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1 ,大小:275.50KB ,
资源ID:807691      下载积分: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807691-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解析》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解析》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

1、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题(A)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l卷l至5页。第卷6至8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民间有许多关于农时的谚语,如“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小满前后、安瓜点豆”“过了芒种,不可强种”等。这表明中国古代A. 农业成为经济支柱B. 传统农业的生产经验丰富C. 政府提倡精耕细作D. 耕作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答案】B【解析】【详解】通过材料关于农时的谚语,我们可以看出,这体现了对农业生产经验的总结,故B正确。材料并未将农业与其他

2、生产部门进行比较,无法得出农业成为经济支柱的结论,排除A;材料中的生产经验是人们从事农业活动中自觉总结出的,并不能反映政府的作用,排除C;中国古代的农业耕作方式的主体一直是铁犁牛耕,并未获得重大突破,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解答本题学生要能够理解农谚实际上是劳动人民对农业生产经验的总结。2.如图是汉代徐州画像石。它反映了A. 牛耕技术普及全国B. 井田制下的集体劳作C. 曲辕犁进一步完善D. 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反映的是二牛抬杠式的耦犁,说明耕作技术的进步,体现了农业的精耕细作的特点,D选项符合题意。仅从徐州一地无法得出牛耕技术普及

3、全国的结论,排除A选;战国时期井田制已经逐步崩溃,B选项排除;唐朝时期出现的曲辕犁,与材料时间不符,C选项排除。【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3.西汉时,全国铁矿产地共49处,大多集中于黄间流域。唐代全国铁矿产地l18处,江南。剑南二道有51处,占43.2%。这反映了A. 政府对冶铁业的管理B. 经济重心南移趋势C. 全国矿产分布不均衡D. 唐代冶铁业发展较快【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从汉到唐,,铁矿数量增加,而且增加的大部分集中于南方,说明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选项B正确;材料未反映出政府对冶铁业的管理,排除A;

4、材料并未对铁矿分布进行对比,其主旨在于体现南方铁矿数量的明显增加,排除C;选项D是现象,排除。4.卫鼎是西周晚期祭祀文物,它记录了周恭王五年正月,裘卫和邦厉君进行土地交易,在有关大臣的主持下,双方立誓,勘定田地疆界,办理交割手续的事项。这说明了西周晚期A. 土地出现私有化的趋向B. 地主土地所有制的确立C. 推行不抑兼并土地政策D. 井田制得到发展和完善【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西周晚期”、“出现土地交易和买卖的记录”可知西周晚期出现土地私有化现象,A选项符合题意。地主土地所有制的确立是在商鞅变法时期,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B选项排除;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为维护封建统治,都会采取抑制土

5、地兼并的政策,C选项排除;材料体现的是井田制遭到破坏,而不是发展和完善,D选项排除。【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变化,解题的关键信息是“西周晚期”“出现土地交易和买卖的记录”。5.在周礼中,妇女的纺织生产被称为“妇功”。从事这种劳作的人与王公、土大夫、百工、商旅及农夫并列,称做“国有六职”。由此可见当时A. 妇女社会等级相当高B. 棉纺织技术十分发达C. “男耕女织”分工取消D. 纺织业经济地位重要【答案】D【解析】材料中反映了从事纺织生产的妇女作为“六职”之一,“妇功”能与“农夫”并列,足以说明纺织业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已经相当重要,故D项正确;中国古代“男尊女卑”的观念一直没有改变

6、,不能体现出妇女社会等级高,故A项错误;棉纺织业是宋元时期出现的,故B项排除;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特点是男耕女织,故C项错误。点睛:“妇功”与“国有六职”的称谓,其实是说明了纺织业在国家经济生活中的地位重要,不可能单指妇女的地位。6.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曾实行“物勒工名(将器物制造者名字刻在器物上)”制,“物勒工名,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究其请”。这一制度A. 有利于生产技术的创新B. 阻碍了民间手工业发展C. 强化了工匠的生产责任D. 保证了政府对市场垄断【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究其请”可知,“物勒工名”制强化了工匠的生产责任,故选C。“物勒工名”制不利于技术创新

7、,创新都是在不断试错的基础上形成的,排除A;材料只能反映对从事官营的手工业者的严格管理,无法看出其对民营手工业的影响,排除B;官营手工业是满足官府和贵族的需要,没有进入流通市场,排除D。【点睛】本题以“物勒工名”为切入点,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学生只需抓住材料“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究其请”的描述即可迅速作出判断。7.明清时期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络玮机杼之声通宵彻夜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这说明A. 农村小农经济日益解体B. 私营手工业得到发展C. 农业生产结构有所改变D.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通过材料可以看出农户不从事农耕,而是从事家庭手工业,说明农业生

8、产结构开始有所改变,故C正确;中国农村小农经济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农户从事家庭手工业生产,与私营手工业是手工业的不同形态,排除B;材料信息中并未反映出雇佣关系的出现,也就不能体现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排除D。【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解答本题学生要能够通过材料叙述,结合选项来正确分析答案,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8.中国古代,“士农工商”的排列反映了“四民”的社会地位,而到清朝时期部分地区则出现了“商贾居首,次者力农,下者读书”。这种变化反映了A. 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B. 经济发展冲击了等级观念C. 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D. 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9、【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商贾居首,次者力农,下者读书”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朝时期商品经济发展,部分地区商人社会地位上升,冲击了传统“四民”等级秩序,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经济发展趋势,而不是政治发展趋势,排除A项;明清时期市民阶层是得到了进一步壮大,而不是兴起,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明清时期依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点睛】本题考查明清商业发展,关键信息是“商贾居首,次者力农,下者读书”,学生结合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对社会观念的影响进行分析解答。9.湖州府志双林镇,“始亦一村落,户口过数百,口不过千余”到明成化时则“倍于前矣”“四方商贾咸集以贸易”,这可以佐证双林镇

10、A. 发展成为工商业市镇B. 实行严格的坊市制C. 盛行“工商皆本”思想D. 出现雇佣劳动关系【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四方商贾咸集以贸易”可知,双林镇由一凋敝村落发展成为商贾云集的商业市镇,故A项正确。坊市制度在北宋时期已打破,排除B项;商业的发展与“工商皆本”思想没有必然关联,且在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中国古代体制下,“工商皆本”思想的盛行也是不可能的情形,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排除D项。【点睛】本题考查明清商业发展,学生根据材料中不同时间段的不同情形即可作出判断。10.从乾隆中期开始,清廷相继制定了防范外夷规条交易章程等一系列全面约束管制外商活动的正式章程,从

11、历史发展趋势看,这种做法A. 强化了重农抑商的政策B. 以法律和行政命令干预经济C. 阻碍新经济因素的发展D. 有利于保护民族工业的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可知,这种做法实际上就是海禁政策的表现,而当时的历史发展趋势是资本主义的发展,闭关锁国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即“阻碍新经济因素的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海禁政策,而不是重农抑商政策,排除A项;以法律和行政命令干预经济是后来凯恩斯主义的内容,不是当时的历史发展趋势,排除B项;民族工业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不符合材料的时间限制, D项排除。11.据记载,西班牙国王与麦哲伦签订的远洋探险协定上明确提到:“从你们发现

12、的岛屿和大陆获得的一切利润和收入,以及捐税和替朕征收的其他进款中,除去你们负担的开支后给你们留下”这一记载说明A. 西班牙最早开展了航海探险B. 航海人才受到西班牙的重视C. 契约精神推动了新航路开辟D. 新航路开辟得益于王权支持【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可知,西班牙国王通过签订具有契约精神的远洋探险协定给予了航海家相当丰厚的利益许诺,这必然会激发航海家外出探险的热情,从而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故选C。葡萄牙比西班牙更早地开展航海探险,排除A;材料中西班牙王室是给予航海家未来的利益许诺,而未提供当下可看得到的实际利益,这不能体现出王室对航海人才的重视,排除B;新航路的开辟得益于王室和航海家

13、受到的经济利益驱动,而不是王室的支持,排除D。【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要求学生结合新航路开辟背景特点来分析。12.如表是英国15、16世纪某指数变化情况。这一经济指标最有可能是年份1501152115551558155915951597指数74167270370407515685A. 粮食产量B. 工业产量C. 人口数量D. 物价变化【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出现价格革命,物价飞速上涨,这与材料15到16世纪的时间限定一致,故选D。15到16世纪英国并未发生工业革命,故粮食产量、工业产量、人口数量都不可能呈现爆发式增长,排除ABC。【点睛】本题主要

14、考查新航路开辟,要求学生结合新航路开辟的特点和影响来分析,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材料的时间限定。13.下图反映了16一l8世纪英国、荷兰,西班牙,法国国家商船运载量变化情况,图中曲线代表的英国的应是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在16世纪到18世纪先后击败西班牙、荷兰和法国,逐步确立了世界海上霸主的地位,故其商船运载量是呈现直线增长的趋势的,这与的变化情况一致,故选B。从图片中可以看出,国家在1670年以后生产数量有所下降,所以这应该是荷兰,因为它在这一时间段受到了英国的排挤和打击,海上殖民势力有所削弱,排除A;是从1670年以后上船数量逐渐大量增加,并有追

15、赶英国的趋势,由此可以看出,这个国家为法国,因为法国是英国在实现海上霸权路径上的最后一个强大对手,排除C;这个国家的商船数量在1570年以后不久就逐渐下降,由此可以看出这个国家是西班牙,因为它是四个国家中最早丧失海上霸主地位的国家,排除D。14.19世纪初,英国女子教育的内容及其贫乏,主要是礼节、跳舞、唱歌等才艺;19世纪中期后,较多的学校增加了技能教育,女子享有同男子同等的教育权利。这一变化A. 适应了工业化社会发展要求B. 推动了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C. 开启了西方近现代教育制度D. 冲击了英国的封建等级秩序【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礼节、跳舞、唱歌“到“技能教育”“女子逐渐享有同男

16、子同等的教育权利”可见,英国的教育适应了工业革命后对于技术工人的需要,因此在教育的内容上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故A项正确。英国君主立宪制在17世纪已经确立,故B错误;材料中只是涉及增加了教育技能,与教育制度无关,且19世纪中期后中国在西方的影响下都已经开启了教育的近代化过程,英国理应更早,C项的说法也不符合史实,排除;19世纪中期后英国都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早已成为资产阶级代议制国家,冲击封建等级秩序的说法无从谈起,排除D。【点睛】本题以19世纪初英国女子教育的内容切入,考查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体现高考注重对全球史观和能力立意的把握,意在考查考生分析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15.如表为1750-1

17、900年世界制造业产量的相对份额(%)。这反映了国家1800年1830年1860年1880年1900年中国33.329.819.712.56.2英国4.39.519.922.918.5美国0.82.57.214.723.6A. 19世纪初中国制造业技术世界领先B. 英国经济发展呈现衰退趋势C. 科技对经济发展作用愈显重要D.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科学技术显示出越来越强大的生产力,德国、美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领跑者,工业生产能力飞速提升,故其制造业产量相对份额增长明显,C项符合题意。19世纪初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晚期,

18、其制造业技术世界领先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英国制造业产量的相对份额从1880年到1900年尽管略有降低,但总体上还是占据重要份额,且制造业产量只是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不能反映整体经济有所衰退,排除B;材料只能说明各国工业发展水平的变化,不能说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程度,排除D项。【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两次工业革命,解题关键在于依据标题及时间信息,结合所学作出判断。16.19世纪晚期,山东开埠各港口腹地农作物的种植更加倾向于花生、棉花、烟草、水果等经济作物,“五谷之利不及其半”的情况。这说明当时该地A. 农业经济的衰退B. 与世界市场的联系加强C. 小农经济开始解体D. 社会动荡粮食

19、需求减少【答案】B【解析】【详解】通过材料可以看出,山东地区主要以种植经济作物为主,粮食作物种植减少,这主要是满足资本主义列强对原料的需求,说明中国与世界市场联系加强,故B正确。虽然人们倾向于种植花生、棉花、烟草、水果等经济作物,但这还是属于农业经济的范畴,故不能得出农业经济衰退的结论,排除A;小农经济是指以个体家庭为生产、生活为主要单位的经营方式,材料并不能反映这一特征遭到破坏,排除C;农民种植经济作物取代粮食作物,主要是以获得利润为目的,且社会动荡粮食需求并不会减少,排除D。【点睛】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化,解答本题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沿海通商口岸地区农作物种植的改变主要是为了适应资本主

20、义与需求,需要学生具备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以及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17.1871年,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时获得了从上海至天津随漕运货进口税2成的优待:上海机器织布局在筹建过程中获得产品在本地销售“免抽厘金”,这一举措A. 保证了近代企业稳步健康发展B. 摆脱了列强对近代企业的控制C. 利于政府对近代企业加强管理D. 提高了民族工业产品的竞争力【答案】D【解析】【详解】通过材料可以看出,洋务企业创办后,清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企业货物的税率,这有利于提高民族工业产品的竞争力,故D正确。近代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色社会,中国民族工业一直缺少稳步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排除A;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未

21、发生改变,不可能摆脱列强对近代企业的影响,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政府放松对部分企业的管理,排除C。18.1920年同1913年比较,中国厂矿数和资本额分别增加了152%和51.3%.促使这种增长的最主要因素是A. 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B. 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高涨C. 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D. 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侵略【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4年到1918年,欧洲列强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获得短暂的春天,故D正确。清政府在1912年已经结束对中国的统治,排除A;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是一战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

22、之一,但并不是最主要的因素,排除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是20世纪30年代开始的,排除C。【点睛】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材料的时间。19.辛亥革命后一度出现了“人人讲平等的新风气”,人们之间不许称“老爷”“大人”,不许府署官员坐轿。男人剪了辫子,女人裹脚的也大大减少。吸食鸦片不再被认为是一种体面的事。这一现象说明A. 民主共和观念日渐深入人心B. 封建制度开始丧失存在的社会土壤C. 政治变革推动民众习俗变化D. 西方科技传入改变了中国社会风貌【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辛亥革命后一度出现了人人讲平等的新风气”可知,辛亥革命推动了社会风俗发生改变,故选C。材料反映的社

23、会习俗的变化,这不属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的表现,排除A;仅从社会风俗无法说明封建制度开始丧失了社会土壤,如鲁迅笔下的阿Q,虽然也举过革命的大旗,但他的封建等级思想观念却并未发生改变,排除B;材料并未提及西方科技对中国的影响,其主语在辛亥革命上,排除D。【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近代物质生活与习俗变化,学生解答本题时需要注意社会习俗的变化一定程度上折射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但不能完全替代思想观念上的变迁。20.1921年至1926年,苏俄(苏联)与外国资本共签订135个租让合同,所有承租人的投资额为4800万金卢布;租给私人和合作社的企业,到1922年底达3874个。这说明新经济政策A. 削弱了国家

24、对经济的控制B. 冲击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C. 赢得了资本主义国家认可D. 推动了苏俄工业化的进程【答案】D【解析】【详解】联系所学可知,新经济政策利用了商品、市场、货币的关系发展资本主义,从而过渡到社会主义,使当时苏俄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这有利于推动苏俄的工业化进程,所以D符合题意。新经济政策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其前提使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和经济命脉,这不会削弱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和冲击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排除AB;外国资本家于苏俄签订租让合同是出于利益的驱动,而不是对苏俄的认可,排除C。【点睛】本题考查的是新经济政策,学生依据材料信息“1921年至1926年,苏俄(苏联)与外国资本共签订135个租

25、让合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作出判断。21.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曾实行义务交售制:国家半无偿或近乎无偿地占有集体农庄的大量农产品,以农民“贡税”满足高速工业化的资金需求。材料表明苏联农业集体化A. 遵循经济发展规律B. 引入市场经济因素C. 注重维护农民利益D. 服务于工业化建设【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以农民贡税满足高速工业化的资金需求”可知,苏联农业集体化服务于工业化建设,故D正确。斯大林模式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发展模式,排斥市场,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排除AB;材料反映的是牺牲农民的利益,排除C。【点睛】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解题的关键信息是“以农民贡税满足高速工业化的资金需求”,

26、学生只需要再结合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即可作出判断。22.苏联全部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如果以1952年为100%,1964年提高至354%,谷物843%,畜产品1523%,经济作物159%。1964年苏联农产品价格的提高表明苏联A. 改变了旧体制框架弊端B. 试图解决农业一直落后的问题C. 扭转了农业被动落后局面D. 改变了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问题【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1964年苏联在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处于赫鲁晓夫改革时期,将改革重点放在农业,试图解决农业一直落后的问题,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故B项正确。赫鲁晓夫改革并没有改变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故A项错误;赫鲁晓

27、夫改革只是起到了一定成效,但是最后是失败,故C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产品的价格,但最终并未改变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问题,故D项错误。23.如图反映了1920-1929年美国工资指数和生产指数的变动情况。这说明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是A. 工业生产蓬勃发展B. 工人工资水平未获提高C. 社会贫富差距过大D. 生产远远超过消费能力【答案】D【解析】【详解】从图中可知,1920-1929年美国生产指数明显高于工资指数,表明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是生产远远超过消费能力,故D正确。工业生产能力本身的提高不是诱发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排除A;工资指数反映的社会整体的消费能力,并不唯一指向工人阶级,排除

28、B;材料并未就不同社会阶层的财富进行分析,无法得出C项结论,排除。【点睛】本题考查1929-193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解题本题一看文字信息,二对比两者的不同发展趋势。24.1933年,美国国会颁布紧急救济拨款法,授权政府招募失业者从事公路、堤坝、桥梁、公共建筑等公用事业建设和资源保护,该法案的主要目的是A. 提高公共事业水平以稳定社会秩序B. 拉动国内就业以恢复社会经济C. 扩大政府支出以平息公众不满情绪D. 加强资源保护以合理配置资源【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招募失业者从事公路、堤坝、桥梁、公共建筑等公用事业建设和资源保护”可以看出材料涉及的是以工代赈,其目的是解决就业问题,恢复社

29、会经济,故B项正确。当时社会最突出的是失业问题,人们没有工作,无法维持温饱,提高公共事业水平也无济于事,排除A;扩大政府支出并不必然会平息公众不满情绪,也有可能会加剧社会的不满,排除C;D与A项同理,排除。【点睛】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考查以工代赈的目的,解题的关键是对“招募失业者从事公路、堤坝、桥梁、公共建筑等公用事业建设和资源保护”的分析理解,结合以工代赈的目的解答即可。25.与20世纪50年代不同,1981年里根总统上台后,强调要“把经济政策彻底地的向右转”此处的“美国经济政策向右转”A. 加强了对经济干预B. 缓和了经济“滞胀”C. 加大福利资金投入D. 壮大了“知识经济”【答案】B【解

30、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20世纪70年代美国进入滞涨时期,里根总统上台后,采取了供给和货币学派的主张,减少了国家干预,缓和了经济“滞胀”,故B正确。里根总统减少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排除A;加大福利资金投入属于政府干预经济的表现,排除C;D为克林顿总统上台执政后的表现,排除。第卷二、非选择题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宋代冶铸、纺织、造船、陶瓷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宋政府修整了由内地到西北的道路,对京师到四川、京师到广州的道路也经常进行维修和改善.991年汴河决口,宋太宗亲自到决口处指挥修复,南宋也对修治运河投入了较多的人力物力,宋代商业流通活跃,与辽、夏、金等有合法的贸易称为“互市

31、”,通过榷场进行,也有相当规模的走私贸易。宋代始终对海上贸易采取支持、鼓励的态度。宋代通过海上与外洋的贸易比唐代有明显的扩大,与宋代有海上贸易往来的国家或地区多达60个以上。材料二:海洋彼岸的亲人将用我们(大不列颠)的船只从密西西比河流域给我们运来他们种植的棉花;俄罗斯将为我们的工厂和作坊贡献它的大麻、亚麻和铁矿石,我们熟练的机械工和技工制造必要的机器,把这些原料织成精美的布匹销往各国我们的船只满载着原料归来,又将满载着制成品返回地球的各个角落,这种按照自然法则,用原料换制成品的办法使各个国家相互服务,显示人类的兄弟之情。(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商业发达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

32、,指出19世纪晚期英国海外贸易的特点以及促进英国形成当时这一对外贸易情形的背景。(3)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世界影响角度指出宋朝海上贸易与英国海上贸易的不同。【答案】(1)原因: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发展,统治者对陆路和水运的重视,统治者对对外贸易的重视。(2)特点:范围广泛,处于世界贸易中心和主导地位。原因:英国最早进行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有广阔的海外殖民地,掌握世界殖民霸权;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完善。(3)宋:开创了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主导地位,但世界影响有限。英: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先进思想,开始改变世界面貌。【解析】【

33、详解】(1)原因:由材料“宋代冶铸、纺织、造船、陶瓷等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宋政府修整了由内地到西北的道路,对京师到四川、京师到广州的道路也经常进行维修和改善”“宋代始终对海上贸易采取支持、鼓励的态度”进行概括总结回答即可。(2)特点:由材料“我们的船只满载着原料归来,又将满载着制成品返回地球的各个角落”可知,英国的海外贸易范围广泛,且处于世界贸易中心和主导地位。原因:结合所学可从英国本身和世界发展局势两个角度展开分析。从英国本身来说,英国在经济上最早进行工业革命成为了世界工厂;在政治上,英国最早确立与完善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在军事上,英国通过海外殖民与扩张,拥有最广阔的海外殖民地,掌握世界殖民

34、霸权。从世界发展局势来讲,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也为英国的海外贸易提供了基本的框架。(3)不同点:结合所学可从两者对世界发展的不同影响的角度上去思考。宋代虽然开创了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主导地位,但世界影响有限,而英国的海外贸易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改变了世界面貌。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鸦片战争前,苏州为水陆冲要之区,凡南北舟车、外洋商贩莫不毕集于此。上海开埠后,内外贸易日渐繁盛,各地绸庄亦在上海设立推销机构,1860年太平军发兵苏州,上海局势则显得相对平稳,江浙地区携带厚资的地主、官僚和富商来到上海,使它成为“通省子女玉帛之所聚”,浙江宁波等地商人也将其经营重心移至上海,从而加速

35、了上海取代苏州成为江南经济中心城市的进程。材料二:宝山县罗门镇出棉花纱布,上海开埠前,装载船只动以百计,上海开埠后,利为洋布所攘,市面调零,同一时期的吴淞镇,因地扼中外船只入港要口,备受各方青睐,昔不过三里之市场,今则自镇以南马路日增,毗邻内河港区的曹家渡,先前地甚荒僻,绝少行人;自内河轮运开通,面临吴淞江,帆樯云集,富商巨贾莫不挟重资设厂经商,除缫丝、面粉两厂外,若洋纱厂、织布厂、鸡毛厂、牛皮厂、榨油厂、电灯厂,不数年问相继成立,市面大为发达,烟火万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上海取代苏州成为江南经济中心城市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海开埠后江南城镇格局的变

36、化及其影响。【答案】(1)鸦片战争后,上海成为通商口岸,对外贸易发展。太平天国运动期间,上海环境相对安定。太平军进攻苏州,破坏了当地经济。江浙商人地主迁至上海,壮大了上海经济力量。(2)变化:商品结构由农产品交换到与外国工业品交换。港口城镇由内向型转向外向型。出现近代工业。影响:小农经济瓦解,进一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推动中国近代化发展,促使上海周边社会发展。【解析】【详解】(1)原因:由材料“上海开埠后,内外贸易日渐繁盛”可归纳为鸦片战争后,上海成为通商口岸,对外贸易发展。由材料“1860年太平军发兵苏州,上海局势则显得相对平稳”可归纳为太平军进攻苏州,破坏了当地经济,而上海环境相对安定。

37、由材料“江浙地区携带厚资的地主、官僚和富商来到上海,使它成为“通省子女玉帛之所聚”,浙江宁波等地商人也将其经营重心移至上海”可归纳为江浙商人地主迁至上海,壮大了上海经济力量。(2)变化:由材料“宝山县罗门镇出棉花纱布,上海开埠前,装载船只动以百计,上海开埠后,利为洋布所攘,市面调零”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自然经济解体,商品结构由农产品交换到与外国工业品交换。由材料“同一时期的吴淞镇,昔不过三里之市场,今则自镇以南马路日增,毗邻内河港区的曹家渡,先前地甚荒僻,绝少行人”可知,港口城镇兴起,经济格局由内向型转向外向型;由材料“富商巨贾莫不挟重资设厂经商,除缫丝、面粉两厂外,若洋纱厂、织布厂、鸡毛厂、

38、牛皮厂、榨油厂、电灯厂,不数年问相继成立”可知,江南城镇出现近代工业。影响:结合所学可从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化的角度展开分析。从经济结构上看,小农经济瓦解,进一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从近代化的角度看,这促使上海周边社会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新经济政策实施期间,一些人激烈地抨击列宁,说他“倒退到资本主义”,“是对十月革命的背叛”,“晓得今天是这样,我们错不该参加十月革命了。材料二:全国工业复兴法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建立国家复兴管理局,调整企业间的关系。二是由国家举办各种公共工程,减少失业大军,三是适当提高劳工地位,改善劳工待遇。雇员有进行集体谈判

39、的权利1935年5月27日,全国工业复兴法被宣布无效尽管如此,全国工业复兴法仍然幽灵般游荡在美国的社会生活当中。据全国工业复兴法等资料整理材料三:(英国)社会福利计划的各项开支占到了公共支出总额的50%.在各国社会福利开支仍在不断增加的同时,各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大幅度下降。联邦德国从1970年到80年代中期,领取维持日常生活救济的人数增加了一倍。70%以上的美国人反对政府在福利救济方面花更多的钱。陈银娥现代社会的福利制度(1)根据材料一,举例说明反对者抨击列宁的依据。(2)结合材料二与所学知识,分析全国工业复兴法的影响。说明全国工业复兴法“仍然幽灵般地存在于美国的社会生活当中”的原因。(3)据材

40、料三,归纳西方国家调整福利政策的原因。【答案】(1)依据:新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资本主义,如“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资本家和外国资本家经营”;利用市场发展经济,如“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由贸易”。(2)影响:有利于减少企业盲目生产;有利于调节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为企业恢复创造良好条件。原因:重视调节劳资关系和社会保障;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对后世影响深远。(3)原因:福利开支大;挫伤工作积极性;经济增长速度减低;贫困人数增加;社会不满。【解析】【详解】(1)依据:结合所学从新经济的措施及特点解答即可。从新经济政策的措施上看,新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资本主义,如“中小

41、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资本家和外国资本家经营”;从新经济政策的特点上看,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发展经济,如“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由贸易”。(2)影响:由材料“建立国家复兴管理局,调整企业间的关系”可知,全国工业复兴法有利于调节企业关系,减少企业盲目生产;由材料“适当提高劳工地位,改善劳工待遇”可知,全国工业复兴法有利于缓和劳资关系,为企业恢复创造良好条件。原因:结合上一问归纳出的全国工业复兴法的积极影响及其背后折射出的经济发展模式展开分析。首先,全国工业复兴法重视调节劳资关系和社会保障,这有利于美国社会的长期稳定与发展;其次,全国工业复兴法代表的是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这套经济发展模式

42、在美国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被继承和发展,其对美国后世影响深远。(3)原因:由材料“社会福利计划的各项开支占到了公共支出总额的50%”可以得出福利开支大;由材料“各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大幅度下降”可以得出经济增长速度减低;由材料“联邦德国从1970年到80年代中期,领取维持日常生活救济的人数增加了一倍”可以得出贫困人数增加,而这种福利制度也会挫伤人们积极工作的积极性;由材料“70%以上的美国人反对政府在福利救济方面花更多的钱”可以得出这引起了社会的不满。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如图摘自辽宁社科院阶级、阶层及社会流动等据材料中苏联居民的阶级(阶层)构成及其变化情况和所学知识,拟定一个论题,并

43、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答案】论题:苏联工业,农业,第三产业畸形发展。阐述:苏联工人和职员迅速增长,表明工业化,城市化成就显著。集体农民在1939年有较大增长,地主阶级被消灭,表明农业集体化得以实现。此后集体农民持续下降,表明苏联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但苏联片面重视重工业,军事工业,最终导致国民经济畸形发展,激化了工人与农民,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种,工业与轻工业,第二产业与第一,第三产业等矛盾,成为苏联解体的内在隐患。【解析】【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首先学生根据苏联居民的阶级构成的变化来分析苏联三大产业发展的特征,得出结论为苏联工业,农业,第三产业畸形发展;其次结合所学1928年到1970年的史实分析畸形发展的原因,即苏联推行斯大林发展模式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个体手工业者基本被消灭,农业集体化得以实现,苏联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最后根据所学分析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即片面重视重工业,军事工业,最终导致国民经济畸形发展,激化了工人与农民,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种,工业与轻工业,第二产业与第一,第三产业等矛盾,成为苏联解体的内在隐患。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