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讲桃李自有时,语句自有序排列句序“排列句序题”是给出一组打乱顺序的句子,要求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高考有时采用客观题的形式进行考查,有时采用主观题的形式进行考查,大多是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的。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在学校的日子里,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_,_,_,_,_,_。我默默地注视着学校红色的大门,由衷地感谢她带给我的一切。很多时候你可能觉得今天跟昨天没什么不同这时你可能非常留恋过去的日子突然发现它写得真好你回过头来,其实一切都在改变不禁哼出一句“月亮的脸偷偷地在改变”现在要离开这个工作了七年的学校ABC DD解析:解答此类试题,可以采用排除法。先通读所
2、给语句了解大意,然后从局部入手。第一空前有“在学校的日子里,我”,句说“我”现在要离开学校,符合第一空的要求,排除A、B两项。第句“突然发现它写得真好”中的“它”应指“月亮的脸偷偷地在改变”这句歌词,所以应该是排在一起。排除C项。将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合乎逻辑的一段话,并将序号填入空白处。有一些远虑,可以预见也可以预作筹划,不妨就预作筹划,以解除近忧。不过,远虑是无穷尽的,必须适可而止。有一些远虑,可以预见却无法预作筹划,那就暂且搁下吧,车到山前必有路,何必让它提前成为近忧。总之,应该尽量少往自己的心里搁忧虑,保持轻松和光明的心境。还有一些远虑,完全不能预见,那就更不必总是怀着一种莫名之忧
3、,自己折磨自己了。中国人喜欢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固然不错。答案:技法归纳前挂后联,排列句序1通读文句,大体把握。对题目所给的一组文句,作整体通读,做到两个大体把握:一是大体把握文句说了什么,对所给文句组成语段的话题有大体印象;二是大体把握怎么说,对所给文句组成的语段的层次有个大体印象。如典例2语境围绕“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话题来阐述,提供的语句打乱了原有的逻辑关系,但不难确定其论述的思路。2根据印象,回头审视。在通读文句获得总体印象的基础上,再回过头来,仔细审视文句,把能确定的东西确定下来。3找过渡句,前挂后联。如果排序比较复杂,则可用找过渡句、辨别关联词的方法,进一步审视。承上启下的
4、过渡句不难找出,找出了过渡句,一个至多由7个句子组成的语段的脉络就基本清楚了。如典例2第句中的“不过”一词,就有过渡的性质。既然是过渡,就决定了它不可能排在第一句。另外,找关联词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途径。关联词的作用,是使上句和下句相关联。如典例2中的顺序就可通过关联词“有有还有”来确定。审视清楚含有起关联作用的词语的句子之间的关系,就可以判定哪个分句应该在前,哪个分句应该在后。如通过典例1中的第句“突然发现它写得真好”中的“它”应指“月亮的脸偷偷地在改变”这句歌词,所以应该是排在一起。4先易后难,先分后合。把容易确定顺序的句子先排好前后顺序,然后再分析小板块之间的逻辑关系,最终确定每个句子在文
5、段中的位置。语意连贯“六一致”1句式一致。在同一层次的表达中,根据其上句或下句的提示,利用结构上的对称性,力求表达形式(修辞手法等)和语言结构(短语类型等)一致。2对象一致。陈述对象或叙述角度的一致,几个分句的叙述者要互相兼顾,才能使上下文语意连贯,即前后语句的陈述对象(主语、叙述角度等)要保持统一。3意境一致。作者通过形象描写营造的环境氛围,或悲或喜,或褒或贬,或欢快或低沉等,在同一段文字里应该保持一致。4韵律一致。从音节和节奏上看,要前后和谐,即要做到句式对称和上下文押韵。5逻辑一致。几个短语或句子先说哪一个,后说哪一个,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语句排列或以人们的认识规律为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6、,由感性到理性;或以空间的变换为序,由上到下,从左到右等;或以事情发展的客观过程为序;或以事物性质的主次轻重为序;或按观察的角度高、低、俯、仰之分为序;或按景物的远、近、动、静等不同为序。这些规律表现为总分式、并列式、承接式、递进式、因果式、转折式等。6主旨一致。一个语段只能表达一个主旨,选用的句子应能保持整个语段的主旨一致,以免出现文段的中心和重心不统一的情况。解答语句排序题“三步法”第一步,根据横线前的内容确定第一句。先观察四个选项,判断排在第一句的可能是哪几句;然后将横线前的内容分别与排在第一句的句子连起来读,确定联系最紧密的为第一句。确定第一句后一般可排除两个选项。第二步,找出必须紧紧
7、相连的两句。在题目给出的句子中,找出必须紧紧相连的两句,然后从剩余的两个选项中找出这两句排在一起的选项,即为正确答案。如果两个选项都将这两个句子排在一起,可再找出另外两个必须紧紧相连的句子,即可得出答案。第三步,根据横线后的内容确定最后一句。如果经过上述两步还不能确定答案,再将剩余两个选项中排在最后的句子,分别与横线后的内容连起来读。通过确定与横线后的内容语意衔接的句子,来确定正确答案。【边练边悟】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一个人在创作和欣赏时所表现的趣味,大半由资禀性情、身世经历和传统习尚三个因素决定。_,_,_。_,_,_。这三层功夫就是通常所谓的学问修养,而纯正
8、的趣味必定是学问修养的结果。它们的影响有好有坏我们应该根据固有的资禀性情而加以磨砺陶冶接收多方的传统习尚而融会贯通这三者都是很自然地套在一个人的身上的不易也不必完全摆脱扩充身世经历而加以细心地体验A BC DC解析:第一步,划分层次,确定第一句。这段文字讲述的是“趣味”与“学问修养”之间的关系,横线后的标点有两个句号,说明整个语段可以分为两层。整体观察待选的六句话,发现可以归类为两个方面:“学问修养”对个人的影响和养成方式。从行文逻辑上看,先谈“影响”,再谈“养成方式”比较合理。从语境上看,中的“这三者”承接上文“三个因素”,应放在第一处横线上。第二步,找出紧密相连的句子。谈对个人的“影响”,应放在前面。中的“它们”是对前文的承接,应在前;是顺着而言的,应在后。第三步,确定最后一句。阐明“养成方式”,依次与前文“资禀性情、身世经历和传统习尚”对应,应该是最后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