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PT , 页数:71 ,大小:2.27MB ,
资源ID:811283      下载积分:9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811283-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1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课件:模块1 第1单元 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ppt)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1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课件:模块1 第1单元 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ppt

1、模块一 政治文明历程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栏目导航1234基础梳理 知识通关史料探究 历史解释课堂训练 双基提能课时跟踪 一练而就|知识体系|学法指导|(1)注意一个“继承”:西汉、唐朝分别继承了秦朝、隋朝的制度。(2)把握两个“趋势”:汉至元宰相制度的变化,体现出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趋势;汉至元地方制度的变化,体现出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3)抓住三个“创新”:三省六部制(中央行政机构)、行省制(地方行政制度)、科举制(人才选拔制度)。素养热词 汉承秦制的“有所损益”;封建盛世的制度创新;相对公平的科举取士;叠层的政治权力架构;崭新的地方管理体制。基础梳理

2、知识通关 1一、地方行政制度的创新中央集权的加强1汉朝(1)郡国并行制目的: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影响:后来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对中央构成威胁,出现了“1 _”。解决:汉景帝“削藩”,汉武帝颁布“2 _”,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七国之乱推恩令(2)刺史制度:汉武帝后期,将全国分为十三个监察区,称为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名,代表中央监察地方。东汉末年,州成为郡的上级机构(刺史改称州牧),地方行政体制由郡、县两级制变成了州、郡、县三级。2唐朝(1)唐太宗时,依山河形势,分全国为十道,作为监察区。唐肃宗时,道成为州、县之上的行政实体,地方体制变为道、州、县三级。(2)

3、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立节度使,导致割据势力发展。安史之乱平息后,形成3 _的局面,五代十国是藩镇割据局面的继续和扩大。藩镇割据3北宋(1)措施军事: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并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行政: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 4 _负责监督。财政:地方赋税的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2)特点:重文轻武,文人治国;强干弱枝,守内虚外。(3)影响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消极:造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通判4元朝:实行行省制度(1)措施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地方设立 5 _,简称行省

4、或省。省的最高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尉司进行管理。行中书省(2)意义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促进了各民族交流和融合,使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得到加强。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 6 _的开端,为我国明清以后的行政划分奠定了初步基础。省制|误区警示|“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归郡管辖,王国越分越小。“推恩令”并没有废除分封制,它只是分割了封国的领地,从而削弱了地方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郡国并行制是整个汉朝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教材补遗|宋代的重

5、文轻武国策为了吸取唐末五代藩镇割据,武将权重乃至操纵政权的教训,宋初统治者开始推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宋太祖刻制誓碑: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之人;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了军官的权力,以文人代替武将出任地方官。重文轻武国策推动了宋代科举考试的发展,为士人地位的提高提供了条件,但也为宋代的“积弱”埋下了隐患。|素养感悟|行省制度把各族人民统一在一个中央政府管辖之下,便于民族间友好相处和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使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加强,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二、中央行政体制的演变君主专制的强化1西汉:中枢权力开始分散(1)布衣将相局面的出现:刘邦是历史上第一个庶民皇帝,他手下的大臣大多为布衣平民,被称

6、为“布衣将相”。汉武帝时更是有意提拔平民出身的人当丞相,这就降低了当丞相的门槛,降低了丞相的地位。(2)汉武帝设中朝(内朝):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担任尚书令、侍中等,以削弱相权,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变成单纯的执行机关。2东汉至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三省体制。3隋唐:三省六部制,相权被一分为三。(1)分工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政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7 _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2)运作程序: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尚书省(3)特点相权三分相权被分割为三部分,这样可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了行政效率职权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

7、切政令由起草(中书省)、审核(门下省)至执行(尚书省),都经由三省处理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之不足(4)评价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了完整严密的体系,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削弱了相权,加强了 8 _。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君权4宋朝:二府三司制形成,继续分割宰相权力(1)宋初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2)增设 9 _、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5元朝:一省二院,相权反弹(1)10 _为最高行政机关,其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六部归入中书省;枢密院掌全国军事;宣政院统领宗

8、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2)元朝后期,宰相权力越来越大,有时甚至威胁皇权。参知政事中书省|思维点拨|二府三司制主要体现了对制衡的追求,明确了不同部门的职责,有利于官员的专业化程度的提高。有人说,三省六部制是从程序上对相权的削弱,而二府三司制则是从实体上对相权的削弱,目的都是加强皇权。|辨析比较|元朝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不同。唐朝的中书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政令;元朝的中书省是行政机构,它与唐朝尚书省的职能类似。三、官僚体系的建设机制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1先秦时期:先秦时期的选官制度是世官制,也叫世卿世禄制。官职被限定在贵族范围内,按照血缘关系世代相传,享有一定的采邑收入。战国时期,开始利用军

9、功授爵的制度以替代世卿世禄制。2汉朝:实行察举制,令天下郡国每年举荐人才,11 _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3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孝廉4隋唐:实行科举制(1)过程:隋文帝时,开始采用;隋炀帝时,开始设立 12 _;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2)作用: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 13 _;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一定程度上体现公平公正。进士科文化素质|概念阐释|门阀士族门阀士族是以宗族为纽带而形成的封建贵族特权集团,形成于魏晋之际,鼎盛于东晋,从东晋末至南朝逐渐衰落,士族享有特权,把持政权,世代为官,严格等级,标榜门第,构成了强大的社会

10、政治势力。门阀政治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特征。四、官僚体系的维系机制监察与谏议制度的制约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伴随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而诞生,又随着封建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而发展、完备,形成了两大系统:1御史监察系统:即监察制度,是皇帝的耳目,职责是纠察官员,肃正朝纲,主要运用弹劾手段进行监察。2谏官言谏系统:即谏议制度,职责是讽议左右,以匡人君,监察方式主要是谏议封驳,审核诏令章奏。谏官对下纠察百官言行违失,对上纠正皇帝决策失误。二者构成了封建社会完整的监察体制,成为维系官僚体系的重要机制。史料探究 历史解释 2主题一|中央集权的不断发展(一)史料实证汉代王国问题的解决史料 汉武帝规定诸侯王

11、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探究 依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并分析其意义。提示 措施: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封地;剥夺犯法诸侯王封地,改为郡县;颁布律令加强对诸侯的防范。意义: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巩固了国家统一。|历史解释|汉代强干弱枝的重要措施(1)迁徙郡国豪富,有效地打击了地方势力,加强了朝廷力量。(2)推恩王侯子弟,进一步解决了诸侯王强大难制的问题。(

12、3)颁布“附益法”,限制士人与诸侯王交游。(4)惩治地方豪族,对于抑压地方豪族的猖獗气焰,提高专制皇权,起了显著的作用。(5)设置十三部刺史,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二)史料实证北宋精致的分权制衡史料 诸府置知府事一人,州、军、监亦如之。掌总理郡政其赋役、钱谷、狱讼之事,兵民之政皆总焉。建隆四年(公元 963 年),诏知府公事并须长吏、通判签议连书,方许行下职掌倅贰郡政,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元脱脱等宋史探究 根据史料,指出宋代知府与通判的地位和关系如何。这反映出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什么特点?提示 地位和关系:知府虽然总理郡政,但受通判牵制,重要公

13、文必须与通判联署才有效。通判虽是知府的副手,但是可以监督知府,并且可以独立行使自己的权力。特点:通判监督知府,知府与通判互相牵制,反映了宋代通过地方分权来强化中央集权。|历史解释|宋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特点(1)从控制军权入手,地方军、政、财、司法权都收归中央。(2)分化事权:分化军权,禁军统领权一分为三,分离统兵权和调兵权;分化相权,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事权和财政权;分化地方事权,使军政、监察、财政、司法等掌握在不同的官员手中。(3)重文轻武,文人治国。对应训练 1(2020 届湖南永州一模)清代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说:“自宋太祖易以文臣牧民,而后天下渐得苏息,历

14、代因之,皆享国久长,民不思乱。”这句话着重强调宋代()A文臣治国政策的重要性B地方设置通判的必然性C加强中央集权的局限性D完善三省体制的进步性解析:选 A 据材料“自宋太祖易以文臣牧民,而后天下渐得苏息”可知,赵翼在此处强调的是宋代重文的国策对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作用,强调文臣治国的积极意义,故 A 项正确;材料“以文臣牧民”中的文臣不一定是通判,故 B 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积极意义,故 C 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宋代以文臣治国的积极意义,没有强调宋完善三省体制的进步性,故 D 项错误。主题二|君主专制制度的演进时空观念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和斗争史料(汉)武帝以雄才大略独揽事权,于是重

15、用内朝尚书,夺宰相权。晚年又用中书。(曹)魏世,中书监始参大政。东晋则侍中始优。下逮(南朝时)宋、齐,尚书、中书、侍中三者皆为辅臣。唐代中央最高机关,依然是魏、晋以来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但他们现在已是正式的宰相,而非帝王之私属。其职权分配,则中书掌定旨出命,门下给事中掌封驳,尚书受而行之;古代的宰相权,现在是析而为三。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探究 据史料,概括汉、魏晋、唐三个时期中枢机构的演变以及历代封建王朝不断调控中枢权力的基本策略。提示 演变:汉武帝设内朝以夺相权,魏晋时期出现了三省,唐代三省长官正式成为宰相。基本策略:分散权力;权力制衡。|历史解释|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特点(1)皇帝

16、通过不断压抑、侵夺相权来加强皇权。宰相制度沿着相权的步步削弱,君权的逐渐强化这根主线发展演变。(2)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久而久之逐步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3)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由实位到虚位反映的是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宰相不再专职是对相权的限制压缩。(4)宰相权力不断分化。宰相既实行分权(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弥补分权的效率低下的弊端。对应训练 2(2019 届甘肃兰州二模)唐朝赋税之事,归尚书省负责,开元之后,权移他官。设有转运使、盐铁使、两税使等,随事立名,沿革不一。其目的在于()A增加政府税收B

17、完善中央官制机构C削弱丞相权力D增强统治阶级力量解析:选 C 材料反映的是税收权力的转移,这无法增加政府税收,故 A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防止三省长官专权,不是完善中央官制机构,故 B 项错误;题干中赋税由尚书省负责到权移他官,目的是分割相权,加强皇权,故 C 项正确;赋税权力转移是为了加强皇权削弱相权,且丞相也是统治阶级,故 D 项错误。主题三|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一)时空观念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史料 中国古代的“选举”可以说是由统治者自上而下地来选择治理者,或者说是以“贤”选“贤”。西汉时岁举和特举“贤良方正”“明法”诸科并行,地方官掌握着较大的选举权。魏晋时代,实际选举权掌握在豪门世家手中

18、。唐代选举权收归中央,士民可以自由投考。宋代通过锁院、糊名、誊录等方式形成“取士不问家世”的局面北宋入宋史的官员有 46.1%来自寒族。摘编自何怀宏选举社会探究 根据史料,概括两汉到唐宋时期“选举”的变化。提示 选举方式由地方推荐到中央考试选取;选举标准由注重品行到门第再到才学;选举程序趋向严密;选举范围逐渐扩大。|历史解释|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1)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2)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3)选拔形式:逐渐制度化,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二)史料实证科举制度的特点史料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

19、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吕思勉中国制度史探究 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相比于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性。提示 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历史解释|科举制的特点贤能治国,为我所用科举考试的内容基本上是以儒家经义为主,因此培养出来的人才都秉承着儒家传统教义,兼备治理国家、建设国家的能力标准客观,竞争公平科举制度通过考试方式获得官位,考试内容是固定的儒家经义,统一根据考试成绩录取优秀人

20、才,科举考试时间固定,这些体现了客观、公平、公正的原则立法保护,稳定延续科举制是国家自上而下进行的人才选拔制度,是由国家推动运行的,因此它有立法保障,受到政府保护对应训练 3(2020 届吉林长春一模)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评价分科取士:“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该评价认为科举制()A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B是对汉代察举制的否定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推动了官僚政治的发展解析:选 C 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作为选拔官吏的标准,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但与材料中“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不符,故 A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对察举制的否定,故 B 项错误;材料中的评价

21、体现出科举制把选拔官吏的权力,由地方收归中央,反映出科举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 C 项正确;科举制以考试的方式选拔人才,使原来没有资格当官的阶层有了参政的机会,扩大了统治基础,推动官僚政治的发展,但材料体现的仅是科举制把选拔人才的权力收归中央,没有体现出官僚政治得以发展,故 D项错误。课堂训练 双基提能3|A 组|1(2019 年全国卷,25)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 40 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 20 万钱。朝廷这种做法()A加强了货币管理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C削弱了诸侯实力D实现了对

22、地方的控制解析:选 C 材料中的“皮币”不是货币,故 A 项错误;材料仅涉及经济方面,无法确立思想上的统一,故 B 项错误;据材料“定价为 40 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可知,这是对诸侯王在经济上进行的限制,进而削弱了诸侯实力,故 C 项正确;材料中的措施只是削弱了诸侯实力,不能说明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故 D 项错误。2(2018 年全国卷,26)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

23、机会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解析:选 C 由材料“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可知,这一做法削弱了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故 A 项错误;由材料“武则天时期”“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可知,这一做法是为了加强皇权而非为了官员的晋升,故 B 项错误;由材料“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并结合所学可知,通过增加宰相数量,分割宰相权力以达到削弱宰相权力、加强皇权的目的,从而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故 C 项正确;结合材料信息可知,宰相职权被削弱而非强化,故 D 项错误。3(2018 年全国卷,25)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

24、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藩镇类型数量(个)官员任免赋税供纳兵额与功能河朔型7藩镇自擅不上供拥重兵以自立中原型8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防骄藩边疆型17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守边疆东南型9朝廷任命上供驻兵少防盗贼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解析:选 D 据材料可知,不向朝廷上贡或少上贡的藩镇数量虽多,但朝廷的财政收入并不依赖藩镇,并且东南型的藩镇仍向朝廷上贡,藩镇无法控制朝廷的财政收入,故 A 项错误;材料主要讲述各藩镇与中央的关系,无法反映藩镇之间攻伐不已,故 B项错误

25、;根据表格内容可知,河朔型藩镇掌握了官员的任免权、财政权和军权,拥兵自立,不利于中央集权,故 C 项错误;“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大部分藩镇的官员任免权在朝廷手中,除河朔型藩镇外,其他几种藩镇在防御地方割据势力、守卫边疆、维护社会治安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有利于延续唐朝的统治,故 D 项正确。4(2019 年全国卷,26)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 120 多万人。这一制度()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解析:选 A 由材料“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 120多万人”可知,庞大

26、的军队需要巨额的财政支出,故 A 项正确;“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与军队战斗力无关,故 B 项错误;募兵制是中央集权之下的军事制度,形成“守内虚外”的格局,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故 C 项错误;宋代贫富分化的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政府“不抑兼并”的政策以及土地高度集中造成的,故 D 项错误。5(2018 年全国卷,25)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宰相人数北宋(71)南宋(62)高级官员208中级官员1510低级官员128无官职记录2436上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解析:选

27、B 材料中从北宋到南宋,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的宰相人数在减少,这说明世家大族影响削弱,故 A 项错误;随着宋代科举制的发展,平民子弟担任宰相的人数增加,从而跻身于社会上层,加强了社会流动,故 B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宰相的来源,与其权力变化无关,故 C 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宋代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这说明科举制度的功能加强,故 D 项错误。6(2017 年全国卷,25)表皇帝纪年公元纪年郡级政区汉高帝十二年前 195 年15 郡汉文帝十六年前 164 年24 郡汉景帝中六年前 144 年68 郡、国汉武帝元封五年前 106 年108 郡、国上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28、)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解析:选 C 汉景帝时,因削藩而引起“七国之乱”,使诸侯王国与朝廷间的矛盾空前激化,“七国之乱”的平定加强了中央集权,此后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进一步解决了王国问题,所以汉景帝以后诸侯王国与朝廷的矛盾并不是渐趋激化,故 A 项错误;表中涉及的郡、国属于地方行政机构,而非中央行政体制,故 B 项错误;汉武帝通过“推恩令”等措施进一步削弱了王国势力,使直接管辖的郡国迅速增多,中央集权更加巩固,为解决边患问题奠定了基础,故 C 项正确;汉武帝时直辖的郡级政区越来越多,王国控制的区域越来越小,故

29、D 项错误。7(2017 年全国卷)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A记载的真实性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C修撰的政治性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解析:选 C 官修史书与私家史书可谓是各有千秋,都为后人留下了许多或翔实或虚伪的史料,故 A 项错误;评价历史的公正性取决于史书编撰者的立场观点,官修史书往往从利于统治者的立场来编撰历史,很难做到评价历史的公正性,故 B 项错误;作为官方统治者的宰相或皇帝参与编修史书,实际上是政府在主导修史,从而反映了官修史书的政治性,故 C 项正确;官修史书往往体现出修撰历史的政治倾向性,从而

30、很难做到客观的解释历史,故 D 项错误。|B 组|1(2020 届五省优创名校第二次联考)西汉宣帝时,内朝官张安世以大司马领尚书事等官“典机枢”,并议定“大政”,等到诏令下发时,却佯装不知,这反映出当时()A皇权专制达到顶峰B中枢决策程序失当C内朝官员位高权重D宰相权力遭到侵夺解析:选 D 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专制主义达到顶峰,故 A 项错误;题干没有涉及决策程序问题,故 B 项错误;题干仅是述及内朝官张安世一个人的权力比较大,不能扩大为所有的内朝官员,故 C 项错误;材料反映出西汉时期,内朝官的尚书受到重用,而外朝官的宰相的权力受到侵夺,故 D 项正确。2(2019 届安徽蚌埠二模)东汉时

31、,察举制逐渐形成了由本乡名士主导的乡闾品评的传统,乡闾清议成为大族扩张势力的工具。曹魏时九品中正制形成,中正官由政府委任,把私人品评变作官家品评,强迫乡闾清议与政府一致。由此可知,九品中正制实行之初()A有利于维护中央集权B克服了察举制的弊端C更加注重德行的考察D不利于选拔有用人才解析:选 A 根据材料“曹魏时九品中正制形成,中正官由政府委任,把私人品评变作官家品评,强迫乡闾清议与政府一致”可知,九品中正制削弱了地方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故 A 项正确;九品中正制的实行并未改变察举制的选拔范围,故 B 项错误;材料并没有体现九品中正制更加注重德行的考查,故 C 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正官由政府委

32、任,把私人品评变作官家品评”可知,九品中正制实行之初有利于有用人才的选拔,故 D 项错误。3(2019 届山东聊城二模)唐朝沿用隋制,国家政令的下达都经中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执行的程序。后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针对这一状况,唐统治者设政事堂()A加强中书省权力B协调三省关系C强化对三省的监督D增加文官人数解析:选 B 三省长官仍然各负其责,中书省的权力并没有加强,故 A 项错误;政事堂的设立主要是由于中书门下两省各逞意气,相互推诿,导致办事效率低下,结合所学可知,政事堂作为三省长官合署办公的机构,有利于协调三省关系,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故 B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强化对

33、三省的监督,故 C 项错误;增设政事堂的目的是协调三省关系,提高行政效率,无法得出增加文官人数的结论,故 D 项错误。4(2019 届安徽马鞍山三模)下表为北宋初期官员出席曲宴(古代宫廷赐宴的一种)的部分记载。这反映了宋初()时期太祖朝太宗朝曲宴记载建隆二年,“宴刺史、统军、军指挥使以上及诸道进奉使于广政殿”太平兴国九年,太宗“诏宰相、近臣赏花于后苑”乾德二年,“宴大将王全斌于崇德殿”雍熙二年,“诏辅臣、翰林、枢密直学士宴于后苑”开宝九年,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党进辞行前“宴于长春殿”淳化三年,太宗率近臣和馆阁学士登秘阁“观书”,“赐从臣及直馆阁官饮”A边患问题得以解决B中央集权不断强化C科举制度日

34、益完善D崇文抑武局面形成解析:选 D 材料不涉及边患问题,且宋代边患一直存在,故 A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北宋初期官员出席曲宴的情况,没有体现中央对地方的集权,故 B 项错误;从北宋初期官员出席曲宴的记载中得不出科举制度日益完善的结论,故 C 项错误;从北宋初期官员出席曲宴的记载中可以看出,宋太祖时期以武将为主,而宋太宗时期以文臣为主,这说明北宋形成崇文抑武的局面,故 D 项正确。5(2020 届河南洛阳尖子生第一次联考)元朝行省官员所掌行政、财赋、军事、刑名等庶政,采用圆署会议和专官提调(负责)相结合的方式处理。行省的军事权,由中央专官提调,钱谷财赋也由朝廷指定的一二名官员掌管,其他官员一般不得干预。据此可知,元朝的行省制()A完善了中央与地方的权力结构B改变了绝对专制的政治大环境C开创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D强化了丞相对地方财政的控制解析:选 A 据材料可知,行省官员有较大权力但不能独立行使,军事权、财政权由中央掌握,这就完善了中央与地方的权力结构,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 A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央集权问题,不是专制主义问题,并且绝对专制的政治大环境没有改变,故 B 项错误;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故 C 项错误;材料不涉及丞相对地方财政的控制,故 D 项错误。点此进入该word板块课时跟踪 一练而就4谢 谢 观 看 THANKS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