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素养评价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30分钟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8分)1.(2020金昌高一检测)史料记载:“所种之地,惟以刀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与材料反映相符合的生产工具应该是()A.铁制工具B.曲辕犁C.风力水车D.石刀、石斧【解析】选D。根据史料中“伐木”“焚烧”等信息可知耕种方式是原始的刀耕火种,此时使用的生产工具是石刀、石斧。2.著名史学家苏秉琦先生曾指出,中国农业的起源具有“满天星斗”的特点,以下选项中最能印证该观点的是()A.在北京人遗址中已发现采集和猎取食物的遗迹B.在湖南玉蟾岩遗址、浙江河姆渡遗址等地都发现了人工栽培水稻的遗存C.除了黍、粟
2、、水稻外,起源于战国时期的粮食作物还有稷、大豆等D.在浙江余姚河姆渡的考古发掘中,发现大量稻谷的遗存【解析】选B。 注意材料中的关键词“满天星斗”。在多处遗址中发现人工栽培水稻的遗存,说明中国农业的起源具有“满天星斗”的特点。3.下图是出土于甘肃省嘉峪关地区魏晋墓葬中的两幅壁画。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农业生产动力有了重大突破B.犁耕技术已在西北地区出现C.北魏均田制推动了农民垦荒D.魏晋时期曲辕犁还没有出现【解析】选B。两幅壁画反映的都是牛耕,体现不出农业生产动力的重大突破,故A错误;这两幅壁画是在嘉峪关地区发现的,这说明在该地区出现了犁耕技术,故B正确;犁耕技术与均田制并不存在必然联
3、系,故C错误;虽然曲辕犁确实在这个时期没有出现,但依据材料得不出这个结论,故D错误。4.在古代史家的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子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A.土地过度集中B.有田者无力可耕C.小农户个体经营D.地权与劳动者契合【解析】选C。据“家给人足”“妇人纺织,男子桑蓬”等关键信息,可判断出材料反映了小农经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特点,据此辨析备选项,可知“小农户个体经营”符合题意, C正确。5.董煟在救荒活民书中指出:“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极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
4、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殍耳。”下列各项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A.说明了自耕农经济对国家的重要性B.论证了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和保守性C.反映了封建社会小农经济的脆弱性D.揭露了封建国家对小农的残酷剥削【解析】选C。材料“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反映了小农经济破产的原因,这说明小农经济具有脆弱性,故C与题意相符。6.(2020全国卷)东汉末年,曹操在许下和各地置田官,大力发展屯田,以解决军粮供应、田亩荒芜和流民问题。“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曹操实行屯田,客观上( )A.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B.推动了农业商品化进程C.促进了中原人口南迁D.缓和了社会的
5、主要矛盾【解析】选D。结合题意可知置田官主要是管理农业和农民的相关问题,尤其是通过屯田达到仓廪充实的效果,这说明一些流民与土地相结合,成为屯田户,有利于缩小贫富分化、缓和社会矛盾,D正确。屯田属于小农经济模式,而且其中大部分土地不允许买卖,因此不会助长大土地所有制,A错误,排除;屯田的主观目的是解决军粮和民生问题,因此对农业商品化的推动并不明显,B错误,排除;其目的是解决南迁的流民问题而不是促进南迁,C因果颠倒,排除。7.中国秦朝因长城和兵马俑而名满世界,这些举世闻名的工程得以完成的基本条件是()A.繁多的赋税B.沉重的徭役C.苛刻的兵役D.土地兼并【解析】选B。古代中国大型土木工程的成功营造
6、,主要得益于劳动者服事徭役。二、非选择题(22分)8.(2020南昌高一检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贴春联是中国自古就有的民俗,有一副春联的上联是“一日三餐餐餐不离食”,下联为“五谷养人人人皆温饱”,横批为“知足常乐 ”。材料二铁器逐步推广到各个生产领域,特别是农业生产领域。大量铁制农具的使用引起了农业生产技术的一场革命。国史概要材料三明清时期,在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出。唐宋时期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已被铁搭(农具名)取代。铁搭用人,而江东犁用牛。天工开物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藉牛力。愚见贫农之家,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亦便。”太湖地区
7、农业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联中折射出中国古代民众怎样的生活模式。(6分)(2)材料二中所说的“农业生产技术的一场革命”始于何时?对当时农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8分)(3)根据材料三说明明清时期耕作方式变化的表现及原因。(8分)【解析】第(1)题结合“食”“温饱”“知足常乐”等可知其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第(2)题重在考查对铁制农具出现产生的影响的理解。第(3)题则注重考查牛耕在明清时期被人力取代的史实。答案:(1)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或者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2)春秋战国时期。影响: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3)表现:牛耕大量退出;江东犁被铁搭取代;人力取代畜力。原因:明清时期人口大量增加;使用牛耕成本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