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质构造褶皱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地质构造的概念2.了解褶皱的概念和基本形态。3.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4.了解研究背斜和向斜的实践意义。过程与方法1.通过演示褶皱形成过程,加强动手能力。2.通过分析褶皱山的成因,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对地质构造的意义的学习,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掌握分析、探究地理事物的科学方法。2.能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地形的成因,并指导实践应用。【教学重点】理解褶皱山的概念,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褶皱形成的地貌。【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背斜成谷,向斜
2、成山;各种景观图;演示法书本演示:褶皱的形成过程;筷子演示:张力作用;动画演示;讲授法褶皱的概念,板块构造学说;小组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背斜和向斜的应用;【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Flash动画 书本 筷子【学情分析】中高一学生对山地、大陆漂移学说及板块构造学说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前一节课学生学习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对内、外力作用的知识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但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变化很缓慢很抽象,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需要运用地理的理性思维才能正确判断背斜、向斜构造,从而在实际中得以运用。在初中及高一上学期地理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读图分析能力,但在这方面还有欠缺。在
3、课堂中要让学生主动融入课堂教学中,促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景1.视频导入:探究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学生回答:用板块构造原理说明喜马拉雅山的形成过程。欣赏视频景观,用语言描述喜马拉雅山的形成过程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激发学习兴趣。转折喜马拉雅山的形成是一个由海洋至地形山脉史诗般的演变。科学家们用板块学说向我们解释了喜马拉雅山的形成。通过野外考察在喜马拉雅山沉积岩中发现其运动留下的“痕迹”。我们称之为地质构造。地质构造两种基本形态为:褶皱和断层。今天我们来学习连绵不绝的褶皱山。褶皱山2.观察岩层景观
4、图片并思考问题(1)观察图片,回答以下问题:在正常状态下形成的岩层是_与地表(填“平行”或“垂直”),而且越往下岩层越_ (填“新”或“老”)。(2)观察图片,说出岩层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变化?观察图片说出正常状态下岩层平行于地表,越往下岩层越老。观察图片说出岩层受力的作用发生弯曲变形。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逐步引导,理顺逻辑关系。3.活动:岩层模型演示,归纳褶皱概念教师引导学生使用书本演示进行受力变形演示。提问:如果在水平方向上给岩层一个力的作用,岩层会如何弯曲变形?引导归纳:如果这就是褶皱,你能否归纳出褶皱的概念?强调:这个力是地壳运动产生的力,挤压作用是水平挤压力
5、;弯曲变形是不可逆、永久的塑性变形;弯曲,起码是两个弯曲,这些弯曲是连续的。归纳:在地壳运动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褶皱。使用书本演示,并说出在力的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向上拱起、向下弯曲或波状起伏。归纳说出在力的作用下,岩层发生弯曲变形,叫做褶皱。模型演示,化抽象为形象具体、直观,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归纳能力。4.预习思考褶皱的基本单位、基本形态思考:(1)褶皱的基本单位是什么?(2)褶曲的基本形态有哪些?如何判别?引导:背斜岩层向上拱起,与生活中的哪种地形相似?向斜向下弯曲,类似于哪种地形类型?说出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褶曲是褶皱的一个弯曲,说出褶曲的两个基本
6、形态,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向下弯曲为向斜。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比较能力、归纳能力,强调易混淆、易出点,培养学生地理专业素养。5.背斜和向斜的判别判别方法1:根据岩层形态(1)观察正常状态下背斜、向斜的景观图,判别背斜、向斜。(2)观察地形倒置后的背斜、向斜示意图,判别背斜、向斜。引导:判别依据是什么?把缺失的岩层补充完整,再判断。强调:人不能以貌取人,更不能以貌取山,背斜、向斜在地貌上的特征会发生改变,最根本的要从岩层形态来判别。判别方法:根据岩层形态:向上拱起是背斜,向下弯曲是背斜。判别方法2:根据岩层新老关系转承:我们刚才是从岩层形态判别背斜、向斜,如果看不到岩层形态,又该如何判别?引导:从岩
7、层的新老关系看判别方法:根据岩层新老关系判别,中老翼新是背斜,中新翼老是向斜。小组讨论,学生展示易错点,加深印象,激发学生探究兴趣。6. 褶皱的实践意义(1)利用向斜构造找水,利用背斜找油。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补给,两翼的水向中间汇集,下渗形成地下水,故打井可在向斜槽部打;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由于气最轻,分布于背斜顶部,中间为石油。(2)利用背斜、向斜确定钻矿的位置。如果岩层中含有某种矿产层,如煤、铁矿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因此钻井或打井应在向斜构造处;因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侵蚀搬运掉了。培养学生读图判断能力【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围绕褶皱山是什么,怎样形成这两个
8、问题进行。并且这节课的重点就是背向斜的三种判断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日常生活中解决我们的实际问题。【教学反思】1、由于学生缺乏相关的感性认识,所以教学过程中配以大量的地质图片,更直观,更易让学生理解与接受。 2、 教学法中运动用相关材料练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同时运用实际材料说明该知识点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尤其是找油、气、水及工程建设上的运用,让学生深该体会到学习生活有用,学习终身有用的知识,从而提高学习兴趣。3、运用学案教学,在课前要求学生进行预习,了解学生知识的困惑点,精讲就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课后作业】完成课后思考题【板书设计】地质构造褶皱一 地质构造二 褶皱山1.概念2.判断方法(1)形态上(2)岩层新老关系上(3)地貌景观上3.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