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作业17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改革(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6临沂模拟)列宁在论“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发出号召:“共产党员和同情分子应当更加鞭策自己,从休息时间内抽出一小时,也就是把自己的工作日延长一小时,将这些时间集中起来,在星期六这天进行一次六小时的体力劳动,以便立即创造出实际的价值。”文中省略号部分的内容应该是()A“鉴于国内外形势的严重,为了对阶级敌人取得优势”B“为了加快社会主义建设,实现苏联工农业的现代化”C“为了支援国际反法西斯,早日实现世界的和平安定”D“迫于国内政治经济危机,解决普遍的物资匮乏问题”【解析】
2、本题考查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义务劳动”,结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实行成年人义务劳动制内容,可以判断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背景是当时苏俄面临帝国主义干涉,国内反革命叛乱,故A项正确。B、C两项属于斯大林时期,D项属于新经济政策实行背景。【答案】A21921年,列宁意识到,有必要与那些具有使工业生产复苏能力的人讲和。这表明列宁决定()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实行新经济政策C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D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于1918年实行,故A错误;1921年苏俄面临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急需恢复经济,列宁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私人资本主
3、义发展,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故B正确。【答案】B3(2016广州模拟)列宁说:“政治事态总是非常错综复杂的。它好比一条链子,你要抓住整条链子,就必须抓住主要环节。”他认为1921年的主要环节是实行有秩序的退却。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措施是()A实行大中小企业全部国有化B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C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D扩大国营农场的自主权【解析】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1921年3月苏俄开始推行新经济政策,“实行有秩序的退却”,部分恢复发展资本主义,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经济条件,故B正确。【答案】B4(2016菏泽期中)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4、使资本主义经济活跃起来,党内有人认为这是“倒退到资本主义”,是对十月革命的背叛,列宁指出:“如果我们不能实行退却那我们就有灭亡的危险。我们退一步,是为了进两步。”以上材料表明()A列宁认为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权宜之计B列宁这样做是要使俄国倒退到资本主义C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为了恢复资本主义D新经济政策延缓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进程【解析】在材料中列宁指出“退一步,是为了进两步”,即否定了“倒退到资本主义”的说法,从中也能体会到这是一种暂时的方式,故A正确,B、C错误;新经济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并非延缓进程,故D错误。【答案】A5“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
5、的独特实验。”材料中的“独特实验”是指()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斯大林模式” D戈尔巴乔夫改革【解析】“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指的是西方1929年至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A、B与这一时间段不符,A、B错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时间为1985年至1991年,D错误。故选C。【答案】C6(2016潍坊模拟)“我们应该竭尽全力使我国(苏联)成为经济上独立自主而依靠国内市场的国家,成为能把其他一切逐渐脱离资本主义而进入社会主义经济轨道的国家吸引到自己方面来的基地。”为此,苏联实施了()A新经济政策 B社会主义工业化C农业集体化 D赫鲁晓夫改革【解析】“我们应该竭尽全力使我国(苏联)成为经
6、济上独立自主而依靠国内市场的国家,成为能把其他一切逐渐脱离资本主义而进入社会主义经济轨道的国家吸引到自己方面来的基地”体现了建立计划经济,实现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故B正确。【答案】B7(2016无锡模拟)斯大林说:“苏维埃经济制度则具有许多优点,这些优点是任何一个资产阶级国家,即使是最民主的全民性的资产阶级国家所不敢梦想的。”这一制度()建立了相对独立的经济体系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绝对领导开创了一种新的现代化模式确保了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A BC D【解析】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建立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的经济体系,故正确;斯大林经济模式中国家可以
7、按照统一计划调配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故正确;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故正确;斯大林模式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故错误,C符合题意。【答案】C8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像给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按照西方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西方国家做出这一评价,主要是因为苏联的五年计划()A采取余粮征集制B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C导致国家经济的衰退D强调国家积累而忽视民生改善【解析】余粮征集制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题干所讲是“斯大林模式”建立后的情况,故A错误;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本身并不
8、一定意味着对苏联公民的剥削,故B错误;西方的批评主要针对的是老百姓的生活受到严重的负面影响,而不是仅仅因为国家经济的衰退,故C错误,D正确。【答案】D9有人认为,苏联发明了“在落后的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靠人力劳动投资,迅速跨过了工业化阶段的无情的国家公式”。这一观点()A较客观地评价了“斯大林模式”B基本肯定了农业集体化运动C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D完全否定了“斯大林模式”【解析】据材料“在落后的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和“迅速跨过了工业化阶段的无情的国家公式”可知苏联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而发展工业的,对“斯大林模式”的认识较为客观,故A正确。【答案】A【拓展延伸】布哈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观点布
9、哈林,联共(布)党和共产国际的领导人之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经济学家,曾经被誉为苏共“党内头号思想家”。大清洗时被处决。其观点主要有:(1)维护列宁的新经济政策,认为它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的道路。(2)批判“社会主义原始积累”“工业专政”“超工业化”的主张,认为剥夺农民将会毁灭农民经济,破坏工农联盟。(3)认为苏维埃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应当首先发展农业,农业应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主张通过合作社以及农民接受的其他形式来引导农民走发展生产的道路,实行使农民富裕的政策。(4)反对用暴力镇压资产阶级,主张主要通过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在经济领域中的阶级斗争来排挤资产阶级。(5)主张社会
10、主义的国民经济各部门平衡发展,使各经济部门之间保持正确的比例关系;反对中央的过分集权,主张把上层的创造性与下层的主动性结合起来。10(2016浙江联考)一位乡村女教师写信给赫鲁晓夫:“我们的人民还没有过上好日子全国都感到粮食很紧张,实际上能正常供应的只有莫斯科。瞧瞧集体农庄的庄园、各个集体农庄的庄员的庭院吧一无所有。”材料反映了赫鲁晓夫改革的直接原因是()A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B农民反对苏维埃的起义C重工业发展过快D粮食短缺,人们生活困难【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全国都感到粮食很紧张”可得知促使赫鲁晓夫改革的直接原因是粮食短缺,故D正确;A、B、C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故A、B、C错误。【答案】D1
11、1(2016太原诊断)20世纪70年代初,苏联决定通过合并企业和撤销管理局的办法建立生产联合公司,精简管理环节。有研究表明,“采取这一改革步骤,使争权夺利的斗争更加具体”。这是因为上述“改革”()A完全背离了斯大林模式B使当权者的利益受损C客观上造成思想的混乱D使国家体制更加僵化【解析】20世纪70年代初属于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其改革并未突破斯大林模式,故A错误;从改革的措施“通过合并企业和撤销管理局的办法建立生产联合公司,精简管理环节”,可以看出这一改革必然损害了既得利益者,从而遭到他们的抵制,并出现各部门争权夺利的现象,故B正确;C是“争权夺利的斗争”带来的影响,而非原因,错误;题干中的精
12、简管理环节的改革措施,冲击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而不是使这一体制更加僵化,故D错误。【答案】B12(2016南京模拟)1987年,苏联通过了一个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方针,正式提出了“加速战略”,规定经济方面的首要任务是加快经济发展的速度,并对经济进行质的改造,将整个国民经济转向集约化轨道。下列属于这一时期经济“改造”的措施的是()A用经济管理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B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实行计划经济C注重发展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D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解析】用经济管理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体现了戈尔巴乔夫加快经济发展的速度,对经济进行质的改造,故A正确;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实行计划经济,是斯大林时期的
13、经济政策,故B错误;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重点发展军事重工业,故C错误;赫鲁晓夫时期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故D错误。【答案】A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13(2016成都模拟)(26分)分配制度直接关系着国家稳定和社会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13年4月1日,我们(福特汽车公司)第一次试验了一条生产装配线,我相信这是安装在生产上的第一条流水线。1914年1月,我们宣布并实行了一项利润分成计划:将工人工资由每天最低2.34美元提高到5美元,并将每天工作由9小时缩短到8小时。我们这项计划是想把公司预期利润的一部分提前支付给在公司工作6个月
14、以上的工人。如果预期利润不能实现,那么工人的工资水平将回到从前我们如果支付高工资,这些钱也要被(工人)花掉,一旦商店的老板、批发商、其他行业的生产厂家和工人更加富裕,那么他们反过来又会刺激我们的销售。亨利福特我的生活和事业材料二1919年1月,苏俄人民委员会决定实行一种特殊的粮食制度。以往,我国史学界和历史教育界一直称这种制度为“余粮收集制”(或“余粮征集制”)。近年,一些史学研究者指出,这个译名是错误的。按俄文本义,应译为“粮食摊派制”(或“摊派粮食制”)。该制度的基本内容是,由中央粮食主管部门,根据国家(包括红军)的需要,确定年度征粮总额后,依次摊派至产粮省、县、乡、村,直到每个农户。地方
15、上用半军事化方式,按国家规定的价格,强制征购农民粮食。错译的“余粮收集制”与国内史学界对苏联史的误读)材料三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统计表(单位:元)(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整理)(1)据材料一,指出福特公司在生产方式上的创新,概括说明福特公司进行工资改革的意图。(6分)(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这一特殊粮食制度的两种译法反映出的主要差别,并说明该制度对苏俄的影响。(12分)(3)据材料三,指出我国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发展变化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原因。(8分)【解析】第(1)题第一问结合材料一中关键信息“第一次试验了一条生产装配线”总结回答;第二问结合材料从对企业、社会等角度归纳回答。
16、第(2)题第一问结合所学从两种征粮制度的范围和手段回答;第二问结合所学从对粮食的需求、巩固新生苏维埃政权、产生政治危机等角度回答。第(3)题第一问从材料三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的数据整体变化和城乡数据变化对比归纳回答;第二问结合所学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等角度回答。【答案】(1)创新:建成生产装配线(流水线)。(2分)意图:对企业:吸引和稳定高素质工人队伍,提高工人积极性(或提高生产效率,促进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对社会:刺激消费,促进销售(或希望缓和劳资矛盾)。(4分)(2)差别:粮食征集的范围不同(“余粮征集制”指征集除农民口粮、种子粮之外的粮食;“粮
17、食摊派制”的征集范围涵盖农民的全部粮食),“粮食摊派制”更强调征收的强制性。(6分)影响:一方面保证了苏维埃政权和红军对粮食的需求,巩固了新生政权;一方面因用强制摊派的办法征购粮食,引起农民的抵制和反抗,导致出现政治危机。(6分)(3)趋势: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持续增长;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差异明显。(2分)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改革开放,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在发展完善之中(或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济改革重点转到城市;城乡经济实行二元体制;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分配制度存在漏洞等)。(6分)14(26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18、苏联经济得到了恢复。列宁对此感到很欣慰,他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材料二1933年8月14日,苏联杂志为了工业化上写道:“美国的商业和科学与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相结合,在三四年内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效果”1950年后,苏联国防工业获得重大突破,但工业消费品供应不足,而且质量较差,农业发展缓慢这种状况在此后很长时间内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段炳林世界当代史材料三苏联的一枝独秀和它所采取的“计划”方式,引起了西
19、方世界的极大兴趣。20世纪30年代,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美国的一名记者从苏联回国后告诉国人:“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一时之间,“计划”成为最时髦的名词。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回答苏联经济得到恢复的原因。(6分)(2)20世纪30年代,在发展经济的问题上,“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什么?其取得的重要成果是什么?(12分)(3)材料三中西方人士为什么纷纷前往苏联取经?这种取经最成功的事例是什么?这对资本主义经济政策产生了怎样深远的影响?(8分)【解析】本题考查苏(俄)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第(1)题,苏俄成立初期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根据材料一中“把市场,实际上就
20、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分析,应是新经济政策。第(2)题,第一问,结合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经济政策回答。第二问,结合这一时期苏联的经济建设成果回答。第(3)题,第一问,结合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世界经济危机回答。第二问,结合苏联实行国家调控经济政策回答,最成功的事例是罗斯福新政,其影响是加强了政府干预经济。【答案】(1)新经济政策的推行。(6分)(2)表现形式:确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4分)成果:基本实现了工业化;1937年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为日后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8分)(3)原因:西方国家正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2分)事例:美国的罗斯福新政。(2分)影响: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进入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