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1课咏物诗四首 对应学生用书P38顾况(约727约820),唐代诗人。字逋翁,海盐(今属浙江)人。唐肃宗至德二载(757)登进士第,曾为校书郎、著作佐郎,贞元初,因作诗嘲讽权贵,贬为饶州司户。其诗多以揭露现实黑暗为主,如公子行。有华阳集。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郡望昌黎(今属河北),后人称为“韩昌黎”。幼孤,由兄嫂抚养。贞元八年(792)登进士第。曾因上书谏宪宗迎佛骨事,贬为潮州刺史。长庆四年(824)十二月卒于长安寓所。谥号“文”,人称“韩吏部” “韩文公”。韩愈以诗文著称,其诗长于铺陈,好发议论,以古文章法句式入诗,即“以文为诗”,风格奇
2、崛雄伟,时有怪诞、滞涩,与孟郊齐名,为“韩孟诗派”的主要代表。他是中唐“古文运动”的领袖,与柳宗元齐名,人称“韩柳”,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称赞他“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 (潮州韩文公庙碑),对后世有巨大影响。有昌黎先生集。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贞元九年(793)登进士第,又登博学宏词科,授太子校书,迁监察御史。曾与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集团革新活动,失败后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后历任连州、夔州、和州刺史。刘禹锡与白居易齐名,自称为“诗豪”,世称“刘白”。其诗简捷明快,风情俊爽,格律精切。有刘梦得文集。杜荀鹤(846907),唐代
3、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大顺二年(891)登进士第,但时局危乱,未得官职便还旧山。天占元年(904),朱全忠奏其为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遇疾,旬日而卒。其诗晓畅清逸,语言通俗,对唐末社会动乱及民生惨苦,反映颇多。有唐风集。子规借咏子规,抒发了诗人对历代遭受苦难、蒙受冤屈而死之人的深深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不满。此诗是顾况在揭露朝政弊端、反映民生疾苦创作主张的指导下写成的。葡萄这首诗是诗人于元和元年(806)五月在江陵(今属湖北)写给他的好朋友张署的,原诗题为“题张十一旅舍三咏”,此诗为其中之一。诗人于贞元十九年(803)十二月被贬阳山县,当时张署亦被贬至临武(今属湖南)
4、。元和元年二人遇赦同赴江陵待命。这首葡萄就是在这一时期所作,作者借“葡萄”表明希望得到扶持提携的心愿。赏牡丹是一首花王牡丹的赞歌。唐代自武则天以后,牡丹逐渐受世人所爱,而原来盛行的芍药等渐渐衰落。爱莲说中有“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的说法,唐国史补中也有“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的记载。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成的。小松诗人由于“帝里无相识”,以致屡试不中,一生潦倒,因此颇感苦闷,写下此诗,表达了自己被埋没于深草的不平。咏 物 诗咏物诗作为一种诗体,源远流长。诗经周南首篇即以“雎鸠”托兴,楚辞离骚抒志于“兰芷”,寄情于“荃蕙”。到了西汉和魏晋六朝,出现了以物命
5、题的诗。当诗歌发展到唐代达到高峰后,咏物诗也随之丰富起来,蔚为大观。咏物诗通过描写客观的“物”,细致刻画其外在形态或表现其内在精神品质,借以抒怀兴感,托物言志。咏物诗具有以下特点:1形似。写出了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或写出其所处环境。2神似。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了精神品格。3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的手法来表现。4描写方法既有正面描写,也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对应学生用书P381恨魄(p) 2.著子规(zhu)3.新茎(jng)4芍药(sho) 5.芙蕖(f q) 6.蓬蒿(ho)1若教恨魄皆能化若:如果化:变化,即死后化为某种物体2何树何山著子规 何:多少,此处
6、偏指多著:附着,这里指栖息3新茎未遍半犹枯 遍:长满 犹:还4高架支离倒复扶 复:再,重新5庭前芍药妖无格 妖:艳丽、妩媚无格:指格调不高6池上芙蕖净少情 净:清雅洁净情:情韵7唯有牡丹真国色 国色:一国中姿容最美的女子8而今渐觉出蓬蒿 渐:逐渐、一点一点地蓬蒿:野草9直待凌云始道高 始:才,开始1杜宇冤亡积有时,年年啼血动人悲。2若欲满盘堆马乳,莫辞添竹引龙须。 3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4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5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对应学生用书P39一、阅读子规一诗,思考并回答问题。析技巧1这首诗运用了哪些手法?有何作用?结合全诗内容完成下面表格。手法作用用
7、典采用望帝啼鹃的典故,说明杜宇冤死及积怨之深。反问后两句以反诘语气,由鸟及人,引人深思。托物寄情表面写鸟,实为托子规以抒情,将人间冤魂之多且无处消解的现实尽收笔端。联想全诗先叙后议,有杜宇之冤魂联想历代之冤魂,寓意深刻。品语言2“杜宇冤亡积有时,年年啼血动人悲”中的“冤”字有何作用?如何理解这两句诗的含意?提示:“冤”字为下文作了铺垫和提示。“积”,指时间已过了很久。“啼血”,杜鹃的嘴是红色的,人多以其啼血所致。传说古蜀国国君杜宇冤死已经很久了,但他的魂魄所化的杜鹃鸟却长年啼叫,以致口中流血,令人闻而悲凄。悟情感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提示:此诗借咏子规,抒发诗人对历代遭受苦难、蒙受冤屈
8、而死之人的深深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不满。鉴赏指导(技法点拨,触类旁通!)咏物诗的鉴赏方法咏物诗通过各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诗人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物象即诗人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诗人就是通过塑造的物象来言志、言情和抒写心声的。因此,在鉴赏咏物诗时,可以采取以下的方法与步骤。1分析所咏之物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内在神韵和品格。2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诗人常常把自己的情感寄寓于所咏之物的突出特点之中,“志”就在所咏之物的特点与诗人的“情”“志”的相通之处。3分析咏物诗的表达技巧。如托物言志、寄情于物、借物喻人、拟人、比喻、烘托和比兴等。 二、阅读葡萄一诗
9、,思考并回答问题。赏形象4“新茎未遍半犹枯,高架支离倒复扶”描写了怎样的景象?提示:描写了葡萄的新藤还没有完全覆盖住已枯死的老藤,有人就为了今后的丰收搭架理枝的景象。悟情感5这首诗中,“若欲满盘堆马乳,莫辞添竹引龙须”一句中,“马乳”“龙须”分别喻指什么?这一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提示:“马乳”,马的奶头,这里比喻成熟的葡萄。“龙须”,比喻葡萄卷曲的藤蔓。而“添竹”是指希望种葡萄的人在架子上多添加些竹条,扩大修缮,将葡萄的枝蔓引好。这句是写诗人希望种葡萄之人能对这株葡萄多加培育,让它结出丰硕的果实。这里是托物言志,表达了自己谪后仕途困顿,渴望得到别人援引的心情。三、阅读赏牡丹一诗,思
10、考并回答问题。赏形象6本诗主要写了芍药、芙蕖和牡丹的什么特点?提示:主要写了芍药的“妖”、芙蕖的“净”和牡丹的“真国色”。品语言7请分析“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一联中的“真国色”用字炼意的妙处。提示:“真国色”三字,力重千钧,掷地有声,加强语气,使牡丹的神韵毕现,雍容华贵,艳压群芳,如此高的评价才产生“动京城”的效应,顺势引出末句。析技巧8这首诗用一半的篇幅先写芍药和芙蕖,这是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提示:衬托。诗人将芍药和芙蕖这两种花不如牡丹之处写出,以衬托牡丹的高贵富丽、令人喜爱。 四、阅读小松一诗,思考并回答问题。赏形象9“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刻画了“小松”怎样的形象呢
11、?提示:刻画了小松幼时生长在野草丛中,不为人注意,以及小松逐渐长大高出周围的蓬蒿的形象。品语言10你认为“自小刺头深草里”一句中哪个字用得巧妙?有何作用?提示:“刺”字用得巧妙。“刺”一字千钧,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也活脱脱地勾画出来。一个“刺”字,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的“小”只是暂时的、相对的,随着时间的推进,它必然由小转大。悟情感11咏物诗往往托物寄情,或托物言理,试分析小松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提示:小松托物讽喻,借松写人,寓意深长。小松的遭遇,正是诗人自身的写照。而世俗之人以身取人,目光短浅,趋炎附势。诗人以此诗抒发自己对不
12、平社会的不满。 对应学生用书P93一、阅读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咏山泉储光羲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答:_(2)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答:_参考答案:(1)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凌空而下时,水石相激,作风雨之声。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这两句与前面两句形成了先抑后扬(欲扬先抑)的效果。前两句写山泉的平凡无名,为抑;这两句凸现泉流山中
13、的奇观,为扬。如此描写也为最后两句称赞山泉作了铺垫。(2)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泊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咏素蝶诗刘孝绰注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答:_(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答:_参考答案:(1)这首诗描写了素蝶随蜂悠游,遇
14、雀躲藏;映衬日光腾起,顺着风势返回;在花丛中时出时没,于树叶间上下翻飞。是通过素蝶和周围事物的关系、对不同情况的反应来描写的。(2)这首诗通过对素蝶活动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最后两句突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白云泉注白居易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注白云泉在苏州市西二十里,号称“吴中第一水”。自白居易题以绝句,白云泉遂名显于世。白居易贬官江州后,济世抱负渐减,随遇而安、独善其身的思想日增,反映了其后期人生观的一个侧面。(1)本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简要分析。答:
15、_(2)诗评家说“云自无心水自闲”一句极为传神,你同意吗?请简要说明理由。答:_参考答案:(1)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神情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士人。诗人的这一思想性格充斥在整篇诗作中。诗人以“云自无心水自闲”自况,写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潺,自由流淌,从容自得,实际上这正是诗人内心的独白。(2)同意。写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流,自由流泻,从容自得。表现了白云坦荡淡泊的胸怀和泉水娴静雅致的神态。连用两个“自”字,特别强调云水的自由自在,逍遥惬意。二、语言表达4用一句话概括下面文字的主要观点。(不超过20个字)文忌平淡,所以叙述
16、总要讲究妙趣横生,波澜起伏。古人有“韩潮欧澜”的提法,正说明韩愈与欧阳修的文章是极讲究笔法的。前人说到韩愈,有“春与猿吟兮秋鹤与飞”的仿例它打乱了我们的阅读习惯,造成了时序的错位而形成了一种心理的波澜,带来了一种新的审美愉悦。韩愈不愧为文章高手,他恣肆的文笔总要显示他的独特性,一旦他找寻到的结构既符合行文需要又能合乎自然的律动与人们心中的节奏,便会在双方的审美心理上产生共鸣效应。这种结构有时更带隐蔽性,它甚至不需要经过逻辑的过滤而直观地为人所接受,同样达到移人情性的效果。清代林云铭感读师说正是这样的:“其文错综变化,反复引证,似无段落可寻。一气读之,只觉意味无穷。”答:_参考答案:韩愈的文章追
17、求波澜起伏的独特美。5将下面一段文字改写成一个语意连贯的长句,可以适当调整语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中央政法委首次向社会集中公布了政法干警违纪违法典型案件。这些典型案件的集中公布,释放出了政法机关在惩治腐败方面的强烈信号,要坚决清除害群之马,用集中公布的方式强力震慑违纪违法分子,并借此方式来打造廉洁过硬的政法队伍。答:_参考答案:中央政法委首次以向社会集中公布政法干警违纪违法典型案件的方式释放出了政法机关在惩治腐败方面坚决清除害群之马、强力震慑违纪违法分子以及打造廉洁过硬的政法队伍的强烈信号。中国民俗谚语中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泉则秀。这儿的山上无仙,江中亦无流泉戏水,但是地
18、处潮州境内的韩山、韩江,却名贯广东大地,成为大海之滨一道奇异的人文风景。只因唐代文人韩愈被贬官离开长安后,曾在这儿当了不足一年时间的地方小官。他似乎比“仙”和“泉”更具有震撼和感召力量,使原本为他姓的山和水,后人将其统统改为韩姓:山易名为韩山,水易名为韩江。纵观古代文人,被贬官者多多,凡是直抒其心意的文人,大都留下仕途失意被贬官和流放的历史。但不同的是,他们在人生低谷中的行迹,却有着千差万别。这些文人雅士,大乌纱帽一旦变成小乌纱帽,多表现得心灰意冷,在自舔伤口中,写出些悲悯自怜的诗歌,而韩愈与众不同,尽管他在被贬官的路上,也曾写下“收吾骨瘴江边”的自怜诗章;但到了潮州赴任之后,却将自身伤痛闲置
19、一边,把庶民百姓冷暖放在了至高无上的位置。笔者沿韩江而行时,江边有一座古亭映入眼帘。停车仔细观看,见亭内有一石碑,碑下压着一条鳄鱼石雕。当地友人为我解疑说,这是后人为纪念韩愈带领当地百姓的驱鳄之举,而建立起的功德碑。韩愈初到潮州上任之日,正是潮汕江河鳄鱼成灾之时,当时此地的黎民百姓,因为继承了远古的迷信传说,认知鳄鱼为水中之神灵;每到鳄鱼成灾时,都向江里投下屠杀了的牛羊猪狗等生灵,以求平安。韩愈一向尊重孔孟正统儒理之道,反对神鬼的玄学之说,便不顾疲劳地日夜游说于江水之边,宣扬除鳄才是自我拯救之良策。潮州自古为客家族人之领地,其族人把信奉神灵视为灵魂之全部,因而驱鳄之举步履维艰。但生性执着的韩愈
20、,一直不改初衷,在其不懈努力之下,终于获得了善果,不仅将为害一方的鳄鱼驱之于海,让潮州百姓从“江神”的精神奴役中解放出来,还以驱鳄为兴修水利机遇,打开引水浇灌之门,给封闭的沿江大地,带来五谷丰登的年华。因而,后人一直垂念其德政,在江边立起这个临江亭和亭内的功德碑。其影响之大穿越了时空,直到明朝嘉靖年间(1537年),礼部右谏沈伯咸还特意在韩山写下了“功不在禹下”的碑文,以示对贬官到潮州后韩愈德政的崇敬。此为韩愈在粤东的肖像之一。尽管大唐时期,还属于帝王世袭的封建社会,但在唐律中已有不许“纳良为奴”的律条。但当时的粤东岭南,处于大唐版图上相对封闭落后的地区,韩愈贬官到此地时,该地盛行贩卖人口之恶
21、习,地方志中留有“其荒阻处,父子相缚为奴”的记载。用白话文解析,就是在饥荒之地,有钱人家能收贫穷人的全家为奴。韩愈到了潮州之后,以大刀阔斧之气势,更改这地区的千古陋习。此举比驱鳄更为艰难,韩愈为此付出了更为艰辛的努力。韩愈早有铭言喻世:“业精于勤荒于嬉。”他就是用这种不知疲惫的执着精神,而完成他解放奴隶的壮举的。据地方史料记载,韩愈此举开花结果后,曾有贫苦奴民称他为粤东岭南的“韩青天”。这是韩愈被贬官到潮州后的肖像之二。后人为了纪念他为文为人之德,在韩山绿色环抱中,为他修建了雄伟的纪念祠堂。沿山而上的回廊两侧,皆为唐代之后官人和文人对他的评说。我统计了一下,总共四十块碑文,碑文以各种书体刻下对这位“百代文宗”的盛誉。至于潮州的本土人士,更是以韩愈曾在此地驻足为荣。与我一同登山朝圣的当地文联友人对我说:“千古中的文人至圣,从长安被贬到我们这儿来,成了我们这方水土至高无上的荣誉。”我说:“愿华夏大地的文人,能有韩文公敢言、敢行的精神风骨;愿那些文官们,都能以韩愈为镜,照一照自己的形神!”赏析“文章随代起,烟瘴几时开。不有韩夫子,人心尚草莱!”古往今来,历史上曾出现过多少王侯将相,有过多少名士英杰,湮没在岁月的最深处,又有多少还真实地活在人们心中?在潮州为官短短八个月的韩愈,竟然令另一片山河姓韩。以山河为姓,人心作书,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