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7课时散文类阅读典例导练1 2011福建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15分)小孤山新修一柱峰亭记元虞集 延祐五年,某以圣天子之命,召吴幼清先生于临川。七月二十八日,舟次彭泽。明日,登小孤山,观其雄特险壮,浩然兴怀,想夫豪杰旷逸名胜之士,与凡积幽愤而怀感慨者之登兹山也,未有不廓然乐其高明远大,而无所留滞者矣。 旧有亭在山半,足以纳百川于足下,览万里于一瞬,泰然安坐,而受之可以终日。石级盘旋以上,甃结坚缜,阑护完固,登者忘其险焉。盖故宋江州守臣厉文翁之所筑也,距今六十二年。而守者弗虔,日就圮毁,聚足以涉,颠覆是惧。至牧羊亭上,芜秽充斥,曾不可少徙倚焉。是时,彭泽邑令咸在,亦为赧然愧,赩然怒,
2、奋然将除而治之。问守者,则曰:“非彭泽所治境也。”乃相与怃然而去。 明日,过安庆,府判李侯维肃,某故人也,因以告之。曰:“此吾土也,吾为子新其亭,而更题曰一柱,可乎?夫所谓一柱者,将以卓然独立,无所偏倚,而震凌冲激,八面交至,终不为之动摇;使排天沃日之势,虽极天下之骄悍,皆将靡然委顺,听令其下而去。非兹峰其孰足以当之也耶!新亭峥嵘在吾目中矣。子当为我记之。”李侯真定人,仕朝廷数十年,历为郎官,谓之旧人。文雅有高材,以直道刚气自持,颇为时辈所忌。久之,起佐郡,人或愤其不足,侯不屑也。观其命亭之意,亦足以少见其为人矣。且一亭之微,于郡政非有大损益也。到郡未旬日,一知其当为,即以为己任,推而知其当为
3、之大于此者,必能有为无疑矣。(选自道园学古录卷七,有删节)【注】 某:我。 甃结:砖块建筑。 聚足:登台阶一步一停。 徙倚:来回走动。震凌冲激:指江水侵凌撞击。旧人:有资历的老臣。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舟次彭泽次:排列B芜秽充斥 秽:杂草C乃相与怃然而去 怃:失意D起佐郡 起:起任【解析】 A次:住宿,停留。2下列句子陈述的内容与“新修一柱峰亭”有直接关系的一组是(3分)()召吴幼清先生于临川登者忘其险焉日就圮毁府判李侯维肃,某故人也因以告之必能有为无疑矣A BC D 【解析】 D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信息筛选能力。题干包含两个重要的筛选条件,一是“新
4、修”“亭”,包括“新修”的起因、经过、结果等;二是“直接”,句子本身与“新修”“亭”无关的不能选。在题干所给的六个句子中,写作者公务的内容和目的地,与“亭”无关;写旧亭的特点,与“新修”无关;写作者对李维肃的赞赏,与“新修”“亭”都没有直接关系。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孤山山腰有个旧亭子,是宋代江州守臣厉文翁主持修建的。B虞集来到小孤山,发现牧羊亭破败不堪,认为是彭泽县令失职所致。C李维肃想将新亭更名为“一柱”,表露了他“直道刚气”的个性。D文章借修一柱峰亭之事,表达了对新任府判李维肃有所作为的期待。 【解析】 B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B项“牧
5、羊亭”是对原文“至牧羊亭上”的错解,原文的停顿应是“至/牧羊/亭上”,意思是“甚至在亭子里牧羊”。考生答题时,应注意到全文的“亭”均指“一柱峰亭”(包括新、旧),此外并没有写到别的亭子。另外,“虞集认为彭泽县令失职”也不合原文,应是“彭泽县令自感失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吾为子新其亭,而更题曰“一柱”,可乎?(3分)译文:_(2)观其命亭之意,亦足以少见其为人矣。(3分)译文:_【答案】 (1)我为你新修那座亭子,并重新题名为“一柱”,可以吗?(2)(我)体察李维肃给新亭命名的用意,也能据(此)约略看出他的为人。【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第(1)句中
6、的得分点为 “新”“其”“更”。“新”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译为“新修建”;“其”为指示代词,译为“那”;“更”作副词,可译为“重新”。第(2)句的得分点为“观”“少”以及省略句式。其中“观”根据上下文,可译为“考虑,体察”,“少”为通假字,通“稍”,稍微。翻译时,应记得补出全句主语“我”,介词“以”的宾语“之”(这,此)。重要提示:由于福建高考对文言虚词和句式没有单独命题考查,因此,所考查的翻译句,往往会有意识地选择含有虚词和句式考点的句子,考生判断句子的得分点时,应注意将这两个考点内容考虑在内。 【参考译文】元仁宗延祐五年,我奉天子的命令,到临川征召吴幼清先生。七月二十八日,船停靠在彭泽。第二
7、天去攀登小孤山,看到小孤山雄伟突出险峻壮观的景象,不由得豪情勃发,想起那些旷放逍遥于山水名胜的杰出人物,以及所有心里郁积愤懑而怀有感慨的人登上这座(小孤)山时,没有一个不(因此)觉得心胸开阔,乐于登山后的眼界高明,目光远大,觉得没有什么排遣不了的幽愤感慨。(小孤山)原来有一座亭子在半山,(站在亭子里)完全可以把天下的流水容纳在自己脚下,把万里美景尽收眼底。(登山之人)轻松自在地坐在那里欣赏景色,可以度过一整天。(亭子的)石级盘旋而上,以砖石砌成,坚实而细密。栏杆扶手完整坚固,能让登山的人忘记了它的险要。这座亭子大概是宋朝江州守臣厉文翁修筑的,距离现在已经六十二年了。因为看守此亭的人存心不诚,(
8、以致于亭子)一天天倒塌毁坏。每登一级台阶,都要等两脚站稳,就怕倒塌倾覆。(现在)甚至有人在亭上牧羊,弄得荒芜肮脏不堪,竟使人一点也不能在亭上来回走动。这时彭泽县令在场,也为此感到羞愧而激怒,(他们)振足精神,要铲除荒秽,把亭管好。问看亭人的意见,看亭人却回答说:“(小孤山)不属于彭泽县管辖。”他们这才一起含怒而无奈地离开。 第二天经过安庆,安庆府判李维肃先生,是我的老朋友,于是把这件事告诉他。他说: “这是我管辖的土地。我为你新修那座亭子,并重新题名为一柱,可以吗?所以称一柱的原因,是因为它卓然独立,不偏向哪边,也不倚傍什么,而江水的侵凌撞击,从四面八方一起涌来,亭子始终也不会因此而动摇;使它
9、具有排斥上天,浇灌太阳之势,即使穷尽天下所有骄横强悍的力量,也都将拜倒驯服在一柱亭下,听从一柱亭的命令而离开。不是这个山峰,那么有谁能够抵挡(这种力量)呢?要修建的一柱峰亭那高峻特立的模样,现在好像已在我的眼前了。你应当为我记录下它。” 李先生是真定人,在朝廷做官几十年,历任郎官,被称为有资历的老臣。他文雅有高材,以正直有骨气作为自己的操持,很是被迎合世俗风气的人们所顾忌。很久之后,才被任命为安庆府判。有的人对于起用李维肃担任府判感到愤愤不平,认为他不够资格。李维肃认为不值得与他们计较。(我)体察李维肃给新亭命名的用意,也能据(此)约略看出他的为人。况且一座微小的亭子,对于郡政并没有大的损益。
10、(李维肃)到这里上任不到十天,一旦知道自己应当做的事,立即把它作为自己的责任,由此可以推想而知(李维肃)对于兴办那些比筑亭更重要的大事,一定能够有所作为,我对此确信不疑。而今之述者,非追论昔贤,妄为优劣之辨,即过称好事,多设游扬之辞,皆我所不取也。”读此言,今之好为古人文集序者可以止矣。选自(清)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九 【注】 后序:写在书后面的序文,类似于后记。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必推其乡先生之齿尊而有文者序之齿尊: 年长受尊崇B请者必当其人 当:充当C有累三四序而不止者矣 累:堆砌,累积D刻本之存者或漫漶不可读 漫漶:模糊不清【解析】 B本题考查正确理
11、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当”意为“权衡是否合适”。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解析】 A本题考查正确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文言发语词,用在句首,与“夫”相似;尚且。B.介词,在。C.用于句中,表示停顿。D.表转折,意为“却”。 7下列各句全都体现作者观点的一组是(3分)()主考试官序其首,副主考序其后两序,非体也无所发明,但纪成书之岁月可也自是缀文之士多有托于人以传者读此言,今之好为古人文集序者可以止矣A B. C D. 【解析】 C本题考查筛选归纳文中信息的能力。是作者叙述一个事实,是自此以后出现的现象。 8下列对本文的理解
12、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认为书前有序文,书后也可以有序文。B作者提出了对作序的看法,并运用引证法使自己的观点更具说服力。C给古人文集作序时,介绍一下刊刻情况是可以的,但不应妄加褒贬。D杜牧认为给别人作序的人能够成为后世的宗师。【解析】 D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题中“给别人作序的人能够成为后世的宗师”有误,原文说“自古序其文者,皆后世宗师其人而为之”,是说“自古写序文的,都是像后世宗师这样的人才做的”。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其人亦必自审其无可让而后为之。(3分)译文:_(2)今吾与足下并生今世。(2分)译文:_(3)皆
13、汲汲于名,而惟恐人之不吾知也。(3分)译文:_【答案】 (1)那个人也一定要考虑(或审视)自己没有可以推让的人然后再作序。(2)现在我和您共同生活在当今时代。(3)都急切地追求名声,而唯恐人们不知道我。【解析】 (1)“自审”是宾语前置,要翻译成“考虑(或审视)自己”;“让”意为“推让”。(2)“足下”是敬称,译为“您”;“并”译为“共同、一起”。(3)“汲”的本义是从井里打水,取水。而“汲汲”则专门形容急切的样子,表示急于得到的意思。“不吾知”是一宾语前置句,要调整为“不知吾”, 译为“不知道我”。 【参考译文】会试录乡试录都是主考官在书前作序,副主考官在书后作序,这是他们的职责。只要是书也
14、都是这样。比如国家刚建立时,府州县志写成后,一定是推举这个地方有学识的人中年长受尊崇并且有文采的来写序,如果没有的话就由这个府州县的官员来写。所请的人必须是适合的人,那个人也一定要考虑(或审视)自己没有可以推让的人然后再作序。写序的官员,他的文采必须很好,他对于这本书也必须有贡献,这样才不会被这个地方的人责备。这个地方的有学识的人,如果他的文采很好,对于书也有贡献,那么官员是不敢作序的。如果有独到的想法,则作者可以自己作序不推让给地方和官员,只要这样做的人,就是尽职尽责。所以,序只有一篇,有的另有阐明的,则叫做后序。也有只记录成书时间而没有序的。现在却有两篇序,有的甚至不止三四篇序。有两篇序,
15、不符合体例,不是适合作序的人作序是不专业的。世上的君子不好学却好多说话啊。如果对书的内容有所发现和明示,可以作序。如果没有什么发现和明示,只记录成书的时间就好。人的毛病在喜欢给人作序。唐朝杜牧在答庄充书中说:“自古以来给书作序的,都是像后世宗师这样的人才做的。现在我和您共同生活在当今时代,想为您还没写完的文章作序,这实在是不可以啊。”读了这段话,现在那些喜欢给人作序的人应该停止了。娄坚在重刻元氏长庆集序中说:“序要叙述作序的意图,大概是开始于子夏为诗经作序。后来刘向以校书为职业,每编辑一册就作序,很是文雅。左思写成三都赋后,自以为名声不是很大,求皇甫谧为自己作序。所以作文的人多托付别人作序用来
16、传名。都急切地追求名声,而惟恐人们不知道我。至于后来文章流传的时间长了,留存的刻本也许模糊不清没法看了,缮写后重新刻印,于是人们再写一篇序,这时则应该记叙重新刻印的原因。而现在所记述的,不是追述议论过去的贤者,妄自作优劣的论断,就是过分地称赞为好事,过多地用一些宣扬的辞藻,这些都是我所认为不可取的。”读了这段话,如今喜欢给古人文集作序的人也应该停止(那么做了)。 点拨提升近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中,古代散文的考查种类主要有写景状物类、写人叙事类、议论说理类等,试题的命制形式则基本上都是分为主观题和客观题两大类。一、明确文体,注意差别文言散文基本上分为文言议论散文、文言抒情散文和文言叙事散文三大类。这
17、三类文言散文因表达方式有差异而存在本质的区别,所以阅读时要根据不同文体采用不同的阅读思路。具体地讲,就是要注意文体差别,注意不同的写作目的和写作思路。二、依据特点,巧抓主旨理解了文章的主旨就理解了整篇文章。因此,阅读文言散文时要特别注意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比如,阅读文言议论散文就要抓论点:有的文言议论散文的论题就是论点,如劝学;有的文言议论散文的论点在文章的开头,如六国论一开篇就提出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有的文言议论散文的论点则在结尾,如过秦论在结尾才点明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由此可见,阅读文言议论散文弄清论点是关键,因此要善于分析论点所在的位置。理解文言抒情
18、散文的主旨则主要是把握作者的情感:有的文言抒情散文的情感作者会直接抒发出来,有的文言抒情散文的情感作者会藏匿在景物描写中,有的文言抒情散文的情感作者会隐藏在具体的生活细节中,但无论哪种表达情感的方式,我们都能在文章中找到直接或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关键语句。三、整体把握,理清结构文章的结构是作者写作思路的反映,把握文章的结构是高效、快速阅读文章的有效措施。文言议论散文的阅读特别需要通过抓论证结构筛选各段的要点,进而整合文章信息。比如,阅读师说只要抓住各段的要点全篇就会一目了然:“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提出择师标准;“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道出当时社会现实;“圣人无常师”进一步阐明师道
19、与师生的关系。韩愈就是这样层层推进,进而阐明了从师的必要。文言抒情散文的阅读则需要抓感情线索。比如,兰亭集序第一段写了美景、美事,溢于言表的是作者心中的快乐,第二段则由“乐”而生“痛”,因为人总是被“欣于所遇”的乐和“情随事迁”的忧左右;第三段则是由“痛”而生“悲”,然而在“悲”中作者并没有消沉,而是由此生发出生与死的感慨,从而表露了作者对人生的热爱与执著。很显然,兰亭集序表现的作者的感情是复杂的,但只要理清文章的感情线索“乐痛悲”就会很好地体会文意。四、仔细研读,认清方式阅读文言散文时,认清文章的表达方式对理解文章的内容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一)阅读文言议论散文要关注议论方式。1比喻论证。就是
20、用人们熟知的事实或现象论证观点。比如,谏太宗十思疏第一段就用“固木之本”“浚水之源”比喻论证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从而增强了论辩的力度。2对比论证。就是将一事物相对的两面进行对比,或把一事物与另外的事物进行对比,以便增强论证的效果。比如,过秦论就运用四个对比秦国先强后弱或先盛后衰的对比、秦国与六国的对比、秦统一六国与陈涉起义的对比、陈涉起义与六国破灭的对比,在层层对比中凸显了“主客观形势的不同”“强弱、盛衰、难易的不同”,从而深刻地揭示了秦灭亡的深刻原因“仁义不施”,很好地劝诫了当时的统治者。3举例论证。就是通过列举典型事例论证论点,进而使论点更具说服力。例如,六国论就通过列举韩
21、、魏、楚三国因赂秦而亡,以及赵、齐、燕三国随之因被逐渐削弱而灭亡,有力地论证了“弊在赂秦”的观点。(二)阅读文言抒情散文要理解抒情方式。1借景抒情。就是借助对景物的描写抒发感情。比如,兰亭集序中的“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就让作者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2托物寄情。就是借助对景物的描摹,用景物寄托作者深厚的感情或志向。比如,项脊轩志的结尾“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归有光就是借枇杷树传达了对亡妻的思念与哀悼。3借生活细节抒情。就是融情于具体的生活细节中。比如,项脊轩志中的“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一句,就在具体的生活细节中传达了母亲的殷
22、殷关切,也传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与思念之情。 易错提示文言散文阅读中常出现的错误(一)缺少整体意识。 文言散文阅读首先要树立整体阅读意识。即便是一个选段,出题者都是从文章相对独立的部分节选出来的。许多考生不明白这一点,误以为只需理解所设题目对应的内容,贪图便道,往往由于没能抓住全文的主旨,导致对部分的理解出现偏差。(二)不辨文体。文言散文主要包括文言议论散文和文言抒情散文,它们由于表达方式的差异而有着本质的差别,不少考生阅读时不能根据不同文体采取不同的阅读思路,不注意文体差别,不注意各自不同的写作目的和写作思路。(三)混淆关系。古代散文阅读要读清楚“四种关系”,即人、事、景、物与情、理的关系,
23、人与事、景物与义理的关系,感情与义理的关系,材料与材料之间的组合关系。不少考生因为阅读不细致,往往混淆这四种关系,结果可能出现无中生有、言过其实、内容混杂、因果混淆等错误。新题精练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22分)华佗论刘禹锡称华旧以恃能厌事,为曹公所怒。荀文若请曰:“佗术实工,人命系焉,宜议能以宥。”曹公曰:“忧天下无此鼠辈邪!”遂考竟佗。至仓舒病且死见医不能生始有悔之之叹嗟乎以操之明略见几然犹轻杀材能如是。文若之智力地望,以的然之理攻之,然犹不能返其恚。执柄者之恚,真可畏诸,亦可慎诸。原夫史氏之书于册也,是使后之人宽能者之刑,纳贤者之谕,而惩暴者之轻杀。故自恃能至有悔,悉书焉
24、。后之惑者,复用是为口实。悲哉!夫贤能不能无过,苟置于理矣,或必有宽之之请。彼壬人皆曰:“忧天下无材邪!”曾不知悔之日,方痛材之不可多也。或必有惜之之叹。彼辜人皆曰:“譬彼死矣,将若何?”曾不知悔之日,方痛生之不可再也。可不谓大哀乎?夫以佗之不宜杀,昭昭然不可言也。独病夫史书之义,是将推此而广耳。吾观自曹魏以来,执死生之柄者,用一恚而杀材能众矣。又乌用书佗之事为?呜呼!前事之不忘,期有劝且惩也。而暴者复借口以快意。孙权则曰:“曹孟德杀孔文举矣,孤于虞翻何如?”而孔融亦以应泰山杀孝廉自幸。仲谋近霸者,文举有高名,犹以可惩为故事,矧他人哉?【注】 荀文若:敢于向曹操直谏的谋臣荀彧。仓舒:曹操爱子曹
25、冲的字。壬人:指奸佞小人。虞翻:吴国的官员,历事孙策、孙权,屡犯颜谏诤,惹得孙权要杀他。孔融:字文举。其任北海太守时曾重用一人,后又要杀之,有人问他为什么,他以应泰山(应劭)自比。(shn)矧:,况且。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宜议能以宥宥:辅助、帮助B然犹不能返其恚 返:使平息C原夫史氏之书于册也 原:探究、推究D独病夫史书之义 病:担心,忧虑【解析】 A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宥:宽恕、赦免。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为曹公所怒/犹以可惩为故事B然犹轻杀材能如是/昭昭然不可言也C是使后之人宽能者之刑/执死生之
26、柄者D而惩暴者之轻杀/而暴者复借口以快意【解析】 C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C项中两个“之”均为助词,“的”。A项中前“为”为介词,“被”;后“为”为动词,“当作”。B项中前“然”为转折连词,“却”;后“然”为表状态的助词,“地”。D项中前“而”为连词,表顺承;后“而”为连词,表转折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至 仓 舒 病 且 死 见 医 不 能 生 始 有 悔 之 之 叹 嗟 乎 以 操 之 明 略 见 几 然 犹 轻 杀 材 能 如 是A至仓舒病/且死见医/不能生/始有悔之之叹/嗟乎/以操之明略/见几然犹轻杀/材能如是B至仓舒病且死/见医不能
27、生/始有悔之之叹/嗟乎/以操之明略见几/然犹轻杀材能如是C至仓舒病且死/见医不能生/始有悔之/之叹嗟乎/以操之明略见几/然犹轻杀材能如是D至仓舒病/且死见医/不能生始有/悔之之叹嗟乎/以操之明略/见几然犹轻杀/材能如是【解析】 B此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此题,首先应理清层次。文段主要有两次意思,一是复述曹操杀华佗之事,二是发表评论。所以,“嗟乎”的前后都应断开。据此排除C、D两项。然后根据句意,不难判定B项正确。4下面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段借所叙述的曹操杀华佗一事,指出了“执柄者”轻杀才能的错误,也为下文阐发观点提供了铺垫。B文章第二段强调史书记载华佗被杀是为
28、了警示后人善待人才,可是后世的奸佞小人却常以此误导糊涂的当权者。C文章第三段作者以孙权和孔融为例,在对比中突出了曹操轻杀才能的残暴,表达了自己对“执柄者”的极大愤慨。D文章中“前事之不忘,期有劝且惩也”一句表明了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期待统治者能以古为镜,有所儆戒。【解析】 C本题综合考查文中信息的分析和筛选、文本内容的归纳和概括。第三段作者以孙权和孔融为例,并非以对比突出曹操的残暴,而是共同来揭示当权者轻杀才能的普遍。5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后之惑者,复用是为口实。(3分)译文:_(2)曾不知悔之日,方痛生之不可再也。(3分)译文:_(3)又乌用书佗之事为?呜呼
29、!前事之不忘,期有劝且惩也。(4分)译文:_【答案】 (1)后来的糊涂人,又用这作为轻易杀人的借口。(2)竟不知道到了后悔的时候,才会痛惜被处死的人才不能够重新获得生命。(3)我又何须写华佗的事呢?唉!不忘记以前的事情,是期望能收到劝善又惩恶的效果!【参考译文】史书上说华佗因自恃才能而厌恶服侍权贵,为曹操所恼恨。荀彧请求说:“华佗的医术确实高明,这关系到人命,应该考虑他医术高明而宽恕他。” 曹操说:“何必担忧天下没有这样的鼠辈呢!”最终因为拷打而使华佗死在狱中。直到他的爱子曹冲生病将死、他发现救治也挽救不了儿子性命的时候,才有后悔杀死华佗的叹息。唉,凭着曹操能够洞察事物细微变化的深明韬略,然而
30、还是如此轻易地杀掉人才。荀彧有这样高的智谋、门第和名望,用十分明白的道理来责问他,然而还是不能使他的怒气平息。掌权者发怒,真害怕这样的事情啊,对这样的事情也是执柄者要谨慎的啊!推究那些史学家在史册上记载这件事的原因,这是为了使后人放宽对有才能的人的刑罚,采纳贤德的人的劝告,而惩戒残暴者的轻率杀戮。因此从华佗恃能到曹操后悔,全都详细地记载在史书上了。后来的糊涂人,又用这作为轻易杀人的借口,真可悲啊!贤能的人不会没有过失,假如按法理处置,有的人一定会提出宽恕他的请求。这时候,那些奸佞小人都会说:“何必担忧天下没有人才呢!”竟不知道到了后悔之时,才会痛惜人才的不可多得。有人一定会发出惋惜人才的叹息。
31、这时候,那些奸佞小人都会说:“譬如他死了,又会怎么样?”竟不知道到了后悔的时候,才会痛惜被处死的人才不能够重新获得生命。这能不说是极大的悲哀吗?拿华佗不该杀来说,是十分明白而不用多说的。我只是担心那史书上的意义阐发不足,于是把这层意思推论而发挥罢了。我看自曹魏以来,那些掌握死生权柄的人,因一怒就杀掉人才的情况是很多的。我又何须写华佗的事呢?唉!不忘记以前的事情,是期望能收到劝善又惩恶的效果!但那些残暴者又拿这件事作借口来随心所欲地杀人。孙权就说过:“曹操杀死孔融了,我对于虞翻比他强多了,怎么能比呢?”而孔融也用应劭杀孝廉来与自己做比较。孙权是近于称霸的一流人物,孔融有高尚的美名,还都以应该惩杀
32、为先例,更何况其他人呢?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2分)奇零草自序明张煌言 余自舞象,辄好为诗歌。先大夫虑废经史,屡以为戒,遂辍笔不谈,然犹时时窃为之。及登第后,与四方贤豪交益广,往来赠答,岁久盈箧。会国难频仍,余倡大义于江东,凡从前雕虫之技,散亡几尽矣。于是出筹军旅,入典制诰,尚得于馀闲吟咏性情。及胡马渡江,而长篇短什,与疏草代言,一切皆付之兵燹中,是诚笔墨之不幸也。余于丙戌始浮海经今十有七年矣其间忧国思家悲穷悯乱无时无事不足以响动心脾。或提师北伐,慷慨长歌,或避虏南征,寂寥短唱。即当风雨飘摇,波涛震荡,愈能令孤臣恋主,游子怀亲。岂曰亡国之音,庶几哀世之意。乃丁亥春,舟覆于江,而
33、丙戌所作亡矣。戊子秋,节移于山,而丁亥所作亡矣。庚寅夏,余旅复入于海,而戊子、己丑所作又亡矣。然残编断简,什存三四。迨辛卯昌国陷,而笥中草竟靡有孑遗。何笔墨之不幸,一至于此哉!嗣是缀辑新旧篇章,稍稍成帙,丙申昌国再陷,而亡什之三。戊戌覆舟于羊山,而亡什之七。己亥长江之役,同仇兵熸,予以间行得归,凡留供覆瓿者,尽同石头书邮,始知文字亦有阳九之厄也。年来叹天步之未夷,虑河清之难俟,思借声诗,以代年谱。遂索友朋所录,宾从所抄次第之。而余性颇强记,又忆其可忆者,载诸楮端,共得若干首。不过如全鼎一脔耳。独从前乐府歌行,不可复考,故所订几若广陵散。嗟乎!国破家亡,余谬膺节钺,既不能讨贼复仇,岂欲以有韵之词
34、,求知于后世哉!但少陵当天宝之乱,流离蜀道,不废风骚,后世至今,名为诗史。陶靖节躬丁晋乱,解组归来,著书必题义煕。夫亦其志可哀,其情诚可念也已。然则何以名奇零草?是帙零落凋亡,已非全豹,譬犹兵家握奇之馀,亦云余行间之作也。【注】 张煌言(16201664),浙江鄞县人。抗清将领,后被清兵捕获,拒降而死。舞象:古代一种武舞,后世以舞象代指成童。节:符节。代指主将。昌国:今浙江舟山。熸(jin):火熄灭。这里指郑成功战败。石头书邮:这里指作者的诗稿沉入江中。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入典制诰典:掌管B迨辛卯昌国陷 迨:等到C余谬膺节钺 膺:心胸 D陶靖节躬丁晋乱 丁:
35、遭逢【解析】 膺C:接受、担任。7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其作品散失原因的一组是(3分)() 国难频仍出筹军旅,入典制诰提师北伐余旅复入于海覆舟于羊山长江之役,同仇兵熸A.BC D【解析】 B指有余闲写作;指写作的背景;与作品散失无关。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叙述了作者在明朝覆亡前后诗歌创作、诗稿存失的情况,以及奇零草艰难成集的过程。全文一唱三叹,富于情感。B文章第三段以时间为顺序,叙述了从丁亥到辛卯年间诗稿屡遭劫难的情形,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叹惋、伤痛之情。C文章结尾作者列举杜甫、陶渊明的例子意在衬托自己写作的艰辛,以及编订诗集的艰难,增强了文章的感染
36、力。D因诗稿在战乱中遗失殆尽,只收集了军旅生涯中所写的部分作品,所以,作者将诗集命名为奇零草。【解析】 C错在“以及编订诗集的艰难,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这里列举的目的在于表明编订诗集主要是为了以诗记史,以诗明志。第7课时 新题精练9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余于丙戌始浮海经今十有七年矣其间忧国思家悲穷悯乱无时无事不足以响动心脾A余于丙戌始/浮海经今/十有七年矣/其间忧国思家/悲穷悯乱无时/无事不足以响动心脾B余于丙戌始浮海/经今十有七年矣/其间忧国/思家悲穷悯乱/无时无事不足以响动心脾C余于丙戌始/浮海经今/十有七年矣/其间忧国/思家悲穷悯乱/无时无事不足
37、/以响动心脾D余于丙戌始浮海/经今十有七年矣/其间忧国思家/悲穷悯乱/无时无事不足以响动心脾 【解析】 D此题考查文言断句。首先找出句末语气词“矣”。然后根据意思表达的完整性,可知“始”字后面不能断开,排除A、C两项。再看“悲穷悯乱”的原因应该是“忧国思家”而非仅仅是“思家”,所以正确答案应选D。 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先大夫虑废经史,屡以为戒,遂辍笔不谈。(3分)译文:_(2)独从前乐府歌行,不可复考,故所订几若广陵散。(3分)译文:_(3)流离蜀道,不废风骚,后世至今,名为诗史。(4分)译文:_(1)【答案】 先父担心我荒废经史(的学习),多次拿这件事来告诫(
38、我),(我)于是停止写诗(或:放下笔不再写诗)。【解析】 语意通顺,1分;以为:以(之)为,拿这件事,1分;辍:停止,1分。(2)【答案】 只是过去的诗作不能再查考(或:再也找不到了),所以编订的难度几乎像(恢复)广陵散一样。【解析】 语意通顺,1分;独:只是,1分;考:查考,查找,1分。(3)【答案】 (杜甫)在蜀地漂泊奔波,(始终)没有荒废诗歌创作,从那时到现在,他的诗都被称为诗史。【解析】 语意通顺,1分;流离蜀道:句式(省略倒装),1分;风骚:诗歌创作,1分;名:称,称之为,1分。【参考译文】我自八岁以来,就喜欢写作诗歌。先父担心我荒废了经史的学习,多次拿这件事来劝诫我,我于是就放下笔
39、不再写诗了,然而还是偷偷地写。等到科举考中之后,我和四面八方的贤士豪杰交友也就更广泛了,来来往往的馈赠答谢,时间长了,写的诗竟然填满了箱子。适逢国家灾难接二连三,我在江东倡导抗清大义,凡是以前一展雕虫小技的诗歌几乎丢失殆尽。从此,不管是外出筹划军队,还是入朝掌管起草诏令,还能够在闲暇之时吟诗作对。到清军渡江南下,长短不一的诗歌和奏章的草稿以及起草的诏令,一切都付与战火之中,这确实是文字的不幸啊!我从丙戌年就开始在海上漂荡,至今已经十七年了。这期间忧虑国家思念故乡,为处境困窘悲伤,为动荡不安的局势忧愁,无时无事不足以扣动心弦的。有时领兵北伐,意气风发放声高歌,有时避让清军向南征讨,在寂静之时空旷
40、之地,低声吟唱。每当风雨飘摇和波涛震荡之时,这些更加令孤独的臣子怀想旧主,令出行在外的游子想念亲人,难道这些诗篇是什么亡国之音吗?或许寄托了忠贞臣子的哀世之音吧!丁亥年的春天,我的船在长江中翻了,丙戌年创作的诗歌也随之丢失了。戊子秋,符节移到山中,而丁亥年所作的诗都丢失了。唐寅年夏,我率军队又入海,而戊子、己丑年所作的诗又都丢失了。然而搜集残缺不全的诗稿,十篇仅存三四篇。等到辛卯年位于浙江舟山的昌国被攻陷,书箱中的草稿竟然一篇也没有留下。文字多么的不幸,竟然达到这种地步!接着这以后,我才编辑新旧篇章,渐渐地编成卷册。丙申年,昌国第二次陷落,诗稿丢失了十分之三。戊戌年,我在羊山一带翻船,诗稿丢失
41、了十分之七。己亥年,在长江之战中,一同抗清的郑成功也战败了,我因隐秘行走才得以回来,大凡留下只能用来盖盛酱的瓦罐的诗文,全部和石头一起沉入江底,这才知道文字也有遭天灾的厄运啊。这些年来,我悲叹国难未平,期待乱世平安如同盼望黄河变清一样困难,想借助乐歌来代替年谱。于是向亲朋好友索要他们收录的,宾客随从依次抄录的诗歌。我的记性很好,又把能够回忆起的旧作,记载在纸上,共得到若干首。这些也只不过像整锅肉中的一块而已。只是过去的诗作不能再查考,所以编订的难度几乎像恢复广陵散一样。第7课时 新题精练唉!国破家亡之际,我又不合情理地担任将帅,既然不能讨贼复仇,难道却想凭借诗作闻名后世吗?只是杜甫面临天宝之乱,在蜀地漂泊奔波,始终没有荒废诗歌创作,从那时到现在,他的诗都被称为诗史。陶渊明亲身遭逢晋乱,辞官回家,写实作文必定写上晋安帝义煕的年号。他的志向令人悲痛,他的真情的确令人怀念啊。既然这样,那么我的诗集为什么要取名为奇零草呢?这是因为卷册稀稀落落大量散失,已经不是全貌,譬如兵家握奇阵中的余阵,又可以用来说明这些都是我在军旅之间所创作的。 高考资源网独家高考资源网Ks5uK&S%5#U精品资源,欢迎下载!高考资源网Ks5uK&S%5#U高考资源网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