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石城山记有这样一位文人,他出身官宦门第,凭着自己的苦学,21岁考中进士;在宏图大展之时,一场厄运悄然降临,他被贬官到荒凉的柳州之地。他虽有愤忧,却以坎坷为财富,视贬谪为动力,把他乡作故乡,视蛮夷如兄弟,施教化于边陲,得口碑而留青史。他诗情泉涌,善借物而抒情;他笔锋犀利,假寓言而讽世。一歌一咏,令后人生感慨;一山一石,使顽物体情志。他就是世称“柳柳州”的唐代刺史柳宗元。黄州快哉亭记有谁能面对子虚乌有的不白之冤,却能临江听水,举杯醉月?也许只有苏轼。有谁能理解苏轼从意气风发的少年郎,变成被一贬再贬的“天涯流落客”的心情?也许只有苏辙。苏轼用乐观、豁达的态度来看待人生的风风雨雨,他从清风、明月、江
2、水中体悟出“物与我皆无尽也”的旷达豪情;而苏辙却借长江之滨的快哉亭,再一次向世人做出惊世骇俗的告白:一个人只要胸中具备了浩然之气,就能在任何境遇中处之泰然,享受真正快乐的人生!道山亭记“绝顶烟开霁色新,万家台榭密如鳞。城中楚楚银袍子,来读曾碑有几人。”一百余年后,宋代著名诗人刘克庄对道山亭的感叹,不仅表明位于闽江下游、地处河海之会、自古为东越雄都、八闽首府的福州山水形胜,而且也证明道山亭记这篇仅仅602字的短文的思想内涵与文化分量。虽然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虽然道山亭所在之地福州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但本文却写山水之恶,别开生面;绘人文环境,却意味深远;述程公业绩,抒钦佩之情,又能发人意表。故而字字
3、灿若珠玑,掷地有声。百丈山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自然之美是上苍对人类的恩赐,真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它抚慰了多少愁苦孤寂的心灵,启迪了多少壅蔽昏聩的头脑,激发了多少超尘绝俗的情怀。亲近自然,谛听天籁,观赏奇山异水,尽享明月清风,这不仅是古代文人的嗜好,也是我们现代人内心深处的企望。让我们跟随朱熹的笔踪,寻幽探胜;让我们通过作者的眼睛,欣赏百丈山的天生丽质。1小石城山记渔翁柳宗元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赏析】这首山水小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诗歌写了一个在山青水绿之处自遣自歌,独往独来的“渔翁”,借以透
4、露作者寄情山水的思想和寓寄政治失意的孤愤。诗的前两句写夜、写晨。第一句平实自然,第二句却奇峰突起,用语奇特。“汲清湘”,“燃楚竹”,可谓超凡绝俗。三、四句为怪奇,写“烟销日出”,却“不见人”,忽然“欸乃一声”人在远方青山绿水中。这种奇趣的造语,勾勒出了悦耳怡情的神秘境界,从而可以透视诗人宦途坎坷的孤寂心境。结尾二句,进一步渲染孤寂氛围。“回看天际”只有“无心”白云缭绕尾随,可谓有余音绕梁之妙。【思考】这首小诗借“渔翁”形象,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提示】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作者卡片姓名柳宗元生卒年773819字号称谓字子厚,世称“柳河东”籍贯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主要成就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5、“古文运动”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一代表作品永州八记柳河东集写作背景柳宗元因参加王叔文革新运动,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被贬到永州担任司马。到永州后,其母病故,王叔文被处死,他自己也不断受到统治者的诽谤和攻击,心情压抑。永州山水幽奇雄险,许多地方还鲜为人知。柳宗元在这漫长的戴罪期间,便到处游览,搜奇探胜,借以开拓胸襟,得到精神上的慰藉。著名的永州八记就是这种心态之下的游历结晶,本文是其中的最后一篇。一、字音垠(yn)睥睨(p)(n)梁(l)堡坞(bo)(w) 疏数(c) 偃仰(yn)二、通假字其一少北而东“少”通“稍”,稍微,略微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伎”通“技”,技艺三、一词多义(1)径
6、(2)道(3)列四、词类活用环之可上名词作动词,盘旋攀登逾黄茅岭而下名词作动词,向下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形容词作动词,屈,贬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形容词作动词,少出,多产五、古今异义土断而川分古义:地层。今义:泥土。其上为睥睨、梁之形古义:城墙上的女墙。今义:斜着眼睛看,形容高傲的样子。不过四十丈古义:不超过。今义:只是,仅仅。六、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窥之正黑,投以小石(应为“以小石投”)文章是怎样写得一波三折的?这样写有怎样的作用?我的理解作者在文中,特别是在文章的第二段,制造了很多波澜,使文章表现出一波三折之妙:“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以为诚有”“则其果无乎”“是二者,余未信之”。作者这样写不
7、仅是追求行文的变化,以达到吸引读者的效果,而且还曲折写景,委婉抒情:“借石之瑰玮,以吐胸中之气”,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以及渴求摆脱现状以施展才能的心态。在作者的眼中到底有没有“造物者”?我的理解没有。首先,从“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一句可以看出。这里的“有无”是偏义复词,偏指“有”。可见,柳宗元从来就是一个无神论者。其次,作者之所以“愈以为诚有”,是因为小石城山的风貌太神奇、太美好了,作者叹为观止,以为是造物者所为。再次,从“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一句可以看出作者否定了“愈以为诚有”的看法。最后,从“是二者,余未信之”可以看出作者并不相信上帝的存在,是一个坚定的唯物主义者。余秋雨先
8、生曾经在文化苦旅中提到“贬官文化”一词。中国文学史上那些最扣人心弦的文章,多是被贬官之人所作。因此有人说,如果柳宗元不是被贬到永州,就不会有“永州八记”的问世。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我的理解并不是所有的好作品都一定是贬官写的,但可以说,最有可读性,最耐人寻味的就是这些贬官文学。这正应了一句话:“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诗穷而后工,痛苦出诗人。柳宗元被贬到人际罕至的永州,苏轼被贬到黄州赤壁,他们精神上都经受了巨大的打击,他们没有妥协,没有自暴自弃。不平则鸣,他们拿起笔,将满腔的悲愤化作读来满口余香的诗歌和散文,将怀才不遇这一主题演绎得有滋有味。他们的被贬实在是他们自己的不幸,却是中国
9、文学之大幸。白描式的景物描写文章的景物描写集中在第一段。作者先是用简洁的语言指明小石城山的方位,继而描述小石城山的奇貌。无论是方位的指点还是景观的描绘,都紧凑自然。随着横亘路头的积石的出现,紧接着以简洁形象的笔墨勾勒了积石上呈现的房屋形状及四周像小城的外貌,于是与“石城”之称相吻合,然后用白描手法描绘小石城山的高旷秀丽,使人如入清新自然之胜境。象征手法的巧妙运用在小石城山记中,作者刻画的小石城山形象,其实就是作者人格美的艺术写照。美好的风景被遗弃在僻远的荒野中无人赏识,受人轻蔑,也如自己被贬于荒远之地,不能施展才能和抱负的命运一般。被遗弃的美好风景尚有作者来发掘、欣赏,改革受挫,被贬远方,极度
10、孤寂凄苦的自己又有谁来安慰?作者在写小石城山的景物时自然融入了自己的感情,天人合一,物我交融,汇成一曲动人心弦的乐章。你看,要到小石城山,需要从西山道口一直向北,越过黄茅岭下去,再稍稍向北,又折向东;在不过四十丈的地方,还有地层断裂,且被一条河水分开,并有积聚的山石横截在路端。试想,不是有非常好奇、迫切探峻心理的人,有谁愿意到这里来呢?有谁想到这里来呢?又有谁能和这小山产生心理共鸣呢?也只有柳宗元,也只有被贬的柳宗元。他从唐朝的都城长安走来,他有自己仕途坎坷的经历,他的胸怀饱含怜惜之情和沧桑之感。于是,他眼睛一亮,发现了荒野僻郊的小石城山,发现了它非同寻常的美。因为他有着与小石城山相似的境遇。
11、小石城山的美是他人不能掩盖的,因为那是天赐,谁嫉妒也白费劲。柳宗元的才能和政见,历史证明也是正确的,也是无法掩盖的大美!适用话题神越关山哭柳侯毛眉在去柳侯祠的路上,我一直在想,那柳侯柳宗元,官已做到了礼部员外郎,何曾想到会拐个弯最终贬到柳州,死在柳州?如果他“烟花三月下扬州”呢,如果他被贬杭州呢,岂不在“苏堤”“白堤”之外,又多一道“柳堤”?柳宗元是那个时代的人,也是超越那个时代的人,同时又是一个对那个时代持有异议的人,这就使得他被一贬再贬,使得他的命运雪上加霜。但,他的命运与上苍所赋予他写下的那些清冷游记的笔力和独钓的定力,是多么相得益彰!我找到柳侯祠,进入园内。晨练的人们还未退去,满园里抡
12、剑舞棍的老人个个精神饱满,这就是当年受惠柳侯风化的柳州子民。原来是来看柳侯祠,来看柳侯的衣冠冢,来看柳侯碑文的,却不想,一进园子,便看到了活得更长远的百姓。还有,柳树。这里每棵树都活着,还有每片叶子。树,一棵棵地伫立。树木像那些能把世界史照亮的伟人,伟大而独立,尽管树叶沙沙,竟夕不绝,树根却从不迷失,那么自信、自尊,怡然自得。一切树木都有着香喷喷的叶片,像符号般喧哗。我驻足不前,隐隐感到柳宗元与这柳树有某种生命的联系。他是作为一片树叶融入了大自然,还是像树干一样,成为了自然的一部分呢?小树,小路,散落的树荫中,沿着晨练老人们的指点,我来到衣冠冢前。据说,柳宗元的灵柩在其死后的第二年便运回了长安
13、,这里仅余衣冠冢。柳侯留给柳州的绝不是一个空空的衣冠冢。在柳州,每一棵活着的柳树,都在遥祭着他。那柑香亭,不用近前便柑香扑面;那思柳轩,不用思柳便柳意盎然。元和十四年冬,年仅四十七岁的柳宗元在柳州赍志以亡。临终前,柳宗元通过挚友刘禹锡把撰写墓志铭一事委托给了韩愈。韩愈在文中对柳宗元政治上的失败充满惋惜,他认为柳宗元的遭贬使朝廷失去了一个杰出的人才,使得像自己这样的庸才掌管了朝廷大事,使得一些小人得以飞黄腾达。柳侯祠是新近重修的。大殿上,柳侯塑像端坐着,“芒寒色正”;旁边站着三个魁伟的武士塑像,胄甲整饬。我不解:柳宗元,人乃文人,官亦文官,被这武士一显衬,俨然一个红脸关公,是何道理?原来,当年柳
14、宗元不惧触动既定阶层的既定利益,在这三位部将的辅佐之下,动了一些“真格的”,故而柳侯这位文弱书生能够“粲焉如繁星丽天,而芒寒色正,人望而敬”了。连着两天,我盘桓在柳侯公园,熟悉了它的角角落落,流连在石碑石刻之间。古文古句古香古意,令人贪恋古文化中那些温热的熨帖人心之处。在这些后人的吊唁中,不该放过刘禹锡。旧唐书里,有一段简短的叙述,说是元和十年,时朗州司马刘禹锡得播州刺史,制书下,宗元即草奏章,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州。会裴度亦奏其事,禹锡终易连州。自己水深火热,还要解救自己一同由朝而野的同类,冒着再度获罪的危险,这才叫古道热肠。因此,刘禹锡的祭柳员外文动人至深:“忽承讣书。惊号大叫,如得狂病
15、。良久问故,百哀攻中。魂魄震越。得君遗书,绝弦之音,凄怆彻骨。”读至此,我不觉神越关山,为古人落泪:或许因为他是失败者?或许他是因失败而不败?他给自己的时代留下了记录,也给后代留下了思想。回过神来再找罗池。只因柳侯托梦“馆我于罗池”,柳州人在罗池边立庙纪念,罗池因此地以人传。呵,柳侯,柳大人!旅居柳州的第三个夜晚,在月色里醒来,我有两滴泪滴落,一滴滴在你垂钓的冰河,一滴滴在你居住的罗池【赏评】本文与其说是一篇游记,不如说是一篇追思散文。作者采用登临凭吊的方式,写在柳侯祠的所见、所思、所想,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柳宗元的同情与敬仰之情。文中善于使用多种表现手法来表情达意,丰富的引用也增加了文章的典雅色
16、彩。一、基础考查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逾越(y)睥睨(b) 窥视(ku) 偃仰(yn)B伎俩(j) 夷狄(d) 嘉树(ji) 无垠(yn)C径直(jn) 堡坞(w) 贬谪(d) 傥荡(tn)D安慰(wi) 疏数(sh) 施设(sh) 更换(n)解析:选B。A项,“睥”应读p;C项,“谪”应读zh;D项,“数”应读c。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自西山道口径北径:一直B益奇而坚 益:格外C愈以为诚有 诚:真诚D有积石横当其垠 垠:边,界解析:选C。诚:真的,确实。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类智者所施设也佛印绝类弥勒B神者傥不宜如是诚宜开张圣听
17、C余未信之欲信大义于天下D其上为睥睨、梁之形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解析:选C。C项,句中的“信”为“相信”,句中“信”通“伸”,“伸张”。A项,两个“类”字,均是“像”的意思。B项,两个“宜”均是“应该”的意思。D项,两个“之”均是结构助词“的”。选出下列句子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投以小石B有积石横当其垠C又怪其不为之中州D而列是夷狄解析:选A。A项,状语后置兼省略句,B、C、D三项都是省略句。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梁之形,其旁出堡坞,
18、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逾黄茅岭而下逾:越过B其一少北而东 少:通“稍”C其旁出堡坞 旁:旁边D其疏数偃仰 数:数目解析:选D。数:密集。下列语句不能表现小石城山“风景独特”的一项是()A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B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C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D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解析:选D。此项为作者对小石城山不为外人所知的感慨。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石山顶部天然生成女墙和栋梁的形状,旁边又凸出一块
19、好像堡垒,有一个洞像门。B从洞往里探望一片漆黑,将小石子投进去,“咚”地一下有水响声,那声音很洪亮,过了很久才消逝。C此文与小石潭记都属于“永州八记”,此文第一段文字主要写了小石城山的荒凉景象。D文章以凝练而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小石城山景物,并借以抒发自己被贬于荒远之地,不能施展才能和抱负的悲愤心情。解析:选C。“荒凉景象”错,应是奇观景物。将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译文:(2)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译文:答案:(1)其中一条路向西延伸,沿途寻找风景没有什么发现。(2)环绕而行可以登上山顶,能眺望很远的地方,山石上没有泥土,却生长着美
20、好的树木和箭竹,更显得格外奇特而坚实。(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梓 人 传柳宗元裴封叔之第,在光德里。有梓人款其门,愿佣隙宇而处焉。所职,寻、引、规、矩、绳、墨,家不居砻斫之器。问其能,曰:“吾善度材,视栋宇之制,高深圆方短长之宜,吾指使而群工役焉。舍我,众莫能就一宇。故食于官府,吾受禄三倍;作于私家,吾收其直太半焉。”他日,入其室,其床阙足而不能理,曰:“将求他工。”余甚笑之,谓其无能而贪禄嗜货者。其后京兆尹将饰官署,余往过焉。委群材,会群工,或执斧斤,或执刀锯,皆环立向之。梓人左持引,右执杖,而中处焉。量栋宇之任,视木之能举,挥其杖,曰:“斧!”彼执斧者奔而右;顾而指曰:“锯!
21、”彼执锯者趋而左。俄而,斤者斫,刀者削,皆视其色,俟其言,莫敢自断者。其不胜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愠焉。画宫于堵,盈尺而曲尽其制,计其毫厘而构大厦,无进退焉。既成,书于上栋曰:“某年、某月、某日、某建。”则其姓字也。凡执用之工不在列。余圜视大骇,然后知其术之工大矣。继而叹曰:彼将舍其手艺,专其心智,而能知体要者欤!吾闻劳心者役人,劳力者役于人。彼其劳心者欤!能者用而智者谋,彼其智者欤!是足为佐天子,相天下法矣。物莫近乎此也。彼佐天子相天下者举而加焉指而使焉条其纲纪而盈缩焉齐其法制而整顿焉犹梓人之有规矩绳墨以定制也。择天下之士,使称其职;居天下之人,使安其业。视都知野,视野知国,视国知天下,其远
22、迩细大,可手据其图而究焉,犹梓人画宫于堵而绩于成也。能者进而由之,使无所德;不能者退而休之,亦莫敢愠。不炫能,不矜名,不亲小劳,不侵众官,日与天下之英才,讨论其大经,犹梓人之善运众工而不伐艺也。夫然后相道得而万国理矣。相道既得,万国既理,天下举首而望曰:“吾相之功也!”后之人循迹而慕曰:“彼相之才也!”其不知体要者反此。以恪勤为公,以簿书为尊,炫能矜名,亲小劳,侵众官,窃取六职、百役之事,听听于府庭,而遗其大者远者焉,所谓不通是道者也。犹梓人而不知绳墨之曲直,规矩之方圆,寻引之短长,姑夺众工之斧斤刀锯以佐其艺,又不能备其工,以至败绩,用而无所成也,不亦谬欤!或曰:“彼主为室者,傥或发其私智,牵
23、制梓人之虑,夺其世守,而道谋是用。虽不能成功,岂其罪耶?亦在任之而已!”余曰:“不然!夫绳墨诚陈,规矩诚设,高者不可抑而下也,狭者不可张而广也。由我则固,不由我则圮。彼将乐去固而就圮也,则卷其术,默其智,悠尔而去。不屈吾道,是诚良梓人耳!其或嗜其货利,忍而不能舍也,丧其制量,屈而不能守也,栋桡屋坏,则曰:非我罪也!可乎哉?可乎哉?”余谓梓人之道类于相,故书而藏之。梓人,盖古之审曲面势者,今谓之“都料匠”云。余所遇者,杨氏,潜其名。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彼佐天子相天下者/举而加焉/指而使焉条/其纲纪而盈缩焉/齐其法制而整顿焉/犹梓人之有规矩绳墨/以定制也B彼佐天子相天
24、下者/举而加焉/指而使焉/条其纲纪而盈缩焉/齐其法制而整顿焉/犹梓人之有规矩绳墨以定制也C彼佐天子相天下者/举而加焉/指而使焉/条其纲纪/而盈缩焉/齐其法制/而整顿焉/犹梓人之有规矩/绳墨以定制也D彼佐天子相天下者/举而加焉/指而使焉/条其纲纪而盈缩焉/齐其法制而整顿焉/犹梓人/之有规矩绳墨以定制也解析:选B。根据文意和句间标志断句即可。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梓人,古代木匠。木匠有七,其一为梓人,专造饮器、箭靶和钟磬的架子。后世亦称建筑工人为“梓人”。B京兆尹,中国古代官名,为三辅(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即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之一。相当于今日首都的市
25、长。C规矩:量平直的工具;绳墨:画圆、方的工具。D都料匠:古代称营造师、总工匠,是唐代出现的专门从事建筑设计、施工的阶层。解析:选C。规矩、绳墨二者功能说反。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在文中细致地叙述了一个普通工匠的品德和技能,并且把他和宰相相比,这是很难得的。 B作者开始认为木匠是一个无能而贪禄嗜货的人,后来发现自己的错误,他为此做了深刻的反省。 C作者借木匠的故事阐述了宰相的治国之道。他认为宰相应坚守其道,合则用,不合则去,不必屈就;宰相应抓大事,顾全局,不宜事必躬亲,陷入一般的事务。 D作者在文中阐述的为官之道,在今天依然有现实意义,值得我们借鉴学习。解析
26、:选B。B项表述错误,作者在文中并没有“深刻的反省”。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俄而,斤者斫,刀者削,皆视其色。译文:(2)其不胜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愠焉。译文:答案:(1)不一会儿,拿斧子的砍,拿刀的削,全都看着他的脸色。(2)那些不能胜任的人,被他愤怒地斥退了,也不敢有一点怨恨。裴封叔的家宅在光德里。有位木匠敲他的门,希望租间空屋子居住,用替屋主人服役来代替房租。他随身携带的是些度量长短、规划方圆和校正曲直的工具,家里不储备磨砺和砍削的器具。问他有什么能耐,他说:“我善于计算,测量木材,观看房屋的式样和高深、圆方、短长适合不适合,我指挥驱使,而由众工匠去干。离了我,大家
27、就不能建成一栋房子。所以被官府供养,我得到的俸禄比别人多三倍;在私人家里干活,我取全部报酬的一大半。”后来有一天,我进了他的住所,他的床缺了腿却不修理,说:“将要请别的工匠来修理。”我很耻笑他,说他是没有才能却贪图俸禄、喜爱钱财的人。后来,京兆尹将要修饰官衙的房屋,我到过那里。(在那里)蓄积了大量木材,召集了许多工匠,有的拿着斧头,有的拿着刀锯,都围成一圈站着,面朝着(那位)木匠。木匠左手拿着长尺,右手拿着木杖,站在中间。他衡量房屋的承担情况,察看木料的性能酌情选用,挥动他的木杖,说:“用斧子砍!”那拿斧子的就跑到右边去砍;回头指着木材说:“用锯子锯!”那拿锯的就跑到左边去锯。不一会儿,拿斧子
28、的砍,拿刀的削,全都看着他的脸色,等待他发话,没有一个敢自做主张的。那些不能胜任的人,被他愤怒地斥退了,也不敢有一点怨恨。他在墙上绘了官署房子的图样,刚满一尺大小的图样却细致详尽地画出了它的建筑构造,按照图上微小的尺寸计算,建造起的高楼大厦,没有一点误差的地方。已建成后,在上栋上写道:“某年某月某日某某修建。”原来是他的姓名。凡是被他役使的工匠都不在上面列名。我围绕着一看,感到非常惊讶,然后我才知道他技术的精湛和伟大啊!接着我就感叹地说:他大概是放弃了他的手艺,专门使用他的思想智慧,能知道全局要领的人吧!我听说“劳心的人役使别人,劳力的人被别人役使”。他大概是劳心的人吧!有一般技艺的人出力劳动
29、,有才智的人出谋划策,他大概是有才智的人吧!这足够为辅佐天子,做天下宰相的人所效法学习的呀!事情没有比这再相近的了。那辅佐天子,做天下宰相的人,推荐人才,委任职责,发出命令,指派任务,整顿纲纪,进行增减,统一法治,这就好像木匠有正方圆和定曲直的工具而绘制出图样似的。选择天下的官吏,使他们适合自己的职务;安置天下的老百姓,使他们安居乐业。看了国都就了解了郊外,看了郊外就了解了诸侯国,看了诸侯国就了解了整个天下,那些远近大小的国事,可以根据手中的图本来研究了解,这就好像木匠在墙上绘画官署房子的图样而完成工程一样。把有才能的人提拔上来,并充分发挥他的本领,使他不必对任何人感恩戴德;把没有才能的人辞退
30、,让他休息,他也不敢恼恨。不夸耀自己的才能,不自尊自大,虚图功名,不亲自去做那些微小琐碎的事情,不干涉众官的工作,每天和天下的杰出的人才一起讨论治理国家的根本道理,这就像木匠善于运用众工匠而不自夸手艺,这样以后,才算懂得做宰相的道理,各诸侯国才能得到治理。做宰相的道理真正掌握好了,全国各地真正治理好了,天下的人就会抬头仰望着说:“这是我们宰相的功劳啊!”后人也会根据史书记载的事迹说:“这是那个宰相的才能啊!”那些不知道全局要领的人却与此相反。(他们)以谨小慎微、忙忙碌碌为大事,以抄写官署中的文书、簿册为重责,夸耀自己的才能,自尊自大,亲自去做那些微小琐碎的事情,干涉众官的工作,侵夺部下应做的事
31、拿来自己做,并扬扬得意地在相府夸耀自己,却丢掉了那些重大的、长远的事情。这就是所说的不懂得做宰相的道理的人。这就像木匠不懂得绳墨可正曲直,规矩可画方圆,寻引可量短长,暂且夺取工匠们的斧子刀锯来帮助他们发挥技艺,却又不能完成他们的工作,以至于事情失败,使用了(他们)却没有成功,这不也是错误的吗!有人说:“如果房子的主人,依凭他的知识,而干涉木匠的规划,不采用木匠世代相传的悠久经验,导致房子垮了,难道是木匠的过错吗?那是因为主人不信任木匠的才能造成的呀!”我说:“不是这样!因为绳子、墨汁、圆规和尺的测量都很明确,高的地方不能随意变低,狭小的不能随意扩大。如果按照我的设计图,房子就很坚固,反之(不按
32、照我的设计图),房子就会倾倒。如果主人甘于房舍不坚而易坍塌,木匠只好带着自己的技术和智慧,欣然离去。坚持自己的主张,不妥协,才是真正的好木匠呀!反之,如果贪图钱财,容忍主人的干涉,不愿意离去,不坚持房子的建筑原则,(有一天,)栋柱或横梁歪了,房子倾倒了,木匠就推卸说:这不是我的过错呀!可以这样吗?可以这样吗?”我认为木匠之道与宰相之道很类似,所以特别写下来,然后收藏起来。在古代,木匠又称呼为“审曲面势”的人,在今天,则被称为“监督建筑之人”。我所遇到的这位木匠姓杨,隐去了他的名字。三、语言表达阅读下面一则寓言,按照要求续写。要求:点明主题;语意连贯;不少于50个字(含标点符号)。磨盘围绕着磨心
33、不停地转动着,一圈,又一圈终于有一天,磨盘忍耐不住了,冲着磨心大发脾气:“我受够了!我这么大个儿,凭什么要以你为中心,一天到晚围着你团团转?别在这里碍事,没有你,我会做得更好!”磨心无法再待下去了,只好走开。磨盘心想,现在终于可以随心所欲了。它铆足劲地转,但转不了几圈,就一骨碌滚到地上去了。这时候,磨心平静地对磨盘说:“”解析:本题考查归纳文段要点和语言表达的能力。解题时要仔细阅读材料内容,分析磨盘和磨心两者的关系,对比前后的结果变化,概括出材料的主题,还要注意语意的连贯。答案:(示例)你做事很有干劲,也有自己的想法,这是一件好事,但这个世界上人与人是相互联系的整体,每个人都不能以自我为中心,随心所欲,如果没有你磨盘,我这个磨心又有什么用呢?把下面这个长句改写成四个语意连贯的短句,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连日来,海南博鳌因众多政府首脑齐聚于此参加在世界经济不确定性增强的大背景下召开的旨在解决亚洲各经济体如何保持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博鳌亚洲论坛而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答:解析:长句变短的方法是:先找出长句的主干部分,使之成为一个独立的短句,然后再把其余的修饰限制成分转变成独立的语句。答案:连日来,海南博鳌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因为众多政府首脑齐聚于此参加博鳌亚洲论坛。此次博鳌亚洲论坛是在世界经济不确定性增强的大背景下召开的。它旨在解决亚洲各经济体如何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问题。