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宣化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9月月考试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5小题,共70.0分)1. 据史记殷本纪载:“帝乙长子日微子启,启母贱,不得嗣。少子辛,辛母正后,辛为嗣。帝乙崩,子辛立,是为帝辛,天下谓之纣。”据此可知()A. 商朝初期“家天下”制度开始形成B. 商朝末期“分封制”已经走向成熟。C. 商朝初朔“中央集权制度”正式确立D. 商朝末期实行了“嫡长子继承制”2. “中国人总是作为他家庭中忠诚的成员生活着,非常关心亲族关系,对于辈分、男女性别和身份的区别很是敏感,从古代起,女儿都是嫁到别家去,儿子则将媳妇娶进自己家里。”材料所述文化传统,其根源可以远溯到
2、()A. 夏商周时期开创的宗法制度B. 周朝开启的“家天下”时代C. 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的形成D. 汉朝儒家倡导的“纲常名教”3. 许倬云在西周史中指出:“分封制度是人口的再编组,每一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是土地,更重要的是分封了不同的人群。新封的封国,因其与原居民的糅合,而成为地缘性的政治单位。因此,分封制下的诸侯,一方面保持宗族族群的性格,另一方面也势必发展地缘单位的政治性格。”材料反映分封制的实施()A. 使得封国成为地方政权B. 削弱对封国的政治管理C. 彻底打破了宗族的界限D. 强化了旧有的宗族因素4. 史学家唐德刚认为,自公元前4世纪商鞅变法起至汉武帝和昭帝之间,古代中国实现了从“封建
3、”到“帝制”的转变。这一转变是()A. 从家族政治到家国政治B. .从集体统治到君主专制C. 从世俗政治到神权政治D. .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5. “三代”姓氏分而为二。“姓”源于母系氏族,多带“女”旁。“氏”主要源于各级贵族的分封。秦汉以来,原来的“氏”大多转化为“姓”,姓氏合而为一。此后“氏”通常指女子娘家姓,称为“某氏”,男子反而不称“氏”。这一变化反映()A. 传统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崩溃B. 女权社会为男权社会所取代C. 民族大融合促进姓氏的发展D. 国家的统一使姓氏走向规范6. 礼记乐记云:“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乐至则无怨,礼至则
4、不争”。这说明“制礼作乐”在当时的主要功能是()A. 形成和而不同的文化观念B. 巩固贵贱有序的等级秩序C. 构建和谐平等的社会环境D. 规范广大民众的行为准则7. 公元前634年,齐国攻打魯国,魯国派使臣见齐君说,魯国的祖上周公与齐国的祖上姜太公,共同协助周王安天下,有世世子孙无相害的盟誓,你打鲁国怎么对得住先祖?于是,齐君下令退兵。这一结果出现的原因是()A. 盟约对各诸侯的政治约束B. 荣辱与共、利益一体的宗族观念C. 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分封体制D. 文化认同、天下共主的心理渊源8. 先秦盛行“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这表明了先秦
5、时期()A. 周王天下共主B. 政权借助族权C. 皇权至高无上D. 社会分工明确9. 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的中国史,史家选择了一些关键词进行分析,如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孔子、孟子、苟子等。据此判断,下列项中与之相符的是()政治制度较早走向完备和成熟早期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儒家思想较早进入比较成熟的阶段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和相对完备的农业管理A. B. C. D. 10. “秦汉帝国的结构并不是任何人设计的,而是经过旧中国时代的列国纷争、一个个国家个别尝试,又互相模仿,方出现了秦汉帝国所承袭的国家形态”。以下最能反映该观点的是()A. 皇帝制度B.
6、 世袭制度C. 大一统制度D. 郡县制度11. 从文献记载来看,秦朝军功爵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其对军功的强调与奖赏,也在于其作为区分华夏与非华夏族群政治层级衡量“一般等价物”的标示。实际上,这就涉及了秦在非华夏地区的政治统治。从历史深远影响的角度看,秦朝的这种做法体现出()A.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倾向B. 中央集权制度对民族融合的推动C. 贵族等级特权被政府废除D. 军功爵提高了秦国士兵的战斗力12. 白钢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中说:“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
7、中转站。”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A. 行省制容易导致地方势力膨胀B. 行省是元朝的最高行政机构C. 行省制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D. 行省制体现分权与制衡原则13. 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下列表述准确的是()A. 西汉通过削弱诸侯王势力分化相权B. 北魏实行三长制分割丞相的行政权C. 宋代设立三司使来分割丞相的财权D. 清设军机处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矛盾14. 唐宋以来,宰相出任藩镇节度使或藩帅带宰相官衔者称为使相。据表可知() 时间阶段数量(位)出身所在结果唐玄宗8多科举出身;安史之乱后奖赏军功大部分都为宰相,一直在中央代天子巡边唐肃宗一唐懿宗(100年间)36几乎都是藩镇节度
8、使多数在藩镇,不在中央形成大量强藩唐慎宗一唐哀帝(34年间)67强藩霸臣推荐几乎全部在藩镇,不在中央藩镇之向频紧征战表唐代中后期使相变化A. 藩镇割据导致使相出现B. 地方的独立性逐渐加强C. 使相分割了宰相的权力D. 使相致使唐代战争不断15. 据资治通鉴唐纪八记载,贞观年间,唐太宗签署了征收十八岁以下体壮者当兵的敕书,但魏征就是不肯属敕。魏征只是门下省正五品的给事中,居然有权阻止最高指示的下达。这主要是因为()A. 门下省参与决策程序制度化B. 皇帝昏庸大臣操纵朝政C. 门下省可监察政府政令实施D. 分割相权避免君主独裁16. 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民间尊称他为“包相爷”。他曾担
9、任过转运使、兵部员外郎、开封府知府和枢密副使等职务,其中“位同宰相”的是()A. 转运使B. 兵部员外郎C. 知府D. 枢密副使17. 汉旧仪载:皇帝见丞相时,要为之起立行礼,而且“丞相有病,皇帝法驾亲至问疾,从西门入。即薨,移居第中,车驾往吊。赐棺、敛具、赠钱、葬地。葬日,公卿以下会送”。在汉代,丞相这种权益的获得已成规制,这实质上反映了()A. 君主专制严重削弱B. 君臣呈现单向交流C. 皇帝权力部分让渡D. 官僚工作效益提高18. 宋代苏轼曾尖锐地指出:“国家自近岁以来,吏多而缺少,率一官而三人共之,居者一人,去者一人,而伺之者又一人,是一官而有二人者无事而食也。”这种状况的出现根源于(
10、)A. 五代十国遗留下众多的历史问题B. 宋代统治者进一步扩大科举取士C. 宋代统治者加强专制统治的举措D. 宋代统治者推行无为而治的政策19. 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这客观上()A. 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B. 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C. 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D. 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20. 唐太宗时期编撰氏族志,将皇族定为第一等,外戚为第二等,山东崔氏等大士族为第三等。后在新兴庶族地主的努力下,武则天主持改氏族志为姓氏录,武氏成为第一等,其余各等按照当朝官品高低
11、划定。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 科举制的进一步推行B. 中央集权的加强C. 女性政治地位的提高D. 宗法制得到完善21. 鲁迅说:“孔夫子之在中国,是权势者们捧起来的,是那些权势者或想做权势者们的圣人,和一般的民众并无什么关系。孔子这人,其实是自从死了以后,也总是当着敲门砖的差使的。”据此可知,鲁迅评价孔子的视角是()A. 孔子思想对中国历史的影响B. 孔子思想有利于巩固统治C. 孔子思想与民间信仰的结合D. 孔子形象具有的多面色彩22. 孟子主张“制民恒产”“勿夺农时”“省刑罚,薄税敛。”董仲舒主张“限民田,以澹不足”“塞兼并之路”“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关于二者的思想下列说法正确
12、的是()A. 两者主张都具有代表了人民的利益B. 两者主张都有利于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C. 两者主张都抑制土地兼并D. 两者主张都得到统治者认同23.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地方发展,犹如诸侯,有相当自主权;学校是议政的场合,其所议定,由地方长吏付之实行。这一思想()A. 是对君主专制集权的批判B. 具有鲜明近代代议制度的特征C. 奠定了近代地方自治制度的基础D. 提出了学校议政的方式24.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中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尤为突出,而科学理论方面的成就却较少。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 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农耕经济的需要B. 封建统治者不重视科学理论研究C. 中国科学家不注重理论研
13、究D. 科举考试只考儒家学说25. 在近代欧洲的某个时代,乐观的情绪渐成主流。“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成为座右铭,君主们普遍以“开明”自居。这个时代可能出现于()A. 智者运动影响下的希腊B. 文艺复兴陶染下的英国C. 宗教改革劝化下的德国D. 启蒙运动洗礼下的法国26. 世界近代史上第一个自然科学的学术组织“自然秘密协会”于1560年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创立。1601年,在意大利创立的罗马林琴学院,拥有32名院士,其中包括著名物理学家伽利略。促使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因素是()A. 教会研究开始重视科学B. 意大利保留了丰富的古典文化C. 文艺复兴带来的社会文化氛围D. 人们的思想得到彻底解放2
14、7. 重大社会变革,历史的进步,往往需要以思想解放为前提。1416世纪欧洲发生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是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促使人类历史向近代迈进。下列对二者共同点认识正确的是()A. 反对天主教会的愚昧统治B. 崇尚人文理性,讲求科学C. 坚持王权高于教权D. 批判神学思想28. 卢梭认为,主权是公意的运用,主权者(个体的人)既然只不过是一个集合体的存在物,所以就只能由他自己代表自己;权力可以转移,但是意志却不可以转移,平等权力丧失的社会不是公意社会。卢梭提到的“公意”是指()A. 共同体的理性意志B. 多数人的利益表示C. 主权者的集体诉求D. 统治者的根本利益29. 有学者在评价一项科
15、学成就时指出:它使人对自己的认识以及对世界的认识发生了一次类似牛顿力学定律出现时所带来的划时代变化。这项成就应该是()A. 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定律”B.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C. 普朗克的“量子假说”D. 赫胥黎的“人猿同祖说”30. 中国古代家训灌输忠孝观念,强调治家理财,重视耕读立业。到了近代,则强调经世致用,重视培养工商业意识,注重培养世界视野。这种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 政府的引导宣传B. 家族发展繁荣的需要C. 自然经济的解体D. 民族危机加深的影响31. 1921年中华女界联合会改造宣言中说:“要求得入一切学校上学,与男子受同等教育”,“要求女子有选举权、被选举权及从事其他
16、一切政治活动的权利;男女同工同酬等。”导致上述思想主张产生的因素有()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近代国家建立的影响新文化运动的推动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A. B. C. D. 32. 法国画家卡米耶毕沙罗擅长以补色体现景物的明暗变化,用原色做适当调整。以细碎的笔触体现光的颤动,造成模模糊糊的形象。与这一风格特点相似的作品是()A. 格尔尼卡B. 向日葵C. 自由引导人民D.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33. 从“中体西用”到“托古改制”,从“三民生义”到“民主科学”,造成近代西学地位不断提高、中学地位逐渐下降的原因主要是()A.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B. 列强的侵略和西学的涌入C. 中国社会的变化和不断转型D
17、. 知识分子的思想渐趋激进34. 黄仁宇在总结国共两党的历史博弈时说:“毛泽东的成功归功于他打破城乡之间的沟通障碍当毛泽东的话语延伸到小村落时,被孤立在城市的国民党绝对没有机会赢得中国。”据此可推知材料()A. 夸大了毛泽东话语的作用B. 肯定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C. 有意抬高毛泽东的政治地位D. 认为国民党对农村统治薄弱35. 上个世纪20年代开始,列宁就在苏维埃俄国提出“新经济政策”,毛泽东创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民主革命道路”,30年代罗斯福在美国推行“新政”,90年代邓小平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人类思想文明角度思考,上述四位政治家有共同之处,表明()A. 社
18、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没有优劣之分B.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可以相互学习借鉴C. 历史发展主要是由历史巨人推动D. 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具有世界性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2.0分)3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黄宗羲认为“自私”“自利”是“有生之初”人的本性,指责君主以个人的“大私”“大利”侵吞“天下之人”的“自私”“自利”。他反对“臣唯君命是从”,主张臣者“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他强调“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以群工”。卢梭认为专制制度带给人民的是一种灾难。他指出“人们共同的约定才可以成为人间一切合法权威的基础”,“每个人都必须置于公意的
19、最高指导之下,并且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摘编自赵子平明夷待访录与社会契约论?材料二:西方封建君主的权力是有限的,与君权平列的有教权,君权是世俗权力,教权是精神权力。还有,西方封建时代并无近代意义的立法概念,法律来自社会,而非出自君权。而中国封建时代的皇帝,既是君,又是圣,君神合一,一切权力都掌握在手里。除此,中国还有一个关于君权的理论,叫做“君者,法之原也”中国明清时期进步思潮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的多。 -摘编自吴于廑中西启蒙运动的比较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黄宗羲和卢梭的思想主张。根据材料二,说出“中国明清时期进步思潮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运
20、动遇到的困难大的多”的理由,并结合 16 至 17 世纪中西方经济文化发展史实进一步说明。3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朝至宋朝宰相入仕途径简表(部分) 时期宰相总人数进士出身人数其它出身及入仕途径唐朝武则天7311举荐、行伍、门荫唐玄宗347唐肃宗164五代4624吏职、幕僚、行伍、举荐、门荫等宋朝北宋7223资荫、摄官、特奏名、纳粟、从军、举荐等南宋6348-摘编自王翠从贵族到庶民-唐宋宰相家庭出身及其入仕途径的比较研究等材料二通常以 1870年6月4日英政府颁布的正式确立公开竞争考试制度的枢密令,作为英国文官制度正式建立的标志。加拿大和美国在英国的影响下,分别于1882年和1
21、883年建立自己的文官制度。西方国家公务员普遍实行“两官分途”,即将公务员分为政务类公务员与业务类公务员。政务类公务员实行任期制,由民选产生或由政府首脑任命,负责政党政策在政府工作中的贯彻执行;业务类公务员实行常任制,多数通过考试录用,主要负责执行政府的日常业务。西方国家既要坚持政党轮流执政,又要避免“政党分赃”的贪污腐败现象,因为特别强调业务类公务员需要保持政治中立,必须忠于政府,不得带有党派倾向和其他政治倾向,不得参与党派活动,同时其管理也不受政党干预。 -摘编自倪越西方文官制度等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唐朝至宋朝宰相入仕途径变化趋势,并分析其原因。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国唐
22、宋选官制度相比,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的不同之处,并分析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的作用。三、开放性试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8.0分)3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历史时期人物活动或主张春秋战国孔子奔走列国,求天下安定之道。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明清之际顾炎武实地考察许多州县,写成巨著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平天下者,均天下而已。晚清时期林则徐主持编译四洲志,“开眼看世界”。康有为:“人君与千百万国民和为一体”,“宪法乃维新之路”。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围绕“时代与知识分子”,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就该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叙述准确。)答案和解析1.【答案】D【
23、解析】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家天下”制度形成于夏启时期。 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成熟于西周时期。 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央集权制度”形成于战国时期。 D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少子辛,辛母正后,辛为嗣。帝乙崩,子辛立,是为帝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朝末期实行了“嫡长子继承制”。 故选:D。本题主要考查夏商的政治制度,解答本题需抓住题干所给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少子辛,辛母正后,辛为嗣。帝乙崩,子辛立,是为帝辛”,并正确掌握夏商时期政治制度的内容。本题主要考查夏商的政治制度,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2.【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非常关心亲族关系”,“对于辈
24、分、男女性别和身份的区别很是敏感”等信息可知,题干描述了夏商周时期开创的宗法制度所形成的宗法观念,故A项正确。 “家天下”时代开启于夏朝,故B项错误。 小农经济的形成与题意无关,故C项错误。 儒家倡导的“纲常名教”是宋明时期的理学,故D项错误。 故选:A。本题考查西周的宗法制,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宗法制由嫡长子承位,称为大宗。嫡长子的同母弟和庶母兄弟为小宗。周天子的嫡长子继位,其余兄弟封为诸侯王,诸侯王的嫡长子承位,其余兄弟封为卿大夫。卿大夫的嫡长子承位,其余兄弟封为士。以此类推。特点是保障了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25、使“家”“国”结合。强化了以大宗为代表的贵族特权地位。保护男子的特权地位也是宗法制的主要目的之一。3.【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西周分封制实行的影响,要求具备准确解读题干信息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解答】A.根据材料所述,分封制下的诸侯,保持了宗族族群的性格,另一方面也势必发展地缘单位的政治性格,这使得封国成为地方性政权,故A正确。B.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对封国的政治管理,B错误。C.彻底表述错误,不符合史实,C错误。D.强化了旧有的宗族因素材料无法体现,D错误。故选A。4.【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建立,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实现了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转变,符合“
26、封建”到“帝制”的转变,故 D项正确。 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出现于夏朝,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A项。 西周不是集体统治,是地方贵族和周王统治,君主专制在秦朝最终确立,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B项。 神权政治是指神权(也就是教会势力)大于世俗权利,与中国古代史实不符,故排除 C项。 故选:D。本题考查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情况。关键信息是:古代中国实现了从“封建”到“帝制”的转变。本题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选项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5.【答案】A【解析】“姓”源于母系氏族,多带“女”旁。“氏”主要源于各级贵族的分封。
27、秦汉以来,原来的“氏”大多转化为“姓”,姓氏合而为一“表明传统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崩溃,故A正确; B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A。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春秋时期,分封制崩溃。崩溃的原因是周王室日益衰微,大诸侯国为争夺土地、人口及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不断进行兼并战争,形成了诸侯争霸的局面。分封制加速了各族融合的进程,受分封的偏远诸侯国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一些大诸侯不断向周围的夷、戎、狄等少数民族用兵,进而兼并其土地,进行了文化渗透。6.【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礼乐制度强调等级观念,上下贵贱有序,俨然成为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的准则,有利于巩固西周社会等级秩序,和谐社会
28、关系,故B项正确,D项排除。 A项,题干未体现和而不同的文化观念的形成,排除。 C项,“制礼作乐”强调了贵贱等级秩序,并非平等,排除。 故选:B。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主要考查礼乐制的主要功能。解答本题关键是学生能够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礼乐制强调等级观念的主要作用,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7.【答案】D【解析】题干“有世世子孙无相害的盟誓”与诸侯无关,故排除A。 鲁国和齐国没有宗族关系,排除B。 题干与天子无关,排除C。 依据材料“魯国的祖上周公与齐国的祖上姜太公,共同协助周王安天下,有世世子孙无相害的盟誓,你打鲁国怎么对得住先祖”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29、 D正确。 故选:D。本题考查分封制的相关知识。透过现象看本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材料设置有一定难度,选项有一定干扰性,总统难度适中。8.【答案】B【解析】题干阐述了先秦时期天子建立诸侯国,诸侯、卿大夫进行再分封而庶人不再分等级而以亲疏为若干等级之别,这反映了西周时期分封制依靠宗法制即血缘关系来维护其政治统治。 故选:B。本题主要考查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宗法制是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与国家制度相结合,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制度。宗法制的基本原则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内容的理解。宗法制是西周统治者创
30、立的利用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护政治关系的上下尊卑贵贱秩序的社会政治制度,是分封制和井田制的基础,是调整统治阶级内部权力、财产继承与分配秩序的原则。9.【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公九卿制、郡县制体现的是政治制度较早走向完备和成熟,正确。分封制、宗法制体现的是早期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正确。孔子、孟子、苟子等体现的是儒家思想较早进入比较成熟的阶段,正确,正确,A选项排除,C选项符合题意。 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和相对完备的农业管理的说法与材料无关,错误,BD选项排除。 故选:C。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本题侧重对
31、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的准确把握。10.【答案】D【解析】材料中指出秦汉帝国的国家形态,根据国家形态,我们可以知道,秦汉时期整个国家实行的郡县制的管理模式; A、皇帝制度不属于国家形态范畴,故错误; B、世袭制度不属于国家形态的范畴,故排除; C、大一统不是国家形态的特点,故排除; 故选:D。本题以秦汉国家形态为考查切入点,考查对郡县制度的理解。本题考查了对郡县制度知识点的掌握,郡县制度实现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11.【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也在于其作为区分华夏与非华夏族群政治层级衡量”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B正确。 军功爵制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法律,排除
32、A。 C项“废除”说法片面,排除。 D只是直接影响,排除。 故选:B。本题考查秦朝政治制度演变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也在于其作为区分华夏与非华夏族群政治层级衡量。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12.【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的元朝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可以看出,元朝地方行省的权力是中央给予的,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C正确,排除A。 B元朝最高行政机构是中书省,排除。 D地方权力是中央给予的,体现不出分权与制衡的原则,排除。 故选:C。本题主要考查元朝的行省制度,要求学生结合元朝行省制的内容特征和影响来分析。解答时
33、,要认真分析元朝的行省和中书省之间的关系,元朝地方行省的权力都是受中央垂直管理,尽管很大,但却不完整,所以不但不会削弱中央集权,反而只能加强中央集权。13.【答案】C【解析】古代君主害怕丞相权力利过大危及自己的统治,常常采取消弱或者分散相权来加强皇权。西汉通过内、外朝制衡分化相权,故A项不选。 三长制是配合均田制的地方基层组织形式,不能分割丞相的行政权,故B项不选。 清代设军机处使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但明代时已废除丞相,故D项错误。 宋代设立三司使以分割丞相的财权,故C项正确。 故选:C。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考查君主专制的强化,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判断的能力。中国古
34、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历史的常考知识点。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对该制度的发展历程、基本特征及相关概念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对不同时期该制度的发展背景、表现及影响正确分析和认识。14.【答案】B【解析】不管是退任宰相担任节度使,还是节度使出任宰相,都说明地方节度使位高权重,这样会使地方的权力愈加的膨胀,从而威胁中央集权,反映了中央势力的衰退,故B项正确; 材料没体现使相导致藩镇割据,排除A。 C项错误;地方节度使加宰相衔为使相,“使相”并非中央官员,无法分割相权,与加强君主专制无关,故C项错误; 材料体现的是藩镇导致唐朝战争不断,不是使相,故D项错误。 故选:B。唐朝的藩镇割据本题主要考查点,解题的关键
35、是正确提取表格信息。本题考查对材料的正确解读和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了解唐朝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15.【答案】A【解析】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把决策权力分为草拟决策、审议、执行三步运行,门下省具有审议、封驳的职能,可参与决策,故A项正确; 题干体现的是大臣可以对于君主的不当诏令加以限制,有助于减少决策的失误,不能体现皇帝昏庸在臣专权的表现,故B项错误; 三省六部制下的门下省具有对诏令的审议和封驳权,属于行政权,而不是监察权,监察权属于当时的监察机构御史台,故C项错误; 分割相权,削弱的是相权,加强了皇权专制,故D项错误。 故选:A。本题考查隋唐的三省六部制。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信息和所学知识
36、的运用能力,掌握三省六部制的职能和特点,并了解古代中国专制制度的演变特点。了解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唐朝的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负责定旨出命,门下省掌封驳审议,中书、门下通过的诏敕,经皇帝裁定交尚书省下发六部贯彻。三省六部分工协作,提高了行政效率,同时通过三省分割相权,加强了皇权。16.【答案】D【解析】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宋朝为了分割相权,增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因此“位同宰相”的是枢密副使,故D项正确。 转运使是地方的管理财政的官员,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 兵部员外郎是六部中的官员,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 知府是地
37、方的行政官员,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 故选:D。本题考查宋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需要掌握宋朝的二府三司制。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材料的解读,结合宋朝的二府三司制解答即可。本题以北宋名臣包拯的事迹为切入点考查对宋朝的二府三司制的把握,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7.【答案】C【解析】A与史实不符,君主专制是不断加强的,排除。 B过于片面,与史实不符,排除。 C从材料“皇帝见丞相时,要为之起立行礼”和材料“丞相有病,皇帝法驾亲至问疾”可见丞相地位高,这种现象出现是因为丞相权力大,但这种权力最终来源于皇帝,正确。 D材料“官僚工作效益提高”的信息,排除。 故选:C。本题考查从汉
38、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解题的关键信息:皇帝见丞相时,要为之起立行礼,“丞相有病,皇帝法驾亲至问疾,从西门入。即薨,移居第中,车驾往吊。赐棺、敛具、赠钱、葬地。葬日,公卿以下会送”丞相这种权益的获得已成规制。本题考查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18.【答案】C【解析】A材料反映的是宋朝官员数量众多,不是五代十国留下的历史问题。 B宋朝统治者扩大科举取士,并不是政治制度上官员数量增多的原因。 C之所以出现宋朝官员数量增多,出现冗官的现象,是由于宋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产生的消极影响。 D宋代统治者并不是无为而治,汉朝初期是无为而治。 故选:C。
39、本题主要考查宋朝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要求学生结合宋朝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特征,还要了解其产生的弊端,要求学生有较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19.【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可知,东汉察举制荐举的是那些熟悉儒家经典和道德声望高的人,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社会阶层的固化,故B项正确。 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是在汉武帝时期,故A项错误。 依据题干材料可知,东汉的察举制并没有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故C项错误。 题干没有涉及郡县制,故D项错误。 故选:B。本题考查察举制。需要掌握东汉的察举制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本题考查察举制。考查对东汉的察举
40、制的影响的把握,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0.【答案】A【解析】A、由氏族志到姓氏录的转变,可以看出新兴庶族的力量在不断地壮大,新兴氏族依靠科举制度,才可以入仕做官,故正确;B、材料没有体现中央集权加强的有关信息,故错误;C、材料未涉及女性地位的提高信息,故排除;D、宗法制度指的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调整、维系政治等级、维护国家统治的制度,故错误;故选:A。本题以氏族志到姓氏录的转变为考查切入点,考查对科举制度知识点的掌握,考查对材料的综合阅读理解能力。本题考查对科举制度知识点的掌握,解答题目时掌握:科举制度打破特权垄断、扩大了官吏人才的来源,提高了官员文
41、化素质,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21.【答案】B【解析】“孔夫子之在中国,是权势者们捧起来的,是那些权势者或想做权势者们的圣人,和一般的民众并无什么关系。孔子这人,其实是自从死了以后,也总是当着敲门砖的差使的”表明孔子思想有利于巩固统治,故B正确; 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B。本题考查孔子的思想,解题的关键是“孔夫子之在中国,是权势者们捧起来的,是那些权势者或想做权势者们的圣人,和一般的民众并无什么关系。孔子这人,其实是自从死了以后,也总是当着敲门砖的差使的”。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孔子的思想,其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
42、之道。22.【答案】B【解析】“制民恒产”“勿夺农时”“省刑罚,薄税敛。”“限民田,以澹不足”“塞兼并之路”“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两者主张都有利于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故B正确; A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B。本题考查孟子和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董仲舒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即三纲五
43、常。23.【答案】A【解析】A项符合题意,材料中黄宗羲的观点主要是反对君主专制,提出地方自治,具有初步的民主色彩; B项不符合题意,黄宗羲并未提出建立新的政治制度,只是具有初步的民主色彩,不具有近代西方代议制度的特征; 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奠定了近代地方自治制度的基础; D项不合题意,材料只是提出学校是议政的场合,并未提出学校议政的方式; 故选:A。本题考查了黄宗羲的思想。黄宗羲的思想有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君臣平等,认为学校是决定是非的唯一机构、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本题考查了黄宗羲的思想,解题的关键在于抓住材料“地方发展,犹如诸侯,有相当自主权;学校是议政的场合,其所议定,由地方长
44、吏付之实行。”分析。24.【答案】A【解析】A结合所学知识,在自然经济条件下,生产力发展缓慢,对科学技术的要求不高,因此使科技发展缺乏动力,这导致实用性科技发达,科学理论成果较少,科技停留在实践的水平上,缺乏理论支撑。 B结合所学知识,“封建统治者不重视科学理论研究”是由自然经济发展水平导致的,这与题干中“根本原因”不符。 C结合所学知识,“中国科学家不注重理论研究”同样是由自然经济发展水平导致的。 D结合所学知识,“科举考试只考儒家学说”是阻碍古代中国科技发展的原因之一,并非根本原因。 故选:A。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科技的特点,解答本题需要正确把握古代中国科技的特点,并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史观中“一
45、定时期的经济状况决定一定时期的文化”这一原理。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及描述、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难度中等。25.【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康德的启蒙思想,要求具备解读题干信息,知识迁移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D.紧扣题干信息,回忆、再现所学可知,“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是康德的思想,是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故D正确。ABC.此三项均不符合史实和题意,故排除ABC。故选D。26.【答案】C【解析】依据题干时间可知,处于文艺复兴时期;“自然秘密协会”“罗马林琴学院”“物理学家伽利略”表明当时意大利在文艺复兴时期,受人文主义精神的影响,推动人们开始在神学统治
46、下开展秘密的科学研究,故C正确; A错在“开始”,排除; B是文艺复兴发源于意大利的原因之一,但不能体现材料的主旨,排除; D太过绝对,排除。 故选:C。本题考查文艺复兴,需要掌握文艺复兴的影响。解题的关键信息是题干时间和“自然秘密协会”、“罗马林琴学院”、“物理学家伽利略”。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对文艺复兴影响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7.【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都反对天主教的愚昧统治,故A正确; B项是启蒙运动的主张,排除; C项仅仅是宗教改革的主张,排除; D项说法错误,排除。 故选:A。本题考查文艺复
47、兴和宗教改革的相同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都反对天主教的愚昧统治。十四五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以人文主义冲击宗教神权的束缚,以解放人们的思想,在文艺复兴影响下的宗教改革也表达了人文主义的诉求,冲击了罗马神权的统治。批判神权、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共同的人文主义倾向。前者主要在知识阶层,而后者则激发了普通民众。28.【答案】A【解析】“主权是公意的运用,主权者(个体的人)既然只不过是一个集合体的存在物,所以就只能由他自己代表自己;权力可以转移,但是意志却不可以转移,平等权力丧失的社会不是公意社会”表明卢梭提到的“公意”是指共同体的理性意志,故A正确; 利益表示、集体诉求、根本利益材
48、料未体现,故BCD错误。 故选:A。本题考查启蒙运动,解题的关键是“主权是公意的运用,主权者(个体的人)既然只不过是一个集合体的存在物,所以就只能由他自己代表自己;权力可以转移,但是意志却不可以转移,平等权力丧失的社会不是公意社会”。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启蒙运动,1762年卢梭发表的社会契约论是他的政治思想的代表作。卢梭认为人是生而平等的,社会存在着人们共同利益的“公益”,为了维护这种利益,人们都要遵守契约。29.【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定律”涉及的是物理学,与对人的认识无关,排除。 依据材料“它使人对自己的认识以及对世界的认识发生了一次类似牛顿力学定律出现时所带来
49、的划时代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B正确,排除A。 C涉及的也是物理学,排除。 D不合题干主旨,排除。 故选:B。本题考查“进化论”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它使人对自己的认识以及对世界的认识发生了一次类似牛顿力学定律出现时所带来的划时代变化。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30.【答案】D【解析】材料中中国古代家训的内容主要是受小农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重视家族观念,侧重于耕读,近代随着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中国人开始了解世界,主张实业救国等思潮兴起,故D项正确; A项于材料无关,排除; B项仅仅是中国古代家训形成的原因,排除; 自然经济
50、在中国近代开始解体,故排除C。 故选:D。本题考查近代列强对中国侵略的影响,中国的主权被破坏殆尽,逐步沦为列强的半殖民地。如领土完整遭破坏,使中国长期不能实现国家的完全统一。列强在进行侵略的同时,也把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传入中国,对中国的旧制度、旧观念以前所未有的冲击,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列强的经济侵略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当然,西方列强在侵华的时候只是充当了历史不自觉的工具,其主观动机是不希望中国成为独立自主的近代化国家,因此千方百计压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阻挠和破坏中国社会进步。相对于它们对中国社会造成的
51、消极作用来看,其在客观上的积极作用无疑处于次要和从属的地位。只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国家才能走上富强的道路。31.【答案】A【解析】注意题干时间“1921年”,依据材料可知,反映了女子应该与男子享有同等受教育的权利,同等参与政治和一切政治活动的权利和经济地位,结合所学可知,其因素是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近代国家建立的影响;新文化运动的推动,故正确。 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是1924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错误,故A项正确。 故选:A。本题考查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需要掌握近代女权变化的原因。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时间“1921年”,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结合近代中国的政治、经
52、济、思想分析即可。本题考查对近代女权变化的原因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2.【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对印象画派的掌握,印象画派代表人物有梵高与莫奈。【解答】材料中“明暗变化”、“模糊形象”,可以得出是印象画派的绘画风格;A.格尔尼卡是毕加索的作品,属于现代主义美术,故错误;B.向日葵,梵高的作品,印象画派,故正确;C.自由引导人民,德拉克罗瓦作品,属于浪漫主义美术作品,故错误;D.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列宾作品,属于现实主义绘画,故错误;故选B33.【答案】A【解析】A随着列强侵略的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也不断的加深,先
53、进中国人不断向西方学习,不断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所以会出现材料中学习程度不断加深,戏谑地位不断提高,中学地位不断下降。 B材料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中国社会性质,而列强侵略是改变性质的原因,而不是出现材料现象的主要原因。 C中国社会的变化和不断的转型,也是由社会性质决定。 D这是分子思想逐渐的变化,是由社会性质决定的。 故选:A。本题主要考查近代思想解放,要求学生结合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过程来分析。解答问题要搞清楚近代中国思想发展变化的过程特征和原因,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34.【答案】B【解析】从题干“打破城乡之间的沟通障碍”中可以看出是在肯定其“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即农村
54、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故选:B。本题主要考查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本题旨在通过材料分析的形式考查学生对毛泽东思想的认识。35.【答案】D【解析】“新经济政策”、“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革命道路、罗斯福“新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都是针对当时特定的情况(特定的国情或者特定的背景与形势)从实际出发而采取的政策。都强调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去探寻解决问题的办法”,故D项符合题意; ABC三项都不能反映题干材料的主旨。 故选:D。本题主要考查马克思主义对世界的意义,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题干材料的中心意思。人类社会所创造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它不分民族、国家和意识形
55、态。20世纪形成了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的格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资本主义经济模式互相影响,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给世界各国探索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有益借鉴。36.【答案】【小题1】(1)“黄宗羲认为“自私”“自利”是“有生之初”人的本性,指责君主以个人的“大私”“大利”侵吞“天下之人”的“自私”“自利”。他反对“臣唯君命是从”,主张臣者“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他强调“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以群工”为私正名,挑战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明辨君臣关系,提出君臣共治天下的平等分工思想。“专制制度带给人民的是一种灾难”“人们共同的约定才可以成为人间一切合法权威的基础”“每个人都必须
56、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并且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依照社会契约原则结成人们相互关系的社会理想。 (2)第一小问,“西方封建君主的权力是有限的,与君权平列的有教权,君权是世俗权力,教权是精神权力。还有,西方封建时代并无近代意义的立法概念,法律来自社会,而非出自君权。而中国封建时代的皇帝,既是君,又是圣,君神合一,一切权力都掌握在手里。除此,中国还有一个关于君权的理论,叫做“君者,法之原也”西方君权与教权平列,中国是君权与神权合一;西方法律来自社会,中国法律出于君权。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中国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十分微弱;欧洲
57、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有较大发展。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欧洲人文主义和自然科学的发展;启蒙思想家宣扬平等与自由,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 故答案为: (1)黄宗羲:为私正名,挑战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明辨君臣关系,提出君臣共治天下的平等分工思想。 卢梭: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依照社会契约原则结成人们相互关系的社会理想。 (2)理由:西方君权与教权平列,中国是君权与神权合一;西方法律来自社会,中国法律出于君权。 史实:经济-中国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十分微弱;欧洲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有较大发展。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欧洲人文主义和自然科学的发展;启蒙思想家宣扬平等与
58、自由,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小题2】【解析】本题考查黄宗羲和卢梭的思想主张、“中国明清时期进步思潮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的多”的理由,需结合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卢梭的思想来解答。本题偏难,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卢梭的思想,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37.【答案】【小题1】(1)第一小问的趋势,可以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变化和“入仕途径”等信息分析得出。第二小问的原因应当联系所学当时的社会状况,从科举制、士族庶族的变化和宋代重文轻武国策等方面来回答。 (2)第一小问的不同之处,可以根据材料中的“西方国家公务员普遍实行两官分途,即将公务员分为政务类公务
59、员与业务类公务员”“政务类公务员实行任期制,由民选产生或由政府首脑任命,负责政党政策在政府工作中的贯彻执行;业务类公务员实行常任制,多数通过考试录用”分析得出。第二小问的作用,可以根据材料中的“西方国家既要坚持政党轮流执政,又要避免政党分赃的贪污腐败现象,因为特别强调业务类公务员需要保持政治中立,必须忠于政府,不得带有党派倾向和其他政治倾向,不得参与党派活动,同时其管理也不受政党干预。”并结合所学有关内容,从政治、经济方面的影响来回答。 故答案为: (1)趋势:进士出身所占的比例逐步增多,以门第、战功为主到以科举选拔为主(其它入仕途径所占比例逐渐减少);入仕途径更多样化。 原因:科举制的发展;
60、士族衰落,庶族崛起(社会经济、政治变化);宋代重文轻武国策等。 (2)不同:西方一些重要官员由民主选举产生;官员分为两类,政务类官员随执政党变动;业务类官员基本稳定。 作用:适应工业资本主义发展和民主政治发展需要;扩大选才范围,扩大统治基础;提高官员文化素养和行政效率;防止独断专权、有利公正廉明;稳定政局和社会管理,保证了资产阶级统治的连贯性。【小题2】【解析】本题考查东西方政治制度。考查唐宋时期科举制的演变及其原因;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和作用。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科举制和近代西方文官制度,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能力和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38.【答案】第一小问的论题,依据表格内容可以得
61、出论题1是知识分子引领时代,又难逃时代局限;论题2是时代巨变促成知识分子的担当精神。第二小问的阐述,论题1可从百家争鸣背景和新思想萌发的内容分析;论题2可从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内容、维新思想的作用分析即可。 故答案为: 【示例一】 观点:知识分子引领时代,又难逃时代局限。 阐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士”阶层崛起,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意图改造社会。孔子主张仁、德治,恢复周礼,以缓和社会矛盾,重建社会秩序,但克己复礼思想不符合时代潮流。 清末,外敌入侵,民族危机加深。面对“千年未有之变局”,林则徐主持编译四洲志,开眼看世界,魏源据此编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引导人们关注世
62、界形势,启迪了思想。但未受重视,影响有限。 总结:在历史的变革时期,先进的知识分子勇立潮头,引领时代发展,但也难免有时代局限。我们不能用今天的标准去苛求过去的知识分子。 【示例二】 观点:时代巨变促成知识分子的担当精神。 阐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礼乐崩坏,矛盾丛生。孔孟以天下为己任,周游列国,求天下安定之道,立德立功立言,主张德治、仁政等,践行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精神。 晚清时期,列强入侵,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以康有为代表的维新派,把救亡图存和维新变法结合起来,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掀起了思想解放潮流。 总结:时代巨变促使先进知识分子率先觉醒,他们心忧天下,为家国命运鼓与呼,显示了强烈的担当精神。【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近代的思想。考查百家争鸣背景、新思想萌发的内容、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内容、维新思想的作用等知识。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背景、新思想萌发的内容、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内容、维新思想的作用等知识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