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张家口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衔接班历史试卷选择题1. 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A. 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B. 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C. 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D. 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民贵君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而董仲舒的“屈民以伸君”显然是注重君主,违背了原始儒家的民本思想,故本题选择B项;A错在“全部”;C、D中信息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思想2.武汉大学冯
2、天宇教授等撰著中华文化史,研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和阶段特征,如“隋唐:隆盛时代”,那么两宋时期的文化发展历程和阶段特征应该是A. 从神本走向人本B. 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C. 内省、精致趋向与市井文化的勃兴D. 沉暮与开新【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来划分中国历史如果“隋唐:隆盛时代”,那么A从神本走向人本应该是春秋战国时期,B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特点,C内省、精致趋向与市井文化的勃兴属于两宋时期的文化特征,D沉暮与开新是明清时期的文化特征,所以该题答案选C。考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点评:高考中对中国
3、古代思想文化内容的考查角度多样,难度较大。在平时的学习中应多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中国古代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及其差异性;“百家争鸣”出现现象的原因和各家所代表的阶级立场;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诸子百家思想对后世产生的影响和表现。对上述几点内容必须仔细体会,才能基本把握思想史的内容。3. 杜维明著书说,“东亚的发展虽深受西欧和美国的影响,却不只是西方模式的翻版,都有血肉相连的关系。儒家可以发挥积极作用。”理解正确的是A. 儒家学说始终对东亚起决定作用B. 儒家学说难以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融合C. 西方发展模式必须以儒家思想为基础D. 东亚发展既吸取西方文明,又继承儒家文明【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
4、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文字信息含义是尽管东亚文化深受西方文明的影响,但儒家思想在其中依旧发挥了积极作用,答案选D,A B C三项表述错误不符合史实。考点:儒家思想的影响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的世界影响。高考中以往较多地侧重在其对中国社会和历史文化传统的深远影响,而该题则侧重于其对世界的影响,尤其是近代以来世界各地均在开设孔子学院,这一举措与此紧密相联,以后的高考中会加大对此方向的考查,希望引起注意。4.张琳同学在某古籍中看到这样一句话,“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如果把其引用于论文写作,最贴切的论点应是A. “三
5、纲”为天经地义,“五常”乃人伦道德标准B. 顺应民意的统治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保持国家稳定C. 在逆境中奋斗,才能激发出强烈的进取精神D. 在忧患中才能生存,贪图安乐就必然会导致灭亡【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联系史实可知,“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所说的就是古代的民本思想。对于古代的民本思想,其实施的根本目的是统治者通过顺应民意,以维护、巩固和强化特定的统治秩序和社会秩序,进而能够谋求特定阶级和实现特定的政治目标,他维护社会秩序是为统治者服务的。故本题选B项考点:儒家思想点评:本题为程度型选择题(最佳选择题)此类题型有如下特点:选项与题干隐含着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各选项
6、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其他选项虽有一定道理,但因不够全面或处于次要地位或不合题意而不能成为最佳选项。题干求答项前后,多有“最主要”、“最重要”、“主要”、“根本”等表示程度的副词或形容词。解答此类题目的方法:先根据题干要求,确定好题目的逻辑思维关系。题干与选项之间不是一种正、误关系或有、无关系,而是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确定“最佳”标准,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运用优选法,逐个比较、分析备选项,找出最佳答案。谨防以偏概全的错误,或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5.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入欧洲,“不仅对作战方法本身,而且对统治和奴役的政治关系起了变革的作用”;“以前一直攻不破的贵族城堡的石
7、墙抵不住市民的大炮,市民的子弹射穿了骑士的盔甲。贵族的统治跟身穿铠甲的贵族骑兵同归于尽了。”这从本质上说明了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到欧洲后A. 大大改善了欧洲各国的军事装备B. 促使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革C. 导致了欧洲的资本主义萌芽出现D. 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到来【答案】D【解析】【详解】从“对统治和奴役的政治关系起了变革的作用”,“贵族的统治跟身穿铠甲的贵族骑兵同归于尽了”,结合所学可知,这从本质上说明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入欧洲加速了欧洲的社会转型,所以D项正确;改善了欧洲各国的军事装备是直接而非本质问题,A项错误;生产关系的根本性变革和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是欧洲生产力进步和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8、,不是火药和火药武器的作用,BC两项错误。【点睛】三大发明的外传促进了西方向近代社会的转型。6.明中期,昆剧在苏州一带大盛,并向南传播到嘉兴、杭州等地,向北传播到无锡、镇江等地;万历年间,昆剧沿运河越过长江继续北上到达北京。昆剧的传播反映了A. 文化重心与政治重心渐趋重合B. 江南地区经济文化落后于北方C. 交通状况影响文化的交流传播D. 戏曲推动了地区间的文化交融【答案】C【解析】【详解】明中期,昆剧向南北等地都有传播,还有万历年间,昆剧沿运河越过长江然后传到北京等地,根据所学可知道这个时期,他们的交通很发达,所以可知交通状况会影响文化的交流传播,故C选项正确。根据题意可知,明中期,昆剧向南
9、北等地都有传播,这些地方有很多都不是政治中心,故不能表明文化与政治中心逐渐重合,故A选项错误。虽说明中期与万历年间昆剧向北方传播的多,这不能够说明江南的文化与经济不如北方,故B选项错误。交流是双方的,这个昆剧只是从一方传到了另一方,所以说材料并没有表明戏剧推动了地区间的文化交融,故D错误。7.由下图可见近现代中国思想发展历程是一个A. 从学造器物到仿行制度过程B. 西学东渐的过程C. 不断碰撞与融合的过程D. 不断回归传统儒学的过程【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体现了国粹论、中体西用论的碰撞与融合的过程,故答案为C。材料并没有反映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容从器物向制度转变,A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反映西
10、学东渐的过程,B错误。材料反映了“中国式的现代化论”的最终形成,不是回归传统儒学,故D错误。8.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的义利观,有的秉承重“义”的义利观,同时倡导求“利”;有的推崇通过“商战”来维护利权,进而维护“义”;有的倾向通过兴办实业来求“利”,实现富国强国。这些义利观A. 旨在宣扬中体西用的价值B. 减少了社会变革的阻力C. 强化了传统的纲常伦理D. 具有救亡图存的时代特色【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洋务派的义利观实现富国强国”说明这些义利观旨在富国强国,故A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减少了社会变革的阻力,故B项错误;材料中洋务派的义利观反映了传统义利观发展到近代社会的重要转变,故C项表述错
11、误。材料中洋务派的义利观是将自强求富的观念与救亡图存的目的相结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故D项正确。9.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80年来,中国人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进而中体西用,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和科学。”这表明,先进的中国人()A. 借助西方文明应对工业文明的冲击B. 学习西方“器物”维护封建制度C. 吸收西方启蒙思想以革新政治体制D. 引进民主和科学来改造传统文化【答案】A【解析】材料论述近代中国人从器物到思想转变,主要是适用西方文明发展对于中国冲击导致,国人学习内容的转变,A正确;学习器物只是材料中部分信息,B错误;新文化运动是冲击传统思想,C错误;D属于材料
12、部分信息内容。10.近代文明之特征,最足以变故之道,而使人心社会焕然一新者,厥有二事,一曰人权说,二曰生物进化论。(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这表明陈独秀A. 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B. 推崇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C. 主张中学西学相结合D. 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答案】B【解析】陈独秀是新文化时期人物,认为“近代文明之特征”是“人权”、“生物进化论”,因此,正确选项是B。A项虽是新文化时期的一个特征,但与题意不相符;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思想主张,C项不正确;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文化运动后期,特别是五四运动后,D项不正确。点睛:根据题干中“一曰人权说”、“二曰生物进化论”可以看出,“人权说”代表的是民主
13、思想:“生物进化论”代表的则是科学的思想。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得知,陈独秀发动了新文化运动,大力宣传“德先生”与“赛先生”的思想。11.李大钊论及中国的民主政治时说,“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孔子不当存之于宪法”,同时他又提出“欲行立宪必先去专与争”,要完成青春中华再造之使命,必须“悟儒家日新之旨”。这说明李大钊A. 能够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B.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自相矛盾C. 未能摆脱前期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D. 已经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答案】A【解析】【详解】李大钊一方面认为孔子是历代专制之护符,另一方面又认为“要完成青春中华再造之使命,必须悟儒家日新之”,反映了李大钊对传统文化能
14、够批判地继承,而不是自相矛盾,故答案为A项。B项内容在材料中不能反映;新文化运动前期,存在着明显的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的倾向,李大钊的观点已经摆脱了前期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排除C项;认为再造中华靠儒教,显示出李大钊此时还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排除D项。12.当默深(魏源)先生时,与洋人交际未深,未能洞见其肺腑,然师长一说,实倡先声。”这里所说的“实倡先声”是指A. 组织编著四洲志,引导国人关注了解世界B. 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发起洋务运动C. 编制海国图志,提出向西方学习D. 提出了最早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答案】C【解析】【详解】魏源是鸦片战争之后编著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15、启迪国人向西方向学习,故C项正确。A是林则徐。B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的洋务运动。D是资政新篇13.有科学家在回忆录中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科研活动开展得很狭窄,只有地质学、生物学、气象学等学科进行了比较连续的科研活动。”形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A. 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B. 新中国成立初期科技水平落后基础薄弱C. 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未援助D.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科研经费难以得到落实【答案】B【解析】【详解】“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科研活动开展得很狭窄,只有地质学生物学、气象学等学科进行了比较连线的科研话动”说明此时期我国科技水平极为落后,B正确;A和C不是主要原因;D项说法错误,虽然
16、国家贫穷,但科研经费还是有的。14.1977年5月,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邓小平的这一看法A. 体现了“双百”方针的要求B. 推动了科技领域的拨乱反正C. 揭开了改革开放大潮的序幕D. 首次提出四个现代化的目标【答案】B【解析】【详解】文革时期导致各行各业的混乱,“必须有知识,有人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说明重视科技和知识,显然有利于推动科技领域的拨乱反正,故B项正确;材料中是对知识分子重视,不是体现了“双百”方针的要求,故A
17、项错误;是十一届三中全会意义;D是1954年提出,不符合时间。15. 邓小平曾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在此基础上,中国政府于20世纪90年代进一步提出()A. “载人航天工程”B. “双百”方针C. “科教兴国”战略D. “三个面向”方针【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提出教育优先发展的思想,把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放在现代化建设的首位,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此题也可使用排除法来作答。A和D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B出
18、现于1956年。只有C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考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 教育事业的发展“科教兴国”战略16.伏尔泰认为共和政体提倡自由平等,它的原则是正确的,但共和会产生党争,引起无政府状况和不断的骚乱。伏尔泰希望哲学家做国王,这样在他的领土上,理性越是进步,狂热和迷信所造成的损害就越小。据此可知,伏尔泰A. 认为政体构建要关注理性发展B. 主张建立以理性为原则的共和政体C. 本质上希望保留封建特权等级D. 强调开明君主制最能体现自由平等【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共和会产生党争”“伏尔泰希望哲学家做国王”“理性越是进步,狂热和迷信所造成的损害就越小”等信息可知,在伏尔泰眼
19、中,共和政体会带来党争的危害,故要实行开明君主制,由理性的哲学家做国王,即政体构建要关注理性发展,故选A。由材料可知,伏尔泰主张开明君主制,而不是民主共和政体,排除B;启蒙思想家代表的是资产阶级,他们批判封建等级制度,故C项说法错误,排除;材料重在强调理性的作用,并未就政体进行全方位比较,D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17.马克思认为:欧洲的启蒙时代,是伟大人物辈出的时代,他们既是旧传统的批判者,也是新制度的设计者他们的著作的确影响了世界许多地区的热爱思考和正义的人们。以下启蒙思想家们关于“新制度”设计的说法错误的是A. 伏尔泰主张民主共和制B. 孟德斯鸠提出三权分立C. 卢梭主张按社会契约建立国家
20、D. 康德反对激进的暴力革命【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伏尔泰主张实行开明君主专制,并未提倡民主共和制,故A项符合题意。BCD说法均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排除。18.英国学者韦尔斯认为:“他们反对教皇不是因为他是世界的宗教领袖,而他却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由此可见宗教改革的本质是A. 反教皇的宗教斗争B. 反世俗君主的民主革命C. 反封建的政治斗争D. 反宗教的民族革命【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可知,宗教改革反对教皇只是因为他“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这说明宗教改革具有反封建的斗争性质,故选C。由材料“他们反对教皇不是因为他是世界的宗教领袖”可知,韦尔斯认为宗教改革重
21、点不在于反教皇本身和反宗教,而在于以“君主”为代表的封建制度,排除AD;君主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种制度,B项的表述显然不是本质,排除。【点睛】本题考查西欧的宗教改革,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材料中表示转折部分的语句,解题的过程中一定要对关联词及时圈画。19.文艺复兴前欧洲人“为了信仰而生活”,文艺复兴后欧洲人“为了生活而信仰”。这表明文艺复兴后A. 人终于拥有了现世生活B. 人的价值开始得到肯定C. 人处于社会的主导地位D. 人摆脱了基督教的信仰【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为了生活而信仰”可知,文艺复兴强调世俗生活高于宗教生活,肯定了人在社会的主导地位,而不再是宗教占据主导,这是人文主义的表现,故
22、C项正确。现世生活谁都无法摆脱,文艺复兴前的欧洲人也是,故A项错误;古希腊时期就已经强调人的价值,故B项错误;文艺复兴批判宗教神权的统治,但不排斥宗教信仰,故D项错误。20.西方近代发生了两次思想解放运动,16世纪是文艺创新的世纪,18世纪则是思想创新的世纪。后者与前者的最大不同是A. 宣扬人的地位和价值B. 提出资本主义政治构想C. 追求现世生活的幸福D. 促进了近代社会的转型【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十六世纪的文艺创新指的是文艺复兴,十八世纪的思想创新指的是启蒙运动。宣扬人的地位和价值和追求现实生活的幸福都属于人文主义的内容,是文艺复兴宣扬的主
23、要内容,在启蒙运动中也有所体现,并不是二者最大的不同,故排除A、C项;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都推动了近代社会的转型,故排除D项。与文艺复兴相比,启蒙运动中的启蒙思想家们在追求理性和社会公平上大大前进了一步,构建了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蓝图,这是二者之间最大的不同,故选B。21.罗马教会授意马丁路德宣布放弃一己之见,然而路德说出了历史上著名的抗辩辞:“我不能在教皇或教会之下委曲我的信仰我只信奉圣经我不能,亦不会放弃。”这里路德坚持的“一己之见”是指A. 废除罗马教会B. 信仰即可得救C. 王权高于教权D. 简化宗教仪式【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我不能在教皇或教会之下委曲我的信仰”可知马丁路德认
24、为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便可以获得拯救,他主张每个基督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B项正确。马丁路德主张在教皇或教会之下坚持自己的信仰,并未主张废除罗马教会,排除A。 马丁路德改革时期,德意志正处于四分五裂的局面,缺乏强有力的中央政权,不可能提出王权高于教权思想,排除C。题干内容与简化宗教仪式无关,排除D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22.18世纪末期,欧洲大陆许多君主,如普鲁士的腓特烈大帝、俄国的叶卡捷琳娜二世等都鼓吹自己是国家“第一仆佣”,以此拉拢人心。这反映了A. 民主政治已普遍建立B. 启蒙思想的深刻影响C. 君主对法国大革命的认同D. 宗教改革的深入发展【答案】B【解析】材料反
25、映的是各国君主将自己打扮成国家的仆佣,而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君主,其意在消弭人们反对君主专制的呼声,从侧面反映的启蒙思想的影响较大,B符合题意;ACD均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23.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写道:“当欧亚初通贸易时,亚洲各国尤其是中国与印度的金银比价,比欧洲高得多在中国及其他大部分印度市场上,纯银与纯金的比价通常为十对一,至多也不过十二对一,而在欧洲则为十四或十五对一。”根据材料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 白银的流通促进世界市场的发展B. 世界白银流入中国并广泛流通使用C. 大量白银流入促使中国出现价格革命D. 白银成为当时各大陆通商的主要商品之一【答案】C【解析】白银等贵重金属是当时世界交流的重
26、要货币,它反过来会促进世界贸易的发展,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因为“中国及其他大部分印度市场上,纯银与纯金的比价通常为十对一,至多也不过十二对一,而在欧洲则为十四或十五对一”,所以世界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进入流通领域,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虽然有大量的白银流入,但中国并没有发生像欧洲那样的价格革命,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新航路开辟之初,白银等贵金属是各地交换的一般等价物,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24.19世纪英国政府颁布了部分法律:1843年,控制蒸汽机和炉灶排烟法;1855年,有害物质去除法;l876年,河流防污法。其主要背景是A. 工业革命造成严重污染B. 工厂发展规模需要限制C. 多种疾病
27、的发生和流行D. 英国社会普遍重视立法【答案】A【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第一次工业革命带来了环境上污染,题干时间19世纪中期和材料中“控制蒸汽机和炉灶排烟法,有害物质去除法,河流防污法”说明是工业革命带来的污染,故本题选择A项。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25.18至19世纪,欧美作家写下了大批反映和描写“自然”的诗歌和其他文学作品。他们擅长运用比喻、拟人化等修辞手法宣传其主张,如“地球是人类的母亲”,“动物都是人的朋友”等等,“他们谋求一种隐喻以把好的纯朴的自然状态与(假设的)邪恶的人类行动和科学工业世界的败落及世界观相对比。”
28、这些作品主要表达A. 对科学发展的期盼B. 对理性社会的追求C. 对自然风光的向往D. 对工业文明的担忧【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地球(或自然)是人类的母亲”,“动物都是人类的朋友”,“自然发怒”关注的是对自然界的影响,旨在说明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而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8-19世纪欧美各国开始工业革命,题干作品也揭示工业发展对自然界的破坏,D符合题意,ABC的表述均不合题意。故选D。考点:19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与时俱进的文学艺术反映时代主题的文学。26. 在某部电影中,约翰和同学们将于1892年从美国某中学毕业,他们讨论了毕业后各人想干的事情,下列情节中与史实相符并最有可能完
29、成的是A. 在电灯下认真学习爱因斯坦的相对论B. 去英国和瓦特讨论蒸汽机的工作原理C. 写一篇关于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的论文D. 建立自己的电子邮箱享受信息时代的愉悦【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时间1892年,A项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1905年提出的,所以不符合时间限制,不能选;B项不可能,因为1892年电力已经取代蒸汽机成为更加方便快捷的动力了;C项可以,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发表于1859年,符合题干要求;D项不可能,电子邮箱信息时代是当今的科学技术,不符合题干要求。考点:近代以来的科学技术近代生物学进化论。27.文艺复兴以后,面向现实世
30、界、重视实践风气促进了近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学、物理学、生物学、化学等众多学科领域,取得了很多划时代的成果。下列成果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牛顿创立经典力学体系达尔文创立生物进化论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瓦特改良蒸汽机成功A. B. C. D.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 牛顿创立经典力学体系是1687年; 达尔文创立生物进化论是1859年; 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是19世纪30年代; 瓦特改良蒸汽机成功是在1785年。因此选A。考点:近代科学点评:排列式选择题把历史事物按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或类别排列,主要考察学生识记的准确性和综合判断能力。28.凡高的挖掘者和背煤袋的妇女们等作品中,
31、人物造型稚拙,表现手法单调,然而凡高坚信,正确的比例不能代替内涵的表达,这就是艺术,他坚决拒绝了好心的皮特森牧师对他作品的修改。这反映了凡高作品A. 浪漫色彩浓厚B. 强调构图完整C. 反映社会现实D. 对个性的追求【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中的“凡高坚信,正确的比例不能代替内涵的表达,这就是艺术”这一信息可以看出凡高在艺术上追求个性,故本题选D。“浪漫色彩浓厚”、“强调构图完整”是浪漫主义画派的特点,与以凡高为代表的印象画派的特点不符,故可排除AB;“典型反映社会”是现实主义画派的特点,与印象画派的特点不符,故排除D。点睛:本题考查了学生解读与获取信息的能力。通过对材料的阅读与分析,再结合所
32、学知识中的印象画派的特点,便可选出正确答案。29.1836年,果戈理发表了钦差大臣。该书描写道,纨绔子弟赫列斯达可夫从彼得堡途经外省某市,被误认为“钦差大臣”,在当地官僚中引起恐慌,闹出许多笑话。果戈理用喜剧这面镜子照出了当时社会达官显贵们的丑恶原形。这反映出作者A. 关注社会并深入剖析现实B. 强调反封建专制的理想C. 抨击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D. 擅长创作荒诞主义文学作品【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1836年”“果戈理用喜剧这面镜子照出了当时社会达官显贵们的丑恶原形”这一信息体现了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现实主义文学关注社会问题,典型地再现社会风貌,深刻剖析社会生活的本质,
33、揭露和批判社会的罪恶,故A项正确;B项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内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抨击社会现实,而不是抨击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故C项排除;D项是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排除。【点睛】“1836年”“果戈理用喜剧这面镜子照出了当时社会达官显贵们的丑恶原形”是解题的关键。30.法国大革命失败以后,面对封建复辟王朝对这场革命的否定,人们在重新认识启蒙运动及大革命的意义和精神时,极大地激发出反对专制暴政,要求个性解放,渴望自由、民主、平等权利的政治热情。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文学作品A. 侧重表现生活对人的压抑和扭曲B. 深入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C. 注重如实地描写社会底层的心声D. 主张恢复启蒙时代的理性精神【答案
34、】B【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法国大革命失败后,“理性王国”没有如期而至,人们对现实普遍失望,在批判现实的同时,憧憬着美好的未来,渴望个性解放、自由、民主、平等权利,推动了浪漫主义文学产生,深入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B项正确。A项属于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属于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排除。新古典主义文学主张恢复启蒙时代的理性精神,与题干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不符,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31.如表是春秋战国时期从事政治活动的人中对出身所做的调查:时间总人数,出身微贱人所占比例春秋时期51613426%战国时期71339255%这说明A. 世卿世禄制度彻底消失B. 平
35、民成为官员主要来源C. 平民政治代替贵族政治D. 社会阶层流动日趋频繁【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侧面反映社会出身较高的人在政治活动中的比重仍然很高,故A选项表述的“世卿世禄彻底消失”不准确,排除;通过春秋时期出身微贱的人只占比例26%,推知平民在此时并不是主要来源,故B错误;材料中只能体现出出身微贱从事政治活动的人比重上升,但是贵族仍占有重要地位,故平民政治取代贵族政治表达过于绝对,C错误。材料反映从春秋到战国从事政治活动出身微贱的人占的比例上升,由此推出随着社会的进步,下层民众有了更多从事政治的机会,折射出了社会阶层流动频繁,故D正确。32. 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
36、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A. 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 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 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的关键句子就是汉宣帝的那句话。汉宣帝说能够与他一同统治天下的人只有称职的郡太守,这说明汉宣帝对待地方问题的重视。因此A选项正确。再根据后代帝王都十分重视这个问题,进一步说明地方的稳定对于国家的统治是很重要的,但不是说历代帝王对汉宣帝尊崇,只是推崇汉宣帝对地方吏治的高度重视,因此D选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地方制度是不断演变的,后代并没有沿
37、用汉代的地方制度,因此C选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中央和地方权力关系的变化,故B项错误。【考点定位】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地方吏治的意义33.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至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中国周代封建)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这说明分封制A. 确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意识B.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C. 强化了王室对土地人口的控制D. 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可知,此制度是指分封制,从材料中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信息可知,分封制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
38、D正确;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于秦朝,与材料不符,A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B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强化王室对土地人口的控制,C错误。【点睛】从战国时期开始,中国出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34.下列对“三国”时代的表述中,错误的是( )A. 是各个统治集团范围内的统一B. 各国统治者都重视发展生产C. 是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时代D. 相对东汉末是一种历史倒退【答案】D【解析】【详解】据所学可知,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维护了社会的相对安定,为西晋的短期统一和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是一种进步,而不是历史倒退,D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割据的结果,是局部的统一,A项正确,
39、不符合题意;各国之间为了争夺统治权,统治者都重视发展生产,增强实力,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割据的结果,是局部的统一,也是从分裂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阶段,为西晋的短期统一和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35.对宋代至清代书院性质状况表解读正确的是A. 少数民族统治时期压制书院发展B. 对外开放程度与书院数量相一致C. 民办书院数量与经济发达程度有关D. 官办书院数量与中央集权强化有关【答案】D【解析】【详解】从表格信息可知,明清时期官办书院所占比例大大高于民办书院,结合所学可知,这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有关,D正确;据表格信息不能反映少数民族统治时期压
40、制书院发展,尤其是明王朝并不是少数民族王朝,A错误;据所学可知,对外开放程度与书院数量无关,B错误;据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民办书院数量在减少,C错误。材料解析题3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自秦汉起,各级官员均由国家任命,无论是各地贤能被征辟或举荐到中央当官,或原在京畿居住者被外放到各地当官,大多存在有异地仕宦解决住所的需要。因此,由国家向赴任官员提供住房,大约也就在秦汉之际逐渐趋向制度化。住房以外,官吏住所内的一应家具杂用亦由机关按入住者的身份提供。以明代淳安县署为个案,据海瑞集兴革条例载,知县的家具杂用有六十三种二百余件,县丞、主薄等有六十种
41、,典史仅十九种。洪武时,黄州府有个同知安贞,因“搜造公宇器用”,被部下吏员向按察司检举,按察司又向中央汇报。朱元璋得知后,为安贞开脱,说是:“房宇器用都是公家的,安贞若另迁他官,一样也带不走。”另外,官员调任或退休时一所有家具杂用,都要按清单归还。摘自完颤绍元古代怎样解决官员住房问题材料二 法国很早就开始实施官邸制,该制度具体名称是“公职人员职务用房制度”。法国法律规定,住房大小与付费标准根据职务需要与地位确定。例如担任部长以上的公职,一般可以享受完全免费的职务用房,标准是家庭1-2人住3房套间,3个人住4房套间,45人住5房套间。中下级公职人员如果无住房就无法工作者,也参照上述标准分配住房。
42、如果只是一般需要分配职务用房者,则应缴纳正常租金标准一半的房租。美国官邸制适用范围则是总统、副总统、州长、副州长以及具有一定规模的大、中城市市长。在美国,各级官员官邸的购买、日常使用和维护费均由政府预算负担,居住者只需每年交纳象征性的租金1美元。此外,除了国际通行的驻外大使配有官邸外,一些大学校长也住“官邸”。摘自看各国如何实施官邸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官员公房制度实行的目的和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与西方的官邸制有何异同?谈谈你对实行官邸制的认识。【答案】(1)目的:解决官员异地为官的住房需要,减轻官员的经济负担。特点:官员住房公有住房有
43、明确的等级规格限制;公有住房及所用物品严禁私自增减;官员调任或离职所用物品都要按清单归还政府。(2)同:都由国家给官员提供公有住房;都有官员职务与住房规格标准的规定;都对官员公有住房制定了法律或条例规定。异:西方官邸要缴纳一定的租金;西方除官员外还为一些非官员提供公有住房。认识:实行官邸制可以解除官员的后顾之忧;官邸的大小应适用而不能奢侈;官邸制有利于减少浪费,促成廉洁之风。【解析】【详解】(1)目的:据材料“自秦汉起,各级官员均由国家任命,无论是各地贤能大多存在有异地仕宦解决住所的需要。”可知,解决官员异地为官的住房需要,减轻官员的经济负担。特点:据材料“由国家向赴任官员提供住房,大约也就在
44、秦汉之际逐渐趋向制度化”可知,由国家为官员提供住房且趋于制度化;据材料“住房以外,官吏住所内的一应家具杂用亦由机关按入住者的身份提供。”可知,一应家具杂用亦由机关按身份提供;据材料“另外,官员调任或退休时一所有家具杂用,都要按清单归还。”可知,官员调任或退休,所有的家具杂用都要归还政府。(2)同:据材料一“由国家向赴任官员提供住房,大约也就在秦汉之际逐渐趋向制度化”和材料二“法国很早就开始实施官邸制,该制度具体名称是“公职人员职务用房制度”。”可知,都由国家给官员提供公有住房;据材料一“住房以外,官吏住所内的一应家具杂用亦由机关按入住者的身份提供。”和材料二“法国法律规定,住房大小与付费标准根
45、据职务需要与地位确定。”可知,都有官员职务与住房规格标准的规定;据材料一“由国家向赴任官员提供住房,大约也就在秦汉之际逐渐趋向制度化”和材料二“法国法律规定,住房大小与付费标准根据职务需要与地位确定。”可知,都对官员公有住房制定了法律或条例规定。异:据材料二“法国法律规定,住房大小与付费标准根据职务需要与地位确定。在美国,居住者只需每年交纳象征性的租金1美元。”可知,西方官邸要缴纳一定的租金;据材料“中下级公职人员如果无住房就无法工作者,也参照上述标准分配住房。”可知,西方除官员外还为一些非官员提供公有住房。认识:本题可结合实际来分析。如住房问题的解决可解除官员的后顾之忧,减少浪费,扭转奢靡之
46、风等方面分析即可。37.【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为了扩大赋税征收面,隋初进行了纳税户口清查工作,隋书,食货志载:“高祖令州县大索貌阅,户口不实者,正长远配,而又开相纠之科。大功已下,兼令析籍,各为户头,以防容隐。于是计帐进四十四万三千丁,新附一百六十四万一千五百口。“大索貌阅之后,大臣高颖又认为长吏肆情,遂请行输籍之法。由中央确定划分户等的标准,写成定簿,并根据户等高低征派赋役。由于国家规定的赋役数量低于豪强地主对佃农的剥削量,许多原来依附豪强地主的农民纷纷脱离地主,向官府申报户口,纳税服役,甘心成为国家的编户。这样既调动了贫苦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又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虽然隋代农民赋役较前代
47、有所减轻,但是纳税人口却比前代成倍激增,隋朝经济改革对国家财政的影响由此一目了然。摘编自从改革的角度看隋朝的“国计之富”(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隋代税制和户政改革的主要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代税制和户政改革的意义。【答案】(1)内容:清查户口以防遗漏;对户口不实者严惩;总体降低征税标准;赋税数量根据户等高低征收。(2)意义:国家所控制的户口大幅度增加;削弱了地方豪强对社会的影响;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增加了政府赋税收入;在客观上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解析】(1)根据材料“为了扩大赋税征收面,隋初进行了纳税户口清查工作”得出清查户口的目的;根据材料“令州县大索貌阅,户口不实
48、者,正长远配”,得出严惩户口不实者;根据材料“国家规定的赋役数量低于豪强地主对佃农的剥削量”得出总体降低征税标准,根据“户等高低征派赋役”得出根据户等高低征收赋税数量。(2)回答隋代税制和户政改革的意义,从积极意义和局限性回答。根据材料“许多原来依附豪强地主的农民纷纷脱离地主,向官府申报户口,纳税服役,甘心成为国家的编户。”得出国家所控制的户口大幅度增加,削弱了地方豪强对社会的影响;根据材料“既调动了贫苦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又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得出调动了农民积极性,增加了征政府赋税收入,这是积极意义。同时赋税征收面的扩大客观上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38.有学者说:“近代民主思想的演进,既不是
49、一江长流,也不止一个洪峰,而是一个接一个思潮的相继涨落。”请结合时代背景,以“社会转型”为主题叙述近代思想潮流的演进历程。【答案】在二次鸦片战争打击和太平天国运动冲击下,面对内忧外患,洋务派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开展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中国在近代化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甲午战争后,在民族危机的刺激下,维新变法运动兴起。为鼓吹维新变法,严复发表译著天演论,首次将进化论系统介绍到中国,鼓吹“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从思想舆论上为戊戌变法的政治实践创造了条件,有力推动了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和社会变革。戊戌变法失败表明,在中国走和平改良道路行不通。为此,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掀起了共和革命的大潮。中国同盟会诞生后,确立了“三民主义”革命纲领,推翻清政府,建立中华民国。辛亥革命带来的巨大希望和民国初年的黑暗形成巨大反差。陈独秀等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以民主与科学为口号,掀起新文化运动,推动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和马克思主义传播。【解析】【详解】本题属于论述题,依据材料中的信息围绕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内容分析回答。首先从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背景产生、内容和影响分析。比如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打击和太平天国运动冲击下,面对内忧外患,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可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变法运动以及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等分析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