六句抒发红颜易老、岁月迟暮的感伤情感,与前文的色彩绚丽形成鲜明对照。C本诗由献列各种精美的器玩以行乐解忧,导向人生苦痛

46、的感慨,再折回击节吟唱,最后以清吹不永做结,具有波谲云诡、跌宕生姿之特点。D本诗辞藻上不事雕琢,境界开阔,节奏多变,思想深沉含蓄,抒情上一悲到底,酣畅淋漓。16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本诗的最后四句在表情达意上有哪些特点。(6分)【答案】15D16()诗歌的第七八句,运用了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手法,希望人们能够节制悲伤,放开心怀听作者扺节而歌;()诗歌最后两句用典抒情,通过使用有关柏梁台、铜雀台的典故,表达世事沧桑之感;()诗歌最后一句还使用了反问手法来抒情,加强了情感的表达力度。【分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D.“本诗辞藻上不事雕琢”错,辞藻应该是华美的,同时“一悲到底”也

47、错,诗歌的第七八句反过来劝慰人们要“裁悲”、“减思”,节制和排遣自己的伤痛,在抒情上是有节制的。故选D。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愿君裁悲且减思,听我扺节行路吟”,句意为希望你节制悲伤减少忧愁,听我侧击行路难的歌调。运用了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手法,作者不愿让这无边无际的忧愁吞噬人的灵魂,又反过来劝慰人们“裁悲、减思”,希望人们能够节制悲伤,学会排遣自己的伤痛。“不见柏梁铜雀上,宁闻古时清吹音”,句意为君不见汉时的柏梁台,魏时的铜雀楼都早已灰飞烟灭,难道有谁还能够听到古时候的清音管乐?诗歌最后两句用典抒情,通过使用有关柏梁台、铜雀台的典故,表达世事沧桑之感;“宁闻古时清吹音”,

48、诗歌最后一句使用了反问手法来抒情,比起陈述句式,更能加强诗人的情感。(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诗经氓善于借物写人,如“_”以桑叶鲜亮比喻女子容颜亮丽,又以“_”之后的枯黄飘零比喻女子的憔悴。(2)韩愈师说在引用孔子的论述后,紧接着以“_,_”两句阐发自己的师生观,说明师生之间的关系是相对的。(3)欧阳修醉翁亭记中“_,_”两句,以光线的晦明变化来形象地展现琅琊山朝暮不同的美景,令人流连忘返。【答案】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云归而岩穴暝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

49、容易写错的字:“霏”“暝”。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我没读过这山的历史,但我了解它自亘古以来与风雨雷电 的经过,没有那份锤打和考验,山不会如此坚强和硬朗。无须听它述说当年的英勇,只须环山巡视,就可以看到满山伤痕,那些 ,便是当年战斗的痕迹,山谷下或许仍躺着它们的伙伴当年的战友。这山是如此的挺拔,是如此的峥嵘,正展示出它的光辉史实,那是无数岩石森林的牺牲才换来今日的 。我走遍山前山后,看尽山腹山背,我忽然领悟:山之所以沉默,正由于它的深广。倦了,我随意朝山腰一坐,夜色 中,( ),那么,坐对一山青的人也绝不止我一个了。想

50、到有那样多人共同和我拥有一座山,拥有它的豪放和雄伟,险峻与深沉,在某些时候,我们也共同看山赏山,心中便兴起“吾道不孤”。从那以后,无论是窗前小立,或是窗下独坐,我再也不会有孤独的感觉。我原无意独占,现在,这山更教会了我以宽广的胸怀,包容宇宙。18依次填入文中序号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拼搏奋斗 断崖残石 光怪陆离 晦瞑B拼搏奋斗 断壁残垣 光怪陆离 昏暗C搏斗挣扎 断壁残垣 嵯峨嶙峋 昏暗D搏斗挣扎 断崖残石 嵯峨嶙峋 晦瞑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望见山外一片灯海,原来还有无数的窗开向这座山B望见一片灯海在山外,原来开向这座山的还有无数的窗C一片灯

51、海在山外,原来还有无数的窗开向这座山D望见山外一片灯海,原来开向这座山的还有无数的窗20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3分)【答案】18D19A20“共同和我拥有”应改为“和我共同拥有”,“吾道不孤”后加“的喜悦”。【分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第一空处,拼搏:比喻尽最大的力量,用自己的所有不顾一切地极度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奋斗: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而努力干。搏斗:比喻激烈地斗争。挣扎:尽力支撑或摆脱。此处语境为与风雨雷电激烈地斗争的经过,应该用词语“搏斗挣扎”。第二空处,断崖:陡峭的山崖。残石:不完整的石头。断壁残垣:残存和坍塌了的墙壁,形容残败的景象。由上句“就可以看到满

52、山伤痕”可知,此处是在形容“山”,所以应该用词语“断崖残石”。第三空处,光怪陆离:形容奇形怪状,五颜六色。嵯峨:形容山势高峻,也指坎坷不平。嶙峋:一般形容山势峻峭、重叠、突兀的样子。此处语境为形容“山是如此的挺拔,是如此的峥嵘”,所以此处应该用词语“嵯峨嶙峋”。第四空处,晦瞑:犹昏暗。昏暗:光线不足,暗。此处与“夜色”搭配,词语“晦瞑”更合适。故选D。1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由上句可知,句子的主语是“我”,所以要填的句子主语也是“我”,排除选项C。根据文章内容可知,望见的应该是“灯海”,所以排除选项B。由下句“坐对一山青的人也绝不止我一个了”可知,是有无数的窗开向这座山,所以

53、排除选项D。故选A。20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子有两处语病:语序不当,“共同和我拥有”语序不当,“共同和我拥有”应改为“和我共同拥有”;成分残缺,“兴起”缺宾语中心语,“吾道不孤”后加“的喜悦”。(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于2011月4日在上海举行。第三届进博会不仅总展览面积比上届扩大近3万平方米,而且世界500强参展企业数量达到往届规模,30个最不发达国家参展面积超过40000平方米,采购商注册人数达到40万人。在全球疫情未能得到有效控制,一些国家暴发二次疫情,世界经济正面临巨大困难的背景下,中

54、国能够如期举办第三届进博会,充分说明中国在疫情防控方面取得了重大战略性成果,充分显示了中国继续扩大对外开放的信心和决心。 。南非总统拉马福萨感谢中国克服困难如期举办第三届进博会,表示促进贸易投资对当前推动经济复苏具有重要意义。西班牙首相桑切斯表示,西班牙和中国对未来的发展方向有着共同的愿景:都致力于建立稳定和可预测的多边框架。巴基斯坦、智利、匈牙利等多国领导人纷纷发表讲话,对中国如期举办第三届进博会表达由衷的视贺和真诚的谢意。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不仅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特别是近年来,对外开放的步代越来越快,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与世界各国的合作与交流越来越广。进博会就是中

55、国 ,也是中国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见证。在这个平台上,不仅可以进一步见证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的诚意,也可以让世界各国的发展成果在中国得到更好展示。21请将上面新闻报道的第一段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0个字。(5分)22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内容,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8个字)(6分)【答案】21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于2020年1月4日在上海举行。这次进博会规模庞大,充分显示了中国抗疫取得的成果和继续扩大对外开放的信心和决心。22进博会得到了多国领导人的高度评价更在对外开放方面迈出了重大步伐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分析】21

56、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本段文字是一篇新闻报道的第一段,压缩时要按照新闻的要素进行。本段文字共有三句话,第一句话点明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2011月4日,上海;第二句话主要介绍的是本届进博会的规模之大:总展览面积、世界500强参展企业数量、采购商注册人数;第三句话强调了本届进博会在疫情背景下成功举办的意义:背景、在疫情防控方面取得了重大战略性成果、显示了中国继续扩大对外开放的信心和决心。考生据此进行归纳整合,即可得出答案,注意字数要求。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处为段首句,领起下面的内容,结合下文的多国领导人身份及讲话内容,可以得出答案关键词“众多国家领导人”“

57、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第处从句间关系看,应填入一个表达递进关系的句子,结合后文内容可以明确关键词为“对外开放的步伐”。第处要求填入的是一个短语,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本段的核心词是“对外开放”,又由后文“这个平台”推出第处应包含“平台”这个关键词。四、写作(60分)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一座砖木小楼内,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秘密召开。出席大会的13人,代表着当时全国的50多名党员。会议是在白色恐怖中举行的。7月30日,会场突然遭到巡捕的侦察,不得不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小船上继续。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58、。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重要的时间节点,是我们工作的坐标。请以“站在历史新起点”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勇担重任,争做栋梁站在历史新起点1921年7月,一个烟雨迷蒙的时刻,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传出“共产党万岁!”的誓言,轻微却振奋人心,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一个世纪斗转星移,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探索出一条称得上是奇迹的“中国道路”。这条道路是一条民族独立之路,人民解放之路,人民富裕之路,国家富强之路,更是一条民族复兴之路。100年来,从建党的开天辟地,到新中国成立的改天换地,到改革开

59、放的翻天覆地,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惊天动地,都证明这100年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接续奋斗的100年;更是证明“我们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是一个持续奋斗的历史过程,是一项救国、兴国、强国,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完整事业”。而今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作为承载着照亮民族未来的希冀、寄托着支撑国家命运的期望的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去做呢?我认为,新起点有新的责任,作为当代中学生最需要“责任担当”这一素养,当代中学生应当勇担重任,争做栋梁。勇担责任,注入社会风气的清露净流。当代中学生是未来社会的缔造者,更是未来社会风气的引领者。进取担当的思想是社会欣欣向荣催化剂。

60、责任感之于社会,有如灯塔之于航船,北斗之于行者,亦有如沃土之于草木,阳光之于万物,引其风潮,促其成长。“云山苍苍,江水洪洪,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是陶行知先生献身教育的赤诚,身为师者的担当在社会上荡起“责任”的清流;“知识没有国界,但国家需要知识”,是南仁东教授忠于科技的信仰,身为学者的爱国情怀在社会上掀起“使命”的巨浪。在当下“丧文化”日渐腐蚀国人尤其是当代中学生心灵的严峻形势下,强调当代中学生“责任担当”的核心素养为他们披上心灵铠甲,也为社会拨去思想雾霭,现朗朗乾坤。勇担责任,创造国家振兴的夺目辉煌。梁启超有言:“少年强则国强。”当代中学生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代,是背负“中国梦”圆的

61、一代,中学生勇担责任,方可托举起国家以辉煌之光。从战略科学家黄大年毅然回国担起中国迈入科技强国的责任,实现一次又一次的科技创举中,从海归高材生秦玥飞无悔扎根荒野农村担起中国脱贫攻坚的责任,带领一个又一个贫困村求富的励志故事里,我们目睹“责任担当”的灼灼光华,见证勇担责任于国家的重大意义,因此,当代中学生应勇担责任,为国奉献。勇担重任,争做栋梁。适应着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需要,响应着当今时代最迫切的呼唤。“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中学生们,请挑起肩上的重担,在历史的新起点上,开拓宏大的格局吧!【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材料第一段着重介绍中国共产党诞生的缘由“上海法

62、租界望志路106号一座砖木小楼到嘉兴南湖的一艘小船上”,就是这一艘小小红船,承载着人民的重托、民族的希望,越过急流险滩,穿过惊涛骇浪,成为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巍巍巨轮。学生写作时这一联系其背景内容。材料第二段为习近平的讲话,关键句为“重要的时间节点,是我们工作的坐标”,对应下面的要求“历史新起点”,表明在新的时代,要继往开来,要在百年精神的指引下,要有新的规划、新的目标、新的责任与担当。要求以“站在历史新起点”为副标题,则表明需要结合百年奋斗的背景,阐明在新的时代的目标、责任与担当。主体可以是国家、民族,也可以是当代中学生。【立意】1. 把握机遇,敢闯敢干,勇于创新;2. 不忘初心坚信念,牢记使

63、命勇担当;3. 忆百年征程,谱时代华章;4扬红船精神,驾时代巨轮;5.人生贵在有勇气和坚定的信念。【素材】1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从来都不只是写在纸上,挂在嘴上,而是动真情、出实招、下真功夫,在革命战争年代无数共产党人为了人民解放抛头颅,洒热血,救万民于水火。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人民群众既是新中国的建设者,也是祖国繁荣昌盛的受益者,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从温饱不足迈向小康富裕。2日日伏案,焚膏继晷,废寝忘食,学至深夜

64、,只为我青春的选择,我的如牡丹花般美丽的心愿。每当学习疲惫想要放弃时,总会想起那娇小的苔花,激励自己,埋头苦读。小小苔花学牡丹,大大启示给我们:正当青春,生命不已,理想不息,奋斗不止!这是人生大成必备的精神要素。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站在人生新起点,我们应该像苔花一样勇于奋斗,搏一个无悔青春!3.担当要有情怀,情怀是担当的原动力。只要有“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就能扛起使命的大旗,担当为国为民的重任。“为官避事平生耻”“位卑未敢忘忧国”,无论身居何地,不论地位高低,都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恪尽职守,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负起一份责任,撑起一方天地。俯仰之间,无愧于时代重任,这是一种不负期望、不辱使命的博大情怀。试卷第26页,总26页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