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晨背关键语句理解教材新知把握命题热点应用创新演练知识点一知识点二考向例析热点分析迁移拓展 第一框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1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3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5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识记探究层级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它有两层基本含义:(1)凡是实践,都是以为主体、以为对象的活动。(2)实践是一种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物质性活动人客观事物物质性直接现实性现实的存在2实践的特点(1)客观物质性。首先这是
2、由实践的构成要素:实践的、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的客观性决定的;其次,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及其制约的,因而也具有客观性。主体手段客观事物运动规律(2)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一种、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3)社会历史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中的人的活动。人的实践活动是的发展着的。人类的实践活动受到一定的制约,是一定的产物。有目的有意识孤立社会关系历史历史条件历史条件3.实践的形式(1)改造自然的(2)变革(3)探索世界规律的生产实践社会科学实验活动2012年2月10日,在京举行的中国首次大洋工作会议透露,中国大洋工作今年将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7000米级海试为重点,继续推进大洋资源调
3、查。什么是实践活动?深海科考活动是不是实践活动?提示 实践活动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深海科考是人们探测深海奥秘的一种客观物质性活动,故是实践活动的一种具体形式。理解应用层级 正确认识实践的三个特点及其关系(1)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点:第一,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第二,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第三,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2)第一个特点强调实践的客观性、物质性,第二个特点强调有意识、有目的的主观能动性,二者有机结合。强调第一个特点是说实践不是纯主观的活动,实践既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它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主观和客观在实践中是统一的。正是由于实践的这个特点才能体现辩证法的特点,如果把两个特点割裂
4、开来或绝对对立起来,认为非此即彼,就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夸大第一个特点否定第二个特点,会导致机械唯物主义;夸大第二个特点否定第一个特点会导致唯心主义。当然,实践的第一个特点和第二个特点都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是历史的变化发展的。实践都是受一定社会条件和历史条件制约的。(3)要把握实践及其特点,还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实践是意识指导下的活动,但实践不是主观活动;二是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孤立的活动是不存在的,单个人的实践活动并不等于孤立的活动;三是实践是人的活动,但并非人的所有活动都是实践。误区:单个人的实践活动就是孤立的活动警示:(1)任何实践都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实践具有社会性,孤
5、立的活动是不存在的,单个人的活动并不等同于孤立的活动,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既可以采取集体行动,也可以表现为单个人的活动,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是社会性的活动。(2)实践的社会性,排斥的只是孤立的活动,并不排斥单个人的活动。同时个人的活动也不排斥实践的社会性。1.某小组同学的科学实验课题是“长在瓶子里的苹果”,他们把学校果园里一些没有长大的苹果,套进漂亮的细颈玻璃瓶里,然后把瓶子绑在树枝上,剩下的事情,就让大自然去完成了同学们的科学实验,从认识论的角度讲是一种()A能动的主观意识 B有意识、有目的实践C有创意的认识D有价值的认识解析:本题考查实践的含义、形式和特点。科学实验是实践的基本形式之一,
6、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B项正确;科学实验作为实践,具有目的性和能动性,但将其归结为主观意识,归结为有价值的认识或者有创意的认识,都是错误的,舍弃A、C、D选项。故选B项。答案:B识记探究层级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和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2)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的产物。能动主体客体实践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1)认识产生于实践的。(2)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3)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需要认识工具认识能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实践处于和的交汇点
7、上。(2)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的存在变为的存在。(3)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和实践所产生的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从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主观客观观念现实认识结果实践改造世界白居易有一首诗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有一天,宋代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沈括读了这首诗,非常惊讶,带着讥讽的口吻评论道:“既然四月芳菲尽了,怎么会桃花始盛开呢?大诗人也写出这样自相矛盾的句子,可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呀!”想不到有一年春夏之交的季节,他到一座山上考察,见
8、到了白居易诗中的奇景:四月天气,山下众花凋谢,山顶上却是桃花红艳,猛然想起白居易的诗来,才领悟到自己错怪了大诗人,也从中发现了高度对季节的影响:由于山上气温低,春季到来要晚于山下。沈括误评诗的故事说明了认识论的什么道理?提示 沈括开始不相信白居易诗中所言,但是后来亲自到山上考察见到了真实情况才得出了正确的认识,验证了白居易的说法。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同时也说明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理解应用层级1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所谓“检验认识”就是将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及其规律进行对照,看二者是否相符合。一般地说,人们在实践中获得了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从而提出一定的思想理论、计
9、划、方案,指导实践去改造客观事物,如果达到了预期的结果,那就证明原来的认识是正确的,否则就是不正确或不完全正确的。(2)明确实践标准的唯一性。任何主观标准都不能检验认识的真理性,不超出认识范围,用一种认识去衡量另一种认识,缺乏客观性,是唯心主义的做法;客观事物不能自言其明。因此只有实践,作为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才是检验认识正确性的唯一标准。2正确区分认识的来源与认识的途径(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坚持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认为认识可由人脑凭空产生则犯了唯心主义的错误。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2)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是多方面的。通过亲身
10、实践获得的知识是直接经验,另外通过读书等渠道学习他人实践的经验即间接经验也是人们获得认识的重要途径。人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凡事都亲自获得认识不必要,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实践不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要把认识的来源和获得认识的途径区别开来。(3)书本知识是间接经验的重要形式,由于因特网技术的发展,网络信息资源在人们获得认识的过程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学生的学习主要是获得间接经验并通过实践转化为自己的实际知识的过程。作为中学生,要获得认识,既要认真读书,又要重视实践。误区:认识源于实践就是认识源于物质世界警示:物质世界的客观事物和现象不会自己跑到人脑中来。人们只有在变革客观事物的实践中,同客观事物
11、发生作用才能获得对它的认识,并使这种认识不断完善。因此,实践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认识来源于实践。2.最近,我国有科学家采用铝埋藏测年法的技术手段测定,北京猿人生活在约七十七万年前,此前,根据其他测年法,学术界采信“四五十万年前”的说法,上述考古研究情况表明()任何具体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都具有局限性专家公认的检验手段和考古结论具有更高的可靠性 不同的考古实践手段必然得出不同的考古结论 不同考古结论应不断接受新的考古实践的再检验ABCD解析:本题考查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由过去的考古方法得到北京猿人生活在四五十万年前,到现在采用铝埋藏
12、测年法测出生活在七十七万年前,从而得出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测具有局限性、不同考古结论还要不断接受考古实践的再检验。因此符合题意;的说法违背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正确的考古结论只有一个,不能因实践手段的不同而不同,故也不正确。答案:D正确理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1)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2)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分析和解决重大的现实问题时,要研究新
13、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与时俱进。反对机械地对待理论,反对思想僵化的观点;反对只强调实践决定认识,否定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也反对片面夸大认识的反作用,否定实践决定认识的唯心主义观点。3.(2010安徽高考)2010年世界博览会在上海举办。某校高二(1)班同学以“走进世博、聚焦安徽”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同学们通过查阅、上网等途径收集资料,组织课堂讨论,发表看法:甲同学:上海世博会是文化世博。中国馆的建筑设计凸显汉字、京剧、中国红和水墨画等中国元素,整体布局体现了中华文化悠久的“和谐”思想;国家馆馆内用高科技手段向观众展现古代四大发明、清明上河图等中华上
14、下五千年文明的精华;安徽馆以徽派建筑标志性元素“马头墙、小青瓦”为外墙装饰,馆内通过徽剧、黄梅戏、凤阳花鼓等民间艺术的展示,让观众领略新安文化、皖江文化和淮河文化的质感。乙同学:上海世博会是低碳世博。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特征的“低碳”理念贯穿于上海世博会方方面面。如世博会的照明全面采用半导体照明(LED),既不减少亮度又节省能源百分之九十;安徽馆的建筑和装饰大量使用了节能环保产品;安徽将利用世博会推介发展低碳经济的招商项目,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通过讨论,同学们认识到上海世博会是“文化世博”、“低碳世博”。请用实践的观点谈谈你对这一探究活动的认识。解析:本题意在考
15、查考生的分析探究能力。注意限定角度为“实践的观点”。选择“走进世博、聚焦安徽”为探究主题,体现了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文化世博”“低碳世博”的认识来源于探究活动,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答案:(1)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选择“走进世博、聚焦安徽”这一主题进行探究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实践活动。(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文化世博”、“低碳世博”的认识来源于探究活动,对世博会的认识在探究活动中又得到了深化。考查点一 实践决定认识例1(2011浙江高考)考古学好比望远镜,可以让我们远望人类的起点和整个历史,考古遗物则如同显微镜,可以让我们透视具体的历史事件。这意味着()没有对个体的透视整体就难以把握
16、没有对整体的理解个体就无法认识 没有实践认识就没有来源 没有认识的指导实践就不能深入ABCD解析 本题考查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材料表明,人们通过考古遗物了解具体的历史事件,进而对整个历史形成比较完整的认识,故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强调整体对部分的重要作用,故不选;材料没有涉及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故不选。答案 C考查点二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例2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围绕“三农”的改革不断深化。先是应对“三农”问题,接着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在致力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这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
17、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认识推动着实践的发展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解析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围绕“三农”的改革不断深化,这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故选B。A说法正确,但在材料中未体现;C错误,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推动实践的发展;D在材料中未体现。答案 B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当前文化体制改革已经进入攻坚阶段,在呈现巨大成就和显著效果的同时,发展的瓶颈问题也越来越凸显。尤其是原创动力不足问题,引起了舆论对文化发展前景的担忧。目前,国产网游、漫画、影视剧、图书出版等行业都遭遇这一挑战。要突破发展中的瓶颈难题,解决原创动力不足等问题,只有继续深化改革,使文化生产要素优
18、化组合,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为此,国家提出了“三加快一加强”的行动指南,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请您思考 运用实践的观点,谈谈你对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认识。(1)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我国进行的文化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发展的客观要求。(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主要表现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三加快一加强”的行动指南,来自于文化建设的实践活动。1.我国要突破文化发展中的瓶颈难题,解决原创动力不足等问题,只有继续深化改革,使文化
19、生产要素优化组合,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这说明社会实践具有()A.客观物质性B.主观能动性C.社会历史性D.自觉选择性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社会实践的特点,通过深化改革,使文化生产要素优化组合,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说明实践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体现了实践活动的主观能动性。答案:B2.近年来,我国文化在走向繁荣的同时,也出现了引人注目的功利化、低俗化等倾向,发展的瓶颈问题也越来越凸显,为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国家适时地制定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决策。这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解析:我国制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决策,是为了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D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