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课时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学习目标核心素养1.识记运动、静止、规律的含义;理解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及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1.政治认同: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2.科学精神:能够运用运动与规律的相关哲学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2.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自觉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3.通过学习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运动的绝对性的同时,还承认相对静止的重要作用,从而承认世界是可知的。一、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1运动的含义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2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1)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
2、的存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续表二、运动是有规律的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2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1)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2)规律的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规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的方法论要求(1)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
3、旦违背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思考 .王夫之说:“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属于什么哲学观点?提示: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观点。主张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意味着改变或创造规律吗?提示: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只能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客观规律是不能被改变或创造的,也不能消灭规律。探究活动一:物质与运动的关系情景:有些事物的运动是明显的,如奔驰的汽车,流动的河水,划破夜空的流星等。有些事物变化
4、是缓慢的,泰山在100万年间升高了几百米;珠穆朗玛峰在50万年间升高了1600米。还有些物体虽然运动速度快,但距离我们遥远,或者是物质本身太小,我们不易察觉。恒星看起来是不动的,其实,织女星和牛郎星分别以每秒14公里和26公里的速度飞奔。微观世界的原子、分子基本粒子也在不停运动,许多粒子从出生到“衰变”,只有几百亿甚至几万亿分之一秒,运动速度非常之快。问题探究:(1)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提示:说明了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2)如果星球停止运动,它还存在吗?提示:不存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3)能不能把世界万物的运动归结为人的“
5、心”、概念或精神的运动?提示:不能。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世界万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客观事物是运动的主体。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把世界万物的运动归结为人的“心”、概念或精神的运动,是典型的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1正确理解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原理理解强调误区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侧重强调物质离不开运动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承担者或者叫载体,脱离物质的运动是不存在的侧重强调运动离不开物
6、质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2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1)物质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存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和运动不可分,运动是物质自身所固有的,不是外部强加于物质的。(2)物质除了这个属性外,还有可知性、无限性等很多属性。在物质所具有的一切属性中,运动属性是关于物质存在的属性,如果没有运动,就没有物质,就谈不上其他属性了。所以运动这一属性是物质其他属性存在的前提条件和基础。特别提醒不能把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等同于物质的唯一特性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是运动,它揭示了物质的存在方式,是相对于物质的其他属性如可知性、无限性而言的;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揭示了物质的本质,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
7、,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绝对的、不变的唯一特性。3全面理解运动与静止的关系(1)二者的区别: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2)二者的联系: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3)既要反对形而上学的不变论,也要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特别提醒对“相对静止”的理解(1)由于相对静止的存在,才能使各种事物区别开来。在一定条件下,此物就是此物,而不是彼物。如果在一瞬间事物既是此物,又是彼物,事物之间便无法区别,一切正确的认识和研究都成为不可能的了。(2)由于相对静止的存在,才使运动成为可以衡量和计算的东西。如:我们计
8、算出火车每小时运行200公里,就是以它的起点站和终点站为相对静止来计算的。1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A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B世界万物是永恒不变的C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D运动是离不开物质的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明晰:(1)题干强调的是物质在运动,还是在强调运动是物质的运动?(2)运动的特点有哪些?(3)静止的特点有哪些?(4)物质的唯一特性是什么?提示:(1)物质在运动。(2)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3)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4)客观实在性。答案A探究活动二:全面认识规律情景:蝗虫总是成群飞行,但在高速飞行时却不会发生碰撞,这是因为它们的大脑处理电子和
9、化学信号的方式很独特。受此启发,英国林肯大学的科学家们成功研发一项能够有效防止车辆碰撞的革命性技术。问题探究:(1)从哲学上看,“蝗虫总是成群飞行”是现象还是规律?提示:属于现象。现象是事物表现出来的,能被人感觉到的一切情况。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是深藏于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2)人们能够发明车辆防碰撞技术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提示: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有其内在规律,规律具有客观性。人们能够发明车辆防碰撞技术是尊重客观规律的结果。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车
10、辆防碰撞技术的发明,正是人们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的结果。1规律的含义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方法论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3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原理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的客观性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
11、提和基础。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人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和利用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错误倾向一是“宿命论”,夸大规律的客观性,认为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二是“唯意志论”,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规律的客观性4正确把握规律需注意(1)哲学上讲的规律和具体规律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哲学上讲的规律,是对各种具体规律共同特性的概括和总结,它不等同于具体规律。哲学上讲的规律和具体规律是共性和个性、一般
12、和个别的关系。(2)规律不等于规律现象,后者是前者的表现。(3)规律本身没有好坏之分。认为规律有好坏的说法是把人的主观意志强加到规律身上,即违背了规律的客观性。2心理专家提醒:家长不要给孩子过分施加压力,应该把对孩子过高的期望值降低到符合孩子实际水平的位置。这说明()A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应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B规律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只能按规律办事C虽然规律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利用规律D人应该主动改变规律,为人类造福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明晰:(1)题干观点是强调尊重客观规律还是认识和利用规律?(2)规律是客观的吗?是不变的吗?可以被改变吗?(3)人可以利用规律吗?提示:(1)尊重客观规律。(2)
13、是;不是;不可以。(3)可以。答案A知识点一运动和物质的关系1.“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司马光的这句诗不仅道尽千古兴亡,也形象地说明了()A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B生产方式是社会运动的载体C城市是社会运动的载体D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答案D解析通过洛阳城观察古今兴废,世事变迁,说明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D正确。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A错误。B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生产方式是社会运动的载体,C说法错误。2在运动和物质的关系问题上,下列认识正确的有()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A B C
14、D答案B解析运动和物质不可分割,一方面,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另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错误,符合题意。知识点二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3.人生就像骑自行车,想要保持平衡就必须往前走。这佐证的哲学道理主要是()A运动是物质的运动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C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D静止是暂时的、无条件的答案C解析人生就像骑自行车,想要保持平衡就必须往前走。这说明万事万物都是运动的,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和无条件的,C符合题意;材料不涉及运动和物质的关系,A不符合题意;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B观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静止的观点
15、,静止是暂时的,有条件的,D观点错误。答案选C。4诗歌离别中写道:“青山不改水长流,明月依旧星渐稀。”这句诗蕴含的哲理是()A绝对运动的物质是没有的B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C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D相对静止的事物是不存在的答案C解析青山不改,明月依旧,这体现了事物的相对静止。水长流,星渐稀,体现了事物的绝对运动,故这句诗体现了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C符合题意;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A观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运动的规律性,B不合题意;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D观点错误。答案选C。知识点三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5.北京是一个水资
16、源严重短缺的城市。为了增加降水量,有关部门根据地形和气候特点,多次在北部山区成功实施了人工降雨。这一事实说明,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必须()A创造规律,改造自然 B创造和利用客观规律C创造条件,利用规律 D认识和改造客观规律答案C解析北京实施人工降雨说明,人们在认识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创造条件,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规律是客观的,不可以被创造、改造,排除A、B、D。故选C。6“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鸡儿跑”,这是内蒙古半农半牧草原上恢复生态、建设“美丽中国”的新鲜场景。草原散养牧鸡,鸡吃草籽、昆虫,不用饲料添加剂,提高了肉蛋品质、增加牧民收益,又能有效控制草原虫害。牛羊改吃农田秸秆,既可让过度
17、放牧的草场得到休息,又把大量秸秆变废为宝,避免其田间焚烧带来的空气污染,而粪便或沼渣还田又增加了农田地力。这一新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运用把握规律的知识,分析说明材料中“草原牧鸡、农田秸秆喂牛羊”这一建设“美丽中国”新模式所体现的哲学道理。答案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人们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不能违背规律。草原牧鸡、农田秸秆喂牛羊这一新模式,恢复草原生态和农田地力,保护自然界生态平衡,体现了人在生产活动中对自然规律的遵循与利用,促进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在认识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统一。这一新模式体现了人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大胆创新打破传统生产模式,趋利避害地改造自然,实现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和可持续发展。解析本题可以从规律的普遍性、客观性以及发挥主观能动性角度进行分析,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人们必须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不能违背规律;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在认识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然后结合材料进行分析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