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8 ,大小:50KB ,
资源ID:807173      下载积分:9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807173-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0-2021学年高中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作业:4-3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0-2021学年高中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作业:4-3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WORD版含解析.doc

1、课时作业13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一、选择题119世纪70年代初,有人作诗云:“见闻历历备于此,读之可惊复可喜。费去十文买一纸,博古通今从此始。”诗中所提到的“纸”是()A传单 B信件C报纸 D电报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物质生活的变迁。注意题干时间“19世纪70年代初”,此时处于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变迁的时代,“费去十文买一纸,博古通今从此始”可知“纸”是指报纸。答案:C21907年,革命家秋瑾被清政府杀害,在当时中国舆论中心的上海,几乎没有一家报纸不发出哀婉和抗争之声,仅八天申报就刊出秋瑾诗六首,有关秋瑾的文字达三万多字,广大人民进一步认清了清政府的反动本质。这一现象表明()A广大人民肯定了报纸的教

2、化功能B报纸宣传成为社会变革的推动力C清政府积极推动近代报刊业发展D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的严格控制解析:广大人民进一步认清了清政府的反动本质正是通过“报纸”宣传这个手段,所以这一现象足以表明“报纸”宣传成为社会变革的推动力。答案:B3近代图画日报记载:“沪上自风行报纸后,以各报出版皆在清晨,故破晓后,卖报者麇集于报馆之门,恐后争先,拥挤特甚。”这反映了()A图画类刊物的盛行 B报刊间的竞争激烈C社会信息流通加快 D报刊经营已多元化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各报刊的读者较多,所以才出现卖报者争先拥挤于报馆门前的现象,这也侧面反映了社会信息流通加快,C项正确;材料中的“报纸”不一定是画刊,图画类刊物只

3、是其中之一,A项错误;据材料是卖报者争先拥挤于报馆门前的现象,不能说明报刊间的竞争,B错误;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答案:C419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外国媒体资本规模及其强势霸权的冲击,我国近代报业幡然醒悟,改良派与革命资产阶级报业纷纷出笼,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运作模式与近代国际接轨。下列对中国人办报活动评价,你认为哪一项不正确()A外国人在华的报刊,总体上是为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服务的B其本身是近代文明的一种表现和近代文化的载体C推动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觉醒,外报也为中国人自办报刊准备了物质基础D主观上传播西方民主自由,推动了西方文明的传播解析:近代国人办报主要是传播西方思想的需要,客观上推动

4、了西方文明的传播,D错误,符合题意;外国人在中国创办报纸主要是侵华的需要,A正确;报纸本身就是文化载体,B正确;报纸传播西方思想,外国人创办报纸也为国人自办报刊准备了物质基础,C正确。答案:D5创刊于1861年的上海新报称:“因上海地方五方杂处,各商贾者或以言语莫辨,或以音信无闻,以致买卖常有阻滞。”出版报纸“贵乎信息流通”,“可免经手辗转宕延,以及架买空盘之误”。可见其创办的目的是()A娱乐大众 B报道国内外大事C宣传政治主张 D传播商业信息解析:材料中“贵乎信息流通”,“可免经手辗转后宕延,以及架买空盘之误”可以看出创办此刊物的目的是让买卖双方都知道商业信息,以免发生“架买空盘”现象。故选

5、D。A项说的是娱乐,B、C两项说的是政治,都与材料无关。答案:D61984年,伴随着香港电视剧射雕英雄传热播,内地掀起了第一轮“金庸热”。金庸小说一夜之间在大江南北遍地开花,仅仅一年时间,全国约有14家出版社,出版了将近20种金庸小说单行本。这最能说明()A文学发展受制于电视艺术的普及B文学和电视艺术都是现实的反映C电视艺术影响文学的走向D电视和文学相伴而生解析:根据题干中所说的金庸小说因电视剧的热播而引起广泛阅读,销量大增。这体现的是电视对于文学的促进作用,电视艺术影响了文学的走向,故选C。材料反映电视艺术影响文学传播,排除A;文学和电视艺术都是艺术,高于现实,排除B;在没有电视之前,文学就

6、已经存在,排除D。答案:C7中国电影定军山诞生后被拿到前门大观楼熙攘的人群中放映,万人空巷。下列关于这部电影表述正确的是()A1900年在北京拍摄成功B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开始起步C满足了人们视听的需求D是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解析:根据所学,定军山拍摄于1905年,是一部无声电影,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选项B正确,选项A、C排除;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是渔光曲,选项D排除。答案:B8义勇军进行曲原是拍摄于1935年的影片风云儿女中的主题曲,抗日战争时期在我国广为传颂,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材料说明()A电影创作强化了我党的宣传效果B影视兴起改变了人们的传统观念C电影弘扬

7、了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D抗日救亡得到各界人士的支持解析: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人民奋起反击外来侵略。为支援抗日救亡运动,义勇军进行曲和风云儿女应运而生,弘扬了为民族解放而斗争的时代精神,故C项正确。义勇军进行曲和风云儿女的内容与中共的宣传内容并不完全一致,因此不能强化党的宣传效果,排除A选项。电影改变了人们的传统观念,说法太绝对,排除B选项。材料未体现各界人士对抗战的支持,排除D选项。答案:C91998年,时代杂志预测:大型购物中心将消亡!杂志封面以黑体字告诉我们:网上购物更便宜、更快捷并更好。这说明互联网()A颠覆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B推动了信息时代的到来C

8、革新了传统的商业模式 D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解析:“大型购物中心将消亡!”说明传统的商业购物模式将会被网购取而代之。“网上购物更便宜、更快捷并更好。”这说明互联网革新了传统的商业模式,A错误,B、D与题意无关,排除。C项符合题意。答案:C10有人这样改编李清照的词:红藕香留在深秋,夫妻相思,无眠不愁。锦书不自云中来,轻敲键盘,意在心留。花未飘零水常流,电子邮件,可以解忧。可视电话人相看,喜上眉头,甜在心头。材料旨在说明()A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B科技革命促进生产方式变革C大众传媒改变了人们的生活D人们越来越受制于现代科技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材料中的电脑、手机、互联网都是现代化的传媒工具,它

9、们为人类情感沟通提供了便利,深深影响着人类生活,故C项正确。A项,材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但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材料反映的是科技进步对生活方式的影响,而不是对生产方式的影响,B项排除;D项,材料反映了科技发展丰富了人们生活,而非对人们形成制约,排除。答案:C11梁博和吴莫愁,这两个名字火爆网络与电视,曾经让多少人魂牵梦绕。他们优雅的旋律撼动了多少人的心弦。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体现的电视功能是()A资讯传播 B新闻报道C大众娱乐 D艺术鉴赏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强调“他们优雅的旋律撼动了多少人的心弦”,且中国好声音是一档娱乐节目,由此

10、可见人们通过电视这一大众传媒进行娱乐消遣,因此C符合题意;材料未提及人们关注时事热点、把握社会信息或进行艺术鉴赏,排除A、B、D。答案:C12“点赞”“女汉子”“且行且珍惜”“no zuo no die”等网络热词作为一种醒目的文化存在,普遍流行于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中,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表达方式。这表明()A网络已主导了大众文化消费B大众文化的日益庸俗化C大众传媒的商业性影响越来越大D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并不能得出网络已主导了大众文化消费和大众文化的日益庸俗化,排除A、B;材料只提到网络热词作为一种醒目文化存在,流行在虚拟的世界和现实

11、生活中,对人们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没有体现大众传媒的商业性影响,只能说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所以答案选D,排除C。答案: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52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我国民报之产生,当以同治十二年(1873年)在汉口出版之昭文新报为最早。此为同治十三年在上海出版之汇报,在香港出版之循环日报,光绪二年上海出版之新报,及光绪十二年在广州出版之广报;斯四者皆当时深悉外情者之所为,惜国人尚不知阅报为何事,未为社会所见重耳。迨光绪二十一年,时适中日战后,国人敌忾之心颇盛,强学会之中外纪闻与强学报,先后刊行于京沪,执笔者皆魁儒硕士,声光炳然。我国人民发表政论,盖自此始。

12、后此时务报与时务日报等接踵而起,一时报纸,兴也勃焉。戈公振中国报学史材料二若夫新闻事实之报道,世界舆论之趋向,内地国情之调查,政艺学理之发明,言论思想之介绍,茶余酒后之资料,凡全球文明国报馆所应尽之义务,不敢不勉,此则同人以言报国之微志也。梁启超时报发刊词材料三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创办民报。孙中山后来在中国之革命一文中评价说:“民报成立,一方为同盟会之喉舌,以宣传正义;一方则力辟当时保皇党劝告开明专制、要求立宪之谬说,使革命主义,如日中天。”陈玉申晚清报业史“武昌革命军兴,清吏张鸣岐、龙济光、李准等初负隅自固,讵(表示反问)沪电谣传京陷帝崩四字,港粤各报相率登载,全城人士欢声雷动,张督

13、知人心已去,无可挽救,始仓皇出走,龙、李遂卑辞乞降。使广东省城,得以不流血而获光复者,报纸之力为多焉。”摘自冯自由革命逸史(1)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中后期我国报刊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国人自办报纸的原因。(2)据材料二,归纳梁启超认为“报馆所应尽之义务”有哪些?(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报刊对辛亥革命所起的作用。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的“汉口”“上海”“广州”“时适中日战后,我国人民发表政论,盖自此始后”概括特点;第二小问,中国人办报的原因可以结合时代背景从内部和外部原因分析作答。第(2)问,依据材料中“世界舆论之趋向,内地国情之调查”“政艺学理之发明,

14、言论思想之介绍”“茶余酒后之资料”等信息归纳。第(3)问,从材料中“一方为同盟会之喉舌,以宣传正义;一方则力辟当时保皇党劝告开明专制、要求立宪之谬说”“使广东省城,得以不流血而获光复者,报纸之力为多焉”等关键语句和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报刊对辛亥革命的作用。答案:(1)特点:国人自办报刊主要集中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中国人自办报刊盛行于维新变法时期;有识之士办报的目的是救亡图存;报刊的创办对中国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原因:社会时势的需求(民族危机加深);外国人办报的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推动或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2)传递国内外信息;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引导舆论。(3)提供与维新派(保皇派

15、)展开论战的阵地;宣传民主共和(民主革命)的思想和观念;制造声势,加速革命进程。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时务报以中国为主题的译稿(翻译外国人“看清朝”的文章)分类表(部分)类别篇数比例列强在中国21547.4%经济/财政/商务8719.2%总论(变法维新主张)194.2%潘光哲开创“世界知识”的公共空间:时务报译稿研究引者注:时务报,1896年创刊于上海,1898年停刊。梁启超任总主笔。材料二至1905年5月,全国(包括香港、澳门)共有报纸约240种,上海出过119种。在上海出过的报纸中,中国人办报72种,外商报纸34种,教会报纸5种,但仍在公开发行的只有31种。据大公报(天津)之最

16、近报界调查表(1905年)整理材料三1849年2月,马克思曾透彻地指出过报刊在现实斗争中所起的重大作用,“报纸的最大好处,就是它每日都在干预运动,能够成为运动的喉舌,能够反映出当前的整个局势,能够使人民和人民的日刊发生不断的、生动活泼的联系”。(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分析时务报刊载上述几类译稿的背景。(2)概括材料二中上海报业发展的特点。(3)结合所学的近现代中国创办的报刊,论证马克思论断的正确性。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时务报刊载上述几类译稿的背景,注意限制条件“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第(2)问,需认真分析材料二,从报纸数量、办报者国籍、发展状况入手组织答案。第(3)问,结合所学史实回答即可。答案:(1)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严重,变革图强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实业救国”的呼声高涨。(2)上海报纸数量多;办报者多元化;国人自办报纸占主体;大部分报纸没有持续下去。(3)戊戌变法时期的时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以及五四时期的新青年等,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武器,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了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同国民党的中央日报等报刊展开斗争,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巨大作用。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