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二 二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课时作业(含解析)人民版必修1.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07601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二 二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课时作业(含解析)人民版必修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二 二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课时作业(含解析)人民版必修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二 二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课时作业(含解析)人民版必修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二 二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课时作业(含解析)人民版必修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二 二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课时作业(含解析)人民版必修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二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鸦片战争时,在三元里抗英斗争中,乡绅何玉成在其一诗中写道“下以保家室,上以纤国忧”。可见当时的一些乡绅()A初具民族主义观念B主动指挥了鸦片战争C饱读儒家经典著作 D已经走在近代化前列解析:材料“上以纤国忧”说明当时的一些乡绅具有爱国意识,故A项正确;三元里抗英斗争是人民群众自发的,不可能主动指挥鸦片战争,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饱读儒家经典著作,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反映当时的一些乡绅保家卫国的意识,不能反映走在近代化前列,故D项错误。答案:A2茅海建在天朝的崩溃中写道:“如果说三元里民众抗英斗争在客观上是一种爱国行动,那是绝无疑义的;但若推

2、及三元里民众在主观上洋溢着爱国主义精神,似缺乏推理演绎的大小前提。”作者认为,三元里抗英斗争()A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斗争B在客观上展现了爱国主义精神C沉重打击了列强的侵略D自觉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解析:材料没有涉及“第一次”“大规模”等信息,故A项错误;由材料中“如果说三元里民众抗英斗争是绝无疑义的”可知,它客观上展现了爱国主义精神,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列强的侵略,故B项正确;C项中“沉重”说法错误;“但若推及三元里民众在主观上大小前提”说明作者并不认为三元里民众具有维护国家利益的自觉性,故D项错误。答案:B3“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这首

3、诗赞颂了()A左宗棠收复新疆 B曾纪泽收回伊犁C刘永福抗日斗争 D邓世昌英勇海战解析:从材料中“大将筹边”“湖湘子弟”“玉关”等信息可以判断是指左宗棠收复新疆。答案:A4下面是甲午战争期间中日双方参战士兵体格调查表,据此可推知()年龄(岁)身高(cm)体重(kg)胸围(cm)呼吸伸缩差(cm)肺气容量(mL)握力(kg)日兵21.4165.160.8884.9510.363 63141清兵29.8166.6554.7589.510.243 12931A.清军战斗素养落后日军 B军人体质决定战争结局C清朝不够重视军队建设 D清军战斗精神不及日军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中日双方参战士兵体质情况,不能反映

4、出战斗素养情况,故A项错误;军人体质对战争结局有一定影响,但不起决定作用,故B项错误;从中日双方参战士兵体质对比来看,清军体质落后,说明清朝不够重视军队建设,故C项正确;从中日甲午战争过程来看,清军战斗精神不及日军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答案:C5“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下列与此诗相关联的历史事件是()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解析:“致远鼓揖冲重围”联系“致运”舰管带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殉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中日甲午战争。答案:C6“北洋舰队致远、经远、超勇被击沉,扬威、广甲自毁,另有六艘受创,死伤管带以下官兵一

5、千余人;日本联合舰队旗舰松岛及赤城、吉野、比睿、西京丸受重创,死伤舰长以下官兵三百余人”。下列关于近代中国的这次重要战役的叙述正确的是()A该战役结束后北洋舰队全军覆没B是清朝军民反割台斗争的关键战役C清军将领邓世昌于此役壮烈殉国D该战役发生于清军运兵朝鲜途中解析:本题考查中日甲午战争。由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北洋舰队”“致远、经远”“日本联合舰队”“吉野”等可以判断,该战役是甲午战争期间的黄海海战。威海卫战役后北洋舰队全军覆没,A项错误;B项说法显然与题干材料无关;邓世昌壮烈殉国于黄海海战,C项正确;该战役发生于清军返航途中,D项错误。答案:C7“俄人侵占黑龙江,北地形势日迫。兹复窥吾西陲,蓄谋

6、既久,发机又速,不能不急为之备。”左宗棠的这句话强调了()A要警惕俄国人对东北的侵略B要警惕日本对东北的窥视C要防范列强侵略新疆D国家必须筹建海军解析:材料的中心意思是:俄国人一直图谋侵占我国领土,特别是对新疆窥觑已久,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严加防范,故C项符合题意。答案:C8“宰相有权能割地,孤臣无力可回天。扁舟去作鸱夷子,回首河山意黯然。”这是近代爱国诗人邱逢甲的一首诗,它充分表达了作者()A对鸦片战争失败的痛心B对俄罗斯侵占中国领土的不满C对清政府割台的强烈不满D对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歌颂解析:根据“宰相有权能割地”所反映的是李鸿章将台湾割让给日本的史实,应属于中日甲午战争的相关史实,再

7、根据邱逢甲作为反割台斗争的领导人可判断选择C项。答案:C91887年,晚清著名诗人黄遵宪花了多年的时间终于写成了日本国志,但国内知道的人并不多。若干年后,大臣袁昶痛心地说道:“此书早布,可省银二万万两。”依此推断,这还可以避免什么状况发生()A反割台斗争 B义和团运动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解析:依据材料中的信息“1887年”“日本国志”“二万万两”可知,袁昶认为黄遵宪的这本书可以令国人觉醒,从而避免甲午战争中清政府的惨败及马关条约的签订,据此推断,A项符合题意。答案:A10据记载,在攻陷涿州前,义和团从没有对铁路、电线杆进行过专门破坏。到涿州后,为防止清军的进剿,义和团才动手破坏铁路。

8、这表明义和团()A对于外来文明没有排斥 B对清廷未完全放松警惕C转移了斗争的主要矛头 D放弃了“扶清灭洋”初衷解析:A项与史实不符;“到涿州后,为防止清军的进剿,义和团才动手破坏铁路”表明义和团对清王朝没有完全放松警惕,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义和团转移了斗争的主要矛头和放弃了“扶清灭洋”的初衷,C、D两项错误。答案:B11有学者认为,19世纪末的中国,由于帝国主义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传教士)渗透,传统的社会体系发生了动摇,导致了义和团运动的爆发。这说明义和团运动()A遭到了列强的镇压 B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改变C具有广泛群众基础 D是列强侵略加剧的产物解析:材料说明列强侵略导致义和团运动爆发,故D

9、项正确。答案:D12著名历史学家蒋廷黻认为:“严格说来,拳匪运动可说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三个救国救民的方案,不过这个方案是反对西洋化、近代化的拳匪的惨败是极自然的。”这表明义和团运动()A革命任务不明确 B指导思想不科学C革命目标不清晰 D具有空想性解析:义和团运动的方案“是反对西洋化、近代化的”,指导思想不科学,最终运动惨败,故B项正确。答案:B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当割台的噩耗传到台湾,全岛为之震栗,“若午夜暴闻轰雷,惊骇无人色”,人们奔走相告,游行集会,鸣锣罢市,愤怒抗议卖国罪行。材料二(孙中山)认为,在义和团的排外主义中表现了“对于欧美的新文化之反动”“其勇锐之气,

10、殊不可当,真是令人惊叹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材料三盖中国数千年在沉睡之中,今大梦将觉,渐有“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也”之思想,故义和团运动,实由其爱国心所发,以强中国,指外国人为目的者也。虽此次初起,无人才,无器械,一致涂地;然其始羽檄一飞,四方响应,非无故也。自令以往,此种精神必更深入人心,弥漫全国。他日又必有义和团子孙,辇格林之炮,肩毛瑟之枪,以行今日义和团未竟之志者。赫德中国实测论(1)材料一中,这一令人悲痛的历史场面发生在近代史上哪一次列强侵华战争之后?台湾人民除了“抗议卖国罪行”,还进行了哪些抗击侵略的

11、行动?(2)材料二、三的观点有何相同之处?(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义和团运动最重要的意义。解析:本题考查阅读材料提取信息、调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和第(3)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根据材料二、三归纳即可。答案:(1)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后,签订马关条约,日本割占台湾。行动:爱国志士邱逢甲、徐骧组成义军与刘永福的黑旗军并肩作战,开展反割台斗争。(2)两者都肯定了义和团所表现出的英勇无畏的精神,以及对中国人民的激励作用;同时又看到了其盲目排外的落后性和局限性。(3)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美梦。14甲午之役,民族之殇。对此,史学家陈旭麓说:“深重的灾难同时

12、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旅顺陷后,海军提督丁汝昌褫职,仍统海军驻威海,兵舰既弱,坐守而已。日舰集大连湾,将袭威海,先攻登州,陷荣城。日舰二十五艘环威海口外。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汝昌恐北炮台不能守,命卸巨炮机件以归,免资敌,戴宗骞持不可。无何北台陷,宗骞奔刘公岛。日军踞炮台,以台之巨炮俯击澳内兵舰海军水手并登岸,噪出,鸣枪过市,声言向提督乞生路,刘公岛中大扰。诸洋员请姑许乞降,以安众心,汝昌不可。军士露刃胁汝昌,汝昌仰药死。诸将推洋员托汝昌之名,作降书。日军受降。材料二当中国盛时,日本不敢与抗。咸丰庚申中英之战,败衅,英、法、俄、美并为有约之国,日本不得与是役(甲

13、午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中国乃不国矣。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1)根据材料一,概括威海卫之战战场态势的特点,归纳北洋舰队失败的主观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所造成的危害。(3)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关史实,对“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这一论断加以说明。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可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概括;第二小问要从作战策略、军队斗志及指挥等角度分析。第(2)问,由材料信息可知,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导致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同时还要考虑到甲午战争对日本侵略野心的刺激作用。第(3)问,结合甲午战争对中国的深刻影响进行分析,注意角度要全面。答案:(1)特点:敌攻我守(被动挨打);海陆交织(局处海嵎)。原因:北洋舰队避战不出;将士贪生怕死;洋员鼓动投降;主帅指挥不力。(任答2点)(2)危害: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民族危机的加深);刺激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扩张野心。(3)说明:甲午战争客观上唤醒了国人的民族意识;推动了救亡图存运动;激发了政治变革思潮;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现代化)进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