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9 ,大小:133KB ,
资源ID:815678      下载积分:1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815678-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第3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经典题集锦(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第3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经典题集锦(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

1、3.9两宋的政治和军事1.(2020全国卷26)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省试后,主考官李昉徇私录取“材质最陋”的同乡武济川一事被告发,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试遂成常制。经此事后,宋代科举()A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 B确立了省试考试权威C完善了考试录取程序 D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答案】C【解析】由材料“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试遂成常制”可知宋太祖明确了殿试的程序,强化了殿试的要求,进一步完善了科举考试录取程序,故选C项;隋唐开科取士打破了世家大族的特权,“否定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最高一级,由皇帝亲自负责的殿试,而非省试考试,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科举考试的程序而非具体的内

2、容,不能得出人才选拔标准提高的结论,排除D项。2(2019.4浙江高考7)有学者认为:“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变化中,治理天下与君臣关系的处理,尤以相权的调整为要。下列项中属于相权调整的举措是()A建立世官制 B增设“参知政事”C强化“外朝” D实行察举制【答案】B【解析】宋代,参知政事正式作为宰相官名,目的是通过分割相权,削弱相权,故选B项;世官制是指世代为官,官吏具有世袭的特权,排除A项;汉代逐渐形成以皇帝为中心的“中朝”和以丞相为首的“外朝”,通过强化“中朝”来加强皇权,排除C项;察举制是汉代以道德标准来选拔官吏的制度,排除D项。3(2019新课

3、标全国卷高考26)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 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 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 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答案】A【解析】“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可见养活这么庞大的军队需要巨额的财政支出,故选A项;“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与军队战斗力无关,排除B项;“北宋实行募兵制”是中央集权之下的军事制度,形成“守内虚外”的格局,加强对地方控制,排除C项;“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与社会的“贫富分化”无关联,宋代贫富分化的原因是商品经

4、济的发展和政府不抑兼并,土地高度集中造成的,排除D项。4(2018新课标全国卷高考25)表1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宰相人数北宋(71)南宋(62)高级官员208中级官员1510低级官员128无官职记录2436 表1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答案】B【解析】材料中从北宋到南宋,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的宰相人数在减少,世家大族影响削弱,故A项错误;随着宋代科举制的发展,材料中无官职记录的平民子弟担任宰相的人数增加,从而跻身于社会上层,加强社会阶层流动,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出宰相的来源,

5、与其权力变化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宋代科举制促进社会阶层流动,功能加强,而不是弱化,故D项错误。5(2016江苏单科4)“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 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 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答案】A【解析】材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说明采用密封考试形式,有利于考试的公平公正性,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提及科举考试的形式更加公平,没有提及取士科目数量减少,故B项错误;材料“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是对进士科的重视,不是尊贵,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提及科举考试的形式更加公

6、平,没有涉及录取人数的变化,故D项错误。6(2016浙江文综16)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强化,往往通过采取弱化相权、完善监察体制、调整中央和地方关系等手段来实现,在这一过程中政治架构的设计与职权的变更较为突出。下列选项中,在地位和职权上大体相当的一组是()A东周诸侯国与元行省 B唐政事堂与宋中书门下C西汉州刺史与明监察御史 D宋提点刑狱司与明通政司【答案】B【解析】东周诸侯国独立性很强,元朝行省行使权力受中央节制,二者地位和职权区别较大,故A项错误;唐朝在门下省设政事堂,后来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身份等同宰相,宋朝的中书门下,习称政事堂,行政长官职务相当于宰相,因而二者地位和职权大体相当,故

7、B项正确;西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政治,明朝监察御史监察地方,大事奏裁,小事主断,官位虽不高,但权势颇重,因而二者地位和职权大体不相当,故C项错误;宋提点刑狱司是专职监察刑狱的官员,明通政司掌内外章奏和臣民密封申诉之件,因而二者地位和职权不相当,故D项错误。7(2015山东文综14)唐宋时期,地方官任职避亲、避籍渐成定制。该制度旨在()A瓦解宗法体系 B防止地方势力膨胀C健全地方行政机构 D完善地方监察制度【答案】B【解析】宗法体系在中国古代一直存在,而且占有重要地位,且与题干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避亲”,可知,“避亲”就是防止形成家族势力,进而造成地方割据,因此是为了防止地方势力膨胀,

8、故B项正确;题干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地方机构的设置问题,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中主要强调的是地方官任职避亲、避籍,并没有强调完善监察制度,故D项错误。8(2014北京文综14)唐末五代,中央集权大为削弱。为扭转这一局面,宋初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是()A文官任知州 B设三司使 C设枢密院 D施行将兵法【答案】A【解析】“为扭转这一局面”即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宋初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有利于改变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宋初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君主专制加强,故B项错误;设枢密院,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君主专制加强,故C项错误;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施行将兵法,不符

9、合时间限制,故D项错误。9(2013北京文综13)读图7,判断下列各项表述正确的是()A汉武帝在颁布推恩令B北魏孝文帝从迁都到C和先后是两宋的都城D明太祖在废除了丞相制度 图7 中国古代部分都城示意图作【答案】C【解析】本题是图片题,考查学生读图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解答本题首先根据选项提到的四个朝代。依据所学知识,结合地图判断图中四个地名分别是长安(西汉都城)、开封(北宋都城)、平城(北魏初都城),杭州(南宋都城)。西汉的都城在长安,A项说法错误;孝文帝迁都是从平成迁至洛阳,B项错误;明朝建国之初都城在南京,D错误。因此正确答案选C。10(2013上海单科7)历史课上,讨论中国古代的官制演变,

10、同学们征引史料,各抒己见。甲说:方镇太重,君弱臣强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乙说:天下之兵,本于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丙说: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而天下事方如指掌矣。丁说:青海军兴,始设军机房,领以亲王大臣。其中涉及宋代文官体制的史料是()A甲说、乙说 B甲说、丙说C甲说、丁说 D乙说、丙说【答案】A【解析】解答本题注意题目的时间“宋代”。宋代建立后,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从“钱、权、兵”等方面削弱地方与中央官制,所以甲、乙的说法符合题目要求。丙说的“中书省”“行省”是元代的;丁说的“军机房”是清朝的。故选A。11(2012海南单科5)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

11、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 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答案】C【解析】题干主要反映宋代御史与宰相的关系变化,以此说明相权的削弱,皇权的加强,说明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御史掌握的是监察权,A项题干无从反映, D项不符史实;宋代以前的历代统治者为了加强皇权,致力于削弱相权,如汉代的“中朝”和“外朝”制度、唐代的三省六部制,B项排除。12.(2011北京文综13)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下列表述准确的是()A西汉通过削弱诸侯王势力分化相权

12、B北魏实行三长制分割丞相的行政权C宋代设立三司使来分割丞相的财权D清设军机处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矛盾【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皇权与相权的斗争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西汉时期通过建立中朝,以削弱和对抗以丞相为首的外钞的权力。北魏实行三长制是为了削弱地方势力。从明朝废除丞相制度,故清朝没有丞相与皇权的斗争。13.(2020新课标全国II卷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熙宁二年(1069年),宋廷开始精简军队,压缩编制,到元丰八年(1085年)禁、厢军总数减为80万左右,比原先减少30多万。熙宁七年,开始实行“将兵法”,把当地各部分禁军以及有战斗力的

13、厢兵、蕃兵、乡兵等,混合编组为“将”,下设“指挥”。每“将”自2 000多人至1万多人不等,通常为5 000人左右,设正、副将为长官,选择有作战经验和才能的人担任。诸将长官统领并训练本将士兵,以达到将知兵、兵知将的目的。将兵多数戍守本路,在本路辖区内更戍,但也有一部分将兵到指定的别路更戍。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实行将兵法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王安石将兵法改革。(9分)【答案】(1)冗兵众多,老弱兵士多;兵不知将、将不知兵;战斗力下降,积贫积弱。(2)改变了宋军的编制,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减少军费开支,一定程度上缓解了

14、财政压力;未从根本上解决北宋的社会危机。【解析】(1)由材料“宋廷开始精简军队,压缩编制,到元丰八年禁、厢军总数减为80万左右,比原先减少30多万”得出冗兵众多,老弱兵士多;由材料“诸将长官统领并训练本将士兵,以达到将知兵,兵知将的目的”得出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由材料“熙宁二年1069年”结合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得出战斗力低下,积贫积弱。(2)由材料“把当地各部分禁军以及有战斗力的厢兵、蕃兵、乡兵等,混合编组为将,下设指挥,每将自2000多人至1万多人不等”得出改变了宋军的编制,提高了军队战斗力;由材料“精简军队,压缩编制”、“禁、厢军总数减为80万左右,比原先减少30多万”得出减少军费开支,一定

15、程度上缓解了财政压力;结合王安石变法的结果得出未从根本上解决北宋的社会危机。14(2019江苏高考24)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清末民国时期,中国面临千年未有之变局,学界和政界纷纷讨论王安石变法。梁启超和孙中山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两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宋)元祜以降,指凡公(王安石)所变之法,皆曰“恶法”,其为意气偏激,固无待言吾常谓天下有绝对的恶政治,而无绝对的良政治。苟其施政之本意,而在于谋国利民福,殆可谓之“良”也已。 梁启超王安石传 材料二 “王安石所行的新法,都是民生主义的事实。”(孙中山全集)清末民国时期,很多学界政界人士积极主张学习西方,但很快发现西方文化也存在巨大问

16、题与缺陷,需要在中华文化中寻找智慧加以补充改进。 姜锡东、周一星略论王安石变法的现代影响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指出梁启超与前人对王安石变法的不同态度及其原因。(4分)(2)王安石新法中“民生主义的事实”历历可知。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免役法为例,指出王安石是如何进行政策设计的,并说明其积极效果。(4分)(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民国时期学界和政界关注王安石变法的主客观原因。(2分)【答案】(1)态度:梁启超褒;前人贬。原因:梁启超强调王安石变法的善良本意(谋求国利民福);前人意气用事,认识偏激。(2)政策设计:政府收取免役钱;募人充役。积极效果: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有

17、利于发展生产。(3)原因:主观: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变革依据。客观:近代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变革。【解析】(1)第一小问(态度),据材料一“指凡公(王安石)所变之法,皆曰“恶法固无待言”“苟其施政之本意,而在于谋国利民福,殆可谓之”良“也已”得出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持赞赏态度,前人持贬斥态度。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一“在于谋国利民福,殆可谓之“良”也已”得出梁启超持赞赏态度的原因是王安石变法是为国为民。根据“其为意气偏激,固无待言”可得出前人持反对态度的原因是认为王安石变法是意气用事,认识偏激。(2)第一小问(政策设计),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的是免疫法的内容:政府收取免役钱,募人充役。第二小问(积极效果

18、),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免役法的施行有利于保证农业生产时间,推动农业生产发展。(3)第一小问(主观原因),据材料二“清末民国时期积极学习西方发现西方文化也存在巨大问题与缺陷,需要在中华文化中寻找智慧加以补充改进。”得出主观上从传统文化寻找依据。第二小问(客观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近代社会形势进行回答。15(2015福建文综41)(16分)历史A【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自祖宗承五代之乱而又田制不立,田亩转易、丁口隐漏、兼并伪冒者未尝考按,故赋入之利视古为薄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方量毕,以地及色,参定肥瘠,而分五等,以定税则。摘

19、自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四田赋考材料二 应将王安石变法置入唐宋变革的历史契机中考察。北宋处在中古田制瓦解,契约租佃经济确立的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观念和文化理念等都有所改变改革的成败得失,绝非改革者的执拗性格使然,也不能单从集团斗争上去寻找原因,必须深入到表面冲突下的时代潜流中去探究。摘自李华瑞王安石变法研究史(1)材料一反映了王安石变法的哪项法令?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法实施的目的。(6分)(2)材料二中的“社会转型”在经济上有何表现?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安石改革成败得失必须“深入到表面冲突下的时代潜流中去探究”。(10分)【答案】(1)法令:方田均税法。(2分)目的:均摊赋税;增加

20、财政收入;抑制土地兼并。(答对其中2点即可,4分)(2)表现:旧田制瓦解,租佃经济确立。(4分) 简析:长期以来遗留的弊端延续到北宋中期,各种社会矛盾交织;王安石试图扭转积贫积弱局面,契合时代要求;应将王安石变法成败得失置于唐宋变革的历史契机中考察。(答对其中2点即可。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6分)【解析】(1)第一小问法令,根据材料一“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方量毕,以地及色,参定肥瘠,而分五等,以定税则”,结合王安石变法内容可知是方田均税法。第二小问目的,根据材料“而又田制不立,田亩转易、丁口隐漏、兼并伪冒者未尝考按,故赋入之利视古为薄”,结合所学,从增加财政

21、收入、抑制土地兼并、均摊赋税等角度回答。(2)第一小问表现,根据材料二“北宋处在中古田制瓦解,契约租佃经济确立的社会转型时期”归纳为旧田制瓦解,租佃经济确立。第二小问简析,从王安石变法背景,即积贫积弱和社会矛盾等角度来回答。16(2013山东文综35)(10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宋人话本中很多故事涉及王安石变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

22、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据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1)据材料,概括说明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6分)(2)研究王安石变法时,你如何看待宋人话本的史料价值。(4分)【答案】(1)免疫法等新法加重了人民负担;用人不当,出现了官吏扰民现象;新法引起了民间不满。(2)话本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一定史料价值;话本属于文学作品,有艺术加工成分,须用其他史料印证。【解析】考查学生对史料的分析能力,对材料的阅读分析提取有效的历史信息,第一问要求依据材料概括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第二问是对史学研究方法的考查,17(2013全国新课标卷文综48)(15分

23、)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一 中国古代有功臣配享制度,即一个皇帝逝去后,要在已故臣僚中选取功勋卓著的大臣陪祀其庙庭。功臣配享皇帝,是朝廷对该大臣的最高评价。北宋神宗时,王安石“变风俗,立法度”,主导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哲宗绍圣初年,诏“王安石配享神宗皇帝庙庭”。南宋建炎初,有人提出“自绍圣以来,学术政事败坏残酷,致祸社稷,其源实出于安石”。于是,“罢安石配飨神宗庙庭”。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材料二 宋史记熙丰(宋神宗年号熙宁、元丰)事实者,成于南渡以后史官之手,而元人因而袭之,皆反对党之言,不可征信。今于其污蔑荆公(王安石)处,皆一一详辩之荆公不仅为中国大政治家,亦为中国大文学家

24、。 摘自梁启超王荆公(1908年)(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两宋对王安石的评价及其主要理由。(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重新评价王安石的目的及采用的方法。(9分)【答案】(1)北宋褒扬王安石,认为王安石变法对朝廷有功;南宋贬斥王安石,认为北宋灭亡根源于王安石变法。(6分)(2)目的:弘扬历史上的改革精神;推进改革,挽救民族危亡。(4分)方法:重视历史记录者的态度;考订历史材料的真伪。(5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概括归纳材料以及通过历史现象比较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第(1)题从材料中得出北宋褒扬、南宋贬斥的评价,并结合材料相关信息找到其评价理由;第(2)题可结合梁启超的阶级属性以及时代背景,提炼解读材料有效信息,分析梁启超重新评价王安石的目的。利用材料信息“而元人因而袭之,皆反对党之言,不可征信。”判断其采用的方法是重视重视历史记录者的态度;考订历史材料的真伪。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