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1 ,大小:630KB ,
资源ID:811519      下载积分: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811519-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宁夏固原市隆德县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宁夏固原市隆德县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1、宁夏固原市隆德县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卷I(选择题)一、 选择题 (本题共计 40 小题,每题 1 分 ,共计40分 ) 1. 有学者认为,如果说孔子主张“保守”,那么先秦诸子不“保守”的就极少了。如果说到“消极”,孔孟大儒的消极因素更多。如果说到“专制”,孔子、墨子、孟子、荀子等都符合。这说明A. 思想一统趋势已经出现B. 固化价值判断影响历史理解C. 诸子百家互相交流借鉴D. 专制集权理论适应政治需要【答案】B【解析】【详解】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体现保守性,但孔子主张“仁”“为政以德”,首创私学,促进教育发展,具有进步性,因此,对人物的评价不能脱离时代和阶级背景

2、,材料中固化价值判断不利于得出客观、全面的历史解释,B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思想一统的趋势、诸子百家互相交流,排除AC;材料信息不能看出专制集权理论是否适应政治需要,排除D。2. 国语记载,周定王时,单襄王途经陈国,看到道路不修,馆舍不整,于是预言陈国将要灭亡。左传记载,晋国道路馆舍失修,也曾受到郑国政治家子产的批评。由此可知当时A. 交通设施建设体现行政能力B. 道路馆舍普遍受到战争破坏C. 诸侯重视交通建设加强集权D. 争霸关键在于交通设施建设【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由材料中“看到道路不修,馆舍不整,于是预言陈国将要灭亡”“晋国道路馆舍失修,也曾受到郑国政治家子产的批评”可知,交

3、通设施建设是国家行政能力的体现,故A正确;从材料无法得出道路馆舍被战争破坏,故B错误;春秋时期诸侯国尚未确立集权体制,故C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争霸的关键在于交通设施的建设,故D错误。3. 政治学家萨孟武先生说:“吾国中央官制,秦汉以后,无时不在变化之中,而其变化的特质则为天子的近臣转变为国家的大臣。”而“近臣一旦演变为大臣,天子又欲剥夺其权,而更信任其他近臣”。这样,由近臣而大臣,演变不已,而吾国中央官制遂日益复杂起来。这一变化反映了A. 中枢权力实现了相互制衡B. 权力运作机制缺乏恒定性C. 国家机器的效能逐渐衰落D. 中央集权的强化不断加强【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由近臣而大臣,演

4、变不已”并结合古代中国的官制可知,为了加强专制主义制度,历代皇帝都在前代的基础上实行了不同的政策,表明权力运作机制缺乏恒定性。B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大臣地位的变化,未体现中枢权力的相互制衡,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权力运作机制的变化,不能代表国家机器的效能逐渐衰落,C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而发生的变化,与中央集权的强化无关,D错误。故选B。4. 山西平陆汉代壁画里描绘着这样的场景:地主庄园的城堡及依附的“部曲”、“兵家”,是对抗农民的工事和武装;地主监督农民从事耕种;双牛牵引耧车和大型犁铧。可见平陆壁画A. 反映了先进生产技术的普遍使用B. 印证了汉朝社会矛盾突出的事实C. 提供了研究古

5、代文化的相关史料D. 体现山西艺术创作水平日臻成熟【答案】C【解析】【详解】山西平陆汉代壁画描绘了地主庄园中的武装,地主监督农民耕种,铁犁牛耕的使用,从中可以看出古代的地主庄园文化、农耕文化等,即平陆壁画提供了研究古代文化的相关史料,故选C;从山西平陆壁画中使用先进生产技术,不能说得到普遍运用,A错误;仅从地主庄园中的工事和武装不能印证社会矛盾突出的事实,B错误;材料显示壁画的内容,不能体现壁画的艺术创作水平,D错误。5. “六街鼓歇行人绝,九衢茫茫空有月。九衢生人何劳劳,长安土尽槐根高。”(唐诗秋夜吟)这首诗反映了唐朝A. 城市管理比较严格B. 民众生活规律C. 经济发展逐渐萧条D. 坊市制

6、度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六街鼓歇行人绝,九衢茫茫空有月”说明唐朝的居民活动有时间限定,即城市管理比较严格,A正确;题干中的“鼓响”属于政府行为,而非民众行为,排除B;通过题干内容无法判断唐代经济发展情况,排除C;坊市制度与题无关,排除D。6. 在唐代长安,茶已经成为僧人自己和待客的主要饮品。 茶性苦,而佛教认为“苦”乃人生“四谛”之首,佛家从茶的 苦后回甘联想到其可以帮助修习佛法之人悟透人性,达到“茶禅一味”的精神高度。 这表明唐代( )A. 民众生活深受佛教文化影响B. 外来文化冲击中国传统文化C. 佛教文化与本土文化相融合D. 品茶成为道德教化主要形式【答案】C【解析】【详解】茶

7、产自中国,其性苦,佛教将这种茶性与佛家教义结合,达到“茶禅一味”精神高度,体现了佛教和本土文化的结合,C正确;题干未体现民众,排除A;题干主旨是融合而非冲突,排除B;道德教化是儒学的方式,而非佛教,排除D。7. 宋代法律规定,佃户不能在租佃期离开佃种土地。明代租佃契约通常都写明不许将田地“转佃他人”、“私相授受” 。清代地主将土地所有权分割成田底与田面,地主将土地经营权以田面权形式转让与佃农,地主对于田底,佃农对于田面分别享有占有、收益和处置转让的权利。这一变化A. 推动小农经济逐步瓦解B. 反映出佃农政治地位提高C. 佃农人身依附彻底解除D. 与商品经济发展互为因果【答案】D【解析】【详解】

8、依据所学可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民对于土地的依赖性逐渐降低,出现了佃户转让土地;而佃户可以将土地进行转让,又为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二者互为因果。D正确;鸦片战争后,大量外国商品进入中国,小农经济才开始解体,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佃农的人身自由程度增加,不能证明佃农的政治地位提高,B错误;此时政府对人民的限制仍然严苛,彻底解除的说法不符合史实,C错误。故选D。8.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韩城市盘乐村发现的目前最完整的宋代戏剧场面,场面中的四名演员,动作各异,表演生动。作为研究宋代戏剧的史料,这一壁画A. 真实性有待进一步甄别B. 可以反映宋代艺人的社会地位C. 证明戏剧在宋代已成熟D. 可

9、直接用于研究宋代戏剧人物【答案】D【解析】【详解】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盘乐村发掘的宋代壁画墓,是目前见到的宋代最完整的戏剧场面,是研究宋代戏剧的绝好资料,故选择D;这一壁画属于考古发掘的成果,是实物史料,排除A;壁画反映的是戏剧场面,不是在社会生活中,无法体现社会地位,排除B;壁画反映只是一个有四名演员的戏剧场面,无法证明成熟,排除C。9. 明代初年,民间在使用铜钱的同时,逐渐选择白银作为重要资财和大额交易的流通媒介。在 1581年张居正实行赋税制度改革后,白银的货币功能官方化、制度化。此时大量西方白银的 流人支持了白银货币选择的趋向。明朝货币的变化A. 推动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B. 反映

10、了西方经济发展受制于明朝C. 说明了政府已经废止闭关锁国政策D. 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答案】A【解析】【详解】白银的大量涌入中国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从而推动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故选A;白银大量涌入中国不代表西方经济受制于明朝,排除B;明代并没有废止闭关锁国政策,排除C;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的是工业革命,排除D。10. 明代后期,朝廷有命令,必传之于太监,太监传之管文书官,管文书官方传至臣等;内阁有陈说必达之管文书官,管文书官达至太监,太监乃进至御前。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 内阁权力发生了膨胀B. 司礼监和内阁相制衡C. 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D. 明朝中枢机构的变化【

11、答案】C【解析】【详解】由“必传之于太监;管文书官达至太监,太监乃进至御前”可知,司礼监太监在诏令和朝廷命令传达中的重要地位。司礼监服务于皇权,据此推理皇权的加强是导致材料所述现象的根源,故C项正确;A项不是主要原因;司礼监和内阁关系与材料无关,B项错误;明朝后期中枢机构并未发生变化,D项错误。11. 下表是清朝几个主要时期平均每个粮农劳动力生产率估测,这反映出,清朝时期A. 社会经济发展下降B. 土地利用率比较低C. 民众生活比较艰难D. 人口增长速度较快【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清朝平均每个劳动力生产的原粮数、扣除成本后原粮数、可养活人口数均在总体下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时期

12、耕地面积得到扩大,但人口増长比较快,超过耕地増长速度,所以出现材料所示现象,故D项符合题意;材料数据不能说明清朝社会经济发展下降,故排除A项;材料数据不能说明清朝土地利用率低,故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民众生活改善不大甚至下降,但不能说明艰难,故排除C项。12. 1844年签订的中美望厦条约第三十四款规定:“至各口情形不一, 所有贸易及海面各款恐无不稍有变通之处,应俟十二年后,两国派员公平酌办。”这一条款A. 为列强再度侵略埋下伏笔B. 导致中国半殖民地化C. 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D. 破坏中国贸易自主权.【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十二年后,两国派员公平酌办”并结合所学可知,列强通过再

13、次修订条约的借口,再次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A正确;南京条约的签订导致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错误;中国近代化开始于洋务运动,时间不符,C错误;该条款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D错误。故选A。13. 以下是两位当代美国历史学家关于鸦片战争的论断上述两种观点A. 都是对历史事实的歪曲,目的是为殖民侵略者辩护B. 都没有揭示战争的实质,是“西方中心论”的体现C. 在对“根本问题”的认识上,后者的解释相对合理D. 二者都认为清政府的闭关政策导致了鸦片战争爆发【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鸦片战争根本问题在于愿不愿意和英国建立平等国家关系的问题”“文化相接触时,必然会发生某种冲突”可知,二

14、者都是“西方中心论”的体现,都掩盖了英国侵略中国的实质,结合所学可知,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的市场,故选B;A项“都是对历史事实的歪曲”表述错误,材料是对鸦片战争的不同观点,排除;后者的解释也没有揭示出鸦片战争的本质,不是“根本问题”的认识,排除C;D在张馨保的观点里没有涉及,排除。14. 有学者在研究洋务运动指导思想时指出,在封建专制统治和顽固守旧思想占据主导地位的历史条件下,中体西用是当时唯一可行的过渡性模式。据此可知,中体西用A. 有利于人们思想解放B. 凝聚国民的社会共识C. 强化了中国文化传承D. 加快了社会政治变革【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洋务派提出

15、的中体西用能减轻顽固派的反对向西方学习的阻力,从而有利于人们向西方学习和思想解放,故答案选A项。有人对中体西用持怀疑态度,社会共识表述有误,可排除B项。中体西用的出发点是向西方学习,非传承传统文化,可排除C项。洋务运动不是政治变革,可排除D项。15. 1903年,清政府商部颁行的铁路简明章程规定:民间集股修筑铁路;集股总以华股获占多数为主;不得已而附搭洋股;则以不逾华股之数为限。这可以用于说明,当时清政府A. 仍顽固地抑制民营铁路发展B. 已具有维护经济主权意识C. 极力维护官营铁路主导地位D. 极力发展近代股份制企业【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以华股获占多数为主”、“洋股,则以不逾华股

16、之数为限”的规定说明清政府意在避免外商占多数股份控制中国铁路企业,这种有意防范外商控制中国企业的做法,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经济主权的维护,B项正确;材料中的规定不是在抑制民营铁路的发展,而是在防范外商,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官营铁路的信息,C项错误,D项由材料不能得出。故选B。16. 杨度1906年创办鼓吹君主立宪的中国新报,1915年组设筹安会,公开支持袁世凯复辟帝制。1922年加入国民党,为民主革命奔走甚力。1929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以秘密党员身份坚持党的工作,直到离世。杨度的转变A. 反映了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势力的兴衰B. 是时代要求和不断自我否定的结果C. 体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环境的错综复

17、杂D. 成为共产主义运动蓬勃发展的写照【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杨度的行为转变并结合中国的发展过程可知,随着中国国情的不断变化,导致救国的方式不断的变化,杨度的转变正是时代要求和其不断自我否定的结果。B正确;杨度的转变主要反映的是时代对救国方式的影响,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势力的兴衰不符合材料主旨,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近代中国的变化,而不是错综复杂,C错误;共产主义的蓬勃发展不能反映杨度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前的社会状况,D错误。故选B。17. 清末民初的自编历史教科书中都突出第二次鸦片战争影响的重要性,认为是“新世界”的开端。但1929年后的民国教科书中,两次鸦片战争被纳入“不平等条约缔结”的

18、叙事体例,而作为起点的鸦片战争之重要性得以凸显。这一变化反映了A. 历史叙事以唯物史观为指导B. 民族主义思潮影响历史认识C. 政府日益重视国民历史教育D. 中共反帝主张得到广泛认同【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次鸦片战争均是中华民族同外来侵略者之间的战争,1929年民国教科书对两次鸦片战争的肯定,说明了民族主义思潮影响了历史的认知,B正确;AC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未涉及中共反帝的主张,D排除。故选B。18. 1932年,有国内舆论强调,四万万中国同胞,已到生死的最后关头,“所有阶级利害,党派感情,思想派别,个人爱憎事实上完全一扫。盖整个民族将被摧毁,受蹂躏,左倾右倾,皆成废

19、话,资本劳工,同受牺牲”。这体现出A. 中日民族矛盾加深B. 国内阶级矛盾激化C. 国共合作初步达成D. 民族工业发展受阻【答案】A【解析】【详解】题干中“四万万中国同胞,已到生死的最后关头”是立足于整个中华民族,而且主张将阶级利害、党派矛盾置于一边,正是民族危机,结合材料时间1932年可知,这一时期日本占领了东北,中日民族矛盾加深,题干舆论正是这一矛盾加深的体现,A正确;材料中主张将阶级矛盾置于一边,说明当时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相比并未激化,排除B;1932年两党正处于对峙时期,排除C;D与题无关,而且这一时民族工业有所发展,排除。19. 1949年渡江战役前夕,英国海军远东舰队“紫石英号”护

20、卫舰无视人民解放军“外国舰船撤离长江”的公告,闯入前线江段,继而遭到人民解放军猛烈炮击,“紫石英号”重伤搁浅,后逃往香港。紫石英号事件说明A. 解放战争具有反帝性质B. 战争双方实力已发生变化C. 英国殖民霸权一去不返D. 美英在华利益具有一致性【答案】A【解析】【详解】“紫石英号”事件体现了帝国主义国家武力干涉国共内战的行径,因此此场战役具有反帝性质,A正确;单从势力来看,仍然是英国占据优势,B排除;C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未涉及英美在华利益,D排除。故选A。20. 陈云在中共八大上提出改进经济体制的设想,即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主补充一定的个体经营;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

21、为主补充一定的自由生产;在市场方面,国家市场为主补充一定范围的自由市场。这一设想A. 促进了农村经济恢复B. 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C. 健全了市场经济体制D. 加快了私营企业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1956年秋,陈云在中共八大上提出的在一定范围内发展个体经营、自由生产和自由市场,补充和改进经济体制的设想,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B项正确;国民经济恢复的任务早在1952年底已经完成,A项错误;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时提出的,C项错误;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私营企业在当时并没有得到发展,D项错误。21. 下图为 19782006 年中国进出口总额趋势图,对此解读正确的

22、是A. 1978-1981 年,对外开放政策确立,对外贸易高速发展B. 1982-1996 年,完成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对外贸易低速增长C. 1997-2000 年,设立深圳等五个经济特区,对外贸易持续发展D. 2001-2006 年,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外贸易高速增长【答案】D【解析】【详解】据图示内容可知,2002年前后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开始高速增长,结合所学可知这种情况应该与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有关,故选D;19781981年,我国的对外贸易没有实现高速发展,排除A;19821996年,我国只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没有完成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排除B;经济特区的设立

23、是在1980年,排除C。故选D。22. 下表为1979年新华社汇总的西方对中国两次自卫反击战的语态表。这反映了 A. 外交关系决定方向转变B. 全局变化影响西方态度C. 中国国际地位显著提升D. 意识形态造成立场变化【答案】C【解析】【详解】从西方国家对中国两次自卫反击战的语气来看,1962年,西方要求中国撤回部队,而1979年则呼吁双方停火谈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方国家对中国态度的转变从根源上来看,是中国国力提升导致的,即国际地位显著提高,C正确;A表述绝对,外交关系并不能决定方向转变,排除A;当时依然处于冷战时期,整个世界格局并未发生大的变化,排除B;西方的意识形态并未转变,排除D。23

24、. 雅典城邦戏剧开演前,为国牺牲的公民子女会被请上舞台,城邦事务发言人当众宣布他们可以在成年以前得到抚恤金,然后这些遗孤又会被请到剧场里的荣誉席就座。这说明A. 城邦重视教化功用B. 公民享有特殊权利C. 民主政治的优越性D. 福利制度开始出现【答案】A【解析】【详解】题干突出了为城邦服务荣誉意识,激励更多的人为城邦服务,说明城邦重视教化功用,故选A;为城邦牺牲的公民子女享有特殊的荣誉不能体现所有公民享有特殊权利,B错误;激励体制是很多政治的共性,不能体现民主的特性,C错误;从题干中不能体现一个历史现象的开始状态,D错误。24. 古罗马时期,当事人定立“不索债简约”以后,若债权人反悔并要求债务

25、人给付,只要债权人具备相关免债能力,债务人可以拒绝,这是一种比较典型的“和解协议”。罗马法中的“和解”( )A. 表现了私法的灵活性B. 损害了债权人的利益C. 实现了人与人的平等D. 成为现代债权法的依据【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只要债权人具备相关免债能力,债务人可以拒绝”信息可知,罗马法按照契约形式解决纠纷,并且考虑债权人是否具有相关免债能力,这体现了罗马私法的灵活性,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信息可知,该“和解协议”是按契约解决纠纷,没有损害债权人的利益;C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的关系,与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无关;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该“和解协议”

26、和现代债权法的关系。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25. 就私人下水道,古罗马裁判官规定:授权人们为了清扫下水道而进入邻人的房子并拆开地.工人要把因修理下水道的需要而拆除的物恢复原状,为此,他要订立潜在损害的要式口约,承诺对造成的损害进行赔偿。但如果碰到蛮不讲理的邻人,这个令状即“禁止邻人使用暴力,不让下水道得到清扫和修理”。据此可知该罗马法令A. 保护私有之财产B. 注重司法程序C. 偏重书面契约精神D. 重视公共利益【答案】D【解析】【详解】古罗马裁判官授权清扫下水道的人“进入邻人的房子”,“禁止邻人”阻止清扫下水道,清扫方要口头承诺赔偿清扫行为造成的财物损害,据此可知,罗马法重视规范民事行为,保障

27、公共利益,D项正确;“保护私有财产”只是对材料部分内容的理解,不是对整个材料的全面解读,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罗马法注重“司法程序”, B项错误;“偏重书面契约精神”与“要式口约”不符,C项错误。26. 16世纪的最后几十年,对于一个西班牙人来说,现在一磅羊肉的价格在以前几乎能买到一只羊。而在英格兰,15001600年间小麦价格上涨了425%,法国涨了650%。这一历史现象导致A. 资产阶级经济实力上升B. 大西洋沿岸成为贸易中心C. 黄金白银大量流入欧洲D. 商品经济的发展面临困境【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所引起的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瓦解,同时也壮大了资产阶级

28、的实力,故A项正确;BC项是商业革命的影响,排除BC;材料中的现象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D。27. 长期以来英国实行敞田制由无数面积都不大的条形田地构成,所有者的土地分散到不同的地方,非常不便于耕作而圈地运动后采用新式的耕作方法如轮耕制,发展优良品种,用科学方法饲养耕牛,使用某些简单的农业机器。由此可见圈地运动A. 通过暴力使农民与土地分离B. 为工业革命提供劳动力C. 推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D. 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力【答案】D【解析】【详解】圈地运动改进了土地耕作方式,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从而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故选D;使暴力使农民与土地分离是圈地运动的特点,不是耕作方式改变带来的影响

29、,排除A;材料主要反映了圈地运动后耕作方式的改变,没有体现其为工业革命提高劳动力,排除B;C项与题意内容无关,没有体现,排除。故选D。28. 1861年,普鲁士政府提出要扩充军队、增加军费,在讨论军费预算议案时,遭到资产阶级进步党的反对,使预算议案未获通过。同年新即位的国王威廉一世解散了议会,但是新选出的议会于1862年9月再次否决了军费预算。这一斗争反映A. 德意志帝国具有一定的民主形式B. 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争夺国家主导权C. 普鲁士与奥地利争夺民族统一领导权D. 普鲁士与其他各邦存在统一与反统一之争【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可知,1861年普鲁士政府提出要扩充军队、增加军费的议案,

30、遭到资产阶级进步党的反对;而同年新即位的国王威廉一世解散了议会,但是新选出的议会再次否决了军费预算,这说明了以议会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和与国王为代表的封建势力围绕“国家主导权”进行了争夺,B正确;据所学可知,1871年德国统一,德意志帝国建立,与材料时间不符,A错误;普鲁士与奥地利争夺民族统一领导权是1866年,与材料时间不符,C错误;据材料反映的是普鲁士邦内的争夺,而不是“普鲁士与其他各邦存在统一与反统一之争”,D与题意不符。【点睛】1871年德意志的统一,结束了诸邦分裂割据的局面,为德意志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是德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标志。29. 德国皇帝威廉二世曾说:把德意志帝国锤炼出来

31、的是士兵和军队,而不是议会的决议。史书记载,他在位20多年,却从来没有读过宪法,也不了解宪法。这反映出当时的德国A. 本质上属于君主专制的国家B. 首要任务是实现国家的统一C. 议会与宪法受到挤压和否定D. 资产阶级代议制度尚未成熟【答案】D【解析】【详解】威廉二世作为德意志帝国的皇帝不了解宪法,而且他在位期间议会没有发挥真正的决策作用,说明当时德国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度尚未成熟,故选D;德国已经建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不再是君主专制国家,威廉二世时期德国已经实现了国家统一,排除AB;C项与题意主旨不符,无从体现,排除。30. 文艺复兴时期很多伟大的艺术家如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提香等都亲手

32、作过解剖学研究,他们一手执刀解剖尸体,一手执笔创作出精美绝伦的艺术杰作。该现象反映了当时A. 近代自然科学体系形成B. 艺术与解剖学融为一体C. 新兴社会思潮影响较大D. 理性主义受到普遍推崇【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艺术家作过解剖学研究,结合所学可以判断,当时的艺术家们是为了探索人体和生命的奥秘,为了更好地展现人体之美和人体的力量 ,是受当时主流社会思潮人文主义精神深刻影响的体现,故C项正确;从哥白尼发表天体运行论到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近代自然科学体系才最终形成,与材料时间不符 ,排除A项;材料表明艺术与解剖学具有相互借鉴的共通性,但不可能融为一体,排除B项;理性主义是启

33、蒙思想的核心,与材料时间不符 ,排除D项。31. 1787年美国宪法规定:第十项无论各州,未经国会之核准,不得对于进口货或出口货,赋课进口税或出口税;惟在执行该州之检查法律上有绝对必要者,不在此限。这一条款旨在A. 巩固分权制衡原则B. 加强中央权力C. 维护进出口贸易D. 保障各州权力【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宪法制定之前,中央无权征税,宪法的规定就是为了加强美国中央权力,不是为了保障各州权力,故答案选 B项,排除D项;材料体现了中央与地方分权,但没有体现制衡,可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有关中央与地方税收权的规定 ,没有涉及与对外贸易国的关系,目的不是维护进出口贸易,可排除

34、C项。32. 19世纪30、40年代,法国里昂工人运动提出了“不能劳动而生,毋宁战斗而死”的口号;英国宪章运动则提出年满21岁的男子享有普选权等要求。这表明当时工人运动A. 得到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B. 将资本主义制度作为斗争对象C. 已经走上了社会主义革命道路D. 尚未明确无产阶级的伟大使命【答案】D【解析】【详解】19世纪30、40年代的法国和英国工人阶级尚未明确提出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要求,只是希望改善自身的经济、政治条件,说明其尚未明确无产阶级的伟大使命,D正确;马克思主义诞生时间是1848年,排除A;题干中英法两国并未明确提出反对资本主义制度,排除B;C不符合史实,排除。33. 下图

35、为二月革命后俄国社会革命党杂志新讽刺上的一幅漫画,漫画中地主问农民为什么抱着-条腿,农民回答不知道另-条腿该放哪里,因为到处都是地主的土地,他害怕地主会找他要双倍赔偿。对漫画解读正确的是当时A. 革命使得农民的地位逐渐提高B. 土地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C. 苏维埃政权主张没收地主土地D. 社会革命党属于农民阶级政党【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农民回答不知道另-条腿该放哪里,因为到处都是地主的土地,他害怕地主会找他双倍赔偿”可知当时土地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故B正确;ACD从材料中看不出来,排除。34. 他们认为:“必须排斥超级大国因素,要从美苏的抵押品中解脱出来,并使自己以自主的面目

36、居于欧陆中心位置。”为此,材料中的“他们”A. 缓和了与苏联的关系B. 退出了北约军事组织C. 加强了经济自主地位D. 消除隔阂而走向联合【答案】D【解析】【详解】战后西欧国际地位下降,面临着超级大国苏联的威胁和超级大国美国的政治控制和经济渗透,在法德和解消除了隔阂的基础上,成立了欧共体,走向了联合,从而“以自主的面目居于欧陆中心”,故选择D;“缓和了与苏联的关系”不符合美苏冷战的史实,排除A;两极格局虽然已经瓦解,但北约军事组织至今依然存在,排除B;加强了经济自主地位是建立在成立了欧共体的基础上,排除C。35. 1917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与敌对国家贸易法案。几十年间,出口管制法案经历了多次修

37、改。1985年,总统指令商务部修订管制清单,放松了对某些国家和某些产品出口管制。这次调整主要是由于美国A. 面临着日欧的竞争B. 改善了同中国的关系C. 经济调整取得收效D. 与苏联争霸转入收缩【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到1985年美国通过里根政府的经济调整政策,国内经济滞胀的情况得到缓解,经济调整取的成效,所以美国放松了某些国家和某些产品的出口管制,故选C;美国在六十年代后就开始面临日欧的竞争,排除A;美国在1979年已经同中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排除B;20世纪八十年代的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扩张态势,排除D。36. 从1950年到1960年期间,苏联农业人口减少了1100多

38、万,但农业产量明显增加。19511955年,粮食的年平均产量为3850万吨,1961-1965年期间,年平均产量达到1.303亿吨,增长近50%。这一现象表明A. 推行农业集体化调动了农民积极性B. 实施新经济体制提高了粮食产量C. 加速发展战略改变农业落后的局面D. 实行农庄农场改革取得阶段收效【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1950年到1960年期间”可得出这一时期主要是赫鲁晓夫改革时期,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使苏联农业有了一定的发展,故D项符合题意;农业集体化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排除A;新经济政策实行于20年代,排除B;加速发展战略是80年代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

39、,排除C。37. 近代以来,欧洲一直是国际移民的主要迁出地。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洲人口外流的趋势开始逆转,外来移民主要流向西欧和北欧。这主要是因为A. 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B. 两极格局确立的影响C. 二战后流亡人口返乡D. 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欧洲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经济发展较快,因此对于外来移民具有较大的吸引力,A正确;两极格局确立于1955年华约的建立,B排除;CD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A。38. 历史学者黄安年认为,在1969一1985年前后的近20年时间里,雅尔塔体系下美苏进入了相互争夺和缓和的新阶段。美国的实力地位无

40、论就美苏对比还是资本主义集团内部来说,都是相对地削弱。但是一场具有转折意义的突变已在悄悄地酝酿。据此可知A. 美国实力削弱加速了国际格局瓦解B. 欧洲的联合改变了美苏关系走向C. 多极化趋势出现是此时的重要特征D. 第三世界崛起推动国际格局突变【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欧、日本实力增强,美国实力相对削弱,第三世界崛起,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趋势出现,因此C选项正确;两极格局完全瓦解的标志是苏联解体,与美国实力削弱无关,此时尚未出现,A选项错误;欧洲的联合并未改变美苏的敌对关系,B选项错误;此时国际格局仍是两极格局,并未发生突变,D选项错误。故选C。39

41、. 最近半个世纪以来,已经出现过五波美国衰落论的浪潮。第一波源自1957年苏联卫星上天所引发的震撼,美国人感到被苏联甩在后面的危险。第二波发生在1960至1970年代,美国陷入越战的泥潭第四波开始于日本的强劲崛起。到了2012年,衰落论出现了第五次浪潮。这说明A. 美国衰落是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必然条件B. 反对霸权主义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C. 美苏冷战和军备竞赛加速了美国的衰落D. 战后美国霸主地位一直受到各方挑战【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战后美国衰弱论分别源自苏联、越战、日本等方面挑战。故答案为D项;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必然条件是其他力量中心崛起,A项排除;战后美苏争霸,不符合反对霸权主义,

42、B项排除;材料主旨是外在因素挑战美国霸权,而不是美国衰落,材料没有体现美苏冷战和军备竞赛等方面的信息,C项排除。【点睛】本题属于提炼信息类选择题。其备考启示:其一,发现。即找出材料中关键的字词句段;其二,转化。浓缩关键的字词句段,转化历史学科术语。例如,材料中战后美国衰弱论分别源自苏联、越战、日本等方面挑战。即其核心信息是战后美国霸主地位一直受到各方挑战。40. 钱乘旦先生对世界史的定义有两种:一是“世界的历史”,这是一种“整体史”或“全球史”;二 是各国历史的相加,事实上是一种组合起来的国别史。下面属于第二种定义的是A. 用多元价值观研究各民族在人类历史中的作用B. 物种疾病的传播与交流C.

43、 双城记把世界分成“光明之城”和“黑暗之城”D. 近代前期以白银为媒介的世界市场的孕育【答案】A【解析】【详解】第二种定义是各国历史的相加,所以用多元价值观研究各民族在人类历史中的作用体现了对各国历史的研究,符合第二种定义,故选A;物种-疾病的传播与交流往往是在世界范围内;把世界分成”光明之城“和”黑暗之城“以及世界市场的孕育都体现了世界整体的历史,符合第一种定义,排除BCD。卷(非选择题)4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国教育史上系统兴办职业教育始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颁行全国的奏定学堂章程,时称“实业教育”。章程规定实业教育除艺徒学堂(免收学费)及实业补习学堂外,分初等实业、

44、中等事业和高等实业(均由官厅补贴学费)三等,合计休学十五年。实业教育以教授农业、商业、商船和工业技艺和知识,使毕业后能从事、胜任相关行业为宗旨。此后职业教育在中国蓬勃发展,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摘编自陈青之中国教育史等材料二 明治政府于1899年正式颁布了日本第一部有关职业教育的法令实业学校令,确认了中级职业教育与中等普通教育并行的教育制度,对实业学校统一分类,以养成实践教育能力为主要教育目标。日本的职业教育现已形成由学校内的职业教育、企业内的职业训练和公共职业训练三部分构成的教育体系,使日本由一个贫弱小国跃升为世界强国,也使日本经济在二战后依然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摘编自李继廷等

45、编中外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与制度改革比较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时期职业教育初创阶段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治政府和晚清政府注重职业教育的原因。(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职业教育在国家发展中起到的积极作用。【答案】(1)起步晚;立法规定;以公费为主;划分等级;科目设置丰富,以实用技术为主;(2)民族危机严重;富国强兵的需要;发展工商业的需求;西方教育的影响;(3)职业教育发展为国家培养了大量技术人才;有利于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职业教育有利于国家近代化进程;【解析】【详解】(1)根据“中国教育史上系统兴办职业教育始于光绪三十年”可得出起步晚;

46、根据“颁行全国的奏定学堂章程”得出立法规定;根据“章程规定实业教育除艺徒学堂(免收学费)及实业补习学堂外,分初等实业、中等事业和高等实业(均由官厅补贴学费)三等”可得出以公费为主,划分等级;根据“实业教育以教授农业、商业、商船和工业技艺和知识,使毕业后能从事、胜任相关行业为宗旨。”可得出科目设置丰富,以实用技术为主;(2)结合清朝与日本近代的背景,可得出他们都是为了摆脱民族危机严重;实现富国强兵的需要;同时要发展工商业;以及受到西方教育的影响;(3)根据所学可从职业教育发展为国家培养了大量技术人才;有利于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职业教育有利于国家近代化进程等方面概括。4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商

47、代流通中普遍使用海贝作货币,到战国,形态各异的铜币开始流行,秦始皇兼并天下后,始终以圆形方孔铜钱作为充当本位货币。汉武帝时,收回了郡国铸币权,正式确定了中央对钱币的铸造、发行和管理权。唐高祖时,废轻重不一的古钱,此后铜钱钱文不书重量,而以“通宝”相称。截至元末,与铜钱并行流通的先后还有黄金、布帛、纸钞和银两。明初,流通中铜钱与“宝钞”并行,禁金银交易,但江南商贾“不论货物贵贱,均以银定价”。嘉靖初(1522年),“钞久不行,钱大已壅”,朝廷遂“弛用银之禁”。到万历九年(1581年),“一条鞭法”把丁役、土贡等归于田亩,“计亩征银”,白银发展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等(1)根据

48、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至元货币发展演变的趋势。(2)分析明代白银成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的原因。【答案】(1)趋势: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演变;由杂乱形状向统一形状演变;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演变;由文书重量向通宝演变。原因:民间交易多用白银;纸币与铜钱不便于流通;政府政策的推动;赋役征银的促进;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解析】【详解】(1)第一小问趋势材依据料中“商代流通中普遍使用海贝作货币”到后来的铜币、圆形方孔钱、铸币权、通宝、黄金等的变化,可知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演变;战国,铜币形态各异,秦始皇兼并天下后,统一货币以圆形方孔铜钱作为充当本位货币,可知由杂乱形状向统一形状演变;汉武帝时,收回了郡国铸

49、币权,正式确定了中央对钱币的铸造、发行和管理权,可知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演变;唐高祖时,废轻重不一的古钱,此后铜钱钱文不书重量,而以“通宝”相称,可知由文书重量向通宝演变。(2)原因依据材料“江南商贾“不论货物贵贱,均以银定价”可知民间交易多用白银;=“钞久不行,钱大已壅”可知纸币与铜钱不便于流通;朝廷遂“弛用银之禁”可知政府政策的推动;“一条鞭法”把丁役、土贡等归于田亩,“计亩征银”,可知赋役征银的促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根本原因在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点睛】认真审题,审明五项基本构题成分1.解题依据:“依据材料”还是“依据所学知识”。2.答题要求:即提示回答问题的方式,如:概括、论证等。3.

50、限定词:即时间、角度、答题范围等。4.核心词:即求答项。如:原因、特点、影响等。5.分值:每道题后面的分值是在告诉考生需要“答多少”。4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现代化时代开始之初,好像是这样认为:除了欧洲国家及其属地之外,要想现代化,即依靠科学技术实现大转变,把一个以农为主、人均收入低微的社会变为工业化、城市化的社会,那么,这个国家将是中国。实际上,从成熟和发展的任何标准来看,中国的文明至少有2000年的历史,即便不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也是居于领先地位中的一个。它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举世无双。在历史上,中国人善于融化别的民族,吸收其思想。但是,当现代化模式开始在世界上出现的时候,中国

51、不仅没有跻身于先进行列里,而且隔一个世纪之后,也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它是一个成功的后来者。摘编自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 (1)根据材料,概括作者有关中国主要观点。 (2)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作者的任一观点加以评析。(任意一点或整体,赞成或反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答案】(1)观点:中国文明历史悠久;中国没有及时迈向现代化;中国人善于向其他民族学习。(2)观点1:中国文明历史悠久评析: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公元前21世纪,夏朝建立;距今五六千年,中国培育出了粟和水稻,是世界上最早培育出粟和水稻的国家;商朝创制的甲骨文距今3600多年,是世界上最早最成熟的文字之一。有五千多年历

52、史的中华文明,却没有像巴比伦古文明、埃及古文明、印度古文明、希腊罗马古文明那样,因外族的人侵或内部冲突,被其他国家、民族的文明取代而中断或者摧毁。中华文明始终一代一代传承下来,保持着自身文化的特色和独立的价值体系。观点2:中国没有及时迈向现代化评析:当17、18世纪欧洲走向现代化时,中国政治上进一步强化君主专制,经济上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实行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文化上以理学为官方哲学,实行文字狱,钳制人们思想,尽管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和黄宗羲等人的民主思想以及西学东渐,但没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到近代,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封建势力阻挠,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等近代化运

53、动最终失败,没有实现国家现代化。【解析】【详解】(1)观点:根据“中国的文明至少有2000年的历史”得出中国文明历史悠久;根据“中国不仅没有跻身于先进行列里,而且隔一个世纪之后,也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它是一个成功的后来者。”得出中国没有及时迈向现代化,中国人善于向其他民族学习。(2)对观点一,中国文明历史悠久的评析,可结合所学从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公元前21世纪,夏朝建立;距今五六千年,中国培育出了粟和水稻,是世界上最早培育出粟和水稻的国家;商朝创制的甲骨文距今3600多年,是世界上最早最成熟的文字之一。有五千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却没有像巴比伦古文明、埃及古文明、印度古文明、希腊罗马古文明那样

54、,因外族的人侵或内部冲突,被其他国家、民族的文明取代而中断或者摧毁。中华文明始终一代一代传承下来,保持着自身文化的特色和独立的价值体系等方面概括。其它言之有理即可。44. 中国历史上发展出很高明的国家治理技术。阅读材料:材料一 东汉末年,强宗大族遍布各地。随着宗族势力的强大,他们逐渐控制了东汉政府选官任官制度,形成了“选士而论族姓阀阅”的局面,如汝南袁氏一族累世公卿,外戚窦氏更是公侯满门。强宗大族深刻地影响着基层治理。很多地方的郡县豪吏和乡官里胥就是由当地强宗大族把持。他们既要维护族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又要解决民间纠纷,甚至于担任乡里职务,处理乡里事务。-摘编自李小红中国农村治理方式的演变与创新

55、材料二 宋代之前的科举,有所谓“行卷”之说,即应试举子将自认为自创的最优秀诗文,加以编辑写成卷轴,在考试之前投呈给当时的名公世卿及文坛有名望地位的人,求得他们的赏识,冀图通过这种考前的人际交往和运作,影响知举官的阅卷取舍,一旦被录取,双方就有了座主、门生的师生关系宋太祖在建隆三年(962年)九月即下诏:“及第举人不得呼知举官为恩门、师门及自称门生”。开宝六年(973年)更开创科举的殿试制度,把科举名次的最后决定权完全掌握在皇帝本人手中,及第进士皆“天子门生”。后来宋廷又对科举实行“封弥、誊录”诸法,加上朝廷重典的震慑,知举官徇私舞弊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遏止。-摘编自同礼宋代对科举制度的改革(1)

56、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东汉末年国家治理中出现的突出问题。(2)根据以上材料,说明古代国家治理技术对当代的借鉴价值。【答案】(1)问题:察举制异化,沦为地方豪强的工具;基层治理日益沦入地方豪强之手;中央集权、国家统一严重动摇。(2)国家治理要通过改革形成相对成熟的制度系统(选官等);协调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要重视基层社会治理;要调动最广泛的国民参与治理;治理效果要追求高效益、低成本等。【解析】【详解】(1)问题:根据“他们逐渐控制了东汉政府选官任官制度,形成了选士而论族姓阀阅的局面”得出察举制异化,沦为地方豪强的工具;根据“很多地方的郡县豪吏和乡官里胥就是由当地强宗大族把持”得出基层治理日益沦入地方豪强之手;中央集权、国家统一严重动摇。(2)根据宋代对选官制度的改革,禁止考生和考官之间建立师生关系等信息可知,国家治理要通过改革形成相对成熟的制度系统;要协调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重视基层社会治理;要调动最广泛的国民参与治理;治理效果要追求高效益、低成本等。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