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案25单元学习总结一、建国后我国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变革1第一次是建国初到1956年底,从建立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转变。主要原因是照搬苏联模式,主观上急于追求实现现代化。核心内容是实行和强化计划经济,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这种体制在建国初期,对恢复国民经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曾起了积极作用,并取得一定成就。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的阶段,严重束缚了企业的发展。2第二次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
2、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原因是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建国以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特别是吸取了“文革”教训,并借鉴了外国经验,决定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核心内容是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方式,实行政企分开。结果是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工业腾飞,成就举世瞩目。3第三次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原因是党中央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决定加快改革开放步伐,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核心是把企业推向市场。结果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使中国有能力迎接21世纪的竞争和挑战。二、建国
3、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1土地改革(1)原因:解放战争基本取得胜利,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2)核心内容: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3)意义: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开辟了道路。2农业合作化(1)原因:分散的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2)核心内容:把土地等主要的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3)意义:进一步解放了农村生产力。3人民公社化(1)原因:党的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的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片面追求公有化的程度。(2)核心内容:提高公有化程度和扩大规模
4、,实行“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3)影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原因: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经验教训,作出了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2)核心内容: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革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等。(3)意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2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对国有企业进行了改革,并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随着科技和生产力的迅猛发展,经济
5、全球化的趋势加强。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制定了“引进来”和“走出去”两大战略,到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4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GDP迅速增长,城镇化进程加快,中国进入了互联网时代。5随着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中国的社会生活也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一、20世纪50年代中共制定的两条总路线的比较过渡时期总路线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背景人民政权得到巩固。国民经济得到恢复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完成。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高涨。中共“左”倾思想内容“一化三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特点发展生产力与调整生产关系同时并举。生产力发展与提高人民生活同时并举
6、。重点发展重工业过分强调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影响经过三年努力,国家完成了三大改造,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国民经济体系,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由于片面追求建设的高速度,大力推进“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左”倾错误迅速发展,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认识坚持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原则。发展经济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二、我国现阶段的对外开放和近代对外开放的区别1前提:前者,是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国际合作时代,在平等交往、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在坚持国家主权的前提下,主动进行开放;后者,是在外国列强的侵略下,国家主权遭到践踏,被迫开放。2目的:前者,为了更好地引进外资、设备、先进技术和
7、管理经验,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后者,适应了列强对华侵略的需要。3内容:前者,按照平等互利的原则,引进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利用外国资金,扩大对外贸易,利用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后者,中国成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4性质:前者,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目的是为了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后者,是适应外国殖民主义的需要而开放的,反映了外国对中国的侵略政策。5后果:前者,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发展了我国的经济,增强了社会主义中国的综合实力;后者,有利于外国的侵略,不利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典例分析1969年5月11日,人民日报向全世界报道了一则我国既无内
8、债又无外债的消息。此后我国形成了不向国内外借债的财政政策,直到1979年12月,我国政府同意接受外国政府提供的第一批贷款,这一政策才被打破。这表明我国()A由单边外交转向多边外交B由自力更生转向依赖外援C由思想禁锢转向对外开放D由民间融资转向政府借贷规范解题1定考向:中国对外开放2抓关键:财政政策的转变表明了中国怎样的变化3找信息:我国政府同意接受外国政府提供的第一批贷款4辨选项:选项正误理由A单边外交指的是一国在处理国际事务时单独行事、不与他国合作的理念和做法,与新中国外交政策不符B依赖外援的说法过于绝对,与史实不符C为了适应经济建设对资金的需求,中国政府接受外国政府提供的贷款,这个过程反映的是中国由思想禁锢转向对外开放的变化D由民间融资转向政府借贷,概念不符,史实不符答案C概念类选择题解题技巧(1)背景分析法:历史概念有其客观存在的特定背景,根据历史概念的时间和空间,联系所学知识,直接选取合适的答案。(2)本质定性法:就是对历史概念的性质、本质等属性上的界定,即分析“该概念是什么”,凡是与题目所考查的概念性质不同的就要被淘汰。(3)时空定量法:就是对历史概念的时间、使用范围等量度上的界定,即分析“该概念在什么时空区间内存在,在什么范围内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