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分层作业(二十六)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建议用时:30分钟)120世纪初,清政府曾颁发谕旨:“通商惠工,为古今经国之要政。自积习相沿,视工商为末务,国计民生,日益贫弱,未始不因乎此。亟应变通尽利,加意讲求。”由此可推出()A中国古代一直推行重商政策B洋务运动实现了中国的富强C清政府将实行振兴工商业的政策D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没有发展C材料中描述的是清政府认为将工商业视为末业,不利于国计民生。由此,可以推断出清政府将实行振兴工商业的政策,故选C项。2美国在“门户开放”的照会中,规定“各国货物,一律按中国现行税率征收关税”。美国这样做的目的是()A讨好中国政府以取得在华优势B插手欧洲
2、列强的势力范围C调整列强的在华矛盾D凭借雄厚经济实力排挤欧洲列强D“门户开放”是美国提出的侵略中国的新政策,提出的目的是分享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侵略权益,也含有插手欧洲列强势力范围的目的,但题干中规定的征收统一关税,则说明了美国凭借其雄厚经济实力排挤欧洲列强,扩大美国在华侵略权益。3黄遵宪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爱国诗人。他曾在仰天一诗中写道:“仰天击缶唱乌乌,拍遍阑干碎唾壶。病久忍摩新髀肉,劫余惊抚好头颅。箧藏名士株连籍,壁挂群雄豆剖图。敢托鸩媒从凤驾,自排阊阖拨云呼。”对此诗写作背景表述准确的是()A甲午战败,举国悲哀B维新受挫,忧国忧民C列强群至,瓜分风起D义和热血,抗敌卫国C根据诗句中的“群雄豆剖
3、图”可推断是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故选C项;A项说法不能完整反映诗句内容;B、D两项发生的时间与材料反映的时间不符。4面对日益严重的财政危机,下列哪一项不是清政府采取节支增收的措施()A增加税收额度B降低官员薪俸C裁减军队D将沉重的负担转嫁到人民身上D清政府为缓解财政危机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损害了人民的利益,遭到人民的反对,并转嫁负担,导致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D项是结果而非措施,故选D项。520世纪初,张謇极力宣扬“实业救国”,认为:“救国为目前之急譬之树然,教育犹花,海陆军犹果也,而其根本则在实业。”“实业救国”口号在近代的中国曾响彻了半个世纪。下列对其历史意义的
4、表述不正确的是 ()A揭示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B推动了中国的经济近代化C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D抵制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A在清朝的反动政权下,是不可能仅仅靠振兴实业来救国的;必须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才能为振兴实业创造必要的政治前提。所以“实业救国”口号并没有揭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反帝反封建)。6甲午战争后,中国兴起了一个兴办实业的新浪潮,有人描述当时的情景说:“相信能认购一股就等于收回一份利权,于是争相认购股份,引起了全国到处创办股份、合伙或独资经营的新企业的浪潮。”以上材料说明这次兴办实业的浪潮()A与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机相联系,具有爱国的性质B直接推动力是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C欧洲
5、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经济侵略是主要原因D是民国政府发展实业政策的结果A本题材料反映的是兴办实业的历史环境,结合这一时期的历史可知,民族企业的高潮与民族危机和实业救国思潮有关,因而A项正确;B项是客观因素不是直接推动力;C项不能从材料中得出;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光绪二十一年闰五月上谕称,“叠据中外臣工务陈时务,详加披览,采择实行,如修铁路、铸钞币、造机器、开矿山”,要“以恤商惠工为本源”。材料二清廷上谕:“马关商约与我华民生计大有关碍,亟宜设法补救以保权利。”“振兴商务,为富强之计,必须讲求工艺,设厂制造,始足以保我权利。”材料三盛宣怀于光绪二十一年,向朝廷条陈大计
6、,“必兴商务,然后可以扩利源”,同时提出“广制造,兴矿政以开源也”。材料四“卡若栉比(如梳子齿)法若凝脂,一局多卡,一卡多人,只鸡尺布,并计起捐,碎物零星,任意扣罚。”张謇指出:“各省农工商务诸事创办之始,率以重税困之,虽商民之破家堕业而有所不顾,至令民间动色相戒视国家兴利之说为陷阱之忧。”晚清经济政策与改革措施(1)从材料一来看,清政府在经济政策方面有何变化。结合材料二、三分析导致上述变化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2)材料四揭示了什么社会现象?此社会现象所反映的本质是什么?解析第(1)问的“变化”,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时间“光绪二十一年”以及“以恤商惠工为本源”等信息作答;“原因”注意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分析。第(2)问,注意对整个材料进行归纳,既要看到这种措施的进步性,也要看到清政府鼓励发展工商业的本质目的。答案(1)清政府调整工商政策,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直接原因:甲午战争后巨额的赔款和外债使清政府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根本原因: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大大加深。(2)社会现象:清政府鼓励工商业发展的同时,加重了对工商业的赋税征收,造成工商业发展困难,挫伤了工商业者投资的积极性。本质:清政府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