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诗文阅读 文化传承与理解 第一部分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鉴赏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第4讲 古代诗歌的形象鉴赏因意象悟意境,入意境明情感返回导航第一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文化传承与理解 第1轮 语文鉴赏古代诗歌中的形象就是要把握古代诗歌中艺术形象的特征,品味其深刻的内涵,进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概括出该形象的象征意义或社会意义。高考对形象的考查侧重于对形象的识别、对形象特征的把握,对形象的象征意义和作用、价值的理解、赏析。全国卷以往的题目较少直接涉及形象,而2018年全国卷考查意象“酒”的作用;2017年全国卷考查了诗中体现出的诗人的性格;2016年全国卷考查了“马”的形象以及描写“马”的技巧,全国
2、卷考查了对景物形象的概括和用意分析,这显示了全国卷命题的一个重要变化加强对形象的考查,2019年全国卷没有直接考查。栏目导航题型一 分析意象含义及作用 题型二 鉴赏意境画面 题型三 鉴赏人物形象 题型四 鉴赏事物形象 跟踪训练 返回导航第一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文化传承与理解 第1轮 语文题型一 分析意象含义及作用题型解读设问方式意象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即熔铸了诗人主观思想感情的客观事物,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也就是“借景抒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在诗词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的基本含义是固定的,熟悉这些意象的含义,有助于解读诗歌
3、。分析理解意象的含义和作用是诗歌鉴赏中一种新的考查形式,这类题型命题方式单一,要求指出诗中某种意象的含义(内涵)或简要分析某一意象的作用等。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情感的流露,“月、雁、笛、落花”等传统意象更是沉淀了特定的文化内涵而显得意蕴丰富。1.分析意象含义(1)概括某几种意象的共同内涵。(2)指出诗中某种意象的含义(内涵)。2.分析意象作用(1)(2018全国卷)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2)全诗重点写了某一意象,在描写上有何特点?(3)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某一意象的作用。返回导航第一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文化传承与理解 第1轮 语文回扣教材类别常
4、见意象举例 送别类杨柳、长亭、南浦、酒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思乡类月亮、鸿雁、莼羹、鲈脍、双鲤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一剪梅)愁苦类梧桐、芭蕉、猿猴、杜鹃、斜阳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返回导航第一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文化传承与理解 第1轮 语文类别常见意象举例 爱情类红豆、莲、连理枝、比翼鸟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长恨歌)战争类投笔、长城、楼兰、柳营、玉门关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闲适类五柳、东篱、三径、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返回导航第一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文化传承与理解 第1轮 语
5、文解题方略1分析意象含义的方法及两步骤理解意象的含义时,需要联想到平时学习中积累的常见意象的含义,然后再抓住诗歌中描述该意象的关键性词语,结合诗人经历或背景,找到“物”与“志”“情”的契合点,把握其特定语境中的深层含义,往往都是象征义,答题步骤如下:步骤一:分析表层属性。步骤二:探求深层含义。返回导航第一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文化传承与理解 第1轮 语文2分析意象作用的两步骤和五角度 步骤内容角度步骤一描述意象,并指出意象的特点。步骤二分析作用,点出效果。渲染气氛、奠定基调等营造意境方面的作用。塑造环境或背景的作用。它通常表现为通过多个意象组成群,为人物的活动提供环境或背景。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一
6、些传统意象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往往是固定的,如“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出“诗人的羁旅之苦”,“空城落花”传达出“作者对国势衰微的哀叹”及“一腔的爱国情”。意象在具体诗歌中传达情感方面的作用,则由具体诗歌决定。衬托人物节操或性格的作用,多表现在咏物诗中。结构上的线索作用。有的意象贯串始终,则往往为线索。返回导航第一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文化传承与理解 第1轮 语文训练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九江口作注王昌龄漭漭江势阔,雨开浔阳秋。驿门是高岸,望尽黄芦洲。水与五溪合,心期万里游。明时无弃才,谪去随孤舟。鸷鸟立寒木,丈夫佩吴钩。何当报君恩,却系单于头。注 此诗是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赴任途中
7、经江州九江口时所作。返回导航第一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文化传承与理解 第1轮 语文本诗与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都写及“吴钩”。请比较两诗运用“吴钩”这一意象所表达的情感的异同。答:_ 解析 这两首诗中都使用“吴钩”这一意象,而这一意象代表了战争。两诗作者借助“看吴钩”“佩吴钩”表达自己矢志报国的雄心。不同之处在于两诗表达的感情基调不同,王诗“报君恩”“系单于头”表明了即使被贬,但仍愿奔赴边塞,保家卫国;辛词“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抒发的则是英雄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苦闷与悲愤。返回导航第一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文化传承与理解 第1轮 语文答案 相同点:吴钩是一种武器,两诗中作者借“吴钩”意象表达自
8、己矢志报国的雄心。不同点:两诗作者借“吴钩”所表达的情感基调不尽相同,王诗中表明了作者即使被贬,但仍愿奔赴边塞,保家卫国,充满自信和豪气;辛词抒发的则是英雄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苦闷与悲愤。返回导航第一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文化传承与理解 第1轮 语文题型二 鉴赏意境画面题型解读设问方式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之景,有单个景物形象,也有由多个景物形象组合成的意境。命题者常常考查考生对景物形象特点的整体把握,或者对某种意境的描述。要注意的是,诗中的景物作为“意象”,已融入了作者的情感;诗中多个意象的组合,已营造出某种意境。因而,对诗中景物形象的赏析,不能只停留在景物的形态等外部特征上,还应揭示出其中蕴含的
9、思想感情,即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基本命题角度有:(1)概括描述画面;(2)概括景物特点;(3)分析景物描写作用;(4)体悟情景关系。1.(2019天津卷)“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2018天津卷)“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3.(2017天津卷)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4.(2016全国卷)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返回导航第一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文化传承与理解 第1轮 语文题型解读设问方式从感情色彩的角度分析,情和景有以下几种关系:(1)以乐景抒乐情;(2)以哀景抒哀情;(3)以乐景抒哀情;(4)以哀景抒乐情。从景与情之
10、间的距离(即二者的密切度)来分析,有如下表达方式: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可以说,“寓情于景”这种关系,情与景之间是零距离,才真正说得上是情景交融。体悟情与景的关系,实质上是在感受意境的基础上,理解作者写景的目的,是意境分析的延伸。5.(天津卷)诗中描写了春雨后的哪些景象?6.(安徽卷)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哪几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返回导航第一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文化传承与理解 第1轮 语文回扣教材特点教材链接雄浑壮丽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壮阔苍茫李白忆秦娥:“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苍凉悲壮杜甫旅夜书怀:“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闲适恬淡陶渊明饮酒:“采
11、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清幽明净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明丽清新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萧疏清寂韦应物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安谧美好王维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高远深邃晏殊蝶恋花:“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淡雅幽远秦观浣溪沙:“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清冷幽静王维过香积寺:“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返回导航第一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文化传承与理解 第1轮 语文解题方略返回导航第一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文化传承与理解 第1轮 语文附:景物特点(意境)术语 类型术语 动活泼、热烈、繁华
12、、喧闹 静恬静、幽静、宁静、静谧、恬淡、澄清 悲悲凉、孤寂、清冷、凄凉、萧瑟、幽远 壮壮阔、壮丽、空旷、高远、清远、雄浑 美优美、明丽、清新、自然、质朴返回导航第一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文化传承与理解 第1轮 语文训练2(2019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唐杜 甫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冬温蚊蚋集,人远凫鸭乱。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伤时愧孔父,去国同王粲。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注 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孔父即孔子。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
13、刘表。返回导航第一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文化传承与理解 第1轮 语文“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答:_解析(1)精准审题: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主要考查意象和意境。(2)解题思路:赏析画面,需要先根据诗句描述画面内容,概括画面特点。答题时要抓住“山色”“江光”两个意象,根据“远”“寂寞”“夕”“滋漫”等关键词加以描述,点明山色因辽远而苍茫寂寥,江水因夕照而溢满金辉的特点。另外,还要概括出画面的整体特点:寥廓壮美。答案 描绘了一幅山色苍茫,空旷远寂,夕照增辉,江水满溢的寥廓壮美的画面。返回导航第一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文化传承与理解 第1轮 语文题型三
14、鉴赏人物形象题型解读设问方式高考对古代诗歌人物形象的考查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概括诗歌中人物形象的特征;(2)赏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3)分析人物形象在诗歌中的作用;(4)赏析诗歌中人物的外貌、动作、心理描写等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等;考查方式一般是主观题;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包括抒情主人公形象和诗歌所刻画的人物形象。1.(2019浙江卷)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李将军的独特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分析。2.(2017全国卷)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3.(山东卷)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4.(江苏卷)第二首诗中从哪些地方可看出“隐者”的身份?请简
15、要概括。5.(重庆卷)上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运用了什么手法?返回导航第一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文化传承与理解 第1轮 语文回扣教材形象类型教材链接傲视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形象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李白的将进酒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陆游的示儿、辛弃疾的破阵子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缠绵悱恻、爱恨情长的形象柳永的雨霖铃返回导航第一部分
16、古代诗文阅读文化传承与理解 第1轮 语文解题方略返回导航第一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文化传承与理解 第1轮 语文训练3(2020陕西宝鸡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答张十一韩 愈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注 韩愈一生中两次遭贬,答张十一是他第一次被贬到广东阳山后所作。张十一,名署,曾与韩愈同为监察御史,因劝谏德宗皇帝,两人同时被贬。张署到郴州临武令任上曾有诗赠韩愈,韩愈写此诗作答。踯躅:杜鹃花科。恩波:皇帝的恩泽。斗:通“陡”。返回导航第一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文化传承与理解 第1轮 语文从本
17、诗颈联中,你能感受到诗人哪些可贵的精神品质?请概括并简要分析。答:_解析(1)精准审题:“本诗颈联”明确答题区间,“诗人哪些可贵的精神品质”明确答题对象,“概括并简要分析”明确答题要求。(2)解题思路:“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前句的“未”字贯“报”与“知”,意谓:皇帝的深恩我尚未报答,死所也未可得知,但求不要在南方炎热的瘴气中虚度余生而已。这两句是全诗的关键,蕴含着诗人内心深处许多矛盾着的隐微之情;有无辜被贬的愤怨与悲愁,又有对自己从此消沉下去的担心;有自己被贬南荒回归无望的叹息,又有对未来建功立业的憧憬。返回导航第一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文化传承与理解 第1轮 语文答案 渴望建功立业
18、。诗人担心在南方炎热的瘴气中虚度余生,表现了对未来建功立业的憧憬。忠君报国。诗人在被贬的情况下,仍心念皇帝的恩泽,想着为国效力,有所作为。操行坚正,克制理性。诗人无辜遭贬,但还是想着“未报恩波”,体现了儒家怨而不怒的精神,是克制理性的表现。返回导航第一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文化传承与理解 第1轮 语文题型四 鉴赏事物形象题型解读设问方式高考对古代诗歌中的事物形象的考查主要是针对那些具有特定内涵的事物,要求通过分析事物形象的特点,探究象征体和本体之间的联系,进而分析并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高考对古代诗歌中的事物形象的考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概括、赏析物象的特征;(2)赏析物象的内涵;(3)分析物
19、象体现的诗歌中人物的品格或寄寓的作者的思想情感。1.(2018全国卷)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2.(山东卷)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3.(天津卷)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4.(山东卷)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返回导航第一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文化传承与理解 第1轮 语文回扣教材类别阐释单纯咏物单纯咏物即仅仅描摹物类的外形或纯粹从审美的角度形神兼备地刻画物象。唐代咏物诗中单纯咏物的作品大都表现出一种自然而健康的美,无论从物象的选择还是从诗的风格来讲,都流露出唐代清新活泼的气息。如骆宾王的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
20、拨清波。”借物抒情借物抒情即把个人情绪、欲望等通过咏物表达出来。这类咏物诗寄情于物,心物交融,表达出了诗人内心深处细腻而真挚的情感。物象是诗人情感的载体,因而显得灵活而生动,充满了生命的热情。如杜甫的望岳通过描写东岳泰山的神奇景色,抒发了作者的仰慕赞叹之情以及自己企望攀登绝顶的心情。返回导航第一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文化传承与理解 第1轮 语文类别阐释托物言志托物言志是诗人把自己的理想、志向、气节、操守以及对社会、民生的关注之情寄托在所吟咏的物象上,在这一类诗中,咏物只是手段,言志才是目的。诗歌所描绘的物象只是作者抒情的载体,作者借以表达人生态度、生活的理想,或者批判丑恶的现象,或表达作者的观点。
21、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作者以梅花自喻,“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表达自己永不改变的心志与节操。返回导航第一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文化传承与理解 第1轮 语文类别阐释 借物明理借物明理即借咏物来阐明超越表象之外的深刻哲理,给读者以深刻的启迪,引起读者共鸣。这类咏物诗表明了诗人所体悟到的超脱于琐碎的现实生活的深刻哲理,在更高的层面上给人提供了一个思维空间,使人摆脱现实生活中的穷达是非的困扰,心灵达到一种澄澈、宁静而豁达的境界。如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表达了作者高瞻远瞩、锐意改革的政治理想。返回导航第一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文化传承与理解 第1轮 语文
22、解题方略返回导航第一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文化传承与理解 第1轮 语文训练4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题目。王元章倒枝梅画徐 渭皓态孤芳压俗姿,不堪复写拂云枝。从来万事嫌高格,莫怪梅花着地垂。注 王元章:王冕,字元章,元末明初诗人、画家。倒枝梅:花枝下垂的梅。徐渭:明代文学家、书画家,才华横溢但仕途不顺,终生无功名。返回导航第一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文化传承与理解 第1轮 语文诗歌前两句描绘的王元章笔下的梅花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概括。解析 题干要求概括梅花的特点,要关注诗中描写梅花的词句。如第一句“皓态孤芳压俗姿”,就表现了梅花洁白、芳香,有不俗的神韵。“着地垂”又描绘了梅花“低垂着地”的特点。答案
23、 颜色洁白。有独特的芳香。有不落于俗的神韵。不是浮云高枝,而是低垂着地。返回导航第一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文化传承与理解 第1轮 语文跟踪训练1(鉴赏诗人形象)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题目。渡黄河范 云河流迅且浊,汤汤不可陵。桧楫难为榜,松舟才自胜。空庭偃旧木,荒畴余故塍。不睹行人迹,但见狐兔兴。寄言河上老,此水何当澄?返回导航第一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文化传承与理解 第1轮 语文本诗中刻画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答:_解析 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诗歌,诗歌写黄河之水的汹涌滔滔,虽有舟楫却不可横渡,表现环境的恶劣;最后两句“寄言河上老,此水何当澄”,表达了对黄河清澈的盼望。诗歌带有隐
24、喻的特点,表现了诗人对时局的关心。答案 诗歌刻画了一个关心国家命运、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诗人以渡河之危险与艰难比喻国家之危局与世事之艰难;描绘了环境的荒凉萧条,以此比喻国家民族的衰落;结尾以一句询问表达了对国家、人民命运的忧虑。返回导航第一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文化传承与理解 第1轮 语文2(鉴赏景物特点)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蓝田溪与渔者宿钱 起独游屡忘归,况此隐沦处。濯发清泠泉,月明不能去。更怜垂纶叟,静若沙上鹭。一论白云心,千里沧州趣。芦中野火尽,浦口秋山曙。叹息分枝禽,何时更相遇?返回导航第一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文化传承与理解 第1轮 语文本诗中“隐沦处”的美好体现在哪些方面?请
25、简要分析。答:_解析 解答本题首先要理清整首诗的行文脉络:诗的前六句写诗人喜爱渔者的居住地,中间四句写与渔者宿的乐趣,最后两句写不忍与渔者分别。其次,要抓住关键词,如“清泠泉”“月明”“沙上鹭”“野火尽”“秋山曙”等,由此分析便可概括出答案。答案 环境的“清”“明”“静”。如写“隐沦处”水清可以濯发,月明使人留恋,说明“隐沦处”的环境优美。和渔者同宿相谈甚欢,情趣相投,其乐融融。这里境合于心,人合于情,自然是美好的。返回导航第一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文化传承与理解 第1轮 语文3(考查意象作用)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学阮公体三首(其二)注刘禹锡朔风悲老骥,秋霜动鸷禽。出门有远道,平野多层
26、阴。灭没驰绝塞,振迅拂华林。不因感衰节,安能激壮心?注 此诗作于诗人因参与王叔文政治革新运动失败,贬官朗州期间。返回导航第一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文化传承与理解 第1轮 语文“老骥”和“鸷禽”的意象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答:_解析 本题中,由诗后注释可知诗歌的创作背景为:诗人因参与王叔文政治革新运动失败,贬官朗州期间。全诗的意思为:飒飒秋风感奋了伏枥的老骥,冷冷秋霜激励着在冓的鸷禽。老骥要驰骋,哪怕路途遥远;鸷禽想翱翔,何惧天空层阴。奔驰的老骥消失在边塞尽头,奋飞的鸷禽掠过彤红的枫林。若不是有感于衰节的到来呵,我怎么能够激动起壮志雄心?诗歌中的主要意象为“老骥”“鸷禽”“朔风”“秋霜”“远道”“层
27、阴”“绝塞”“华林”,这些意象为读者勾画出了“老骥驰骋”和“雄鹰翱翔”两幅画面,表现了诗人壮志难酬的奋力的呼喊,抒发了诗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诗中着力刻画的“老骥”“鸷禽”这两个意象,实际上是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用“老骥”“鸷禽”来自比,表达了自己虽然此刻身处逆境,但是仍存“壮心不已”的情怀以及积极进取的精神。返回导航第一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文化传承与理解 第1轮 语文答案 诗人借“老骥”和“鸷禽”的形象自况(自比),表达了自己虽然身处逆境,但是仍存“壮心不已”的情怀,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返回导航第一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文化传承与理解 第1轮 语文4(鉴赏意境和作用)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
28、目。登锦城散花楼李 白日照锦城头,朝光散花楼。金窗夹绣户,珠箔悬银钩。飞梯绿云中,极目散我忧。暮雨向三峡,春江绕双流。今来一登望,如上九天游。注 锦城散花楼:锦城为成都的别称,又称锦里;散花楼为隋末蜀王杨秀所建。珠箔:珠帘。飞梯:高梯。双流:今四川成都双流区。返回导航第一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文化传承与理解 第1轮 语文这首诗的前六句描写了哪些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答:_解析 本题明确要求在诗的前六句中寻求答案,即要准确找到前六句中所描写的意象(景物)有哪些,然后将这些意象连缀在一起,组合成一幅具体可感的画面,从中感悟意象所表现的氛围特点。诗句中的朝阳、金窗、绣户、珠箔、银钩、飞梯等意象色彩明艳,渲染出精巧雅致的氛围。答案 诗歌前六句通过朝阳、金窗、绣户、珠箔、银钩、飞梯等器物的色、光、形态的变化和交相辉映,显现出散花楼的高雅别致、宏伟壮观,渲染了一种静美雅致的氛围,抒发了诗人登楼赏景难以掩饰的愉悦之情。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