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6 ,大小:1.14MB ,
资源ID:815947      下载积分:8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815947-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普实班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普实班含解析).doc

1、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普实班,含解析)说明: 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卷(选择题 共60分)一选择题(共40小题,每小1.5分,计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最佳选项)1.何尊是西周早期周成王时的青铜器,其内底铭文中提到周武王在世时决定迁都于天下的中心,“宅兹中国”是“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据此可知A. 西周早期天下观已经萌发产生B. 周成王时期中央权力高度集中C. 分封制推动了国家的形成发展D. “何尊”代表青铜器最高技艺【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迁都于天下的中心”、“

2、是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可知西周时期已经萌发产生了早期的天下观,故选A项;西周时期没有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分封制和青铜器技艺水平的高低,排除CD项。2.有学者在研究中国早期国家时注意到:周“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这表明A. 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B. 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C. 以分封制构架国家垂直管理地方形式D. 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答案】D【解析】由“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可以得出,西周建立之后,其分封的诸侯国主

3、要有功臣和宗室贵戚统领,故选D;当时是贵族政治体制,故A不符合史实;题干说到的诸侯国不是以素养作为依据的,而且也不是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故排除B;分封制不是构建的国家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故C也不符合史实。点睛: 概念学习和理解是历史考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有些题目就是在偷换概念,考生如果不是很熟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很难做对,在考题选项设计中的偷换概念中导致理解失误而丢分。还有的题涉及的是几个概念的区分和准确理解,只有把握每个概念的具体含义才可以,这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就深入理解才能做对。这一题实际上是考查分封制的概念理解及其阶段特征。3.商人在攻灭了夏之后“因于夏礼”,继承了华夏文化并且将

4、其发展壮大;起源于白狄的周在取代商以后,自称夏人之后,是中原文化正统,将自己族群与四周“蛮夷戎狄”区分开来。这种做法旨在A. 形成华夏同源文化心理认同B. 确立起民族融合观念C. 构建起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D. 加强宗族文化传承意识【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商朝取代夏朝,周朝取代商朝之后都认为自己继承了正统,这种做法旨在确立政权的合法性,即形成华夏同源的文化心理认同,选项A正确;材料未体现民族融合,排除B;商周时期并不是中央集权制度,排除C;周朝起源于白狄,但是自称夏人之后,说明其并未继承本族文化意识,排除D。【点睛】解题关键是从政权合法性角度分析商周统治者为什么要奉华夏为正统。

5、4.左传载,鲁襄公十一年,季武子建议设立三支常备军,由季孙氏、孟孙氏和叔孙氏各建一军。后来就召开卿大夫会议决定,形成决议之后又在五父之衢举行了祭神盟誓。材料反映了A. 春秋时期鲁国可由卿大夫议事直接决定重大事件B. 西周时期鲁齐燕卫等诸侯国已不再听命于周王室C. 战国时期鲁国国君已无力控制各地方诸侯的势力D. 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推动了社会的制度转型【答案】A【解析】鲁襄公时“卿大夫会议决定”意在强调春秋时期鲁国是可由卿大夫议事直接决定重大事件的,这是由于分封制度的瓦解而造成的,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西周时期鲁齐燕卫等诸侯国是听命于周王室的,因为西周时期是分封制度,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

6、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时期鲁国国君已无力控制各地方诸侯的势力而非战国时期,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自身正确但和材料的主旨无关,材料也不涉及土地私有制方面的问题,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名师点睛】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政权也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不过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壮大,到春秋时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5.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东汉某一现象的历史记述,据此能够认定的历史事实是记述出处今选举不实,邪佞未去,权门请托,残吏放手,百姓愁怨情无告诉后汉书显宗孝明帝纪郡国举孝廉,率取年少能报恩者,耆宿大贤多见废弃后汉书樊宏阴识列传今当举六孝廉,多

7、得贵威书命,不宜相违,欲自用一士以报国家后汉书张王种陈列传A. 察举制弊端日益严重,无法维系B. 世家子弟入仕导致政局动荡不安C. 朝廷重视对青年才俊的选拔任用D. 察举制是政府选拔官员的重要途径【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权门请托”“率取年少能报恩者,耆宿大贤多见废弃”“今当举六孝廉,多得贵戚书命”可以看出,在察举制的实行过程中,世家大族已逐步控制被举荐为官的途径,这说明察举制弊端日益严重,无法维系,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致使政局动荡不安”,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朝廷的态度,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察举制的弊端,故D项排除。6.贾谊新书君道载:“文王之泽下被禽兽,洽于鱼鳖,故禽

8、兽鱼鳖,枚若枚乐,而况士民乎?”汉书晁错传记其上书:“德上及飞鸟,下至水虫草木诸产,皆被其泽。然后阴阳调,四时节,日月光,风雨时。”这说明秦汉时期A. 人们战胜自然灾害的能力增强B. 注重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C. 政府强化了对山林河川的管理D. 经济活动的规范性得到了加强【答案】B【解析】【详解】题干材料显示贾谊和晁错强调了人和自然应该和谐相处,故B正确;题干并没涉及到人们征服自然能力的增强,排除A;材料没有提及政府对山林河川的管理,也没有体现经济活动的规范性加强,排除CD。故选B。7.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指出:“选举之不慎而守令(太守、县令)残民,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国祚所以不长也,而为天

9、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对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郡县制A. 导致秦短命而亡B. 有利于君主专制C. 不利于巩固政权D. 更有利于百姓【答案】D【解析】“而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的信息说明郡县制比分封制进步,更符合百姓的利益,故D项正确;材料评价的事郡县制的积极作用,故A和C项错误;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B项错误。【点睛】本题是以王夫之的言论作为情景考查郡县制和分封制的比较,材料中“为天下计,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是解题的关键,首先要突破文言文的障碍。8.唐初,中书省负责诏敕的制定;安史之乱后,唐德宗以翰林学士(被天子视为“私人”)负责起草任免将相大臣、宣布大赦、号令征伐等

10、有关军国大事的诏制,中书省则负责草拟日常政令。这种变化A. 使三省职责更加清晰B. 是皇权对相权的侵夺C. 表明中央集权的减弱D. 旨提升行政办事效率【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可知,唐初三省之一的中书省负责诏书的草拟;而到了唐德宗时期,则由原只是亲信顾问的翰林学士负责军国大事诏令的草拟,而中书省的职权则有所下降,这种变化反映的是皇帝通过重用亲信来侵夺相权以加强皇权专制,故答案为B项。材料反映的是翰林学士和中书省,没有涉及尚书省和门下省,A项错误;中央集权涉及中央与地方关系,材料中没有涉及,C项错误;这种变化旨在加强皇权,D项错误。【点睛】三省六部制度目的是分散相权以加强皇权的统治。9.史

11、书记载:“赵宋立国,行伍出身的赵匡胤谓近臣日:今之武臣,欲尽令读书,贵知为治之道.以至于出现盖宋之政治,士大夫之政治也。政治之纯出于士大夫之手者,惟宋为然的局面。”这说明宋代A. 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 实现了官员间的相互监督C. 治国理政方式发生了转变D. 保证了政府决策的有效性【答案】C【解析】【详解】宋代重用读书人,材料“盖宋之政治,士大夫之政治也”说明宋代和前代相比治国理政方式发生了转变,故选C;材料并没有涉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排除A;材料也没有涉及对官员的监督,排除B;“保证了政府决策的有效性”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D。故选C。10.明朝万历年间,朝廷大臣按照明朝册立长子为太子的原

12、则,拥戴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而明神宗意欲立朱常洵为太子,遭到众臣的反对,最后朱常洛立为太子。这场国本之争反映了A. 文官体制对皇权的制约B. 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C. 皇帝失去了太子册立权D. 历朝遵循嫡长子继承权【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皇帝的失败反映了文官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对皇权的制约,即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中央权力之争,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皇帝未失去了太子册立权,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并非每一个朝代均遵循嫡长子继承权,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11.近代某不平等条约中规定:“佛(法)兰西人在五口地方,如有不协争执事件,均归佛兰西官办理。遇

13、有佛兰西人与外国人有争执情事,中国官不必过问。”法国据此攫取特权是A. 领事裁判权B. 开放通商口岸C. 片面最惠国待遇D. 居住及租地权【答案】A【解析】题干大概意思是说,这个不平等条约里面规定,如果法国在五个通商口岸出现纠纷,应该交给法国官员办理,法国人与外国人之间的争执,中国官员不必过问,这应指的是领事裁判权,故选A;BCD均与题意不符,故排除。12.如表为清朝不同时期汉族与满族的总督、巡抚人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年度总督巡抚满族汉族满族汉族1837年738121864年37015A. 国内民族矛盾的缓和B. 洋务运动的迅速开展C. 镇压太平天国的需要D. 外国侵略势力的扩张【答案

14、】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相关的知识,注意从时间上把握。从材料中表格数据可以看出到1864年,汉族的巡抚和总督数量明显超过满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64年天平天国运动失败,出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需要,清政府大量启用汉族官员,发展团练,所以汉族总督和巡抚的人数增加。故答案为C项。A项,根据所学可知,从清朝不同时期汉族与满族的总督、巡抚人数的变化中不能得出汉族、满族的矛盾是否缓和,而且缓和民族矛盾是次要原因而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洋务运动主要是一些地方官员创办近代企业,与汉族、满族人担任总督、巡抚人数的多少无关,排除;D项,材料中汉族、满族担任总督、巡抚的人数与外

15、国侵略势力的扩张无直接关联,排除。【点睛】因果关系类的题,解题首先要注意题干中的“根本原因”,凡是题目中有“根本”二字的(或根本原因、根本目的等),要注重两点:a.一般选择最深层的原因,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阶级本质等;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往往从社会性质和社会主要矛盾方面进行思考。b.许多历史事件的根本原因(或根本目的)是相对稳定的,而具体原因(或具体目的)却可以是经常变化的。13.1864年,清政府刊印了美国传教士丁韪良翻译的外国公法,奕上奏说,“该国律例一书,衡以中国制度,原不尽合,但其中亦间有可采之处”。这反映出当时A. 政府向西方国家学习依法治国B. 近代中国人

16、开始了解西方外交C. 法律制度正在逐步与世界接轨D. 统治者具有一定的国际法意识【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意可知,奕的主张是向西方有选择的学习,但并不是开始学习西方国家的依法治国,故排除A项;题意反映的是清政府学习西方的法治,没有体现外交的内容,故排除B项;根据“衡以中国制度,原不尽合”可知没有反映中国的法律制度与世界接轨,故排除C项;根据“刊印了美国传教士丁韪良翻译的外国公法但其中亦间有可采之处”可知反映了当时的统治者具有一定的国际法意识,故选D项。14.义和团运动无疑更具有反侵略的勇气,除个别例外,当时的改良派、革命派对义和团评论皆多持贬义;而东南地区的洋务派督抚却走向反帝斗争的对立

17、面,热衷于与西方国家合作,建立了“东南互保”。可见当时A. 南方地区的革命斗争受到严重压制B. 政府态度左右各方势力的政治立场C. 西方侵略主要集中于中国北方地区D. 在维护民族利益方面存在不同方式【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对义和团运动,改良派和革命派多持贬义,而东南地区的洋务派督抚却热衷于与西方国家合作,可知体现的是在维护民族利益方面存在不同方式,故答案为D选项。南方地区的革命斗争受到严重压制的说法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到政府态度,B选项排除。西方侵略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地区,C选项排除。15.1901年,清廷宣布实行“新政”,要求内外臣工建言献策。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

18、督张之洞联合立宪派张謇等上奏江楚会奏变法三折,系统地提出了改科举、练新军、裁冗员、定商律等措施,成为清末“新政”的蓝图。由此可见A. 阻挠变法的顽固派已经垮台B. 地方势力主导新政进程C. 革命党起义刺激清政府变革D. 制度变革成为社会共识【答案】B【解析】【详解】由地方总督刘坤一、张之洞等人描绘出清末“新政”的蓝图可知,地方势力主导新政进程,B项正确;刘坤一、张之洞等人影响新政内容,不能说明“顽固派”已经垮台,A项错误;清末“新政”由地方总督提出不能说明革命党人刺激了清政府变革,C项错误;地方大员和张謇提出新政措施,不能说明“制度变革”成为社会“共识”,D项错误。16.1925年,国民党员戴

19、季陶提出,“要确立纯正的三民主义为国民党的最高原则,大力宣扬三民主义,反对阶级斗争造成的社会阶层撕裂主张建立一个所谓纯粹的或单纯的国民党,整肃党内意志涣散,因循苟且的恶劣风气。”这反映出A. 中国共产党的妥协让步B. 中国国民党的正确领导C. 革命统一战线有分裂危险D. 国民党得到民众的支持【答案】C【解析】【详解】大革命时期,国民党员戴季陶打着“纯正三民主义”的旗号,反对阶级斗争,要“建立一个所谓纯粹或单纯的国民党”等,反映出国民党内存在反共倾向,革命统一战线有分裂危险,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共产党妥协让步,A项错误;国民党右派反对阶级斗争,体现了其对打击、压制共产党和工农运动的要求,B项错

20、误;材料不能说明国民党得到了民众的支持,D 项错误。17.1930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发出第七十号通告,提出党目前总的政治路线是“变军阀战争为国内的阶级战争,以推翻国民党统治,以建立苏维埃政权”,“中心策略”是“集中力量积极进攻,确定组织工人政治罢工,组织地方暴动,组织兵变,扩大红军”。由此可见,本通告提出的路线和策略A. 进一步巩固了革命根据地的斗争成果B. 对当时国内的革命形势估计偏离实际C. 直接促成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D. 预示着当时国内的革命高潮即将到来【答案】B【解析】【详解】1930年春,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提出“变军阀战争为国内的阶级战争”,以“集中力量积极进攻,确定组织工

21、人政治罢工,组织地方暴动,组织兵变,扩大红军”为中心策略,反映出中共中央对当时国内的革命形势估计偏离了实际,B项正确;1930年中共中央提出的“左”倾路线和策略,导致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共中央和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A项错误;“左”倾路线不是促成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建立的直接原因,C项错误;“左”倾路线的提出,预示着革命将遭受挫折,D项错误。18.19311935年,部分根据地在土地革命中,实行“没收富农土地、从肉体上消灭富农”的政策。延安时期,采取了“切实保障富农的人权、政权、地权、财权”的政策。政策的转变是基于A. 根据地经济出现严重困难B. 富农的反抗斗争加剧C.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

22、变化D. 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变消灭富农为保护富农,这体现了中共提倡的统一战线政策,这是基于中日民族矛盾成为最主要矛盾而做出的调整,因此C选项正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根据地经济出现严重困难是在抗日战争后期,中国共产党为此发动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大生产运动,这不是中共调整对富农政策的主要原因,A选项错误;B选项并非政策调整的原因,错误;D选项错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中国社会性质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点睛】本题解题关键一是注意材料中的政策的转变的时间为“延安时期”,即抗日战争时期,二是理解其变化,即中

23、共变消灭富农为保护富农,结合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相关所学内容即可得出答案。19.下图为1954年创作的一幅美术作品一辈子第一回(画中老人手捧“选民证”)。该作品反映了A. 农民土地改革之后的喜悦B. 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成就C. 扫盲教育带来的巨大变化D. 生产资料所有制根本变革【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及“画中老人手捧选民证”的描述可知,该作品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成就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故选B。画中老人持有的是选民证,而非土地证,且土地改革在1952年已经基本完成,与材料时间也不符合,故排除A;画中老人持有的是选民证

24、,而非与教育相关的证书,排除C;三大改造完成于1956年,即1954年生产资料所有制还未实现根本变革,排除D。【点睛】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建设的成就,旨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并解决问题的能力,画不是重点,对画背景的解读才是,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务必请关注括号内的解释信息。20.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当时这两部宪法的颁布和修订A. 重建和完善了民主制度B. 为拨乱反正提供了法律依据C. 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D. 为经济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

25、答案】D【解析】【详解】1954年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为当时正在开展的三大改造和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1982年宪法为改革开放保驾护航,为经济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故答案为D项。1954年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是重建和完善,排除A项;1982年宪法为拨乱反正提供法律依据,排除B项;1954年宪法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排除C项。【点睛】比较型选择题是把两个以上的历史人物、事件或现象放在一起,让考生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以考查他们的分析、比较能力。从试题形式上可分为类比和对比两种,前者是将同一类性质的事件、人物和观点进行比较,主要

26、考查它们的相同点;后者是将不同性质的事件、历史现象或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空间的表现进行比较,主要考查这些历史事件在性质、影响等方面的不同。本小题属于类比型试题,解答此题首先要看各自体现出的特点,再找出两者的共同点。回答此类试题一定要审准试题的比较点和要求,注意结合课本内容逐一辨析备选项,然后选出正确答案。21.“1963年,周恩来同志把对台湾政策归纳为“一纲四目”。一纲:台湾统一于中国。四目:1、统一后,除外交权统一中央外,台湾军政大权等悉委于蒋介石;2、中央拔款支援台湾建设;3、台湾社会改革可从缓,双方协商进行;4、双方互不派特务,不做破坏团结之举”上述材料不能说明中央对台湾问题

27、:A. 其政策有别于港澳问题的处理方式B. 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C. 决定实行“一国两制”的方针政策D. 灵活务实的原则【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央决定实行“一国两制”的方针政策是在八十年代,故C项不符合材料信息,但是符合题意;材料信息“统一后,除外交权统一中央外,台湾军政大权等悉委于蒋介石”说明该政策有别于港澳问题的处理方式,故A项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台湾统一于中国”说明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故B项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一纲四目”反映了灵活务实的外交原则,故D项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所以本题答案为C项。点睛:本题属于否定式选择题,解题的技巧是,首先从材料中判定正确的选项

28、,然后排除即可。22.1952年,周恩来认为当今世界应划分为两大阵营(帝国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三类国家(帝国主义国家、民族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并指出世界局势“不只是简单的两大阵营对立”。这说明当时的中国A. 不单纯以意识形态为外交准则B. 强调独立自主政策的必要性C. 已放弃“一边倒”的外交策略D. 切实推动新型区域外交合作【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周恩来认为当今世界应划分为两大阵营(帝国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三类国家(帝国主义国家、民族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不是简单的两大阵营对立,没有什么工作可做”可知,当时新中国不单纯以意识形态为外交准则,A符合题意;BC两项材料

29、信息未能体现,排除;“新型区域外交合作”是新时期的外交方针,时间不符,排除D。23.阅读下表可知,某一阶段人民日报对美国报道语态变化最大,其主要原因是人民日报对美国报道不同语态所占比例1960年1月至3月1975年1月至3月1985年1月至3月积极报道0(0%)2(2%)51(14%)消极报道323(95%)81(87%)88(24%)中性报道16(5%)10(11%)224(62%)A. 尼克松访华开启中美关系正常化B. 新闻媒体文字风格发生了重大改变C. 全面对外开放推动中美关系改善D. 国策调整促使对美认识趋向理性客观【答案】D【解析】根据表格中的数字对比可知,随着时间的推移,对美国的积

30、极和中性报道越来越多,而消极报道越来越少,这是由中美关系的发展决定的。建国初期到六十年代,中国关系僵化,美国敌视中国,70年代中美关系缓和,1979年以后,两国关系正常化,经济文化交流越来越多,D正确。1979年中美建交标志着中美关系正常化,A错误。新闻媒体的文字风格也是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而变化的,排除B。全面对外开放与表格中时间不符,C错误。点睛:本题考查中美关系的变化。中美关系的变化与发展是两国国家利益共同决定的,是两国国家政策调整的结果。学生需抓住两国关系变化的实质,选择能全面反映表格变化的信息。24.19491978年,中国外交方式中体现得比较明显的是结盟外交、斗争外交、革命外交;19

31、782012年,合作外交、融入外交、和平外交成为中国外交的三个关键词,相比于前30年,这一时期中国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体系。中国外交策略改变的主要原因是A.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B. 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C. 中国坚持独立自主外交政策D. 不结盟思想深入人心【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发生了根本变化,经济建设取代阶级斗争成为国内政治的焦点,也改变了外交工作的目标和任务,中国对外战略和外交事务由前30年争取维护国家政权稳定和国家安全转变成为经济建设服务。故答案为B项。A项,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是外在因素,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中国始终

32、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会改变,排除;D项,不结盟思想是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不是外交策略改变的主要原因,排除。25.在雅典民主时代,在位官员经手的账目须接受由公民抽签产生的10位会计的核查;离任官员向陪审法庭提交账目后3日内,由各地域部落抽签产生的10位审计员负责受理公民对离任官员的任何公私指控。这表明雅典A. 监察体制高效完备B. 部落之间相互制衡C. 人民主权的广泛性D. 注重公民主权地位【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公民可核查离任官员的账目,可以对离任官员进行“任何公私指控”,这体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注重公民主权地位的原则,故选D;材料只讲到了对离任官员进行账目核查,这只是监察

33、制度的一个方面,仅凭这一个方面不能说明监察体制完备,故排除A;仅依据材料中的“由各地域部落抽签产生的10位审计员负责受理公民对高任官员的任何公私指控”这一点信息,不能得出“部落之间相互制衡”的结论,故可排除B;材料不能说明人民主权的广泛性特点,故C项错误。【点睛】在做此类试题时要注意一种现象,就是选项中某个或几个选项都与材料所体现的问题有关,但是对材料所体现问题的夸大,比如此题中AB两选项。在做题过程中要细心辨别。26. 据记载,在古代雅典法庭上被告往往携带家眷,上演一场场哭戏,声泪俱下,试图激起法官的侧隐之心。申诉之后,陪审法官经常未经正式答辩,便将圆盘投人标明为“有罪”或“无罪”的瓮中直接

34、表决。材料说明雅典A. 法官审案时具有很强的主观意志B. 陪审法庭是雅典最高司法机关和检察机关C. 被告的正式答辩注重策略和技巧D. 法庭判决不是依靠证据而是仅凭被告情感【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试图激起法官的侧隐之心”“陪审法官经常未经正式答辩,便将圆盘投人标明为“有罪”或“无罪”的瓮中直接表决”可以看出法官审理案件具有很强的主观性,符合题意的是A项,BC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D项中的“仅凭”表述错误,排除。所以答案选A。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陪审法庭【名师点睛】司法审判制度也是古希腊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能体现古希腊法律至上的特性,但它与罗马法有重大区别,

35、因为罗马法目的是如何化解社会矛盾巩固统治,罗马法以维护私有财产为核心。【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27.古代雅典不允许公民对城邦的利益漠不关心,哲人和学者不能遁入山野,必须到公民大会投票;任何公民不能拒绝担任官员;法律明确规定,发生政治争论时,公民不得中立,必须追随一派,反对一派,否则将予以严惩。这表明古代雅典A. 强化公民的社会责任B. 宣扬公民参政的平等原则C. 限制公民的民主自由D. 暴露直接民主形式的弊端【答案】A【解析】【详解】古代雅典通过公民大会、国家立法和制度,强制公民关心城邦的利益,参与政治活动,明确政治立场等,表明古代雅典强化公民的社会责任,A项正确;宣扬公民参政的“平等原则”和

36、限制公民的“民主自由”,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C两项错误;材料并未提出“直接民主形式”及其弊端,D项错误。28.苏格拉底说:“一个国家应当由既有专业知识又有道德的人去治理,统治者不是有王笏的人,不是偶然选中的人,不是攫取财富的人,不是使用强术骗术的人,而是有统治知识的人。”由此可知,苏格拉底认为A. 素养低的人不应享有民主权利B. 抽签选举有其自身的局限性C. 雅典的民主实质是奴隶主专政D. 知识是美德存在的重要条件【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苏格拉底认为“一个国家应当由既有专业知识又有道德的人去治理”,然而雅典民主政体却是轮流坐庄,强调抽签选举有其自身的局限性,故B项正确。苏格拉底认为国家

37、管家者应是既有专业知识又有道德的人,没有体现素养低的人不应享有民主权利,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雅典民主的实质,而是强调雅典民主有其自身的局限性,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知识和美德的关系,而是强调雅典民主有其自身的局限性,排除D。点睛:本题以雅典民主制度为切入点,抓住材料关键信息“一个国家应当由既有专业知识又有道德的人去治理”等,结合雅典民主制局限性的内容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29.罗马共和国早期,当罗马遭受外族进攻时,平民曾多次将自己组织的队伍撤离罗马,拒绝作战。迫使贵族在政治上做出让步,十二铜表法的制定就是这种斗争的成果之一。可见当时A. 贵族逐步丧失制定法律的主导地位B. 平民采取有效方式

38、争取自身权益C. 贵族让步在法制发展中起决定作用D. 平民与贵族的政治诉求日趋一致【答案】B【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罗马政治与法律相关知识的认识与理解能力。从材料“平民曾多次将自己组织的队伍撤离罗马,拒绝作战。迫使贵族在政治上做出让步”并结合所学可以看出,平民采取有效方式争取自身权益,使贵族做出让步,故B项正确;A项错误,十二铜表法是由贵族主导制定的,并且这部法律也主要维护贵族利益的,所以排除A项。C项错误,材料内容表明法律制定的关键是平民与贵族斗争的结果,所以排除C项。D项明显错误。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罗马共和国时期平民与贵族斗争的影响30. “万民法吸收

39、了清除了形式主义的罗马市民法的规范、同罗马人发生联系的其他各民族的规范、地中海商业习惯与法规,主要涉及所有权和债务等方面的内容的调整。”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万民法继承了公民法的具体内容B. 万民法是公民法的适时革新C. 公民法忽略了财产所有权的规定D. 公民法是万民法的组成部分【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涉及所有权和债务等方面的内容的调整”说明万民法是对公民法的内容进行了革新,故B项正确;“清除了形式主义的罗马市民法”, 万民法继续公民法的主要是一些原则、思想,更多地是吸收了其他各民族和地中海地区的一些法律规范,故A项错误; “万民法主要涉及所

40、有权和债务等方面的内容的调整”,这些内容的调整从侧面证明了公民法没有“忽略”所有权和债务等方面,故C项错误;万民法成为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从适用范围、内容侧重点、存在时期等方面都不相同,所以公民法不是万民法的组成部分,故D项错误。【考点定位】古代希腊和罗马政治制度罗马法万民法。31. “法律条文没有作出规定的,法官就不能受理。譬如有公民的奴隶被人拐走或偷跑掉,此公民要求法律受理就要找法官,向他申明:根据某某法律,我认为此奴隶应归我所有。法官确认后才能受理。”这一描述主要说明罗马法A. 重视法律程序B. 保留习惯旧俗C. 强调法官至上D. 体现人人平等【答案】A【解析】【详解】

41、本题考查罗马法的特征。依据材料可知,罗马法规定,法律条文没有作出规定的,法官就不能受理,这说明罗马法高度重视法律程序。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习惯旧俗下贵族可以随心所欲地解释法律,材料中并未体现;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罗马法重视法律程序而非要强调法官至上;D选项错误,罗马法律强调的是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而公民权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具有局限性,不可能人人平等。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32. 18世纪中叶,一位英国内阁成员在议会发言中说:“诸位都知道,媾和与开战的权力是由国王掌握的我们的宪法始终表明,国王在决定和平与战争时有权利让议会参与,也有权利不让议会参与。没有哪位明智的国王真的会冒险

42、不让议会参与。”这表明在当时的英国( )A. 光荣革命成果受到侵蚀B. 立宪政体未能阻止国王专权C. 内阁依旧为国王所控制D. 国王仍旧保留某些名义权力【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材料信息体现的是18世纪中叶时英国国王还掌握媾合与开战的权力,但是“没有哪位明智的国王真的会冒险不让议会参与”,也就是说国王必须要让议会参加才能行使媾合与开战的权力。本题表明的现象是当时英国国王仍旧保留某些权力,但是必须让议会参见才能行使。实质上说明了在君主立宪制下,国王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由材料信息可知,关荣革命的成果并没有受到侵蚀,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

43、体现出国王专权,故B项错误;此时责任内阁制已经形成,国王不能控制内阁,故C项不符合史实。【考点定位】欧美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君主立宪制下国王权力33.“1832年伊始,(英国)一系列议会法案扩大了男性公民的选举权,财产资格的限制大大降低,为最终实现男性公民的普选权铺平了道路。”推动这些法案得以通过的最基本的因素A. 议会同国王的激烈斗争B. 议会上院与下院争夺权利的斗争C. 工人运动的不断高涨D. 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推动【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光荣革命后,议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但是土地贵族操纵着议会议员的选举,一些衰败选区”仍有议员名额.工业革命展开后

44、,新兴工业资产阶级为维护自身利益,强烈要求参与国家管理,进行了议会制度的改革,因此1832年议会制改革的根本动力是工业革命的推动,故D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权利法案颁布后英国国王的权力被限制,议会和国王之间就没有了激烈的斗争,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32年议会改革是通过议会制的改革,工业资产阶级首次进入议会,推动了英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与议会上院与下院争夺权利的斗争无关,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推动1832年议会改革法案得以通过的最基本的因素是工业资本主义发展,与工人运动无关,故C选项错误。34. 1811年,英国政府准备对美战争,派人拿着议会批准的100万英镑军费的

45、批文前往英格兰银行要求预付,银行审计长发现上面未盖国王印章,拒绝支付。此事反映出当时英国A. 议会不能支配政府财政B. 国王掌控实权C. 银行担心政府违约失信D. 宪政制度确立【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君主立宪制的理解,在君主立宪制下,虽然国王是统而不治的虚君,但国王仍然是国家的象征,按照宪法规定,没有国王的印章的文件是不合法的,因此,才会出现银行审计长发现未盖章国王印信,拒绝支付的事,这体现了英国宪法至上的施政理念,故选D。AB表述错误,C项曲解了题意。【考点定位】英国君主立宪制特征35.据金色财经2017年5月3日报道:英国首相特蕾莎梅向伊丽莎白二世女王提请解散英国议会,并获女王正式

46、同意,随即首相正式宣布解散议会。按照英国法律,议会解散后,议会下院所有席位自动空缺,但包括首相在内的所有内阁大臣仍保留现职位直至新内阁组建完成。由此可见,英国A. 君主是实,立宪为虚B. 首相有权解散上议院C. 内阁和首相共同进退D. 女王有制约首相实权【答案】C【解析】【详解】英国首相按照惯例经英王同意解散议会后,新的内阁产生之前,“首相在内的所有内阁大臣仍保留现职位”,体现出内阁和首相共同进退,C项正确;“君主是实,立宪为虚”与英国政治生活中英王“统而不治”不符,A项错误;英国首相无权解散上议院,英国女王没有实权,BD两项错误。36.2017年8月4日新华社电称:“美国国会参众两院上周接近

47、全票通过一项针对俄罗斯、伊朗和朝鲜三国的制裁法案,断绝了总统唐纳德特朗普使用总统否决权的选项。尽管不满,特朗普于8月2日还是签署了这项法案,并发表一份怨气十足的文字声明。”美国国会此举A. 行使了宪法赋予国会的职权B. 使立法权凌驾于行政权C. 降低了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D. 使总统无权否决该法案【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反映的是国会对总统权力的限制,并没有降低联邦政府的行政权,故C错误。1787年宪法中规定,总统有权否决法案,故D错误。美国参众两院近全票通过了一项提案,此举体现了宪法赋予国会的职权,故A正确。 在美国三权分立的体制下,总统和国会之间相互限制,互相之间关系是平等的,故B错误。

48、37.学完“欧美各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这一章节内容后,一个学生对欧美主要国家政治现代化进程的特点分别用了四个成语加以概括:“循序渐进”“独辟蹊径”“借尸还魂”“循环往复”。其对应的国家分别是A. 德、英、法、美B. 英、美、德、法C. 法、美、德、英D. 英、美、法、德【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历史上,英国政治现代化进程具有典型的循序渐进的特征,美国通过独立战争开创出崭新的三权分立的共和制度,德国统一后保留了普鲁士的军国主义和专制主义传统,法国经过曲折反复的过程最后选择了共和政体,B项符合题意;政治现代化进程具有“循序渐进”特点的是英国,AC两项错误;德国的政治现代化

49、并不具备“循环往复”的特点,D项错误。38.美国学者菲利普这样评价一部宪法:“这部宪法可谓应时而生,这是一个有着强大的立法机构的自由主义国家,总统行政部门权力微弱”。对这部宪法描述正确的是A. 总统任命内阁须经参议院同意B. 内阁和总统须对议会负责C. 三权分立,互相制衡与平衡D. 利用内阁限制袁世凯专权【答案】B【解析】“总统行政部门权力微弱”说明总统、内阁向议会负责,受议会制约,属于法国议会制共和制体制,故B正确;根据法国1875年宪法,总统任命内阁须经众议院同意,A错;C与“总统行政部门权力微弱”不符,排除;D不符合题意。【名师点睛】抓住关键信息“总统行政部门权力微弱”判断是议会制共和体

50、制即可。39.1878年5月,俾斯麦提交的“反对社会民主党企图危害治安的法令”草案遭到帝国议会否决。不久,按照俾斯麦的要求,联邦议会解散了帝国议会并重新选举。10月19日,新一届帝国议会以221票对149票通过了该法令,经皇帝批准,21日起法令生效。这件事反映了当时德意志帝国A. 首相有权力解散帝国议会B. 皇帝只有形式上批准法律的权力C. 联邦议会没有任何立法权D. 帝国议会的立法权受行政权控制【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按照俾斯麦的要求,联邦议会解散了帝国议会并重新选举。10月19日,新一届帝国议会以221票对149票通过了该法令,”说明首相可以间接控制帝国议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51、帝国议会的立法权受行政权控制。故答案为D项;首相没有权力直接解散帝国议会,排除A项;皇帝拥有实权,排除B项;联邦议会拥有一定的立法权,排除C项。【点睛】本题属于提炼信息类选择题。其备考启示:其一,发现。即找出材料中关键的字词句段;其二,转化。浓缩关键的字词句段,转化历史学科术语。40.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议会的议员不能因为议员身份而领取任何薪俸和报酬。这反映了德意志帝国A. 议会议员地位低下B. 经济落后财政困难C. 专制主义色彩浓厚D. 初步建立民主政治【答案】D【解析】帝国议会议员是普选产生,具有民主性。他们代表不同的社会阶层在国家事务上发声。如领取薪俸或报酬,就有可能受政府

52、所控,也反映了德国已经初步建立了民主政治,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议会议员政治地位高,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德意志帝国经济不落后财政不困难,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反映的是民主而非专制主义,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卷(非选择题 共40分)二、非选择题:(共40分,41题15分,42题10分,43题15分)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汉文帝废除了刻面、割鼻、斩左右趾等刑罚,景帝时规定八十岁以上、八岁以下和孕妇等人处被审讯关押的,都不得加械具。平帝时规定,对“从坐”妇女免于拘捕和监禁,男子八十以上、七岁以下除非重罪,均可免刑或减刑。刑法中增加了一些新罪名,如“阿党”(诸侯有

53、罪,傅相不举奏)与“附益”(中央朝臣外附诸侯),均为重罪。武帝时还制订了时金律、左官律,来制裁诸侯在祭祀宗庙时贡金不合标准、舍弃朝廷而奉事诸侯等行为。在司法判决中,盛行以春秋的精神作为解释法律和作出判断的基本原则。许多经学大师纷纷以经解律,东汉时许慎、马融,郑玄等人各立门户,歧见增多,以至于朝廷出面规定了郑玄注经解律的正统地位。摘编自张晋藩中国法制通史材料二 公民法主要适用于罗马公民,内容上侧重于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方面。从共和国后期到帝国前期,罗马由一个城邦国家变成了地跨三洲的大帝国,新的地区不断被并入它的贸易和交通体系中。罗马法也由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万民法适用于罗马公民与外邦人以及外邦人与

54、外邦人之间关系,基本内容主要是关于所有权和债权方面的规范,注重调节贸易及財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罗马法虽然允许使用酷刑,但只是作为审判过程中的补充性和最后的措施,实施的前提包括:只针对死刑犯罪;没有其他手段发现真实;对犯罪的指控充分和适当。20岁以下与60岁以上者、孕妇和育儿母亲免予酷刑。摘编自于贵信古代罗马史(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中国汉代和古罗马各自的法制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国法制特点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一致的进步之处。【答案】(1)特点:汉代:宽法缓刑(或“逐渐废除某些酷刑”、“逐渐废除某些肉刑”);体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儒家经典开始影响法律实施;儒家学者深入影响法

55、律条文的解释(如答“儒家思想的影响日益加深”之类亦可酌情给分)。古罗马:适用范围和内容因时而变(或“罗马法逐渐发展完善”);对酷刑的限制严格(或“酷刑只是审判过程中的补充性和最后的措施”)。(2)背景:汉代:鉴于秦亡的教训,缓和社会矛盾,奉行黄老之学,无为而治;汉初诸侯势力发展,威胁中央集权;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古罗马:伴随着扩张,罗马统治区域扩大,需要处理更为复杂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矛盾;国内外贸易的发展。进步:适应现实的需要小断进行调整;减少或限制酷刑,对老幼及妇女给予一定照顾,体现出人道的一面。【解析】(1)第一小问汉代特点,根据材料一“汉文帝废除了刻面、割鼻

56、、斩左右趾等刑罚,景帝时规定八十岁以上、八岁以下和孕妇等人应被审讯关押的,都不得加械具”得出宽法缓刑;根据材料一“如“阿党”(诸侯有罪,傅相不举奏)与“附益”(中央朝臣外附诸侯),均为重罪。武帝时还制订了酎金律、左官律,来制裁诸侯在祭祀宗庙时贡金不合标准、舍弃朝廷而奉事诸侯等行为”得出体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根据材料一“在司法判决中,盛行以春秋的精神作为解释法律和作出判断的基本原则”得出儒家经典开始影响法律实施;根据材料一“许多经学大师纷纷以经解律,东汉时许慎、马融、郑玄等人各立门户,歧见增多,以至于朝廷出面规定了郑玄注经解律的正统地位”得出儒家学者深入影响法律条文的解释。第二小问古罗马特点

57、,根据材料二“从共和国后期到帝国前期,罗马由一个城邦国家变成了地跨三洲的大帝国,新的地区不断被并入它的贸易和交通体系中。罗马法也由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得出适用范围和内容因时而变;根据材料二“罗马法虽然允许使用酷刑,但只是作为审判过程中的补充性和最后的措施”得出对酷刑的限制严格。(2)第一小问汉代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政治(鉴于秦亡的教训,缓和社会矛盾,奉行黄老之学,无为而治)、经济(汉初诸侯势力发展,威胁中央集权)、思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的角度进行作答即可。第二小问古罗马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古罗马版图的不断扩张所引发的政治(需要处理更为复杂的社会关

58、系和社会矛盾)、经济(同内外贸易的发展)变化的角度进行作答即可。第三小问进步之处,结合上述材料,可以从时代性(适应现实的需要不断进行调整)、人道性(减少或限制酷刑,对老幼及妇女给予一定照顾,体现出人道的一面)两个角度进行作答即可。点睛:本题主要是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问就是直接根据材料提取有效信息,比较简单。第二问中西结合,分析两国法制特点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影响,结合汉代和罗马的历史背景不难分析出答案。从此题我们可以认识到今后的复习要注意重大历史时间的背景、原因等的分析,要把中外历史联系起来复习,注意中外历史事件的关联性。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在近代西方宪政发展史

59、上,“妥协”与“悖论”是两个绕不开的话题。首先,在西方民主政治中,妥协是一种司空见惯的政治现象。它是暴力之外唯一有效解决冲突的手段,以妥协方式解决冲突是西方民主政治的基本价值取向,英国人便承袭了典型的妥协传统。民主依赖于妥协,正如美国宪法本身就被认为是“一捆妥协案”。在制宪者们看来,真正的共和政体不是追求社会意见与意志的同一性。而是允许多种意见、意志和利益在一种有秩序的体制下妥协共存。妥协精神对保证西方民主政治的健康运行有着重要意义。其次,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往往存在与启蒙思想家们所倡导的民主思想和原则相背离的地方。对其认识,不可只看它怎么说,更要看它怎么做,运作比字句更重要,只有了解实际的运作过

60、程,才能有真正深刻的理解。摘编自龙太江政治妥协与西方民主政治;钱乘旦“说”与“做”的悖论结合材料和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其中一个话题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至少须有两个国家的史实依据,史论结合)【答案】示例一: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中存在着“妥协”的政治现象。英国:“光荣革命”是资产阶级同新旧贵族之间妥协的结果,但避免了流血冲突,巩固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权利法案的颁布,责任制内阁的形成及1832年议会改革,都体现了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妥协,但推动了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的形成和发展。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联邦制,实行中央集权和地

61、方分权相结合;国会议员选举体现了大州和小州之间的利益平衡;联邦政府内部国会、总统和最高法院之间的分权与制衡。美国宪法调和了各方意志和利益,保障了美国宪政民主政治正常运行。(或保留黑奴制度,协调南北方利益。)示例二: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实践中存在着与民主思想、原则相“背离”的现象。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确立之初,议会选举条件苛刻:美国1787年宪法保留了奴隶制度和种族歧视。它们违背了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等民主思想和原则,体现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狭隘和欺骗性。德意志帝国宪法仍然规定皇帝掌握大权,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举“立宪”之名而行“专制”之实,体现了德国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保守和不彻底性。(任意列国家的

62、史实即可)【解析】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答案不唯一,但论题必须与材料有关,围绕“政治妥协与西方民主政治”、“民主思想和原则相背离”等材料中的主题进行归纳。如: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发展中存在着“妥协”现象。答题内容必须要点化、序号化,注意“阐述至少须有两个国家的史实依据”,并史论结合。要联系教材所学知识,对“论据”进行补充、说明。如从美国1787年宪法中中央与各州的妥协、民主制与奴隶制的妥协、中央各机构的妥协等方面论述;也可以从英国“光荣革命”是议会和王权的妥协、1832年议会改革是工业资产阶级和金融资产阶级、贵族的妥协等角度进行分析,指出这种妥协保障了民主的运行,促进了国家的经济发

63、展。最后注意总结,回归主题。43.【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在处理“国与民”的关系上,梭伦改革和商鞍变法各有选择。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校伦改革的各项原则较其细节更为重要。校伦通过用法律手段恢复最下层各阶级的人身自由权利以及加强他们在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地位。他把国家(注:指稚典城邦)笠于党派或氏族之上他的法律经宗教仪节而斌有神圣之意:每一个公民都宣誓遵从。对城邦内每一个阶级他都适度地给予责任,他倡导阶级与阶级之间的社会公正的理想。他诉之于理性、自由、温和与人道。雅典时常不能达到校伦的标准,但它承认这些标准是其永恒的遗产。摘编自哈蒙德希腊史材料二商鞅把法作为树立国家权力的最重要的手段来

64、强调关于惩罚方面,对犯罪集体负责的原则也得到了强调。他明令禁止父亲与成年之于或成年的弟兄在一户同居。为了控制的目的而把民众分成小单位的基本思想在以后的帝国时代,甚至晚至民国时代,仍行之不极。商鞍的主要目的是建立一个以勤劳的农民和有纪律的军队为基础的统一而强大的国家,军队的士兵实际上征自农民。摘编自剑桥中国秦汉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梭伦改革中协调“国与民”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目的及其对待民众的举措。(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在处理“国与民”关系上的不同价值取向。【答案】(1)原则:保护公民权利和地位;维护城邦利益;实行法治;

65、责任适度,倡导公正;注重人道主义。(2)目的:控制民众,强化集权,实现富国强兵。举措:严刑峻法;什伍连坐;实行小家庭制;奖励耕战。(3)价值取向:梭伦改革中城邦重视保护公民权利和地位,视城邦与公民为一体;商鞍变法中国家控制民众,民众只是政府实现富国强兵的工具。【解析】【历史一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据材料一中“梭伦通过用法律手段恢复最下层各阶级的人身自由权利以及加强他们在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得出保护公民权利和地位;“他把国家(雅典城邦)置于党派或氏族之上”得出维护城邦利益;他的法律“每一个公民都宣誓遵从”得出实行法治;“对城邦内每一个阶级他都适度地给予责任,他倡导阶级与阶级之间的社会公正的理想”得出强调责任适度,倡导公正;“他诉之于理性、自由、温和与人道”得出注重人道主义。(2)目的:由材料二“商鞅的主要目的是建立一个以勤劳的农民和有纪律的军队为基础的统一而强大的国家”得出达到控制民众,强化集权,实现富国强兵。举措:由材料二中“关于惩罚方面,对犯罪集体负责的原则也得到了强调”得出严刑峻法,什伍连坐;“为了控制的目的而把民众分成小单位”得出实行小家庭制,奖励耕战。(3)两次改革在处理“国与民”关系上的不同价值取向:综合两则材料看出,雅典实行民主政治,重视保护公民权利和地位;商鞅变法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民众只是政府实现富国强兵的工具。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