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双基限时练(十九)19世纪中叶的俄国1沙皇政府1649年通过的法律大全明确宣布地主有权以1626年编纂的土地财产登记簿或16461647年的人口调查表为依据,无限期地追捕逃亡者,所有逃亡农奴不论逃亡时间多久,都要连同他们的家庭、财产一起返回并定居在原来的地主领地里。这一规定()反映了农奴被奴役的程度说明了农奴是地主的私有财产从法律上确立了农奴制的地位标志着俄国农奴制度最后确立A BC D解析沙皇政府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了农奴主对农奴的权力,表明农奴受奴役、作为农奴主私有财产的地位得到法律的确认。答案D2据统计,俄国在18011810年的10年间,农民骚动83次;
2、18111820年的10年间,农民骚动124次;18211830年的10年间,农民骚动则达到了156次;18311840年的10年间,农民骚动143次。这从根本上意味着18311840年的10年间()A农奴为争取自由而斗争B农民骚动威胁着农奴制的基础C农民骚动不断增加D农奴反对封建主的斗争由激烈转为短暂的平静解析材料反映了俄国农奴制的危机。从18011830年,俄国农民骚动持续上升,说明农奴反对封建主的斗争日益激烈。但18311840年的10年间农民骚动次数稍有下降,说明人民的反封建斗争进入了一个力量的聚集期。答案D318世纪早期,沙皇彼得一世颁布法令,允许工场主和商人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他作
3、出这一规定,最有可能是为了适应俄国()A农奴制度发展的需要 B工场手工业发展的需要C对外侵略扩张的需要 D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解析18世纪早期处于工场手工业时期,俄国的资本主义虽有了一定发展,但由于农奴制的存在,手工工场缺乏自由劳动力。彼得一世此举就是为了解决工场手工业的劳动力问题。答案B419世纪俄国一名知识分子说:“维护奴役人的农奴制度本身,是不会有成效的,而且也毫无裨益,无论社会良心或当代工业、国民福利和国家安全的要求,都已判处它的死刑。”他是()A十二月党人 B地主阶级革命派C守旧派知识分子 D激进派知识分子解析首先要概括材料主题即“要求废除农奴制”,因此只能从A、D两项中选择答案。
4、材料指出这是一名知识分子的言论,排除A项。答案D51853年,俄国沙皇派兵侵入奥斯曼土耳其,其目的在于()扩大在地中海和西亚等地的势力阻止英法对土耳其的扩张转移国内矛盾检验俄国的新式武器A BC D解析俄国对土耳其的扩张,侵犯了英法的利益,英法为了阻止俄国的扩张,加入了战争;在战争中,俄军使用的是旧式武器,英法使用的才是新式武器。因此,的叙述不正确。答案C6下列关于俄国农奴制和农奴的表述,错误的是()A俄国农奴制于17世纪中期正式确立B18世纪中后期,农奴制扩展到乌克兰、波兰等地C俄国农奴受到村社的严格管理,还要为沙皇政府服兵役D俄国的农奴不向国家交纳赋税解析俄国农奴制的发展主要从三个阶段掌握
5、:一是15世纪末16世纪初开始形成;二是17世纪中期正式确立;三是18世纪以后进一步加深和扩展。如本题A、B两个选项即是对俄国农奴制发展阶段的考查。俄国的农奴除为领主无偿劳动外,还要向国家承担很重的赋税。答案D7下列集中反映了俄国农奴制危机的主要事件是()A农奴起义风起云涌 B工业发展步履维艰C克里米亚战争失败 D十二月党人起义解析农奴制的存在,严重阻碍了俄国工业的发展,激起了农奴的反抗。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明显体现出俄国的落后,并进一步激化了国内矛盾,成为农奴制危机的集中反映。答案C8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俄国封建社会内部发展缓慢的根源在于()A农奴生活非常贫困B农奴没有人身自由C
6、农奴制度维系着俄国的经济D农奴制度的存在解析本题为最佳选择题,俄国农奴制和沙皇专制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而A、B、C三项都是农奴制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具体表现。答案D9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农奴制危机主要表现在()A新思潮涌动B农奴起义不断C农奴制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D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解析注意题干中“生产力发展的角度”。A项是思想领域;B项属阶级关系;D项是对外关系。只有C项体现了落后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阻碍。答案C10某班同学在对克里米亚战争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提出了以下观点,其中具有明显缺陷的是()A克里米亚战争是一场局部性的国际战争B英法阻止俄国的扩张有一定的进步性C俄国在战争中
7、失败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D战争失败使俄国国内矛盾进一步激化解析克里米亚战争是俄国同英法争夺奥斯曼帝国战略要地的战争,对双方来说都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答案B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850年以后,英国同俄国的冲突大概是不可避免的了。全欧洲各个国家革命失败后,俄国在欧洲大陆几乎没有劲敌了。而这次欧洲大陆各国的革命运动之所以失败主要是俄国干涉的结果俄国则是欧洲反动势力的堡垒、后备阵地和后备军。人民的英国史材料二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关于“结束克里米亚战争的宣言”为了加快和约条款的签订,并防止(甚至在将来)从朕方面产生任何贪功和侵略的思想,朕同意规定一些特别的预防办法,以免朕的军舰和土耳其的军舰在黑海中发生冲
8、突,同意在比萨拉比亚南部,邻近多瑙河的地方划定新的界线。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请回答:(1)人民的英国史作者认为1850年以后英俄冲突不可避免的原因是什么?你是否赞同?为什么?(2)根据材料二回答,克里米亚战争的结果怎样?对俄国产生了哪些影响?解析本题以克里米亚战争为主题切入,考查学生对农奴制改革原因的认识、分析、理解能力。第(1)问注意审题“作者认为的原因是什么?你是否赞同”。回答时注意原因从英俄双方分析;第(2)问注意结合材料概括。答案(1)原因:英国是民主与进步势力的代表,而俄国则是欧洲反动势力的代表。不赞同。冲突的原因是两国在土耳其的扩张产生了尖锐的矛盾。(2)俄国失败。俄国退出比萨拉比亚一
9、部分地区,丧失了在欧洲的霸主地位,加剧了社会矛盾,成为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外因。12阅读下列图片:请回答:(1)图1反映了19世纪中叶俄国怎样的社会状况?(2)图2中人物对俄国国家现状和未来发展提出了怎样的变革主张?(3)在图3反映的战争中,俄军战果怎样?(4)结合三幅图片反映的信息,分析俄国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进行改革的?解析本题以图片为依托考查学生解读图片获取信息的能力。第(1)问中俄国工业发展的落后可通过纤夫拉帆船分析得出,当时在英国等国家轮船已经成为重要的运输工具。第(2)问考查基础知识。第(3)问只要答出俄国战败即可。(4)问实际是结合三幅图片总结农奴制改革的背景。答案(1)反映了19世纪中
10、叶农奴的悲惨生活和俄国工业发展的落后。(2)主张无条件地给予农民自由和土地。(3)俄军战败,撤回在黑海的舰队,拆毁在黑海沿岸的防御工事,交出多瑙河沿岸的战略要地。(4)政治上:农民的反抗使沙皇专制统治的基础受到严重威胁,一些进步青年军官积极发动武装起义,准备推翻沙皇封建专制,废除俄国农奴制;经济上:农奴制的落后使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缓慢,与西欧国家有很大的差距;思想文化上:俄国知识分子宣传了资产阶级新思想,对沙皇专制统治造成很大冲击;军事上: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使俄国国际地位急剧下降,国内矛盾进一步激化。在这样的背景下,俄国被迫进行了农奴制改革。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我们从法国取道海路回到俄国。皇
11、家禁卫军第一师在奥拉宁鲍姆登陆,听副主教杰尔查文吟咏感恩赞美诗。祈祷时,警察冷酷无情地殴打着试图移近排列成行的军队的人们。这给我们留下了回到祖国时第一个令人不快的印象最后,皇帝亚历山大一世在卫兵队的伴随下出现了,他骑着一匹漂亮的栗色马,手上执一把出鞘的剑,他准备在皇后面前放下这把剑。我们高兴地看着他。然而,就在那时,一个农民几乎是在他的马底下穿过了街。皇帝催马前进,握着出鞘的剑冲向那个正在奔跑的农民。警察也用棍棒攻击那个农民。我们都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背过脸去,替我们敬爱的皇帝感到羞愧。那是我对他的第一次失望;不自觉地,我想起了一只猫,它转变为一个美人,不过,她不能看见一只老鼠而不扑向它。AG.
12、梅朱尔第一次俄国革命材料二文明现正以它的力量反对我们,我们已为与文明的这场斗争做了什么准备工作了吗?我们不能以我们所有广阔的领土和无数的人口来对付这场斗争。当我们谈论反对拿破仑的光荣战役时,我们忘记了自那时以来,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进,而我们却一直停滞不前。我们不是在走向胜利,而是在走向失败,我们唯一得到的一点安慰是,俄国将通过这一经历学到今后对它有用的一课。DM.华莱士俄国请回答:(1)材料一中,“从法国取道海路回到俄国”的人为什么会产生“不快的印象”和“替皇帝感到羞愧”?为改变这种状况,他们采取了什么重大行动?(2)材料二中,“我们与文明的斗争”指的是什么?什么历史事件验证了材料二
13、的预测?(3)材料二中,“俄国将通过这一经历学到今后对它有用的一课”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政治目的?解析本题考查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第(1)问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些“从法国取道海路回到俄国”并在回国时产生“不快的印象”的人,是一些参加了对拿破仑的战争,并受到西欧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影响的青年军官。他们不满沙皇统治,发动了“十二月党人起义”。第(2)问“我们与文明的斗争”指落后的俄国与发达的英法等西欧国家的较量,其集中体现的是克里米亚战争。第(3)问实际要求回答克里米亚战争对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影响。答案(1)这些人对西方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了深刻印象,吸收了当时法国的自由主义思想和激进思想,并深受这些思想的影响,对沙皇的专制统治产生不满。1825年他们发动了旨在推翻沙皇专制和废除农奴制度的“十二月党人起义”。(2)落后的封建农奴制的俄国将与工业高度发达的西欧国家的战争。克里米亚战争。(3)希望通过这一打击使俄国统治者认识到:只有废除农奴制度,尽快实现资本主义工业化,才是俄国的出路。- 9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