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首 王昌龄(?约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其诗以七绝见长,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其宫词善写女性幽怨之情,也为世所称道。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又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主要作品:从军行出塞芙蓉楼送辛渐等。1.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不会读的字查字典解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没把握的地方作批注。2.听范读,注意自己标注的地方,看自己哪些地方读的不准确。3.再读一遍,把课文读通读顺,然后读给爸爸妈妈听。朗读视频 朗读古诗,在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的基础上,结合文中的注释,理解每首诗的大意;然后结合朗读想象画面,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如诗人的人
2、生经历,古诗的写作背景及题材等,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再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最后背诵这首古诗。朗读古诗从军行 朗读时读准字音,理解词意、句意,反复朗读,做到正确、流利,注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从军行读前两句时,语速缓慢,语气悲壮;读后两句时,语速加快,语气肯定、激昂,重读“百战”“终不还”。朗读从军行,读出节奏,读准字音。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指名朗读片段,听评朗读效果。1.生字、多音字读音是否正确。2.朗读是否做到正确、流利。3.是否能读准节奏,停顿。从军行这首诗反映了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诗的()描绘边地风光,借以渲
3、染战争气氛。()集中概括了戍边将士征战时间之长,战斗之艰苦激烈以及决心破敌的豪情。后两句杀敌立功、保卫国家前两句 诗意: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前两句描写了一幅什么画面?开篇描绘了一幅壮阔苍凉的边塞风景。青海湖上的天空,长云遮蔽,湖北面绵延着的雪山隐约可见,翻过雪山,就是河西走廊荒漠中的孤城,再往西,就可以看到玉门关。“孤”可以体现边塞地区的开阔荒凉,可以体会到
4、戍边将士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后两句中我们体会到将士的什么感情?“黄沙”突出西北战场的艰苦特征,“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见战斗艰苦激烈,但是艰苦卓绝的斗争并没有消磨将士的报国之志,“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他们的誓言。从中体会到了守边将士不畏艰险、奋不顾身、誓死杀敌卫国的豪情壮志。第一首诗前两句描绘一幅怎样的意境?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讨论交流:将古诗补充完整。青海长云(),孤城遥望()。黄沙百战(),不破楼兰()。暗雪山背一背,填一填玉门关穿金甲终不还概念:要鉴赏古诗,把握其情感,就必须对题材分类有充分的了解。
5、方法:同一题材的古诗的感情基调大体相同,若能判定一首诗所属的题材,便可快速把握古诗的感情基调。如送别诗,多写朋友之间的依依不舍;边塞诗多写思乡之情或建功立业的愿望等;写景诗多描写祖国山河的壮美。根据古诗题材体会作者的情感 运用:如从军行就是一首边塞诗,这首诗就表达了戍边将士不畏艰险、誓死杀敌卫国的豪情壮志。古诗中描写边塞战争的诗句很多,你可以写出哪些呢?_积 累: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青海湖 长云 雪山 孤城 玉门关 从 军 行 不畏艰险 誓死卫国 边塞景物 开阔萧索 百战 穿金甲 不破 终不还 写景 抒情 从军行描述了戍边将士征战于荒漠孤城,环境恶劣,生活艰苦,表现了戍边将士不畏艰险、誓死杀敌卫国的豪情壮志。爱国 爱国之情,古来有之。诗人王昌龄的爱国情,让人动容。正是因为有了舍命保家卫国的戍边将士,有了像王昌龄这样的爱国者,我们的生活才能安稳、幸福,我们要心怀祖国家乡,热爱它,保护它,也要好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生活,努力学知识、学本领,积极锻炼身体,为将来建设祖国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