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1 ,大小:249.50KB ,
资源ID:814080      下载积分:8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814080-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综合测试跟踪检测(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综合测试跟踪检测(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doc

1、专题四综合测试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19世纪30年代,女装流行面料有薄棉布、白麻布、薄纱、蝉翼纱、条纹毛织物,而19世纪晚期后,人造染料、人造纤维的发明改变了衣料,人造丝袜成为女性的时尚用品。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D)A女性审美情趣发生了变化 B社会变迁影响服饰变化C女性社会地位不断提高 D科技的进步与发展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前女性服装面料以传统的棉纱为主,而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出现化工面料,这反映的是科学技术进步对生活的影响,而不是女性审美情趣变化的表现,A项错误;工业革命中棉纺织业的发展反映了材料前半部分的信息,不能反映出后一部分的信息,B

2、项错误;女性服饰的变化看不出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C项错误;19世纪后半期出现的人造衣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科学技术发展的表现,D项正确。2鸦片战争后,中国沿海地区陆续出现西洋建筑。甲午战争后,西洋建筑向内地扩展,但发展主要限于城市,在广大农村基本上仍沿袭原有的建筑模式。这一现象说明西方建筑(A)A在中国的发展不平衡 B取代传统建筑的必然性C风格受中国传统建筑影响 D只分布在通商口岸和租界解析:根据题干“发展主要限于城市,在广大农村基本上仍沿袭原有的建筑模式”可以看出近代中国的建筑存在地区的不平衡性,故A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体现西方建筑取代传统建筑,而是并存现象,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西洋建筑受

3、中国传统建筑的影响,排除C项;由材料“发展主要限于城市”来看,城市并非只通商口岸和租界,故排除D项。31921年2月,东方杂志曾公布过一份关于学生婚姻的调查数据。这些被调查的学生来自浙江、江苏的6所学校,在631名学生中,已结婚的有184人,占29%。1930年,一个在北粤中学任职的教师对该校百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没有结婚的青年只占6%。这些现象表明(A)A社会习俗改变的渐进性 B社会发展地域差异消除C新文化运动影响日益深入 D晚婚晚育得到了普遍认可解析:由材料“已结婚的有184人,占29%”和“没有结婚的青年只占6%”,说明社会习俗改变的渐进性,故选A项;不同地域情况不同,社会发展差异不可

4、能消除,排除B项;材料没有揭示婚姻习俗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中调查样本较小,不能得出“普遍认可”的结论,排除D项。4如图所示漫画发辫之将来从本质上表明,当时社会上一部分人(C)A盲目崇尚西洋风尚B刻意保存传统精华C旧有观念根深蒂固D主动破除国人陋俗解析:一位老先生剪了一半辫子,说崇尚西学也要保留国粹,并不能得出盲目崇尚西洋风尚,故A项错误;辫子并不代表传统精华,故B项错误;辫子未全部剪掉,反映了一部分人对传统观念不能彻底决裂,固步自封,故C项正确;只是剪了半个辫子,并未破除陋俗,故D项错误。5从清初的“剃发令”到太平天国的“蓄发令”再到辛亥革命的“剪发易服”和随之出现的“保辫会”,

5、国人的头发承载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材料中所述历史现象(B)A体现人们思想不断解放 B反映出政治斗争激烈C表明国人文明程度不一 D深受欧美文化的影响解析:“从清初的剃发令到太平天国的蓄发令再到辛亥革命的剪发易服和随之出现的保辫会”可以看出“辫发之争”与政治斗争密切相连,故B项正确;A、D两项不符合“太平天国的蓄发令”,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中国人的文明程度,故C项排除。61986年7月12日,中国纺织报登载了一篇有关北京早期服装市场的稿件,题目是北京流行黄裙子。谁都没有预料到,一篇报道掀起了穿黄裙子的风潮,几乎一夜之间,大街小巷不同年龄段的女人们都穿起了黄裙子。这则材料能够说明(B)A服装的

6、变化反映了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B大众传媒的信息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习俗C大众传媒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D改革开放推动了女性服饰的多样化发展解析:题干材料主要陈述了中国纺织报报道北京流行黄裙子,而后大街小巷不同年龄段的女人们都穿起了黄裙子,“掀起了穿黄裙子的风潮”,体现了大众传媒信息的重要影响力,故B项正确。服饰的变化并不能说明妇女地位的提高,故A项错误。材料中说明的是大众传媒对于生活习俗的改变,不是文化生活改变,故C项错误。材料说明大众传媒对于生活习俗影响,不是说明女性服饰的多样化发展,故D项错误。71876年时,开设在上海虹口一带的西餐馆有“华人间亦往食焉”到八、九十年代,大公报经常登载“品升

7、楼”“德义楼”“番茶馆”的广告,称它们专办“英法大菜”“请得巧手外国厨师精调西菜”。对此理解正确的是(C)A近代中国的餐饮业获得快速发展 B百姓生活带有半殖民地的色彩C西方生活方式逐渐为国人所接受 D西餐已取代中国传统饮食习俗解析:题干说到的是18世纪后期西餐馆和西餐在中国被逐渐认可和接受的现象,故选C项;题干说的是近代中国西餐的发展而不是整个餐饮业的发展,故排除A项;题干说到西餐在中国的发展情况,但并不意味着中国百姓的生活带有半殖民地色彩,故排除B项;D项错在了“取代”,整个中国近代都没有取代,故排除。81926年12月,有戏报鼻祖之称的罗宾汉在上海创办,该报内容兼电影、戏曲、演艺之类,后改

8、为专业的戏剧报,每期都有关于戏剧界的掌故、趣闻、轶事和名角的花边新闻,得到广大戏迷和普通百姓的喜爱。该报(A)A推动了城市文化多元化的发展 B是西方列强文化侵略的直接产物C是国民政府新生活运动的喉舌 D说明近代上海传统文化的繁盛解析:根据“该报内容兼电影、戏曲、演艺之类,后改为专业的戏剧报,每期都有关于戏剧界的掌故、趣闻、轶事和名角的花边新闻”可知,该报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使文化多元化,故A项正确;该报没有体现西方文化侵略的内容,故B项错误;该报纸不是介绍政府政策内容的,故C项错误;该报不仅仅宣传中国传统的戏曲文化,还有电影和演艺等新内容,故D项错误。9从下列近代西方科技在上海、重庆出现的时

9、间表中,能推出的正确结论是(A)技术门类西方发明上海重庆铁路1825年1876年1935年电话1876年1882年1912年电灯1881年1883年1906年汽车1896年1909年1928年A.开辟为通商口岸有利于城市发展B近代中国基本实现近代化C上海最先引进西方先进技术D近代中国东西部均衡发展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上海利用西方先进事物的年代远远早于重庆,与西方工业革命技术创新的时间相对较近,反映出近代通商口岸的开放有利于西方文明的传播,促进了中国近代城市化的发展,A项正确;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只能反映出上海比重庆早,无法体现上海最先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排除C项;材料反映出上海比重庆早,

10、不能看出近代中国东西部均衡发展,排除D项。10清朝“预备立宪”时期采取了一系列移风易俗的举措,包括废除满汉通婚的禁令等。辛亥革命后,革命党人发布了一系列改革风俗的条规,内容涉及禁卖人口、保护民权、改革礼仪、树立新风等各个方面。材料表明(A)A习俗演变受到政治环境影响 B传统习俗转变为西方礼仪C礼仪革新为了维护革命成果 D政体革新促进了思想解放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习俗演变的变化是由于受到清朝“预备立宪”和辛亥革命的影响,即政治环境影响了习俗演变,选项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传统习俗未转变为西方礼仪,选项B自身就是错误的,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预备立宪而非革命,选项C

11、不符合题意,排除;政体革新促进了社会习俗的演变而非思想解放,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11下表为上海等城市不同年代部分择偶标准差异表(单位:%)。据此可知(C)项目年代19481966196719761977198619871996家庭出身、社会关系36.628.812.6615.6本人成分、政治面貌30.523.515.113.9学历10.611.712.625.3A政治生活的影响逐渐消失 B社会价值取向发生根本变化C受教育程度日益受到重视 D社会关系一直发挥决定作用解析:根据图表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以来人们的择偶观念呈现出的基本趋势是由重视家庭出身、政治面貌到更重视学历,

12、故选C项。材料表明政治生活的影响依然存在,排除A项;由表格内容来看,择偶标准依然多样性,可见社会价值取向尚未发生根本变化,排除B项;材料表明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关系发挥的作用在下降,排除D项。12下表为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发展的一组数据统计,它反映了(C)年份家庭人均纯收入(1978年100)食品支出(%)交通通讯支出(%)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1985268.957.791.83.91990311.258.801.445.371995383.658.622.587.812000483.449.135.5811.182005624.545.489.5911.58A与人民生活有关的各项支出均呈上

13、升趋势B市场经济确立使各项指标发生了重大变化C改革开放后信息交流和人口流动情况明显D文教娱乐服务支出上升导致食品支出下降解析:从表格中的数据来看,改革开放后人们的交通通讯支出增长最快,说明改革开放后信息交流和人口流动情况明显。故答案为C项。食品支出占比下降,排除A项;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是在21世纪初,排除B项;食品支出占比下降,是人们收入增长和生活水平提高的结果,与文教娱乐服务支出上升无关,排除D项。13下表是1881年到1911年中国新建铁路里程表。这反映了(D)清政府向外国借款修建(见备注)外国资本直接投资经营清政府独立筹资官商合办里程(公里)4 171.22 746.11 042.4

14、1 042.4占总里程比例46.3%30.5%11.5%11.5%备注:帝国主义列强攫取中国铁路权的方式,或是强制清政府签订某种文书,作出让予;或是支持、指使其本国金融组织,取得贷款投资权益。A洋务运动推动了铁路修建B近代民族工业无从发展C清政府通过独资、借款、合办等方式控制路权D西方列强实际控制了中国铁路修筑权和经营权解析:由表格中外国资本直接投资经营和清政府向外国借款修建的比例可知,中国铁路修筑权和经营权被西方列强控制,故答案为D项。洋务运动在甲午中日战争后宣告失败,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不符,排除A项;结合所学可知,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在夹缝中发展,排除B项;清政府借款修建铁路的背后实际上是列强

15、对中国主权的侵犯,说明西方列强控制中国铁路修筑权和经营权,排除C项。1418961898年,国人办报出现第一次高潮。这一时期报刊主要强调效法西方的民主政治和国家制度,并提出开议会的主张,宣传民主思想。由此可见(C)A维新思想成为社会主导 B推翻满清具有社会基础C国人民族民主意识觉醒 D民主革命思潮尚未出现解析:从材料中的“强调效法西方的民主政治和国家制度,并提出开议会的主张”来看,说明当时中国人的民族民主意识已经觉醒,因此出现材料反映的这种主张,故答案为C项。材料反映当时报刊宣传维新思想,但看不出维新思想成为社会的主导思想,排除A项;B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1894年孙中山成立兴中会,民主

16、革命思潮已经出现,排除D项。15下表为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情况统计表(单位:人次)。数据的变化说明(C)年份人力车马车轿子马脚踏车机器脚踏车汽车公共汽车有轨电车18896 89454491100000192614 6000003 4591943 764172922A.等级观念的根本变化 B生活方式普遍西化C交通工具的进步显著 D民众消费水平悬殊解析:由表格可以明显地看出,交通工具的种类增加,这说明交通工具日益近代化,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等级观念的变化和民众消费的差异,故A、D两项排除;B项说法错误,错在“普遍西化”。161895年,中外纪闻成为强学会机关报,内容首为阁抄;余依次

17、为选登英国路透社新闻电讯,选译泰晤士报等外国报纸的消息、评论;选录津沪、港、粤等地报纸的新闻、言论,摘编“西国格致有用诸书”;最后附有梁启超等人的编者按和论说。据此可知,该报(A)A志在于宣传维新思想 B体现了晚清腐败统治C有利于平息社会矛盾 D是晚清大众传媒创新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外纪闻是维新派创办的报纸,“西国格致有用诸书”说明其创办的目的是宣传维新思想,推动中国社会思想进步,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晚清腐败的信息,而是强调该报志在于宣传维新思想,排除B项。报纸的功能在于传播信息、娱乐、教化等,不能平息社会矛盾,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晚清大众传媒创新的信息,而是强调该报志在于宣传维新思想,

18、排除D项。17下表是时务报以中国为主题的译稿(翻译外国人“看清朝”的文章)分类表(部分),这主要反映了维新派(B)类别篇数比例列强在中国21547.4%经济/财政/商务8719.2%总论(变法维新主张)194.2%A.对变法的具体主张缺乏研究B希望通过变法挽救民族危机C通过外国人施压清政府进行变法D着重强调发展近代工商业经济解析:从表格信息可以看出,时务报中翻译的译稿“列强在中国”所占比列最大,说明维新派关注的焦点在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再结合时务报属于维新变法时期宣传变法的报刊,可得出维新派希望通过变法来挽救民族危机,故B项正确;变法维新主张也占有一定的比例,故A项错误;戊戌变法是清政府自

19、己的行为,故C项错误;经济类比重不如“列强在中国”,因此“着重强调”的说法错误,故D项排除。181927年大公报发表社评,“国民党人习闻宣传之法,稍稍习之,颇奏奇效”;北方军阀针锋相对,印发各类“讨赤”歌、“讨赤”文、“讨赤”画,因通俗易懂,可能比南方“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之类的口号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材料主要反映了国民革命时期(B)A舆论宣传左右战争进程 B南北双方重视舆论宣传C反帝口号脱离群众认知 D社会群众思想愚昧无知解析:从“国民党人习闻宣传之法,稍稍习之,颇奏奇效”和“北方军阀针锋相对”来看,说明国民革命时期南北双方都重视舆论宣传,故答案为B项。A项说法绝对,排除;C、D两项材料不

20、能反映,均排除。19有学者统计,1933年12月1日的申报广告,当日该报的30版(10版为增刊)中,29版登有广告,总数多达540条,许多广告占了版面1/4以上,甚至占了半版或全版。这说明当时(D)A报刊的时政新闻性功能减弱 B广告已成报刊竞争主要方式C民众的社会心态日益开放 D商品信息的流通更加及时化解析:从材料“29版登有广告,总数多达540条”“占了版面1/4以上,甚至占了半版或全版”中可以看出,广告在报纸版面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广告比重的加大,可以使商品信息的传播更加及时,故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报刊的时政新闻功能,故A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广告是报刊竞争的主

21、要方式,故B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民众的心态,故C项排除。201931年10月5日刊登在申报上的美丽牌香烟广告,分别有以下文字,“国人爱国,请用国货”“有美皆备,无丽不臻”“请国人注意东北形势”“外辱日亟”并配有香烟的图案和东北地图,这表明(D)A列强经济侵略的重心在东北地区B民众对抗日战争的胜利满怀信心C中国民族卷烟业的发展异常艰难D商品销售中蕴含抗日救国的思想解析:根据“1931年10月5日”“国人爱国,请用国货”“请国人注意东北形势”“外辱日亟”并结合所学可知,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美丽牌香烟广告信息反映出商品销售中蕴含抗日救国的思想,故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列强

22、的侵略重心在东北,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香烟广告信息,无法体现民众的抗战信息,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中国民族卷烟业的发展异常艰难,排除C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1题12分,第22题17分,第23题19分,第24题12分,共60分)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上海县城外形成了被英、法、美三国依仗强权分占的特区势力,出现了各自为政的“租界”。在这里,他们拥有相对独立的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俨然“国中之国”。起初,由于外人来华之际,中外民情扞格,以风俗习惯等种种不同,不愿华洋杂居。小刀会起义爆发,华人逃入租界者甚多,不久便是华洋杂居。不同的风俗习惯发生碰撞、冲突也就在所难免

23、了。摘自张仲礼、熊月之等长江沿江城市与中国近代化材料二:(租界开辟后)西洋服饰之引入,使上海自明清以来形成“服尚新奇、衣必华鲜”的习俗得以进一步张扬。洋泾浜新竹枝词写道:“康奴也学假斯文,衣履难将贵贱分。更有异言并异眼,淡黄马褂着纷纷。”哪里还有什么不敢穿的?摘自张仲礼、熊月之等长江沿江城市与中国近代化(1)根据材料一,概述近代初期上海“华洋杂居”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租界”的消极影响。(6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西洋服饰之引入”对上海民风嬗变的影响。综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叶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典型特征。(6分)答案:(1)原因:殖民者设立租界,小刀会起

24、义的冲击。影响:严重践踏中国国家主权,凸显中国半殖民地社会特征。(2)影响:新奇、时尚的习俗进一步张扬;淡化了等级观念。特征:中西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相互交汇与碰撞;中西合璧、土洋并存。解析:(1)原因:根据“出现了各自为政的租界”“小刀会起义爆发,华人逃入租界者甚多”得出殖民者设立租界;小刀会起义的冲击。影响:根据“在这里,他们拥有相对独立的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俨然国中之国”分析得出严重践踏中国国家主权,突显半殖民地社会特征。(2)影响:根据“西洋服饰之引入,使上海自明清以来形成服尚新奇、衣必华鲜的习俗得以进一步张扬”“衣履难将贵贱分”分析得出新奇、时尚的习俗进一步张扬;淡化了等级观念。特征

25、:根据“不同的风俗习惯发生碰撞、冲突也就在所难免了”“更有异言并异眼,淡黄马褂着纷纷”分析得出中西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相互交汇与碰撞;中西合璧、土洋并存。22铁路作为新生事物在西方大行其道之时,晚清时期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却艰难曲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苏城(苏州)初复时,该(英国驻沪)领事等请由沪开铁路至苏,当经剀切禁阻查铁路费繁事巨,变易山川,彼族亦知断不能允,中国亦易正言拒绝。李鸿章致总理衙门的信(1865年)材料二:议铜钱、铁路,此两事有大利于彼,有大害于我,而铁路比铜钱尤甚洋人贪利无厌,志在必行或谓用洋法雇洋人,自我兴办,彼所得之利,我先得之。但公家无此财力,华商无此巨赀一时断

26、难成议,或待承平数十年以后。湖广总督李鸿章奏折(1867年)材料三:火车铁路利益甚大,东西洋均已盛行,中国阻于浮议,至今未能试办。将来欲求富强制敌之策,舍此莫由。倘海多铁舰,陆有铁道,此乃真实声威,外人断不敢轻于称兵恫吓。尚祈主持大计为幸。李鸿章致醇亲王的信(1883年)材料四:甲午战后,中国铁路事业的格局为之一变至1911年,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筑的铁路46%;贷款建筑的铁路占40%;中国人自建的铁路仅1 200千米,仅占14%。中国、美国、英国铁路修筑情况统计表国家时间(年)总里程(千米)中国18721894364189519119 254美国18501910约37万英国182518903.

27、2万摘编自周积明最初的纪元等(1)据材料一,指出李鸿章对修建铁路所持的态度。比较材料一、二,指出其变化之处,并概括李鸿章两次建言的出发点。(3分)(2)据材料三,指出李鸿章请求修建铁路的意图。据材料三、四,概括晚清时期中国铁路事业呈现的主要特点。(6分)(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晚清铁路事业发展对中国的主要影响,并分析李鸿章的意图没有实现的主要原因。(8分)答案:(1)态度:反对(拒绝)。变化:主张日后自我兴办。出发点:维护国家权益。(2)意图:富强制敌。特点:外国修建为主;中国起步晚;发展缓慢(或曲折发展)。(3)影响:推动国人利权意识的觉醒;推动中国近代化;加剧中国半殖民地化。原因:半殖民地

28、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学习器物的局限性等。解析:(1)态度:题目要求“据材料一”回答。由材料一中的“当经剀切禁阻”“中国亦易正言拒绝”可以得出其态度是反对或者说拒绝。变化:由材料二中的“谓用洋法雇洋人,自我兴办,彼所得之利,我先得之”“一时断难成议,或待承平数十年以后”可以得出,与材料一比较可知,其变化是由反对修铁路到主张日后自我兴办。出发点:由材料一中的“该(英国驻沪)领事等请由沪开铁路至苏,当经剀切禁阻”和材料二中的“议铜钱、铁路,此两事有大利于彼,有大害于我,而铁路比铜钱尤甚”可以得出其出发点是要维护国家权益。(2)意图:题目要求“据材料三”回答。由材料三中的“欲求富强制敌

29、之策,舍此莫由”可知其意图是富强制敌。特点:题目要求“据材料三、四”概括。由材料三中的“火车铁路利益甚大,东西洋均已盛行,中国阻于浮议,至今未能试办”和材料四中的“至1911年,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筑的铁路46%中国人自建的铁路仅1 200千米,仅占14%”和“中国、美国、英国铁路修筑情况统计表”中的数据可以得出其特点有:外国修建为主;中国起步晚;发展缓慢(或曲折发展)。(3)影响:题目要求“综合上述材料”概括。由材料一、二、三可以看出,李鸿章由反对修建铁路到主张日后由中国自行修建可以看出推动国人利权意识的觉醒;由材料四中修建铁路不断增加可以得出推动中国近代化;由材料四中说到的中国的铁路修建一定

30、程度上受制于外国列强可以得出这加剧了中国半殖民地化。原因:应该从中国的社会性质、封建政府的腐朽没落和主张修建者自身的局限等角度回答即可。具体来说,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学习器物的局限性等。23人口因素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之一,它在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最佳的人口因素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两汉之际、东汉末年的农民战争以及此后的割据战争造成3 000多万人口损失;隋末农民战争后,人口由5 000万下降到1 500万,明末战乱造成4 000万人口损失;新政权确立和逐渐巩固后,人口又出现回升和发展。据西汉元始二年数据显

31、示,北方人口在中国占比可能超过71%,唐宋之际南方人口首次超过北方,12世纪初,南方人口占比已达到63%。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到1978年,在资本积累和技术革新上,人民政府付出了极大努力,但是人均意义上的变化远不如总量成绩那样耀眼。从1954年到1978年,中国的粮食总产量增长了1.8倍,但是人均可分配到的粮食基本上维持在1954年的水平上。材料一、二均摘编自豆建春中国历史上的人口增长材料三:改革开放以来,就业人口数量变化对中国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就业人口数量提高1%可以使得经济增长水平提高约1.49个百分点;失去孩子本身就是一个非常痛苦的事情,如界有两个孩子,当疾病或意外事故夺走了儿

32、女的生命的时候,其产生的后果要比独生子女家庭小。根据王会宗“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可行性的实证分析等文章整理(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人口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政治原因。(8分)(2)概括材料二所述的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新时期为解决这一问题所采取的措施。(5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全面放开二胎”对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6分)答案:(1)特点:人口增损随政治周期而出现大的波动;南北方人口的增长呈现明显不均衡性。政治原因:王朝末年的战争造成时局动荡,民众流离失所,战争结束后,多数新政权又都能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北方战乱相对频繁,南方相对稳定。(2)问题:新中国改

33、革开放前,人民生活水平没有显著提高。措施:实施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提高民众素质,扭转民众传统生育观念;大力发展科技提高粮食产量。(3)积极影响:可以凸显人口红利,促进经济增长;减少失独家庭的痛苦,有利于社会稳定。(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人口的变化。从中国古代人口的特点及其原因、改革开放前的人口状况及其现在的状况等方面来分析。(1)从材料“两汉之际、东汉末年的农民战争以及此后的割据战争造成3 000多万人口损失”“北方人口在中国占比可能超过71%,唐宋之际南方人口首次超过北方,12世纪初,南方人口占比已达到63%”中可以概括出第一小问的答案。根据材料“农民战争以及此

34、后的割据战争”“新政权确立和逐渐巩固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第二小问的答案。(2)从材料“新中国成立后到1978年”“人均可分配到的粮食基本上维持在1954年的水平上”中可以分析出新中国改革开放前,人民生活水平没有显著提高。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从计划生育、民众生育观念、科技发展等方面来分析归纳第二小问的答案。(3)从材料“就业人口数量变化对中国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失去孩子本身就是一个非常痛苦的事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答案。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热词,作为一种词汇现象,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一个时期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和事物,具有时代特征。下面是新中国成立以来

35、不同时期的主要热词汇编。年代主要热词1949年10月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新中国、当家做主、五年计划、苏联老大哥、中山装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右派、大跃进、公共食堂、票证、雷锋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夺权、红卫兵、知青、乒乓外交、两弹一星、绿军装20世纪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末期法制、大包干、万元户、“五讲”“四美”、高考、银河号、喇叭裤20世纪90年代海选、下海、菜篮子工程、超市、大哥大、上网、休闲装21世纪初期小康社会、新农村建设、科学发展、“八荣八耻”、短信、杨利伟、入世、博客、上合组织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梦、新时代、“四个全面”、供给侧改革、精准扶贫、人类

36、命运共同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购根据上述材料,从不同时期若干有关联的热词所反映的历史信息中提炼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任选一个角度确立论题,论述要史实准确,史论结合)(12分)答案:示例:论题:建国以来中国社会经济的曲折与发展。论述: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用三年时间恢复了国民经济,经过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由此我国也进入了计划经济时期。中共八大对国内矛盾和当前主要任务做出了正确分析,但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由于急于求成,后来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失误,不久又发生了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浩劫的“文化大革命

37、”。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走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二十年间,从计划经济模式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民经济高速、稳定、健康发展,到21世纪初,已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尤其进入新时代,我们不断深化改革,提出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正逐步实现。总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尽管历经曲折,但不断取得新发展,尤其改革开放以来,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健康、全面可持续发展。说明:若学生以“建国以来物质生活的变迁与发展”“建国以来科技文化教育的发展与成果”“建国以来社会风尚的变迁与发展”“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治国理念的发展”等为论题进行论述,条理清晰,史实准确也可。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