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五 第一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课标要求】 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另起炉灶”、“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和过程,概述其产生的积极作用;叙述建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2)过程与方法目标:联系国际视野来全面地观察、分析新中国初期面临的外交困境,归纳三大外交方针的内容与意义;论从史出地探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历史意义;通过材料阅读分析,评价“求同存异”的历史智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新中国为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做出了重大
2、贡献;感悟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外交风范,感受他们在外交活动中所展现出来的人格魅力。【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和三大基本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方针。教学难点:建国初期复杂的国际环境对制定外交方针的影响。【教学过程】导入:通过图片和文字材料反映近代中国屈辱外交,因此引入新中国成立后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课:一、建国初期的外交形势1、国内:百废待兴。2、国际:两大阵营的对立,美国对新中国封锁、孤立、包围。二、建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和方针 1、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新中国外交的根本指导思想和原则)2、基本方针:内容含义意义“另起炉灶”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而在新的
3、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先消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一边倒”坚定不移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在国际交往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背景:1953年朝鲜停战后,国际紧张局势趋于缓和;中国国民经济基本恢复,即将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为争取国际局势进一步好转和为即将开展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2、提出:1953年周恩来总理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3、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
4、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修改后的说法)4、意义: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在国际上产生越来越广泛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四、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1、会议主题: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2、特点: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的国际会议。3、结果:周恩来的建议推动了会议的成功,会议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结束了法国在印度支那地区长达八年的殖民战争,进一步缓和了亚洲和世界的紧张局势。4、意义:新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五、参加万隆会议(1955)1、会议主题:讨论各国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发展问题。2、特点:第一次在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3、结果:中国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会议通过了亚非会议最后公报。(同:共同的遭遇、共同的任务和要求。异: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社会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水平等不同。)4、意义:促进了亚非国家的团结,中国和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外交联系; 会议形成的“万隆精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小结:新中国在建国初期,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一系列外交工作新成就,开拓出中国外交的新局面,新中国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国际舞台。 升华:感悟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外交风范,感受他们在外交活动中所展现出来的人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